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依微臣之见,恐怕这个气血方刚的年轻人不会让陛下等太久。”
“哈哈。”听到赵普这样一说,赵匡胤倒是大笑一声,“则平自从官至宰相,就连说话都变得顺耳了许多。”
赵普则没有说话,微微颔首示意接受皇帝的夸奖。
“对了。”赵匡胤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又转头对着赵普说:“朕安排的按照那副天下地图探查的事情安排的怎样了?”
赵普的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躬身说道:“微臣已经命工部安排了三百人,对全国各地的地图同那副地图做对比,现在北至雁门关,南至岭南都与那地图上标记的没有丝毫偏差,微臣对此也是深感震惊,依照现如今的探查来看,那副地图恐怕确实是真的,微臣一想到那副地图也是难以置信,就算是动用各路驿站,每日三百里路进行核对,用了一月有余,才堪堪核对了那副地图的十分之一,微臣想不出能够画出这幅地图之人究竟是有怎样的通天纬地之能。”
听到赵普的话,赵匡胤不疑反喜,只见他转过头,朝着姜胤离开的方向微微翘起了嘴角———这个少年,究竟会给帝国带来什么更大的惊喜,赵匡胤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
古人的行军和现代的行军并没有什么不同,先是探骑在前面带路,随后就是骑兵队,而后跟着的便是步兵,最后面的则是辎重队。
姜胤作为大军的主帅,则是由亲兵护卫,走在军队的正中间。
骑在马上,姜胤欣赏着大宋的风景,离开的汴京城,大军沿着官道,一路向相州进发,离开城市,景色开始渐渐回归原始和自然。
宋朝,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还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山林有兽,草木有灵,江河有鱼,浅滩有虾,自然美景的瑰丽还没有被人类破坏,没有垃圾、没有塑料袋、没有电线,行走在大宋的道路上,能看到的只是成片的山林,茂盛的草木,在一片自然美景中,隐约出现的几户人家。
“希阮兄,此番你去沧州任职县令,小弟还有一事相求,不知希阮兄意下如何。”姜胤晃晃悠悠的坐在马上,朝着一旁同行的王嗣宗说道。
“姜兄有何事但讲无妨,只要是在下能够做的,必尽绵薄之力。”王嗣宗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也是朝着姜胤信誓旦旦的说道。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兄弟想要在边境之地做一些大生意,到时候希阮兄莫要奇怪。”
“姜兄的手笔在下早已深有见识,光是在汴京城开设的那家汴京超市便名冠三市,不过姜兄却对那超市不以为意,现在连姜兄都说是大生意的,下官倒是非常好奇究竟是大到何种地步的生意了。。。。。。。”
。。。。。。。。
(感谢书友神之步伐,耸高的家的慷慨打赏,拜谢!)
