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情到深处即为诗-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感情荒漠,压抑生活,像是两股巨大的推力,迫使李季兰离经叛道。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灿若桃花的年华,锁在道观的清规戒律中。春情在心底荡漾,镌刻脸上,成为永难消逝的愁容。深夜里,无尽的寂寞袭来,泪水打湿枕巾。艳丽的花朵生长在幽寂的角落,春风难至,就连蜂蝶都少来眷顾。寂寥的生涯,心如刀割。

时光如流水,韶华难挽,眼见着青春一天天的流逝,却不见尽头。怎不教人寂寞复相思?孤芳自赏是一种痛苦。李季兰对于爱情的渴求,仿佛正要拔节的枯苗在等待一场酣畅淋漓的雨露。

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让人同情。

邻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道观就是深闺。人未识是因为清规严密。突破它需要勇气,更需要胆识。李季兰为了逃离憋闷的环境,决心打破一切羁绊,得不到我想要的,毋宁死。

暮春午后,趁着观主春困之际,李季兰偷溜出道观。她要向世界展示她的才华和美貌,让世界为之震惊。她来到剡溪,坐在一叶兰舟上。桂桨波动,涟漪像女诗人的心情一样荡漾开来。

溪边来了一位青年。瘦削的脸庞,眉清目秀,布衣芒鞋,一派隐逸风流。他是隐居剡溪的名士朱放。朱放想要登船。李季兰被这位男士的独特韵味所吸引,对他登船的请求,痛快地答应。

两人一见如故,兴趣相投。他们一起游览剡溪,钟情两旁的秀丽山水。兴致起时,唱和联诗。见到了绝佳的风景,李季兰还要引吭高歌。朱放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李季兰有了迷醉的感觉。热烈,豪放,多情而又无所顾忌。

爱情在美丽的邂逅中诞生。朱放临别时,写了一首赠诗。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慕之情。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李季兰如愿以偿。一次偶然的出游,竟然遇到了今生第一份爱情。她的心里怦怦乱跳。她喜欢这种感觉,对这种感觉渴望已久。

以后的日子,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时常在剡溪的兰舟上约会,游山玩水,小酌赋诗。

发展到后来,朱放打着游访的幌子,到玉真观中与李季兰幽会。品茗谈心,抚琴吹笛。好一段让人艳羡的恋爱生活。

天意弄人。热恋之际,突生波澜。宛如碧蓝如洗的夏日天空,突然吹来一阵飚风,乌云不知从什么地方围拢过来,越积越重,霹雳一声,大雨倾盆,原来的美丽不复存在。

朱放被朝廷征召,外放江西为官。

从此两地相隔,告别时,挥泪如雨,天涯海角寻思遍,唯有鱼雁知相思,双方无休无止的相思之情,只靠一纸薄薄的短笺传递。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何日何时,良人来归?李季兰的内心充满了焦虑。相思之情日渐深刻,可终不见朱放回归的影子。她又重归寂寞复相思的境地。上天开了一个大玩笑。

久难重逢,使相思变绝望。

她期待着新的爱情降临。

春秋代序。时间不会停止步伐。转眼又是中秋。

秋情不胜寂寥。中秋更是天上地下俱团圆的时候。可怜的李季兰深夜无眠。月满西楼。月光投下窗牖的剪影。她躺在清冷的床上,思念远方的情人。

或许,等待没有尽头。到头来,枉费一番心血,远方的他却可能另有新欢。迷迷糊糊的浅浅入梦。梦境中新的身影取代了旧的身影,新的恋人走来,从远及近。正要仔细分辨时,天色已晓。

起来梳妆,容颜消瘦。愁郁堆在紧蹙的眉头。

有人来告,龙盖寺的陆羽来访。

李季兰的心中掠起异样的感觉,是那个被誉为“茶神”的陆羽吗?

