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张士诚,太不要脸了。”
“就是!要是我晚来一步,陛下就挂了!”
“好歹也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声名显赫的江南三杰之一,怎么能做出暗杀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
“江南三杰里最擅长暗杀的好像不是张士诚吧……”
话题的风向不知道被谁这一句话给带偏了。
众将尴尬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全都落在以暗杀出名的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摆摆手:“暗杀本来就是正常的作战手段之一。属于特种作战的分支。没什么过错。张士诚与我乃是敌对关系,在战场上,两军对峙,他实力不如我,采用暗杀手段无可厚非。”
“是的,是的。”
“陛下心胸宽广。”
“陛下仁慈,远非我等可比。”
听着众将的恭维之词,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徐达身上:“张士诚……是死是活?”
徐达看了一眼马春花:“我本来是要杀他,可是……”
话刚说一半,就被马春花给打断了:“是我不允许他杀了大哥的。”
朱元璋点点头:“还是你了解我的心思啊。虽说他想要致我于死地,可他终究是我的大哥。大哥有错,我这个做弟弟的,帮他纠正错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杀他,绝对不是我的本意。他在哪里?带我去看看。”
朱元璋刚想起身,只觉得头一晕,腿一软,险些栽倒在地。
马春花眼疾手快,上前扶住朱元璋道:“你那晚失血过多,现在身子还虚的很。我已经吩咐看管大哥的狱卒,不得打骂侮辱他,每日送美酒美食给他,你大可放心,安心养伤,等到伤好了再去看他也不迟。”
朱元璋在马春花的搀扶下坐回床上,点点头道:“也好,便依你所言。”
他抬头看了一圈,奇怪道:“刘伯温他们呢?”
常遇春大大咧咧的说:“军师和李善长带着宋濂胡惟庸他们四处募集粮草去了。这个张士诚,真是富的流油。就说这平江城内,大大小小的明暗仓库不计其数,哪一个里面都是满满当当的金银珠宝。李善长说金银珠宝填不饱肚子,拿着它们换粮食去了。还有俞通海在军事的授意之下,全盘接管了江浙盐商集团的生意。这个家伙,头一遭做有本钱的买卖,还有点不太适应。好在李善长精明,在张士诚的基础上让利五个百分点,大部分盐商都很痛快的与我们达成合作协议。江南地区的盐业,我们算是包下来了。”
朱元璋点点头:“大军渡江北伐,最重要的便是粮草。李善长他们未雨绸缪,做的很好。”
(本章完)
第191章 张士诚之死()
朱元璋被马春花等人盯得死死的,每天只能乖乖在行宫里养伤,哪里都不能去,很是郁闷。
同样感到郁闷的,还有远在北方大都的王保保。
眼看朱元璋以雷霆万钧之势灭掉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原本想要趁机坐收渔翁之利的王保保突然发现,江南三杰之间的内战的结果,似乎不是简简单单的两虎相争,而是一场整合反元势力的战争。韩林儿被廖永忠沉在江底,陈友谅天下无敌的水军被朱元璋收编了三分之一,张士诚经营多年的金银珠宝全部进了朱元璋的口袋,还有濠州城的红巾军,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朱元璋的部队。整个江南地区,诸侯四起,群雄纷争的局面,竟然被朱元璋揉成了一个庞大的密不可分的整体!而这个恐怖的新兴团体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大元朝廷!
王保保盯着眼前的地图,抬起右手捏了捏疼痛的眉心,身后的案子上,堆叠着密密麻麻的奏报。
江南地区的反元火焰,同样点燃了北方人民的反元激情,只不过北方多平原,蒙古铁骑在北方经营多年,想要轻易推翻他们的统治并不容易。
可是饱受欺压的北方人民也不是孬种,一次起义不行,那就两次。河南起义失败,山东的汉人立马就立起反抗的大旗。
随着时间的推进,抗元势力宛如燎原的星星之火,从最开始的一点,到后来的一片,再到最后放眼望去的一大片。
朱元璋一统江南的时候,北方大元朝廷已经被四处点燃的烽烟搞的焦头烂额。现在,眼看着朱元璋整合了江南资源,虎视眈眈盯着北方,铁锅皇帝的头都要炸了。
“诏安。他要钱,就给他钱。他要权,就封他江南王。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这是铁锅皇帝对即将前往江南诏安朱元璋的使臣说的话。
他的算盘打的非常精明,只要稳住朱元璋,待到北方平定之后,大元整合所有兵力,在北方平原上与朱元璋一战,未必不能取胜。
可惜,当朱元璋毫不客气的收下元顺帝送来的所有金银珠宝之后,笑眯眯的跟大元使臣道:“回去告诉皇上。我朱元璋即要钱,也要权,更想要他的命。”
看着使臣惊慌失措、屁滚尿流的跑出去的背影,聚在行宫中的将领都哈哈大笑起来。
朱元璋活动活动刚刚康复的身体,手臂一挥:“宣战大元!”