第五章 代步的汽车()
古代的行军速度要比后世机动化部队慢太多,即便是徒步急行军,一日最多才能赶路八十里,再算上安静扎寨、辎重运输等等,大军的行军速度一日不到六十里,这和动辄奔袭千里的后世机械化部队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刚开始行军的第一天姜胤还觉得非常新奇,一路上不停的向王嗣宗问这问那,可是到了傍晚,他便说不出话了,因为他的胯部因为骑了一天的马导致大腿根磨伤,一碰就疼,这其实也怪不得谁,现代人细皮嫩肉,和古代那些经常骑在马背上的人根本不能比,更何况姜胤第一次骑马就骑了一天,一日的颠簸,原本没什么感觉,可下了马之后才觉得大腿根火辣辣的疼痛。
傍晚大军行进到一处山坳,这里视野开阔,傍山依水,是一处不错的休整之地,姜胤便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在此地架起帐篷,按营寨扎,生火做饭。
主帅的帐篷被架了起来,林越和狄炎身为姜胤的亲卫,也有进入主帅大帐的资格。
此时,在昏暗的油灯下,姜胤盯着一张方桌上摆着的几碗面糊一样的东西咽了一口唾沫,旁边有一名护卫兵毕恭毕敬地道:“将军,晚膳都准备好了,将军请慢用。”
“这就是我的晚膳?”姜胤止不住的又咽了一口唾沫,指着桌子上的那几碗面糊似的东西讪讪问道。
“正是,这可是军中上等的白面做的,不知道合不合将军的胃口。”那名护卫点头说道。
姜胤转过头,又看了看身旁的狄炎和林越,只见这两个人已经捧起碗,大口的吃了起来,他们还发出了各种吸溜面条的声音。
“好了,我知道了,你下去吧。”姜胤无奈的摆了摆手道。
那名护卫看着大口吃面的林越和狄炎,仿佛是看到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直勾勾的看着他们两个,他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赶在主帅面前这么大胆的亲卫,不但敢和将军同桌而食,而且更是不顾地位尊卑,先于将军用膳,这在军中几乎就是一种找死的行为。
可是姜胤却显得更奇怪,面对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亲卫,姜胤并没有丝毫反感的表情,反而是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让那名站着的护卫看的目瞪口呆。
“行了,还愣着做什么,出去吧。”直到姜胤第二次出言提醒,那名护卫才反应过来,急忙躬身行了一礼,便退出了大帐。
直到那名护卫合上大帐的帘子,姜胤这才托起下巴,望着左右两个神经大条的护卫说:“怎么样,这古代军队的伙食怎么样?”
只见林越抹了一把嘴上的汤汁,笑道:“味道也就那样,油水少了些,盐淡了点,不过还是能吃的,姜少怎么不尝尝,今天可是饿了一天。”
望着桌上那一碗粘稠发黄的面条,姜胤摇了摇头:“我宁愿去吃学校食堂,也不愿意吃这东西,你们也不怕吃病了。”
狄炎仰头喝完了那一大碗汤汁,才笑道:“姜少是不知道当初我们去雨林中野外生存训练都吃的是什么,黄粉虫都找着吃,更别说面条了,只要是能填饱肚子,吃什么都可以。”
姜胤听了,也是耸了耸肩说:“我现在打算回一趟现代,去学校食堂吃点东西,你们也一起回去吧,我正好也想让你们帮我买辆车,我估计要是再骑两天马,我这大腿上的皮可就不保了,所以还是买辆车回来坐坐吧。”
听闻姜胤要买车,林越和狄炎都是眼前一亮,他们对于车可是极为热爱。
“姜少,这军队里都是些古人,咱们直接开辆车,不会有什么不方便吧?”林越想了想,还是出言提醒道。
“有什么不方便的,别忘了咱们海外奇人的身份,防弹衣都批发了,汽车算什么,就说汽车是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不就行了,咱们这现代人,唬住这些古代士兵有什么难度吗?”
听到姜胤这么一说,林越和狄炎也都会心一笑,林越更是跟话道:“知道知道,我们知道该怎么说了,那姜少想买辆什么车?”
