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卡尔森将军回道。
在机械化战争年代之前,中路军的胜负基本上就决定了整个战局的走向,这并不是说中路军的兵力最多所以最重要,而是因为中路军的位置在整个己方阵线的中部地带,要是被突破乃至击溃了,敌军完全可以轻易向俩翼迂回合围过去,俩面夹击乃至三面夹击布置在侧翼的大部队,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在面对多面夹击的时候,还能取得胜利!
在战争史上,被包围的话,如果没有援军基本上就意味着失败,除非被包围的是一群不怕死的机器人……
战场的形势正如卡尔森将军所预料的那样,英军指挥官为了挡住俩侧冲出来的大批帝国警卫队预备队,不得不将自己的预备队抽调向中间战场俩侧,稳住中路溃兵只能依靠原本的不多兵力。
不是英国指挥官愿意这么做,而是在大势之下不得不这么做,否则很可能被帝国警卫队形成半包围的局面,到了那时候可就是帝国警卫队将英**队围起来排队枪毙了!
冲锋的一万多第三道战列线的帝国警卫队牢牢的黏住被炮击击溃的英国红杉军精锐,英国红杉军为了避免误伤己方士兵,被迫让刺刀冲锋的中路帝国警卫队没有付出什么伤亡,就近身玩起了肉搏。
英国红杉军精锐可不是帝国警卫队,要是英国指挥官下令对溃逃的友军大规模屠杀,那可是会大大打击己方士气并且容易引发兵变!
这可不是误伤几人乃至几十人,溃退下来的英国红杉军精锐可是有数千人之多!
正因如此,英国总指挥官才觉得对面的林皓达所部将领完全是一个疯子,同时也觉得对面的部队竟然没有对屠戮己方友军产生什么动摇而感到诧异和惊恐。
就这样,帝国警卫队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用蛮横的姿态将英国红杉军精锐拖入了战损比相差不大的近战刺刀肉搏。
或许帝国警卫队士兵的刺刀肉搏单兵水平会比英国红杉军精锐差点,但俩个人打一个人还是没问题的,这正是卡尔森将军最希望看到的景象,在见识过英国人迎着枪炮踏步走近距离齐射的场面后,他已经收起了自己之前的所有傲气。
358 英国人拼命了下
登陆的英国红杉军终归是精挑细选的精锐,不少士兵还是打过美国独立战争的老兵,作战意志异常坚韧。
要知道,当初的美国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大陆军正面野战胜少败多,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陆军为了消耗英军的有生力量,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森林、山川这种不适合大横队展开的战场上打黑枪就不说了,在英军占领的地区,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袭击小股英军的时间。
每一次英军运送补给的部队,都好像从鬼门关走一遭一般,美国人或许正面对决战斗力弱渣,但作为地头蛇,他们真想要跟英国士兵拼命的话,有的是方法慢慢给英国陆军放血,游击战并不是后世里独有的战术,早在汉朝时期,游击战就被古人玩过了!
在北美大陆不想受到英国政府沉重赋税压迫,保持独立自由的美国暴民遍地都是,而英国陆军却是有数的,打没了就要从本土和海外殖民地运输,自然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完犊子……
恰恰相反,美国陆军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越打越多,新兵都练成了老兵,英国人不被耗死才怪!
可想而知,从那种到处都是敌人的美国战场上活下来的英国老兵,战斗意志磨炼的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精锐永远都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好的仪仗兵能练出来,但精锐老兵训练一百年不见血也是白费力气。
帝国警卫队虽然在中路将英国红杉军精锐拖入了人数占据劣势的刺刀肉搏,但却始终无法真正击溃这些坚韧的英国红杉军老兵,俩翼进攻的帝国警卫队数轮冲锋,都被处于防守阵势的英国部队打退,无法对中路抵抗的英军主力形成合击,这里的俩翼指的不是更外围的俩路青年近卫军,而是卡尔森将军视野所能达到的中路战场的俩翼。
数个小时的拼杀,眼看着中路进攻的帝国警卫队锐气逐渐被磨平,进攻变得疲软完全成了无意义的消耗战,卡尔森将军却仍挂着一副自信十足的模样。
原因很简单,因为卡尔森将军还有一支底牌没有打出去,那只整整5000人的马刀轻骑兵部队!
