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老来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隆安帝便在朝上任命贾代善为钦差巡检边关。

    虽忧心家中妻儿老母,但代善素知自己的母亲颇有见识不输须眉,且自己的妻子也是沉稳大气,贤惠能干的,况且皇命不可违,这也是圣上对自己的信任,且自己的家眷都在京中,圣上自会护持一二,心下倒也安然。

    翌日,代善告别家人,携了几十个家将家兵便往边关去了。

    这一年间,代善只在回京向圣上述职之时才能和家人团聚几日,两个月前的那次代善是假借庆贺隆安帝45岁寿诞特意请的恩典,希望能够回京向圣上贺寿。

    实际上,代善假借这个借口回京是为了向隆安帝汇报自己在边关的进展,也是为了送回一本极为重要的账本。这本账本一旦被揭露,整个朝堂怕是会大起波澜。

    原来代善奉皇命往边关去,那边似乎早已收到了信,一切证据都被处理的干干净净,几个替罪羔羊也纷纷“畏罪自杀”,整件事情似乎已经全部浮出水面,不过是几个边关小吏利益熏心罢了。

    但是贾代善是何许人也,他自然觉察到了这平静表象下的暗流汹涌。

    在抄了这几个小吏的家后,他更是感到不安,他们的家产和这些年被贪污的粮饷完全合不上,况且,朝廷分发下来的除了银两,还有大量粮草,这几个小人物哪有能耐处理,幕后必然隐藏着更大的后手。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几年风调雨顺的,百信富足,粮价也十分稳定,那一大批粮草一旦出现在市场上,必然会引起市场极大波动。

    可问题是没有,这说明粮草必然被藏在一处隐蔽之地,可这这国泰民安的,什么人会私藏粮草呢?想到这里,代善不由有些不寒而栗。

    于是他遣快马加鞭地送密信回京,向圣上秉明一切并提出了自己的揣测。

    隆安帝久经风雨,自然看出这件事的不寻常,命令贾代善暗中调查,定要抓出这幕后黑手。

    过了几天,隆安帝下令代善镇守边关,同时清查边关士兵人数,整顿军备,重新操练士卒。

    代善自是接旨,顺理成章地留在了边关,安安心心地奉旨练兵。

    那幕后黑手见他并无其他动作,松了一口气,原来他还担心这荣国公看出些什么问题,原来也不过如此。

    只是他心中还是遗憾,荣国公驻守至此,原来的那一大笔进项便没了,着实让人心疼,自己的计划怕也是要被耽搁了,真真让人恼恨。

    却不知,代善早已秘密安排人手进行查访,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一直都是低调进行,终于在去年摸到了一个关键人物,他是负责管理边关军粮库的一名小吏,事发后不知所踪,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代善心知这小吏必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很可能被灭口,因而早早躲了起来。

    遣了好几批人分头寻找,又埋下几个心腹在那小吏家附近,终于,时隔数月,那小吏以为风声已过,思念家中妻儿,偷偷摸了回来,却被代善的人逮了个正着。

    在家人的安危的威胁下,那小吏交出了一件他偷偷留下的一本账本,这原是他为自己准备的后路,上面记载的是他在任期间所见的那些银钱往来,不知道能让多少人抄家灭族。

    而他所招出的人几乎牵涉了大半个边关的官员,而他所透露出的一个人名更是让代善打了个寒噤,知道事关重大,不敢耽误也不敢托付他人,无奈代善只好假托贺寿回京。

    代善回京送上账本并那个小吏的证词口供,见圣上的脸色逐渐发青,又努力平静下来,心中不由叹息,这一次不知要牵连多少人。

    隆安帝又强忍住怒气问了几句,代善一一作答,包括如何抓到的人,又是怎么审讯,小吏交代了什么,一字不差地向圣上秉明。

    良久,隆安帝方摆了摆手吩咐代善先行回府,让他再思量一下该怎么做。

    代善磕了个头,方告退离了宫。

    此时正是傍晚,夕阳晚霞映照了整片天空,莫名的,代善却感到了一股肃杀之气,他叹了口气:“要变天了。”

第4章 当年皇宫辛秘事() 
那小吏口中吐出的关键性的人名,叫做周文昌,身份是顺安王爷府里的长史。

    一切,真相大白!

