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人执宋-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烧砖厂工人。

    烧砖厂不能建的太远,毕竟砖块运输起来不方便,但是又不能太近,每天少那么多砖,几乎一天就要用掉十吨煤,就算是姜胤购买了先进的滤烟器烟囱,可是这种燃烧污染依然非常严重,如果烧砖厂下风口有人的话,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不停生产,那后现代的污染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砖厂最终定在青州弥河下游,距离青州城的距离仅仅有数里,但是借助河流,能尽可能的减少烧砖对城市造成的污染。

    砖块的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混凝土的无限量供应,青州改造最后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劳动力。

    当初新宋国初建,改造新沧州时,姜胤动用了大量的大宋本地人,这些人在建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那些历史上征调民夫的昏君不同,姜胤对于大宋的劳动力,不仅提供丰富的物质回报,还给他们超越这个时代的工作待遇。

    别的不说,就是顿顿有肉这一点,就让那些民夫挤破头想要加入城建大军,不过这也不难理解,搁在一千多年前,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富裕之说,吃粮食都吃不饱肚子,更别提肉了,那种是逢年过节留着庆祝的吃食。

    而跟着姜胤的现代化城建部队干活,一天至少能吃俩鸡腿,很多大宋人都恨不得一辈子给姜胤建城。

    随着新沧州的建设完毕,那些建筑工人也全都失了业,不过姜胤还是为他们很多人提供了后路,姜胤在沧州地区用军队把本地的地主全都抓了起来,给他们补贴了一定的基本钱财,就把他们的土地全部划入新宋国政府管理,然后又把这些田地均分给了那些无地的工人。

    这也使得沧州的地主阶级对姜胤恨之入骨,很多大地主携家眷跑到了汴京等地,还有去京城告御状,说姜胤就是个土匪,侵吞他人家产,强买强卖。

    这个消息传到了赵光义耳中,这位赵老二同志深表宽慰,姜胤为了百姓去得罪地主,这在赵光义眼中是一种极其愚蠢的行为。

    自古地主乡绅就是帝王统治的最有忠实的拥护者,他们享受着剥削农户劳动力的利益,同时又负责和官服一起控制农户百姓,地方的稳定全是靠这些地主乡绅,除非他们剥削的太过厉害,否则一般情况下,这种社会结构都能一直保持下去。

    而姜胤居然打倒地主,这种事情会让天下的地主都对他恨之入骨,这也让赵光义御驾亲征的决心更加强烈。

    赵光义那边怎么想的,姜胤不知道,他已经很久没有去关心赵光义和辽景宗了,随着天辰商业帝国的发展,再加上姜胤在大宋的兵力建设,在亚洲地区,已经可以认确定,没有人是新宋的对手。

    外部的敌人几乎可以被忽略,姜胤现在把全部的心思都投在了建设青州上。

    建材都已经到位了,随着现代人分散在各个行业,教育、超市、电厂这些同时建设起来,建城的劳动力已经显现出一个巨大的缺口,姜胤需要更多的宋人,来加入青州的改造。。。。

    。。。。。。。。

    “卖报卖报!最新一期的《新大宋日报》,陛下有旨,宣青州招募二十岁以上,四十以下的壮年男子去青州建城,顿顿有肉,月钱三十贯!机会不多,先到先得了啊!”新沧州繁华的大街上,一名小童挎着一个布包,手里挥着一份厚厚的报纸大声叫卖道。

    “又要建城招人啦?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去年建了新沧州城,现在可是北方第一城,马上陛下又要建城,那我新宋岂不是有两座大城了。。。”

    “三十贯钱一个月,这买卖大划算了,现在就算是在家种田,一个月也挣不到几贯钱,走去看看。。。。”

    街道上的行人纷纷议论起来,最后都来到卖报的小童身边,掏出几枚铜子道:“给我来张报纸。”

    “好嘞!~”那小童接过钱,兴奋的递了一张报纸过去。

    “给我也来一张。”

    “我也来一张。。。。。”

    买报的人很多,不一会,报童带的厚厚一匝报纸就售罄了,还有人不断的围上来,报童只好嚷道:“没了!报纸卖完了,想知道报纸内容的,可以去旁边的茶馆听说书先生说报!”这下人群才渐渐散去。。。。