正是。陆羽精通茶道。育茶,制茶,品茶,茶的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他都有独到的领悟。他著作的《茶经》被视为茶道中的经典。

陆羽终生以品茶为乐,生性潇洒倜傥,不为流俗所羁。他正当青年的时候,闻说玉真观的女冠李季兰风雅超绝,“形气既雄,诗意亦荡”。遂慕名来访。

陆羽的到来,令李季兰的寂寞情怀一扫而光。相思之情也被拦腰斩断。她的精神陡然一振。在和陆羽的几次交往中,李季兰又找到了当年与朱放约会时的感觉。陆羽也被李季兰的温存和才华而折服。

第二份爱情来得正是时候,李季兰再也不用过那种“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的日子了。

墙角的那朵风情万种的花儿,从此又可以敞开胸襟,把撩人的春风揽入胸怀。

陆羽有一位朋友,是唐代有名的诗僧,名叫皎然。诗画俱属上品。他经常去龙盖寺找陆羽品茗谈心。可近来却每每落空,陆羽不知什么原因老不在寺中,皎然和尚屡屡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于是写下了这首《寻陆羽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陆羽去山中去做什么呢?非要等到太阳西斜才回来?皎然和尚一脸惘然。

后来才知是去幽会知音。心中了然。无论男女,一旦溺于爱河,就会冲昏头脑,行事也乖于常理。皎然和尚想,李季兰何许女子,竟让陆羽如此神魂颠倒。

经陆羽的介绍,皎然和尚跟李季兰也成为好友。野史称,李季兰曾经向皎然和尚暗表柔情,但皎然和尚修持精深,不为所动。一时传为佳话。

不是滥情,而是长期压抑下的一种肆意的释放。无干风化,也用不着后人横加指斥。

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过后是秋霜。

天气渐寒,李季兰感于气节变化,偶然间大病不起,几度昏迷,不得已她搬出玉真观,移居到燕子湖畔调养。

陆羽知道后,日夜守候在燕子湖畔情人的床侧。替她煮汤煎药,呵护备至。

女人常常为男人的细心所感动。此时的李季兰名声远播,甚至名动长安,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的明星人物,但周围有多少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呢?有多少知冷知热的知交呢?

李季兰望着陆羽为她忙前忙后,不辞辛劳的身影,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儿。他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日夜相伴。

这就是温馨。一个女人最普通也是最梦寐以求的情感诉求。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泪水里浸着幸福,含着一个女诗人的感动。

爱情需要细节的呵护。因为爱情很少遭遇天塌地陷,生死诀别。更多的时候只是平常。

因此,细节才变得重要。

7、李白:为梦碎为梦醉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分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一个民族的浪漫瑰丽诞生于一个诗人的美丽传说。

他用汪洋恣肆的笔触把自己的心意泼洒在山河蕴含的隽永上。烟霞召我以风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万物可以入得胸怀,从口中笔下一泻千里,奔流入海。

他就是诗中仙,李白。

李白的传说氤氲了一个民族的飘逸。那是剑气和诗酒造就的神话。剑气是他的胸襟和气度,诗酒是他的思想和灵魂,剑和诗的激烈碰撞迸射出的盛唐的光晕,熠熠夺目。

盛唐的气象光芒千古照射,剑的光影和诗的神韵在浩瀚的星空里凝聚成一股放浪英逸的星束。它是谪仙人的传神写照。

超迈和高远点缀着李白的传说,“倚天仗剑,挂弓扶桑”的自我刻画,烘托出一个庄子的超逸和孟子的英气交相辉映的神仙般的诗人。

一个传说,一个传奇。

李白五六岁的时候,就学成了五行方术,十几岁便览诸子百家,作赋凌相如。年及弱冠,学得一身好剑术,掀开了任气游侠,交结豪杰的青春沸腾的岁月。

他生活在大唐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开放且充满活力的时代气息,激励着他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豪情壮志。

李白在人生之始就为自己设计了和世人迥异的人生道路,不屈己,不干人,不赴举,要一鸣惊人,功成名就之后,效张良,法范蠡,泛舟五湖四海。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追求自我的,一个大写的自我的形象开拓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盛唐气象。

抛去这些光环,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矛盾的李白。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冲突的矛盾体,这也许就是西方人所谓的上帝造人的本质,也是我们中国人深信的宿命论。

