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⒉灰馕蹲攀О埽挂馕蹲鸥镁霾哒呤俏薇壤碇堑摹�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1) 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2) 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总是有人告诫我们凡事儿应该“三思而行”,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东西思考起码三遍?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降低时间的浪费。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说,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很难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一次在某高校讲座,顺带说起我的职业跨度实在太大:上大学学会计,毕业之后做销售,多年以后竟然跑到新东方教英语,现在做一个自由工作者……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反正,我知道的是,我总有一天肯定会做一些别说身边的人甚至连我自己都会比较惊讶的事情。
  其实,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也许是我机会不好。当年我从大学毕业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职业的咨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到甚至不知道应该去问问谁的地步。而到了今天,身边净是著名的资深的职业规划大师,竟然也没谁给我出这方面的主意。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再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再次觉得这样牛逼的人物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是,反正不是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我自己没办法不随波逐流。上大学的时候,流行读双学位,于是就跑到吉大混了个什么《国际经济与关系》专业的第二学位 有什么用呢?从毕业到今天,别说这个第二学位的证书,就是原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也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个时候,还流行大四学生考驾照,当然我也想办法弄了些钱跑去学了一个,当时同班同学们都很羡慕可是有什么用呢?毕业之后赚钱很多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在几个城市之间穿梭,买车是完全没必要的事情;后来终于安定了,发现还是打车更方便更有效率,于是至今没有用过那本驾照,算算,已经12年没有年检了……
  许多年前,崔健被采访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瞬间打醒了我。他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听到这句话,我突然一身鸡皮疙瘩。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所有计划无一例外最终不能兑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计划总是很长远。我想,估计是因为小说和电影看太多了,忘了自己是谁了。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还是觉得,无论变化多块,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以为自身的情况,究竟自己适合制定多么久的计划呢?换言之,每个计划的期限究竟应该设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顺利实施呢?
  我尝试过一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年的计划都没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实的同时,一口气把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终于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的时候,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指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
  直到快三十岁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到今天,我也依然最长使用一年作为计划制订的最长期限。七年前(2000年)我用了半年时间准备各种考试而后跑到新东方应聘;几经周折终于开始在新东方讲课,我用了一年的时候把自己稳定地变成国外部被学生评价为最好的老师;三年后,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离开新东方因为创业需要很多很多的准备;之后竟然发现一年时间根本不够,于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寻找方向;我刚刚制定完这一年里我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说来好笑,这么多年来,对我来讲,每年的愚人节才是我一年的开始)。
  计划是必须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积累的经验。
  所以,我只是朴素地用我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我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能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阅读总是能带来愉悦。正在想这件事儿的时候,google搜索引擎给我带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克拉姆博兹,写了一本书《运气并非偶然》(Luck is no accident)。(这老头子一辈子不知道写了多少本书,不妨到amazon上看看他的书单)。在这本书中提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三十五岁的时候仍然在做自己18岁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比率。
  于是,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已经开始实践就知道了,就像我当年那样。不要无知无畏。然而也没必要心存惶恐,这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必然可以获得的能力放心,没有人是天生的,都是后天习得的。
  于是,如果你对你的将来充满迷惑,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然而,充满迷惑本身,并不意味着你要不知所措。雾里看花,谁都看不清楚,上帝也没有在我们出生时给我们什么额外的特殊装备。然而,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总是可以走到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在那里,无论雾多大,你总是可以看到那些花的,因为已经足够近 足够近的时候,就算看不到花,还是可以闻到花香呢。
  (三)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估计没有人会否认计划的重要性。所有的时间管理书籍都会详细地介绍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可问题是,为什么你买过那么多此类书籍,并且那么多次地准备听从那些专家的建议,却最终无一例外地不了了之了呢?其中原因有很多很多,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可能是这个:计划固然重要,行动却更重要。
  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很多的时候,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是肯定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时候其实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在于,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比如,你要锻炼身体,那么计划就可能只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每天早上慢跑一个小时。”没必要再想“我应该坚持多久呢?”因为答案非常简单:一辈子,或者,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再比如,你要背单词,那么计划也非常简单,“每天背 50个单词”这事儿更简单,因为你没必要坚持一辈子,如果,你是大二的学生,那么估计三十天过后,你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了,因为你也没必要估计也没可能获得满分;如果,你是大三的学生,那么,六个星期之后,你估计已经具备托福高分的实力了,因为你又不是升到大三才开始学习。可实际上呢?两个月过去了,回头一看,只背了150个单词……
  有的时候,计划可能稍微复杂一些。比如你想减肥,那么除了每天做慢跑之类的有氧运动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要求。比如,不要吃油炸食品(可是所有的油炸食品都很香!);少食多餐(可是,饿的感觉很不爽!);用水果蔬菜替代主食(可是我想吃肉!);按时睡觉(可是今天凌晨有奥斯卡颁奖仪式全球转播……)。两个月过去之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因为迷恋睡懒觉而没怎么去跑步;瞒着教练偷吃了不少的油炸食品;由于饮食不规律所以总是有一些时候吃到差点撑死为止;朋友请客哪能扫兴所以去过好多次烤肉店;当然,不仅看了奥斯颁奖仪式的转播还看了很多的美剧,同时因此不得不熬夜把该做的事儿做完……当然,第二天因此是一定要睡懒觉的!