“是!”
众将领大步走出行宫,到各自的部队里去整合队伍。
朱元璋与马春花一道,来到关押张士诚的暗室。
张士诚形容枯槁,披头散发,整个人身上又脏又臭,完全看不出当年叱咤风云的影子。
朱元璋一愣,随即怒道:“怎么回事?不是让你们好好对他吗?”
负责看守张士诚的士兵诚惶诚恐:“陛下,我们每天都按时按点的给他送吃的喝的,可是他除了酒什么东西都不碰,喝醉了就开始哭骂,我们想要进去给他洗脸换衣服,进去的人都被他咬伤了。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朱元璋叹了口气,摆摆手让士兵下去,对张士诚说道:“大哥,你这又是何苦呢?”
张士诚重重的哼了一声:“大哥?我怎么不记得,我有你这么威风的弟弟啊?朱元璋,你厉害啊,你杀了陈友谅,杀了我其他的三个兄弟,接手了濠州红巾军,整合江西军团和明教,还吞并了我江浙地区,现在还替代韩林儿成了明王!哼,我张士诚,祝心狠手辣的明王殿下早日下十八层地狱!呸!”
朱元璋眉头紧蹙,上前一步:“大哥!我朱元璋到现在为止,为心无愧,倘若你定要说我心狠手辣,那我无话可说。”
张士诚拿起酒壶,仰头灌下,一口气喝个干干净净,随即用力将酒壶抛到墙上摔个粉碎,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动手吧。”
朱元璋目光冰冷:“大哥,承认你错了,真的就那么难吗?”
张士诚头一扬:“我没错。从一开始,我就没错。我们只不过坚守的是不同的信仰罢了。三弟只想要简单幸福的生活,我只想和兄弟们一起过上富裕的日子,是你!朱元璋!是你硬生生的阻碍我们!”
“陈友谅爱的是元朝公主!你的富裕更是跟朝廷妥协来的肮脏钱!你们的愿望实现了,天下百姓怎么办?饱受欺压的南人怎么办?谁来替他们做主?谁来给他们伸张正义?我们当年起兵,难道就是仅仅为了自己吗?”朱元璋愤怒的咆哮。
张士诚楞了一下,随即跌坐在地,捡起地上的酒壶碎片,笑道:“二弟,但愿你能记住你今天所说的话,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说完,径直将尖锐的碎片插入自己的喉咙。
“大哥!”朱元璋紧紧抓住牢门大声呼喊,“来人!快来人!救他!救他!”
终究是晚了一步,张士诚,一代枭雄,在昏暗的牢房里,结束了自己曾经辉煌的一生。
三日后,明军渡江北上,浩浩荡荡的旌旗铺满整个江面,朱元璋站在白色旗舰上,看着自己雄壮的兵力,心头跌宕起伏:“终于有了能够和朝廷决一雌雄的资本,师傅的遗志,由我来替他完成。”
接到朝廷命令,在沿岸布防的河南行省官员见到军容鼎盛的明军时,当机立断,毅然决然的带着妻儿老小逃跑了。
沿岸驻守的元军见到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浩大军容,纷纷脱下身上的战甲,丢下钢刀,扛起锄头转身回去耕田放羊。
朱元璋的登陆,毫无难度,略去不表。
倘若此时驻守在黄河沿岸的不是那个脚底抹油贪生怕死的官员,而是王保保,恐怕朱元璋的登陆,就会颇受一番周折。
只可惜,此时的王保保,正率领着十万精兵,去往山西太原平息叛乱。
太原的起义军水平基本上和江南最初的起义军水平一样,经过几年的厉兵秣马,元军实力早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太原一战,打的并不费力。轻轻松松便将起义军消灭的干干净净。
(本章完)
第192章 接连大捷()
信心满满的元军士兵趾高气昂的进驻太原,光棍气十足的展现着大元铁骑的骄傲。整支队伍里,只有他们的主将王保保一人,拿着明军已经渡河的奏报,愁眉紧锁,悄然叹气。
铁锅皇帝接到太原大捷的消息,顿时喜笑颜开,在金銮殿上高声狂呼:“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身上流的是骑兵的血液。现在,战狼再一次露出利爪与尖牙,我们将再一次狠狠的撕碎反叛者的身躯与灵魂!”