    随着《新大宋日报》的推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如今青州缺人建城的消息,那些力气汉子趁着农闲,都纷纷报名参加,毕竟一个月三十贯钱要比从地里刨食赚的钱多的多了,还有那些曾经参加过新沧州建设的老工人,他们对于建城之事更加熟悉,也都争相报名,希望能再次搭上新宋的城建快车。。。。

    新沧州之地,短短三日内,就有近千人报名,而且这份名单也在不断增长之中,青州附近也招募到了一千多人,姜胤要求的五千人的城建队规模,似乎很快就可以实现了。。。。

    。。。。。。。。。

第六十二章 兴师选将() 
有现代人的加入,再加上从青、沧两州招募到的青壮劳动力,宏伟的新青州城建造速度飞快。

    因为有过新沧州的建设经验,许多城楼图纸,城市规划都已经大体有了样板,无需再重新设计,所以建城的进度比建设新沧州城时还要快。

    成千上万块红砖,刚刚被重卡拉到工地上,就有数以百计的板砖工人把这些砖块分别带到城楼工地上,再由水泥工人将砖块涂抹上水泥一块块垒砌起来。

    而挖掘机和推土车则是不断的把之前炸毁的城砖清理干净,这些青石城砖最后会被重新回收,用碎石机打碎,再添加其他物质,烧成新的红城砖。

    因为有过建城的经验,这一切姜胤都没有太去过问,一切就都已经被打理的井井有条,随着现代人的逐渐增多,姜胤在大宋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确实越来越少。

    以前建设新沧州城的时候,无论是人员部署还是设备调动,无论是工资核算还是接送人员,都要他参与其中,饶是他妖孽一般的处理能力,都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现在,天辰集团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组织,现代人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此,有了现代人的参与,很多小问题,都没来得及汇报到姜胤这里,就已经被下面的人给解决了,姜胤也只需要负责一些决定性问题上的指导意见便可。

    在审阅过蔡昌毅提供的新青州城城市划分布局图之后,姜胤又视察了一番城墙的建设进度,宋人干活十分实在,几乎不存在偷奸耍滑的事情,每天他们都能超额完成当天的建设任务。

    姜胤对宋人的人品十分放心。

    做完这些,姜胤有些无聊,突然想起好久都没去汴京皇宫看看赵光义在做什么了,这老家伙一直想要御驾亲征消灭新宋政权,部署了半年有余,想必应该也快有些动静了,于是意念一动,整个人便消失的无影无踪。。。。。

    。。。。。

    汴京城,皇宋宫,垂拱殿。

    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姜胤刚刚瞬移过来,就见到赵光义正在和赵普、薛居正、吕端这些宰相聚在垂拱殿议事。

    “陛下,如今北汉已伐,又得有杨业等名将,军器正利,再无潘美、杨久书等投敌之流,臣复有全策,愿达圣聪,望陛下精调御膳,保养圣躬,挈彼疲氓,转之富庶,此次亲征,定能灭新宋匪寇,将沧、青、棣、德四州归我大宋所有,将见边烽不警,外户不扃,率土归仁。”赵普这家伙说起套话来可是一套一套。

    “陛下,微臣以为赵宰相此言有理。”薛居正附和道。

    当今朝中,赵普为右仆射,薛居正为左仆射,是陛下最为信赖的两位臣子,他们两个意见一统一,下面的那几个宰相怎敢有什么意见,纷纷同意。

    赵光义此刻也是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要不是潘美率八万大军投敌,新宋国这个伪政权其实早就已经从世上消失了。

    奈何知人知面不知心,潘美的八万大军,还携带了众多新式装备,居然就那么一声不吭的投敌了,众多心血付诸东流,赵光义也是极为气恼,发誓他日捉住潘美,定要以极刑处死。

    这八万大军丢了后,大宋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舔舐伤口,总算是恢复了元气。

    前些阵子出征北汉,把北汉灭了,这给大宋打了一针强心剂,此时士气正旺,兵甲正利,大宋急需要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来安稳国内的人心。

    而新宋国,正是一个非常好的练手对象。

    “新宋一伪国,朕定是要御驾亲征,出师讨伐,现如今当务之急便是兴师选将,众爱卿可有人选?”赵光义向众人询问道。

    大宋这段时间韬光养晦,之前投敌的八万宋军中的将领职位,纷纷都有了后备人选顶替,所以朝中还是有一些比较厉害的将领。

    “陛下,臣以为枢密使曹彬可担主帅大任”赵普这时候出言建议道。

    曹彬这个人,也是大宋的一名开国老将,他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乾德二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开宝七年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当时姜胤刚刚穿越过来,在南宋的金陵城看到的城破景象,其实就是这位老哥一手造成的。