“就买类似于行军用的吉普车就行,这里道路崎岖,买辆越野性能比较好的,钱就让善财从财务部打给你。”
“好,那咱们快点回去吧,姜少估计也饿了。”
“一提买车看给你兴奋的,走吧,听说三食堂今天加了新菜,我去看看好不好吃。。。。”
营帐的大棚中突然一闪,整个世界就变成了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像是被定住一般,无风、无息、这个时空陷入了静止。。。
。。。。。。。。
行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姜胤却感觉恍如隔世,即便今天才仅仅是开学的第四天,可他却感觉已经过了很久,其实这种感觉也并不奇怪,毕竟他在宋朝已经待了快一个多月了。
在华夏大学的三食堂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姜胤打着饱嗝便又回了宿舍,前脚刚进宿舍门,后脚林越的电话就打了过来,说车已经买好,现在就停在宿舍楼下,叫姜胤下来看看。
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只要你有足够的钱,那便可以得到足够的方便,这一理念在买车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姜胤走到楼下,就看到了一辆高大宽敞的迷彩越野静静地停在了花园旁边,林越和狄炎正站在悍马车前抽烟,引得不少路过的学生围观。
直到他们看到姜胤过来,才一起走上来,林越对姜胤点头示意道:“姜少,车买好了,悍马h200,德国进口,6。2升排量,高性能发动机,完美车型,越野爱好者必备的高端车系。”
姜胤走上来,细细打量了一番这辆车,才点头道:“不错,挺好看的。”
林越又小心翼翼的说:“就是价格稍稍有点贵,两百五十万,本来要是过一周提车能便宜四万的,我自作主张,今天就提车了。”
听到林越的话,姜胤却没有什么反应,钱现在对他来说,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自从钻石矿进入稳定开发以来,他已经很少再为钱这种东西动脑筋了。
“很好,今晚你们再去大型超市批发一些压缩饼干巧克力之类的高热量食物,明早咱们一起开车去宋朝。。。”
。。。。。。。。。。
;
第六章 惊锣的风波()
秋季的清晨总是带着淡淡凉意,当曦微的晨光照射在草木林间的朝露上时,生机也渐渐复苏。
营寨的士兵们开始从睡梦中苏醒,他们纷纷穿好甲胄走出营帐,开始生火做饭,为有一天的行军做准备。
一切都井然有序、安静祥和,可随着营寨大门口响起的一阵惊锣声,打破了营寨中的宁静。
惊锣声预示着巡逻的哨兵发现了敌情,这让所有人都瞬间紧张了起来。
士兵们开始拿起武器,军官们急忙组织着自己手下的士兵,就连辎重兵都拿起了铲子斧头,紧张万分地准备着迎接敌人的进攻。
王嗣宗今天起了个大早,这是他第一次身挂武职带兵出征,说不激动那是假的,王嗣宗对于军中的种种事物都非常好奇,事无巨细都要一一亲自过问,就比如对于士兵的早膳这一项。
营寨门口的惊锣声响起的时候,王嗣宗正巧在锅架附近询问炊事兵早膳的一些事宜,结果正问着,远处的寨门附近就响起了巨大的声响,把王嗣宗吓了一大跳。
王嗣宗想起惊锣是发现敌情的消息后,顿时变得紧张不已,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到主将姜将军,向他寻求对敌之策。
可是当他带着亲兵跑到主将大营的时候,便发现主将早已不见踪影,不但主将不见了,就连主将营寨里的亲兵,还有一众护卫全都不见了。
这下让王嗣宗方寸大乱,这关键时刻,主将离奇失踪,这可是内忧外患,王嗣宗一届文人,根本没有打过仗的经验,顿时急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还是王嗣宗手下的一名军官出言提醒道,既然哨兵发现了敌情,现在就应该火速排遣一队侦察兵前去查看敌军军情,务必要搞清楚敌人的数量武器装备等,现在他们利相州还有六十多里,这里离汴京才百余里路,应该不会有什么他国军队,恐怕敌情也只是一些山贼土匪前来袭营。
听到副官所言,王嗣宗才心感大定,他急忙按照副官所言,命令一队人马先行去打探军情,自己则是带着众人朝营寨门口赶去。
王嗣宗赶到的时候,营寨门口已经围了好些人,不过那些人的表情,全都说不上来的怪异,仿佛是看到了什么难以置信的东西。
王嗣宗也不管那么多了,只见他带着亲卫挤过人堆,就愣在了原地。
众人包围的空地上,主帅姜将军正负手而立、眉头轻皱,在他身旁站着两名亲卫,还有一众护卫,在那些护卫的身后,还有一头庞然大物。
王嗣宗不知道该怎样形容眼前这种东西,因为在他活过的三十年里,他也从未见过如此怪异之物,黑漆漆的外壳散发着金属的光泽,在它的两侧,还镶嵌着黑色琉璃一样的东西,巨大的圆形黑圈支撑着它矗立在地上,就好像是轮子一般。
“都围在这里做什么?知不知道你们挡住将军的路了?!”