兴奋之余,王保保随着战报一起抵达的信函被元顺帝给甩丢出去,那封信函,是提醒皇帝,要提防朱元璋各个击破,尽快放弃河南和山东的大部分平原地区,将所有兵力集中到险要的关卡和大都,利用地利的优势,沉重打击朱元璋的明军势力。
王保保绝对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如果铁锅皇帝按照他的建议去执行,那么朱元璋的北伐之路,绝对不会那么顺利。
只可惜,仿佛真的如张士诚所说,朱元璋的运气很好,好的不得了。
这么重要的建议,竟然被铁锅皇帝给无视了。
整个大元朝廷都沉浸在太原大捷的喜讯中时,朱元璋已经派遣徐达与常遇春,各自率领一路大军,悄无声息的攻向河南和山东两地。
现在的明军,可不在是黄河起义时那些刚刚丢下锄头拿起钢刀的农民了,他们经过多年战火的洗礼,早就成了出类拔萃的职业军人。
驻守山东的元朝将领名叫脱因帖木儿,是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弟弟。这家伙也是个比较不错的将领,镇守山东期间,先后扑灭大大小小的汉人起义上百起。自古山东多豪强,你看隋唐时期的秦琼、两宋时代的水泊梁山,那都是山东响当当的好汉。能够把山东这么一个火药桶一般的地方镇压的风平浪静,可见脱因帖木儿的实力着实不一般。
在他的眼里,人高马大的山东汉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更何况是从江南水乡来的矮小南人?
接到王保保提醒他的书信时,脱因帖木儿哈哈大笑,提起笔给哥哥回了一封信,嘲笑他被南人吓破了胆子,自己会让他好好看看,是如何在济南府吊打江南乱贼的!
他给王保保的回信并没有到达王保保手里,因为信使刚刚出了济南城,就被明军给干掉了。
山东的汉子们早就被大元朝廷欺压的不成样子,江南明军的旗帜一到,好汉们成群结队的从山上、从水里冒出来,带路的带路,扛旗的扛旗,只要是去打元军,这些家伙们天生躁动的血液立马就沸腾起来。
三个月,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徐达就用实际行动给脱因帖木儿上了一课,这一课的名称叫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数十万明军兵临城下,站在济南城城头上的脱因帖木儿才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有多么可怕!
此时,除了济南城,整个山东,已经到处都是明军的大旗!
非常有骨气的脱因帖木儿屹立在城头,挺直的腰杆显示出自己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他抽出佩剑,指着城下浩浩荡荡的明军大声高喊:“人在城在!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话音刚落,就被身后的副将一脚踹到城下去了。
济南城的城门,在副将的命令下,缓缓打开,官员罗列两排,恭恭敬敬的迎接徐达大军进入。
常遇春那一路遇到的将领就比脱因帖木儿要小心仔细的多。
明军渡河的时候,奉命到河岸上阻击明军的官员逃跑。封地在开封的元梁王阿鲁温责无旁贷的扛起了河南的军机大旗。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在平原大地上摆开架势,等着与敌军决一死战。
元梁王是骑兵将领出身,一身的刀马功夫,他的手下,几乎都是当年跟随他四处征战的铁血男儿,如今在千里平原地带,梁王坚信,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他估计的没错,如果是单纯的比对双方战斗力,元梁王麾下,足足有二十万精锐骑兵,而常遇春手下,是十万骑兵和二十万步兵。尽管常遇春麾下部队总人数比阿鲁温多,可是平原上,一个师团的骑兵凭借自身的高机动性和冲击性,突破五倍于自身的步兵师团,都不是什么难题。
因此,在全面对比了双方战斗力之后,阿鲁温身披战甲,在平原上摆下大阵,等着与常遇春正面交战。
常遇春没有辜负阿鲁温的期望,当他的十万骑兵率先抵达开封境内的时候,远远就看到对面黑压压的元军。常遇春丝毫没有停留,快马加鞭径直朝敌军冲去,他身后的将士们一个个呼啸着紧随其后,愣是把元梁王的军队给撕开一个口子。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
阿鲁温认定常遇春不会凭借手里的骑兵直接发动攻击,必然会等到后续的二十万步兵到了之后,才会开始全面交战。因此,他的军队,依然处于普通的战备状态。
可是他哪里知道,在常遇春眼里,一万敌人和十万敌人是没有区别的,见到了,那就是一句话,不要怂,就是干!