不过这种论调在普通人和非凡的诗人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同样是一件事,面对相同的矛盾,同样是内心激烈的挣扎,普通人只是浅层的,而非凡的人则会发狂,对于痛苦也是一样,普通人感到痛苦的事情,非凡的人就可能痛苦欲绝。非凡的人敏感且脆弱,对某种情绪往往感知也速,舍弃亦速。

李白对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感受都是非常敏感而深刻的,你也许看作寻常,可是诗人却看到了其中的宿命,舔尝了其中的痛苦,甚至会发出仰天长叹或流下沉痛的泪水。

李白的伟大在于其一辈子都保持着赤子之心。他的狂放和飘逸是最持久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来潮。

李白年轻的时候就决定不走寻常路。他的心里有两类偶像,一是像鲁仲连、范蠡这类人,功成而弗居,建立令人惊叹的勋业后,蹈海而去或是泛舟五湖,对于君王的封赏毫不在意,这样的人生多么潇洒!二是他崇拜谢灵运、谢脁叔侄,这是他文学上的偶像。

李白不甘心皓首穷经。他是个急脾气,哪里等得了乱七八糟的一通考试?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旅游,增加自己的阅历,在旅游之余还要练好剑术,诗情剑气一样也不能少。

李白出发了。李白带着父亲留下的可观的资财,东下维扬,漫游江南。吴越一带的风物山水,天然就蕴含着无尽的诗灵诗韵。

洞庭波涛,鄱阳水势,匡庐秀色,淮南风月,更加上前辈诗人的足迹和咏叹,李白赤子一般的心灵早已倾倒在江南的秀色山水中。

他追随者自己深深景仰的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谢朓的足迹,醉心于吴儿越女的轻灵剔透,滥觞于青山古刹的题咏书怀。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秋夜登高,自有一番感喟。皓月当空,白露迷蒙,澄江如练与月空相接,金陵城倒映在云水烟光摇荡不止的大江里,一种如烟似梦的感觉袭来,心中感到空茫一片。

从古而来,谁可为自己的知己?大概只有咏出“澄江净如练”的谢朓了。一股凄迷悱恻的思古幽情淹没了这位登高望远的谪仙人。

长安。李白系梦的地方。他对长安总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情愫。

可是第一次去长安寻找梦想的李白却只有坐冷板凳的份儿。

他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韩朝宗,就是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书中李白向这位韩大人展示了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本:

……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篇文章豪气干云,可惜的是李白没有投对方向。韩朝宗何许人也?不过是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政客而已。既是混迹于官场的政客,怎么会把文人雅士放在眼里呢?

李白是有资本,但那是文学资本,政治资本却无异于穷光蛋。这封自荐信,如果当作文学作品来读时,顿时被那种空前绝后的豪气所感染。可是这是一篇政治意图非常明显的推荐信,在韩朝宗这个政客的眼中,李白的豪气霎时变成的狂傻。

这么轻狂的人怎么能够从政呢?权力场是血腥残酷的,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建功立业,更不能把文学资本当作政治资本滥用。

李白不明就里,因此一入长安,就吃了闭门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人是永远不甘寂寞的,何况他的血液里沸腾着建立功勋的热血。

李白有一个道士朋友,名叫吴筠,这个人仙风道骨,仿佛世外神仙。玄宗为了祈求长生,经常向吴筠打听一些可以延缓衰老的神方。吴筠因此成了玄宗皇帝的座上客,就趁机向玄宗推荐自己的老朋友,也同样喜欢修炼道术的李白。

有老神仙的推荐,玄宗觉得李白自然脱俗超群,就征召这位不甘寂寞的大诗人到长安做待诏翰林。

待诏翰林是个什么样的官呢?说好听点是御用文人,说不好听的就是文学弄臣。不过李白倒不在意这些,管它是御用文人还是文学弄臣呢,能见到龙颜就非常有幸了。在李白的心里,得宠是第一部的,如果得不到玄宗的青睐,下一步建功立业还怎么展开?