    这顺安王爷,是当今圣上的同父异母的最小的弟弟,两人相差10岁,因他生母昭贵妃颇得盛宠,外家势力极大,又自小聪明伶俐,极受先帝喜爱,那偏心的,几乎是完全看不到还有其他儿子的存在,几次险些生出了废嫡立幼的心思。

    这让当时身为中宫嫡子但母后早逝的隆安帝胆战心惊了好一阵:这古往今来,不登基的嫡子能有什么好下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担任隆安帝伴读的贾代善陪同隆安帝度过了这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也是以荣国公为代表的四王八公一直在背后支持当时的隆安帝,多次以各种理由劝说先帝。

    也因此,隆安帝即位后对这几家勋贵格外器重。

    好在先帝虽极其偏心,但到底还看重这江山,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只怕去得早,若是立了幼子为继承人,到时不仅年长的哥哥们会不服气,兄弟之间祸起萧墙,也会导致主少国疑,加之他外家势力大,恐怕会有外戚专权之祸。

    因而他虽疼爱幼子,到底不肯叫他即位,但又恐自己去后皇帝薄待了兄弟,赐下世袭王爵,称号“瑞亲王”,又分封了一块极为富庶的封地,还赐下御赐金牌作为免死金牌,临终前当着众位皇子的面要隆安帝发誓会善待自己的弟弟。

    隆安帝心中呕得要死,但到底是先帝遗愿,不情不愿地在先帝下葬后打发弟弟回了封地就藩。

    后又因为瑞亲王纵奴行凶一事,夺了他的“瑞”字封号,改为“顺安”两字,,“顺安顺安”,“顺从、顺服隆安帝”,敲打之意颇重。

    当然,按照隆安帝自己的想法,他自觉自己对这个弟弟绝对是仁至义尽了,尽管腻歪了他小时候总是仗着自己年纪小歪缠着父皇给自己告黑状,也不满先帝对他的偏爱。

    但是,既然他现在已经是个胜利者了,他也就大度地不和这个弟弟计较了,当然了,敲打敲打还是必要的,外家势力还是要削一削的,还得派个人监视他,若是他实在是不知好歹,自己也有的是办法收拾他。

    而那顺安亲王在被隆安帝敲打过了,似乎是老实了好一阵,每日不是待在王府里醉生梦死,就是在青楼歌肆中宴饮取乐,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

    渐渐的,几年下来,隆安帝自然也就慢慢地放松了警惕,心想:若是他这个弟弟一直这样子,皇家也不介意多养几个闲散宗室。

    至于那个世袭爵位,呵呵,又不是自己的儿子,况且就算自己抓不到机会,子孙后代也不会放任这样一个独立王国的存在,还是世袭的!

    隆安帝这样想着,心里美滋滋的。

    可谁知,这顺安亲王可不像他所想的那样顺从安分,他心里,不知道有多怨恨了,想当年,他是父皇最为疼爱的儿子,自小千娇万宠长大的,在皇宫可谓是唯我独尊,除了父皇,没有人敢说他一句。

    上至自己的皇兄们,下到宫女太监,大家都对他暂避锋芒。

    若不是父皇身子不好,自己又年幼,那皇位,又怎么轮得到现在龙椅上的那位?

    哼,那个虚伪的皇兄,从小见了他都是笑脸相迎的,生怕惹怒了自己被父皇责罚,现在倒好,父皇一死,他一坐上皇位没几年就违背了自己的誓言,看待自己如同眼中钉一般,改封号,派人监视,打击舅舅家······

    要是自己不为自己着想打算,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到时还会有什么好下场吗?

    因而顺安亲王是摩拳擦掌想要干一番大业的,好在他还牢牢记得母亲昭贵妃临终前对他的叮嘱,要“忍”,绝对不可表现的过于出色,因而掩饰的倒好,把自己捯饬成了一个一事无成的废物。

    只是他当年年幼,先帝又疼宠他,叫他住在宫中,没有早早出宫建府,因而在朝中也没有培植什么势力,着实有些眼高手低。

    但他不知这是先帝当年下定决心后为了保护他才做的措施。

    先帝知道,自己去后,怕只有那道免死金牌和皇帝的誓言能够勉强护住幼子,若是幼子在朝堂中势力过大,只怕即位的皇帝再心宽也会忍不住对他动手。

    再加上当年贵妃得宠时,她的族人仗着贵妃的势在外面横行霸道,招摇撞市,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不过是先帝当年护着罢了。

    因此先帝驾崩后,安顺亲王外家势力大减,其实这倒也不是隆安帝一个人的功劳,不过是大家墙倒众人推罢了,谁叫你们家当年不会做人。

    况且今上是真真切切的皇后所出嫡长子,是封建礼法下最合法合礼的继承者,又不是什么桀纣之流的昏君,相反,他虽不如开国太祖那般雄韬武略,但也是个绰绰有余的守成之君。

    大家都知道跟着顺安亲王是没下场的,因而朝中大臣但凡是个有脑子都会下意识地疏远顺安亲王。

    最后他能拉拢到的多不过是些郁郁不得志、没有真本事只会怨天尤人的小官。

    可尽管如此,当年顺安亲王外家顾阁老顾家可是权倾朝野,尽管这么些年下来,一来因为今上的打压和政敌的落井下石;二来顾家自己没什么得用的人撑着,也就渐渐没落沉寂下去了,但到底有些势力留下来,顾阁老虽然去了,但是也有些香火情留下可以庇护子孙一二。