  看到了吧?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我个人的经验是,有些时候故意根本不做计划反倒是有益的。几年前我开始去健身房,就没有制定任何目标和计划。因为,没多大必要去想那个。反正,锻炼总比不锻炼好,健康最重要。于是,我只做了一件事儿坚持。中间也有过几次短期的中断,那是因为实在抽不出时间精力了,但是,一旦忙得脚打后脑勺的阶段过去了之后,我又开始定期去健身房了。其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几年后的今天,我觉得我有必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比较专业的健身计划了。因为我想好好利用一下最近几个月难能可贵的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三十岁之后,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当我拿出纸笔,不停地罗列具体细节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其实,几年前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实际上完全不具备指定有效的健身计划的能力!那个时候,我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哪一些肌肉群相对强大,所以只需要正常练习就好了;哪一些肌肉群是我的弱点所以特别难练,但是现在却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了。而几年之后的今天,我早就知道我应该如何合理安排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比例,也知道在什么时间段自己的状态处于最佳状态……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清楚一件事儿: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自己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处境,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y 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比如,当你决定买个新潮手机的时候,故意拖延三个月,会让你享受更低的价格;如果你决定买一辆你非常中意的高级轿车,故意拖延上一年,也许就会让你意识到当初的审美观其实很有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对我个人来讲,在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到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上,“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延,拖得越久越好仅是我个人的经验。
  第四章: 开拓自己的心智
  4。a 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
  所谓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五官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于是,我们知道长城是宏伟的,欢乐颂是悦耳的,新买的电脑摸起来质感很好,氨水的气味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川菜或者其他的一些著名菜系的可口的。可以想象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彻底了解熟食对肠胃消化以及身体健康有好处,需要跨越怎样的时空火的获得以及使用是最大的限制,而对于火的认识从恐惧到驾驭需要多长的时间?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一次在朋友家聚会的时候,曾令所有的人大吃一惊。她为了证明自己会烧菜,说要给大家烧个宫保鸡丁吃。大家当然非常高兴。几分钟后,厨房里传出一声尖叫,大家蜂拥而去,发现她把手指含在嘴里,眼里含着泪呻吟。我们都很奇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来才弄明白,她把油倒进锅里,然后点燃煤气灶。过了一会儿,搞不清楚锅里的油是否已经开了,于是就伸出一个手指探进去试了试……
  我猜,我的这位同学这辈子都不会再用手指伸到油锅里去试探油是否已经开了。这就是试错,试过之后,知道错了,然后就不再犯错了。当然,也许在试过之后,发现不仅没错,还很正确,那么就多了一个新的知识。“试错”是如此重要,乃至于所谓的“教育”在最古老的年代,是要靠鞭子的做对了,吝于奖励,但是做错了,就要加以惩罚。到今天,还是有很多的父母,依然把惩罚当作主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试错”往往需要勇气。所以,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先生接着说,“第一个吃过螃蟹的人肯定也吃过蜘蛛,因为两者外形极为相似;只是他觉得螃蟹的味道可口而蜘蛛的味道不可口。”
  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过“观察”。
  刚才提到的那位女同学把手指烫坏了之后,屋子里的另外一个女同学喃喃地说,“哦,原来是不可以用手指头的哦……”大家又愣了一下,终于开始哄堂大笑,连刚刚那被烫到得女生都开始忍不住了。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 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人类之外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被称为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Terry Burnham和Jay Phelan在MEAN GENE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地采用最优算法获取食物而一个MIT的数学博士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不见得可以迅速解决;而啄木鸟的小脑袋在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情况下,是如何得到结果的呢?答案是:通过基因遗传。
  人类当然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积累经验。婴儿尽管没有见过蛇,但只要见到蛇就会嚎啕大哭;婴儿也没有见过枪,但他们却不怕这个比蛇要可怕不知道多少倍的东西人类祖祖辈辈被蛇咬过不知道多少次;然而,人们认识到枪的危险至今只不过两百年不到,还没来得及形成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天生”的恐惧。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积累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信息爆炸使得我们处于人类史上进步最为惊人的时代,日新月异这个词已经不够用“分新秒异”都并不过分。
  人类终于有了文字之后,并没有马上因此获得应有的恩惠。知识的传播与积累并没有一下子变得太过容易。从结绳记事到刻石颂德,从罄竹载罪到纶巾议论,从宣纸录史到革皮藏图,文字的载体从未易于保存、便于传播。小说《西游记》生动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文字传播极为困难的时代,获取知识有多么地辛苦。
  然而,今天,文字传播的便易也已经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是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字处理程序、博客程序(blog engine)以及搜索引擎使得文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