消息传到李白耳朵里,高兴劲怎么形容呢,他简直是疯了。或许这是自他出生以来的最大的快乐,他感觉周身上下轻飘飘的,来一阵风就能轻扬九霄。他痛痛快快的豪饮了三百杯,狂醉之余写下了令人传唱千古的文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发狂、极乐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李白,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高兴就是高兴,没必要故作镇定伪装深沉,自己梦寐以求的希望变成了现实,无论怎么庆祝都不为过,高歌取醉,起舞落日,杀鸡酌酒……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李白的真性情、直率可爱的性格至今读来都让人神往。

然而,快乐只是短暂驻足。

残酷的现实令诗人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叹。

待诏翰林以后,李白的任务不过是写一些轻薄诗文哄杨贵妃开心。他写的诗令杨贵妃非常开心,因此得到了玄宗的青睐。不过玄宗皇帝一直在严格的控制着青睐的程度,那就是控制在文学的范围内,绝不让李白染指政治。

李白没有进入朝廷中枢参与朝政的机会,使他又一次感到了绝望的降临。

绝望的时候,李白想到了酒。酒可以帮助人得到暂时的麻醉,使人忘怀不如意不称心的事情。

李白心里对玄宗充满了抱怨,为什么把我当作文学弄臣?在你的眼里,我和其他的小太监有什么区别吗?华清池内,小太监用来搓背擦澡,搓背擦澡的同时,还需要我这个待诏翰林躬立一旁,朗读那些奢靡艳情的诗词,这种事是我李白要做的吗?

李白的心中一汪苦水,他决定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杜甫笔下的那个醉汉李白: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痛苦不仅仅来自玄宗不让李白参与朝政,还有因李白的狂傲任性而招致的诽谤和嫉妒。李白是个桀骜不驯的大师,他的眼光高得使人难以企及,他的率性而为的性格和行径更是世人一辈子都不敢奢望的。

有时候他的自信让人窒息,自信不仅仅是他的性格特色,而且还是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他容易沉浸于那种不可一世、旁若无人的状态中,他觉得整个世界只有他是高大的,因而招致他眼中那些“渺小而可鄙”的小人物的怨恨和嫉妒。

李白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和热情,玄宗皇帝并不喜欢。玄宗喜爱的是他的绮靡华美的艳诗。李白的待诏翰林不过是玄宗眼里的类似于汉武帝时期东方朔一样的文学弄臣,只有在玄宗苦闷无趣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个诗思才华俱为一流的诗仙。

痛苦让李白感到刻骨铭心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大概是李白清醒地觉察自己的处境时的心情了。

自己太孤独了,只有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互相慰藉,可是为什么会有浮云遮住月影呢?浮云遮住了明亮的月影,也葬送了李白举杯邀月痛饮的梦想。

老天这次虽然没有像上次一样赐给他冷板凳,可是一颗热切的心碰到的依旧是一根冷钉子,他再次头破血流,他再次伤心欲绝,他又萌生了离开伤心之地的想法。

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他两年前的豪言壮语。两年后,他骑着瘦驴,痛苦彷徨的离开魂牵梦绕的长安。

他走三步一回头,走五步一回首,眼中充满了由最后的一丝希望而点燃的热情,他希冀着能有健步如飞的小太监从宫门里跑出来,用铿锵悦耳的声音宣读玄宗执意挽留的旨意。

可是,他什么都没有等到,玄宗对李白的离开似乎并不在意。李白只听到自己的脚步在艰难的挪动,前边等待自己的是那头瘦驴。李白一声苦笑,今后就剩下它陪我四处游荡了。

他现在又重返自由了,用不着再写自己不愿写的狗屁诗文。他应该庆贺,庆贺自己又重新得到了新鲜而自由的空气。可对于一个失掉了梦想的人,能这样安慰吗?他的心里有诉说不尽的苦楚,可是他还要佯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以杜绝小人的窃笑。

他原本可以洒脱的说一句,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可是他没说,或许他已经没有了这份心情,他只是默默地离开了,骑着那头不知道痛苦为何物的瘦驴。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分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痛恨浮云,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依旧淌下泪水,梦碎神伤,一切都不称如人意,人生啊,有太多苦,纵使胸怀豪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