在左翼的部队停止进攻,抽调近半兵力调往右翼,与右翼的部队合起来再次发起规模更大的进攻时,卡尔森将军果断将那5000马刀轻骑兵投入了进去。
之前的进攻和厮杀是消耗英国人的战斗力,如今已经打了数个小时,卡尔森将军认为己方的5000轻骑兵足够让这场死伤太多的战争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下达骑兵进攻命令后,卡尔森将军甚至还在心里十分欣慰的想着,外围俩路的青年近卫军的牵制任务完成的真是完美,至今还没有看到那支天下闻名的英王德意志军团的身影出现。
帝国警卫队的调动英军指挥官自然不可能看不到,但他已经没有生力军补充了,只能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
“把苏格兰高地步兵集中起来,调到左翼吧,告诉那些苏格兰小伙子,在他们死光之前,决不允许法国人的骑兵突破到中路!”
英国指挥官下完命令后,眯眼瞅了眼中路满地尸体的厮杀战场:“奏掷弹兵进行曲,所有没上战场的卫队和军官随我一起向中路的敌人发动总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战士而不是指挥官!”
“将军,我们这样打,很有可能全军覆没的啊!”周围的英**官劝解道。
如今的占据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们虽然依靠英国红杉军精锐的韧劲还能支撑,但对方的人数远超过己方,登陆的3万英军主力还有数千英王德意志军团没有在这里,以俩万多人对5万帝国警卫队,还这么拼命,即便能赢,基本上也会丧失继续进攻的能力……
所以,保存实力撤退似乎才是明智的选择,英国人可没有血战到底的传统。
英国总指挥官自然明白麾下军官的意思,他只是指着远处集结的帝国警卫队骑兵:“你们认为,我们能在数千骑兵的追击下安稳逃离么?你们觉得,如今损失惨重的部队,一旦撤退,还有谁殿后能拦得住数千士气高昂的骑兵?
现在我们的士兵还有一些胜利的希望,来自精锐的荣誉感可以让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战斗,但要是我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即便能保住再多的人,又能保留多少战斗力?
我们的兵力本身就比法国人少得多,要是连这股骄傲和荣誉感都丧失的话,还不如乘船灰溜溜的回国!
林皓达的主力还远在荷兰,要是连他留在法兰西本土的这点二线部队都打不过,我们还怎么向国王与议会交待?
最重要的是,眼前的法**队可远不如传闻中的青年近卫军善战,他们快撑不住了。”
英国总指挥很快说服了大多数军官,这些来自英国红杉军精锐的军官,自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傲气,英国陆军实行的陆军精兵政策演出来的精锐,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唯我一排又一排,大不列颠掷弹兵。
古代英雄无可见,致命炮弹与铁丸。
闻所未闻引燃物,无坚不摧黑火药。
…………”
铿锵有力的掷弹兵进行曲歌声,在英国中路军后方响起,伴随着随风飘扬的米字旗,一群头戴军帽身形笔挺的英**官与不多的卫兵,如同仪仗队一般举着指挥刀和燧发枪,走向了厮杀中的中路战场。
他们只有区区数百人,但却为伤亡惨重的英国红杉军精锐士兵,注入了新的活力,唱着掷弹兵进行曲的英军士兵如同传染病一般,快速蔓延,越来越多的红杉军士兵放开了喉咙,将刺刀刺入敌人的身体,或是被敌人送入地狱。
一时之间,英军中路摇摇欲坠的阵线瞬间稳固,再也看不到崩溃的迹象!
卡尔森将军并没有在意中路英军的顽抗,他的筹码主要压在了右翼,上万集结起来的帝国警卫队步兵配合5000骑兵的冲锋,远远不是对面的英军所能对抗的,只要右翼成功突破,管他英国佬唱的是什么龟儿子歌曲,都避免不了全面败亡的结局!