    显然,一部分人脉被顺安亲王掌握,其中之一就是现任兵部侍郎尚文瀚,他当年受了顾阁老的恩惠,又有些把柄被把持,无奈之下也只好与顺安亲王虚与委蛇。

    但当他得知顺安亲王在边关的动作之时,虽然隐隐地意识到了些什么,但是他已经上了贼船,无奈只好费劲心机替其擦屁股隐瞒。

    又联络了同样不情不愿上贼船的左都御史安庆文,时刻留意御史们的奏疏,必要时压下几份弹劾边军的奏疏,又费劲心思收买了几个相关官员避免风声走露,这才压下了这件事。

    可以说,这们些年来,边关弊案未爆发原因有多种。

    一是因为他们手段通天,让隆安帝对此事一无所知;

    二是因为近些年来边关承平,百官对其的关注度也不大;

    三来,边关将领多被收买,而未被收买的,或是官小位卑,无权上奏天听,或是早已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消失了,而底层的苦哈哈们,自然是无法和那些在边关一手遮天的相斗的。

    而顺安亲王之所以在边关下这么大的力气,一来是为了那批粮草。

    虽然当年因为先帝偏爱,顺安亲王的封地可谓是最富庶的那几块地之一,但这么些年下来,顺安王府的奢侈享受花费,招兵买马的经费,私铸武器、收买官员,即使是在封地上四处搜刮,私挖金矿,贩运私盐,也有些不足。

    二来,这么些年下来,顺安亲王为了筹谋自己的大业可谓是殚精竭虑,未老先衰,但是无奈,这隆安帝的皇位是越做越稳了,不但治下风调雨顺,深的百姓爱戴,而且子嗣众多,膝下也有了长成的皇子。

    这天下太平的,顺安亲王上位的可能性是越来越低了,大家活得好好的,干嘛和你一起去造反。

    顺安亲王只好动起了歪脑筋,这天下太平自己不好上位,那天下大乱自己不就可以趁势而起了。

    正巧五年前,茜香国那边似有些蠢蠢欲动,顺安亲王就想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计划。

第5章 代善边关遇袭() 
顺安亲王借隆安帝对其放松警惕的时机,偷偷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往茜香国联络茜香国国王,约定里应外合,顺安亲王想方设法削弱边军实力,待他日茜香国大军大举入侵之时,边军必定一触即溃。

    到那时,顺安亲王即可在国内举起反昏君大旗,自立为王。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安亲王甚至还许诺茜香国王室到时候可以将边关险要之地——居庸关割让给茜香国。

    要知道这茜香国虽然国小,但部落时期残留下来的风气依存,民间多好勇之风,士兵多以不怕死为荣,军队极具有战斗力的。

    可以说,双方之间若是单打独斗,大齐的士卒是自愧不如的,只能依仗着天险,兵器之利以及比之更多的士兵来对抗。

    加之大齐历代君主都重视边军,才能让边境太平了这些年。

    这居庸关,就是大齐最看重的天险之一,多亏当年太宗力排众议,亲帅大军夺回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天险之地,令茜香国望关兴叹,近百年来每每被拒之于此。

    也因此,大齐历代君主才能安心睡个好觉。

    顺安亲王此举,可谓是与虎谋皮,可他为了自己的所谓的“大业”,真真是不管不顾了。

    正因为如此,当隆安帝看到这个计划之后,极为震怒,不仅仅是顺安亲王意图谋反,这次要不是那个御史误打误撞掀开了边军弊案的丑闻,自己竟不知道,顺安亲王竟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险些将自己骗了过去。

    更是因为,顺安这个混蛋,竟是拿自己的祖宗基业来赌那可怜的、微不足道的成功的可能性。

    隆安帝心中愤愤不平,顺安啊顺安,竟然你心心愿愿地想要这个位子,朕偏偏不能让你如愿。

    次日,隆安帝以代善巡守边关有功为由,赏下了一大堆东西,其中包括了一只金镶玉的如意。

    代善打开那个装有如意的匣子,匣子的内衬是一块酒红色的缎子,掀开缎子一看,是一张小纸片,代善心中一震,将其挑了出来,看了看那张纸片,默不作声的,便将其放在烛台上烧毁。