    历史上的曹彬,虽然在宋朝军中是个人物,但是和潘美比起来,资历就弱上了许多,所以历史上大宋早期的几次出兵,都是由潘美为主帅,而曹彬仅担任副帅。

    而姜胤在历史上横插一脚,把潘美给俘了,大宋军权的第一把交椅,自然轮到了曹彬来坐,而前些阵子灭北汉,曹彬就是作为主帅出征的。

    “嗯,赵爱卿此言有理,朕亦有此意,曹彬其人虽有些狂放,但确是带兵打仗的好手。”赵光义也是直言不讳道:“此人也是朕的心腹,由他担任主帅,朕放心的下。”

    而后赵光义又环顾了一下众人,继续问道:“众爱卿可有其他的将领向朕推荐的?”

    “回禀陛下,臣以为偏军大将可交由杨业。”薛居正开口道。

    “杨业。。。”赵光义听着这个名字,微微有些皱眉。

    杨业,原名重贵,原籍麟州,后徙并州,北汉建立后,年仅弱冠的杨业即追随北汉世祖刘崇,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远近闻名。后屡立战功,迁升建雄军节度使,国人号为“无敌”,他带兵确实有一手,前段时间,宋灭北汉,赵光义欣赏杨业的名声,便召见了他。

    这个杨业祖籍其实也算是个宋人,而且家中不少亲戚都在大宋,对于赵光义抛给他的橄榄枝,他也是没有拒绝,被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累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现在薛居正建议让杨业当副帅的建议,赵光义有些纠结,毕竟是一降将,虽然才华过人,但是忠诚不敢保证。

    “陛下,臣以为杨业可委以重任。”赵普这时候突然开口道。

    “哦?爱卿有何看法?”赵光义感兴趣地问道。

    赵普笑了笑道:“杨业此人,家眷尽数被接进汴京城中,只要他敢有所异动,他全家的性命可都系在陛下手中。”

    “此确实为一牵制之道,但却也不甚好用。”赵光义意兴阑珊道。

    “陛下,杨业此生宏愿为收复燕云十六州,您只需允诺他此次讨伐新宋一旦事成,将来燕云之地,会给他更高的职位。。。。。”

    。。。。。。。

第六十三章 赵光义的将领们() 
赵普这个人,其实没啥大本事,书读的也不多,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他经常能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只不过藏了一部《论语》。

    后来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时人都传言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结果后人就都以为他好牛批的样子,看了半部论语,就能把朝政处理好,以至于后世都流传他的美名。

    其实这位老哥真的也就只熟读过论语而已,如果不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他把赵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黄龙袍加身,让赵匡胤当上皇帝,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当上宰相这种大官。

    虽然赵普书读的少,品行也一般,还有点贪财,但是他识人善用的才能倒是真的厉害,历史上他看过的人,能不能结党,能不能拉拢,弱点有哪些,他都知晓的一清二楚。

    此刻,在垂拱殿上,他对杨业就看的很透彻。

    赵光义虽然军事上是个彻头彻尾的草包,但是对于用人方面,他做的也还算不错,要不然大宋也不会在那么大的舆论压力下恢复正常。

    如果历史上的赵光义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发动第三次的伐辽战争,避开他不善军事的弱点不谈,只发扬他知人善用的强处,凭借大宋那么多的能臣,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同李世民一样的皇帝。

    但是赵光义比李世民差就差在自知之明这一点上,赵光义自认为很懂军事,其实就跟马谡一样,光会纸上谈兵而已。

    本来历史上的第三次征辽,潘美部署的还算不错,前期甚至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辽朝的东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后以城来降,宋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岐沟关等军事要地已落入手中,可是赵光义这个大脑袋一看前期打的那么顺,也不顾将士们连征百里的疲劳困苦,更不在乎炎热的天气,强行分兵推进。

    最终结果就导致了宋军大败而归,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人,沙河为之不流,弃戈甲若丘陵”。他自己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狼狈的坐着驴车逃回了汴京。