359 穿裙子的勇士上
苏格兰高地步兵团并不是仅仅只有一个团的规模,在18世纪英国人的步兵团概念与其他国家的团级部队概念不同,英国人没有将‘团’列为一个明确的编制,而是更倾向于将其列为临时拼凑的独立作战单位,或者以地域乃至其他因素相同的士兵编在一起,称之为一个步兵团。
英国人的步兵团人数差距很大,有点类似未来成熟军事体制内的战时军团乃至集团军设置,一千人的部队在独立执行某个作战任务时,会被成为步兵团,5000人的部队同样如此,实际上,英国人的步兵团概念就相当于缩水的军团概念,人数配置完全是按照作战所需搭配的。
团级人数固定的理念成熟,实际上来源于拿破仑时期,之前的各国基础作战单位习惯以‘营级规模’来搭配,当然,也有一些军事理念稍微先进的国家,提前限制了团级部队的概念,来满足军队人数日益扩充的所需。
英国人之所以对团级规模人数限制晚,主要是因为英国人一直执行的是精英小规模陆军培养模式,和平时期本土陆军甚至只维持在5万人左右,全盛时期的正牌陆军也就十几万,各个殖民地的佣军和土著部队,是不被英国政府算在内的,除非某些土著部队用一个个胜利的战绩告诉英国政府,他们值得英国人重视,才会被授予自己的编制和旗帜,比如说历史上的尼泊尔佣兵等等。
这就是为何英国人在面对当时庞然大物一般的满清帝国的俩次鸦片战争,使出了吃奶的劲,才陆陆续续派遣寥寥几万部队,其中还参杂了大量印度阿三乃至华人火枪团的原因。
不是英国人轻视当时的满清,毕竟满清帝国账面上上百万军队还是很具有威慑力的,更何况满清还是本土作战,只是英国人当时本事也没有多少陆军,能拿出几万人已经算是极限了,当然,满清帝国如此轻易的崩溃算是让鸦片战争中的英国人收到了一个大礼包。
而鸦片战争中完败的满清帝国,没有被英国人如同对待其他殖民地那样大举占领,其中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英国陆军的规模实在是不咋地……
自此可以看出,英国人能拿出三万精锐来登陆法国,那真是使出了全力想要灭亡林皓达这个异类,毕竟相对于英国全世界的殖民地领土来说,包括土著部队和佣兵在内,英国政府可调遣的陆军并不多,也正因如此,英国人才自始至终都没有生出制霸欧陆的想法!
英国人很清楚,即便将英伦三岛榨干,欧洲所有强国都打成废墟,他们也没有能力成为欧洲陆地霸主,欧洲各国的文明科技水平,可不比英国人差多少,不少国家的军事体制甚至比英国人还要先进,想要像对待世界其他地方土著王朝部队那样,以一敌十甚至以一敌百的打胜仗,纯粹是痴人说梦。
英国人本以为撒丁王国为首的20万联军,注定会吸引林皓达驻留在法兰西境内不多的主力部队前去抵抗,英国人为了不引起林皓达的针对性打击,甚至特意降低运送的兵力,为了保持战斗力才全部运送精锐部队登陆。
当然,对于一直秉承着精兵政策的英国陆军来说,哪怕是本土的正规红杉军编制,也足以称之为精锐部队了。
无论是薪饷待遇还是训练纪律,都要高出欧陆普通正规军一筹。
然而,英国人不知道林皓达是从后世里穿越而来的,甚至现在的撒丁王国,也就是后世的意大利人,战斗力有多么的喜人,而英国这个世界霸主,如今却是蒸蒸日上,没有登顶衰落的奋发之际!
自然而然的,林皓达将主要的敌人放在了英国人身上,甚至不惜用5万帝国警卫队很可能被打残乃至覆灭的风险,来彻底将英国人伸向法国本土的爪子切掉!
林皓达所料不错,驻守在侧翼抵挡优势帝国警卫队步兵和骑兵联合进攻的苏格兰高地步兵团,再一次向卡尔森将军证明了什么叫做不要命!
在排队枪毙时代,单纯的骑兵冲锋已经被欧陆主流强国列为不合理的战术,骑兵永远要配备步兵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再不济也是先用火炮掩护,再用骑兵冲锋,要是单纯的用骑兵冲阵,即便敌军步兵不列出克制骑兵的空心方阵,只用普通的步兵方阵射击和列出刺刀横阵,也足够冲锋的骑兵部队损失惨重的了!
正因如此,卡尔森将军才竭尽所能的拉出大量帝国警卫队步兵配合5000马刀轻骑兵进攻,然而,这群与损失不小的红杉军换防的,穿着方格裙裸露的小腿上还套着后世里只有女人才会穿的彩色套娃,放在21世纪妥妥的半女装大佬装扮的苏格兰高地步兵,却用坚定不移的排枪打退了帝国警卫队步兵一次次冲锋进攻!
在悠扬的苏格兰风笛下,面对苏格兰高地步兵的帝国警卫队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之前跟英国红杉军精锐对战的时候。
穿着在后世里很女性化的苏格兰高地步兵,却打出了铁血汉子的坚韧,这就是苏格兰高地步兵被英国指挥官视为精锐中的精锐的缘由,他们之所以能保留住自己的民族风格裙子和套装丝袜,不同于其他英军部队的苏格兰风笛。
不是因为英国人对苏格兰人产生了民族融合的善良政策,只是因为他们在一次次战斗中,用大量的鲜血证明了自身的勇气!