狭路相逢勇者胜,常遇春突如其来的攻击让阿鲁温乱了阵脚,等到他好不容易稳住阵脚的时候,明军二十万步兵已经抵达战场。这二十万步兵里,有三千人的身上,背着专克骑兵的连弩。
刺耳的破空声响起,阿鲁温绝望的发现,明军的二十万步兵,冲起锋来也不比骑兵慢多少,还有他们身上那股不要命的狠劲儿,见到元军骑兵,拽下来就是一刀,然后翻身上马,一拉缰绳,瞬间从步兵转换为骑兵。
二十万蒙古铁骑被接连的攻击打的连连后退。
三十万明军咬在屁股后面紧紧的追着打。
社会我常哥,人狠话不多。
阿鲁温从朱仙镇一路退到开封城,元军溃散五十里,好不容易见到城门的时候,常遇春的刀已经架到他的脖子上。
(本章完)
第193章 战场僵局()
“别杀我!你要多少钱我都可以给你!牛羊!骏马!女人!爵位!甚至军事情报!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只要你不杀我!”生死关头,阿鲁温惊慌失措,气节全无,跪在地上蜷成一团,瑟瑟发抖。
常遇春手起刀落,割下了阿鲁温的脑袋,顺带着一脚将无头的尸体踹倒在地,粗声粗气很是不满的说道:“叽里咕噜的说什么呢?一句都听不懂。丫的不知道老子听不懂蒙古话啊?”
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倘若今天活捉阿鲁温的不是常遇春,而是曾经参加过特战小队的任何一员将领,那身居高位的元梁王很有可能凭借手里的军事情报换回一条命,可惜他碰到的是常遇春,明朝开国大将中,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特战小队,也没有学习过蒙古语的家伙。
解决了阿鲁温,常遇春旗下的二十万步兵抢了不少战马,现在的军队构成,已经由十万骑兵二十万步兵,变成了十七万骑兵,十三万步兵。
抢到马的明军步兵那叫一个兴奋,跟随常遇春四处征战。河南平原基本上无险可守,再加上常遇春攻下开封后,屠杀了十几万元军降兵,声名狼藉,基本上他的常字大旗刚刚在要攻打的城池门下一立,那城里的蒙古人便携家带口的溜之大吉了。
徐达攻下山东全境的时候,常遇春同时传回河南解放的奏报。
先后差不多时间到达的两封战报让应天朱元璋政斧很是欣慰。尤其是开封的解放,更是在一夜之间传遍整个江南。
人们迎着晨曦的薄雾,成群结队的涌向岳庙,多少年来,破破烂烂的岳飞庙一直都是饱受欺压的汉人心中最后的希望与精神寄托。岳飞庙的牌匾被大元官兵拆掉,现在木匠连夜打造一副新的挂上。庙里的岳飞雕像被摧毁,就连牌位上都不允许写字,如今,泥瓦匠齐心协力,重新塑造了岳飞的雕像,系上红绸,安放在岳庙正中央的位置。
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百姓有的为开封光复而喜悦,有的为这么多年的委屈而哭泣,有的在四处询问加入明军的办法,有的在募集钱粮支持明军战斗。可是所有的人有一个共同点,每人的手里都拿了两柱香,一柱是给岳飞元帅的,还有一柱,是给朱元璋的,祈福他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早日将元军彻底赶回草原!
根据传闻,那一天,临安(杭州)的岳庙中,当第一个上香的百姓欣喜的告慰岳飞:“汴梁(开封)光复了!”
泥塑的岳飞像上,眼角竟然流出两滴眼泪。
岳飞显灵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江南地区传出了十几个不同的故事版本,最后传到应天朱元璋的耳朵里时,已经成了“常遇春是岳飞转世,在朱仙镇大破元梁王,成功光复汴梁城!朱元璋是宋太祖赵匡胤转世,来夺回汉人河山!”
朱元璋的名字,已然取代了岳飞,成为江南百姓心中,切切实实,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仰与希望。
应天城内,百姓更是张灯结彩,万民上书,请求朱元璋登基大宝,继皇帝尊位。
李善长,周德兴,刘伯温,宋濂,胡惟庸等众臣每天处理四处州府上书到半夜,为了区分行政上书与军事上书,不得以开创军机处,专门负责审阅关于前线战事的奏报。而那些全国各地上来的万民表啦,州府衙门请求朱元璋登基的奏折啦,全部交给枢密院去审阅。
在万民的呼声中,朱元璋终于称皇,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原白莲教圣女马春花为皇后,母仪天下。
如果说以前,朱元璋只是称霸一方的诸侯王,那么现在,他已经成为全国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王!
远在大都的元顺帝接到消息的时候,惊谔如雷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