    后来他死也是因为箭伤屡发而死,可以说是有一个作死皇帝的典范。

    而现在,姜胤坐在垂拱殿的梁柱上,实实在在的领略到了这些政客的心机。

    “陛下,那这杨业。。。”赵普试探性地询问道。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朕决定启任杨业为此次剿匪偏军大将。”赵光义点头道。

    “陛下圣明。”宰相们也都是积极附和,这个杨业军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要不然也不会在北汉的军中有“无敌”的称号,有这种强势的将领出兵打仗,这些宰相也都更放心了一些。

    接下来,群臣又开始推荐将军,米信、赵延溥、张绍都被一一委以重任。

    赵光义和这些臣子们商讨了一个上午,总算是有些累了,让众人退下之后,自己去后殿吃了顿饭,然后休息了一会。

    姜胤倒是也没走,因为赵光义下午的时候还要召见那些上午被推荐出来的将领。

    果然,午时一过,刚到未时,就有太监来禀报说将领已经在殿外等候。

    刚刚睡醒的赵光义便宣他们进殿。

    姜胤没想到赵光义这一次居然召集了那名多的将领,他数了数,一共将近二十人。

    这三十人,其实也都分成三个小团体,一个是曹彬麾下的将领,他是大宋如今兵权第一人,所以手下也多是些名将,如傅潜、李延斌、马正、卢汉贇、杨重进、范廷召、薛继昭、史珪、刘知信、符彦寿、贺令图等。

    第二团体则是米信的部下,有蔡玉、韩彦卿、窦晖、曹美等人。

    至于第三个团体,就是刚刚被俘的杨业,他手上的将领不多,只有高琼、张承俨二人。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免礼平身。”赵光义坐在大殿的椅子上,笑盈盈地说道。

    “谢陛下。”那些将领这才低着头站了起来。

    “众爱卿可知朕今日为何要唤你们来垂拱殿议事?”赵光义看上去似乎对这些将领的态度很好。

    “臣等不知。”曹彬这种老牌将领藏拙道。

    “是否是沧州叛乱一事?”杨业这个新晋将领倒是丝毫没有藏拙的意思。

    赵光义扫了一眼杨业,点头道:“今日召你们来,正是共商沧州剿匪一事,半年前,我大宋以潘美为主帅,率八万精卒前去沧州剿匪,不曾想竟发生兵变,主帅带头降敌,如今这潘美,就住在匪首所在的新沧州城内。”

    曹彬等人全都沉默不语,潘美也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过,他们怎么也不能理解,这位一向以沉稳著称的老帅,为什么会做出投敌这种事,若是投了辽国这种军事大国,还能勉强说得过去,可是他投降的,是当时只有区区两万兵马的匪徒,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臣等愿为陛下驱驰,鞍前马后,剿灭叛匪,活捉潘美,至肝脑涂地,万死不辞。”曹彬这种老油条,一开口就让赵光义十分开心。

    “国华此言,甚得朕心意。”赵光义微笑着道,国华是曹彬的字,赵光义直呼其字,可见曹彬在他眼中的分量。

    “此次剿匪,朕打算出动二十万大军,由曹彬为主帅、米信为副帅、杨业为偏军大将。。。。。”

    。。。。。。。

第六十四章 掌控在手上的矿脉() 
要打仗了,可是坐在垂拱殿梁柱上的姜胤却毫不在乎。

    打仗?姜胤现在最不怕的就是打仗,相反,他还十分期盼赵光义能快些来御驾亲征。

    从现代运来的矿脉考察小组,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北美洲、俄罗斯等地区确定了近十个大型金银铜矿的位置,而这些矿脉在后世都是鼎鼎大名的超级矿藏。

    像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伯格金矿、被誉为世界第一金矿,金矿储量约3451吨,同时与金矿附生的还有规模巨大的铜矿。

    还有美国的裴博金矿,位于阿拉斯加,事世界著名的铜矿区之一,其金铜的储量约2792吨。

    还有俄罗斯的苏霍伊洛格金矿,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额伊尔库茨克州,它是罕见的金银共生矿藏,储量约1920吨,此前官方评估其黄金储量达到1920吨,每年的黄金产量预计在42~56吨之间,白银产量将在560吨至700吨之间。

    姜胤带过去的矿脉考察小组,在几天内就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