在排队枪毙时代,勇气和荣誉感,往往会成为一支部队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些苏格兰高地步兵在平日里甚至瞧不起普通的英国红杉军,经常穿着方格裙痛殴穿着跟个绅士一般的英国红杉军……
帝国警卫队步兵无法在苏格兰高地步兵阵地上打出任何缺口后,前线军官终于耐不住性子,让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同时出击,孤注一掷的抛弃了常规的战术,留给帝国警卫队的时间不多了。
360 穿裙子的勇士下
正面步兵进攻掩护,同时骑兵绕到侧翼迂回进攻,标准的步骑强攻配合战术,如同教科书般排山倒海的冲了过去,然后帝国警卫队步兵如同教科书般被激烈的排队枪毙打了回来……
如同之前的几次进攻一样,在50米距离内的排队枪毙中,帝国警卫队步兵连半个小时都挺不过去,苏格兰高地步兵是面不改色的前面死了后面上,帝国警卫队步兵则是越打越乱直到崩溃,要不是因为帝国警卫队的步兵兵力远比苏格兰高地步兵多得多,庞大的预备队基数让苏格兰高地步兵无力发动反攻,恐怕早就被彻底击溃了……
不过,右翼的帝国警卫队前线指挥官,认为步兵的战斗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虽然一如往常的被击溃,但成功在正面吸引住了苏格兰高地步兵的主力,侧翼的苏格兰高地步兵只有薄薄的一个浅薄苏格兰高地步兵组成的方阵,他们面对的是整整5千马刀轻骑兵的冲锋!
这种战斗不是用意志力能改变的,防守的步兵方阵人数没有冲锋的骑兵多,也没能列出防备骑兵的空心方阵,因为苏格兰高地步兵没有这个时间,帝国警卫队步兵主力的进攻可不是白白浪费士兵的生命!
“进攻!!!”高扬着马刀的帝国马刀轻骑兵指挥官一声令下,催动自己的战马带动成片的蓝色军装骑兵海洋,向浅薄的苏格兰步兵方阵碾过去。
为了应对人数更多的骑兵冲击,侧翼防守的苏格兰高地步兵不得不通过压缩纵深的方式,将横线拉的尽可能长,来抵挡对方的骑兵冲锋。
在轻骑兵指挥官眼中,苏格兰高地步兵这种战术完全是送死,没有纵深的步兵方阵,在骑兵冲锋面前不就是一捅即破的窗户纸么?
当然,轻骑兵指挥官知道对方没有第二种选择,要是列出纵深大的步兵方阵,只会被轻骑兵轻易迂回围歼!
苏格兰高地步兵的这种没有纵深的防御线,唯一的优势恐怕就是能让所有的一线步兵都有射击位,可以开火杀敌保证最大的火力输出吧。
只是,在骑兵的冲锋速度下,人数远少于己方的步兵齐射,又能杀死多少骑兵?
果不其然,苏格兰高地步兵仅仅打出了俩轮齐射,就不得不面对轻骑兵的近距离马刀横劈,只是让帝国轻骑兵震惊的是,对方的第二次齐射竟然将骑兵前锋部队放到了十几米开外的距离才扣动扳机!
或许军官能有勇气等到这个距离下令,但士兵不是机器,面对汹涌而来骑在高头大马的骑兵集群,步兵未战声怯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了,人类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提前扣动扳机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明末时期的火器化明军步兵,之所以总是在火器射程之外,就对着满清骑兵开火,导致杀伤力约等于无,就是因为骑兵冲锋对步兵巨大的心里压力所导致的。
在那种战场环境下,只要有一名士兵手一哆嗦开火,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开火动作,在传讯基本靠吼的战场上,火枪射击可不是靠一群军官敞开嗓门喊,军官的口令实际上只有身边一小片的士兵能听到,古代近代的战场前线小军官的口令传播,都是依靠士兵其他呐喊或是战鼓来传播的。
近代排队枪毙电影里经常能看到这种场面,军官一声命令,士兵们也会跟着集体重复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传遍整个部队的士兵耳朵中,至于开火这种命令就很简单了,只要听周围有没有火枪轰鸣声即可。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万一前线的士兵有一人擦枪走火,就会让第一轮齐射莫名送出去……
这就是只有饱经训练的正规军乃至精锐部队,才能打出齐射的原因,民兵和准军事组织很难打出齐整的统一射击,自由射击对民兵武装才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步兵控制住射击的**可要比面对骑兵简单得多,骑兵距离越近对士兵的心里压力越大,普通的正规军精锐根本不敢将骑兵放近到十几米距离内齐射,这样做很可能会发生擦枪走火的情况将齐射提前浪费掉,或者是在骑兵抵达这个距离时,很多士兵会大脑一片空白,导致忘记扣动扳机,让齐射效果大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