    烛台上蜡烛的火焰一下子蹿得更高了,灯影下,代善的影子影影绰绰的,看不清他的表情。

    翌日,代善便带领心腹快马加鞭的赶回了边关。

    尾随其后的,还有一支精兵。

    马不停蹄地赶了将将一旬,代善总算是赶回了边关,边关诸官员原先看他回京,此刻又匆匆赶回,心中原有些惊疑不定。

    但见代善一如以往的办公、练兵,不由松了一口气,放下了心中的不安,心中一哂:也是,贾代善若是能查出什么来,早就开始抓人了。

    殊不知,这正是代善的计策。

    一个月后,那一支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团团包围了那些涉事官员的家。

    代善在亲兵的保护下,亲自去搜查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府邸,在府中的密室里,果然查到了一些他们与顺安亲王通信的信件。

    证据确凿,一时间,边关大大小小的官吏竟有一大半以上下了狱,代善既要搜集证据,又要捉拿同党,令其认罪,更是忙得团团转。

    更重要的是,边军系统一下子栽进去这么多人,上上下下可谓是人心惶惶。

    邻国茜香国,更是有些蠢蠢欲动之势。

    索性代善早已有所准备,他第一时间召集士卒,当众押解上来那些贪官污吏,大声道:

    “边军近些年来多过得苦不堪言,多是由于这些猪狗不如的黑心官员所致,今多亏了圣上英明,查处这些贼人,今后边军上下,绝不会再有克扣粮饷等弊事。”

    又宣读了早有准备的圣旨,将那些被打压的正直之士提拔上去填补空缺。

    一时间,边军上下欢欣鼓舞,士气也为之一振。

    那茜香国见大齐竟无懈可击,只好偃旗息鼓。

    如此一来,边军风气竟是一清,边境也太平了许多。

    代善倒是无暇顾及这些,因为他还忙着准备押解这些人上京去受审,可不能让这些重要的人证除了什么意外或是岔子。

    另外,这些边军将领都被抄了家,他们在边关横征暴敛、贪赃枉法,这积累下来的钱财也是极为丰厚的。

    按照抄家的惯例,这抄家抄出来的东西,都要上交国库的,只是按照官场上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国库大概只能收到七成,剩下的三成,主持抄家的官吏独拿两成,剩下一成由负责具体抄家的小吏、士卒平分。

    因而,这类抄家的肥差多是由圣上心腹来带领,也算是圣上给手下人安心办差的一些福利。

    边军将领的这一会抄家,油水可谓是极为丰厚,饶是贾代善出身荣国府,家里豪富,也不由吃了一惊。

    倒是发了一笔大财,代善心想。

    这边代善忙着问讯、抄家、发财,可谓是忙得不亦乐乎。

    可另一边顺安亲王处,那可这是气得直跳脚。

    贾代善啊贾代善,又是这个人,破坏了自己的大计,顺安亲王怒火中烧,在书房里直接就砸了一个花瓶。

    又想到当年就是那荣国府联合那什么四王八公给父皇上谏,才让父皇放弃了立自己为储君的念头,心中更是怨恨不已。

    在得知边军将领有一半以上落马的消息后,顺安亲王即使脑子再蠢,也明白自己的计划可能已经败露,颇有些大势已去之感。

    但在死之前,他心中怨毒地想着,贾代善,你和你父亲屡次坏我大计,那就休怪我心狠手辣了,我就是死也要拖着你一起死。

    他目光通红,眼珠子里布满了血丝,透出一丝丝疯狂之色,招来属下,吩咐了下去。

    那边代善正在衙门中办公,因为边军官吏落马一大半,即使补上了不少,但还是有许多公文无人处理积压了下来,无奈代善只得自己来做。

    好不容易处理了一大部分,代善停了下来,喝了口茶,蹙了蹙眉头,茶是凉的。

    向外喊了一声,来人啊!

    无人应答。

    代善心中一紧,警觉地抄起放在案上的自己的配剑。

    正在此时,三名蒙面人冲进大堂,拔剑所指,竟是毫不犹豫地扑向了代善。

    幸而代善先前警惕,早已有所准备。

    他拔出自己的宝剑,面对直冲自己而来的剑,侧身一闪,又用剑挡住了另一头刺来的锋芒。

    多亏了他自小习武,后来虽然养尊处优,但也经常锻炼,没有放下武艺。此时才能勉力抵挡一二。

    但也无法抵抗太久,毕竟他是以一敌三,代善情知自己不敌,一面躲闪,一面踢落屋子里的大小物什,花瓶等,向外呼救。

    那三名蒙面歹徒知道不可久战,衙门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