姜胤身旁一名护卫像众人大声的斥责道,周围围着的众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嗣宗这时急忙上前两步走出了人群,只听他高声喊道:“姜将军,你可是让下官一通好找啊!”
看到是王嗣宗来了,姜胤脸上的表情明显缓和了下来,他淡淡地道:“昨夜本将突然想起当初从海外归来时,曾将一只木牛流马遗落在此地不远的一处山涧,随便连夜带着护卫前去取来,忘了通知王将军,实属误会。”
听到木牛流马,王嗣宗的眼睛顿时瞪的老大,他又望了望护卫身后的那只巨大怪物,才讪讪地指着它问道:“这便是木牛流马?”
姜胤点了点头,肯定道:“正是。”…。
…。。。
王嗣宗作为乙亥科的新科状元,虽不能算学富五车,可至少也是博览群书,对于三国时期的书也有涉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些书籍中都明确记载过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创造过一种神奇的运输工具,当初他出师北伐,为了克服运输军粮的困难创制了木牛流马,制法记于竹简并有附图。其法载于史书《诸葛亮集》。若干年后,原始竹简老化,附图丧失、
字迹模糊、一些竹简错位脱漏,又几经传抄,原文更是残缺多误,加之文中杂有方言,更让后人难以理解。
所以三国之后,孔明真迹失传,再无人见过真正的木牛流马。
但是此刻,姜胤却十分肯定的向王嗣宗表示他身后的便是失传数百年的孔明之物,怎让王嗣宗心中不好奇。
王嗣宗又细细打量了一番眼前的这个巨大机关物,他还是无法把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与古时的木牛流马联系在一起。
王嗣宗的表情全都落在了姜胤眼中,姜胤的嘴角微微翘起了笑意,只见他开口道:“当然,这可不是古时的木牛流马,这可是经过十五代改良之后的铁牛流马,名曰悍马,日行千里不在话下。”
不明真相的围观士兵们都长大了嘴巴,主将所说的日行千里,那岂不是比三百里加急还要快上三倍,众人纷纷咋舌,一些军官已经皱起眉头,似乎感觉主帅在说大话。
众人的反应早如同姜胤预料,只见他一拍手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日惊锣起因便是本将军的这辆悍马,那现在本将就给诸位表演一番,也让大伙知道这悍马的厉害。”姜胤说完,又转过头来,朝着王嗣宗道:“为了验证这铁牛流马的真实性,现在就请副将王将军御本将一同上车领略一番,王将军可有异议?”
王嗣宗听闻一愣,难以置信地指着自己道:“我?”……
………。。
;
第七章 两种古人()
如果一个古代人遇到了现代的汽车,他究竟会作何反应?是会畏惧不已?还是会惊恐万分?亦或是拜为神明?
事实证明,古代人也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聪慧而好学,一种是愚昧而无知,当这两种人都遇到了后世汽车的时候,他们的反应也是天差地别。
前者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大,当真的见识到一辆汽车的时候,他的适应程度,会让现代人都有些惊讶。
王嗣宗就是那个让姜胤惊讶的古代人。
第一次坐上汽车的王嗣宗,姜胤从他的眼中看到的是强烈的兴奋,没有一丝恐惧之意,随着林越开车带着他兜风一圈之后,他便彻底爱上了这种不用食草,无需照料的“铁牛流马”,他甚至对这辆汽车的内部构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停的像姜胤询问这辆悍马的制作方法。
姜胤当然不会告诉他,因为姜胤自己也不知道汽车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
“此乃吾师尊所造,其中秘传之术,不宜外人知晓。”一个祖传的借口,就彻底堵上了王嗣宗的嘴巴。
不过这并不影响王嗣宗对于这辆汽车的喜爱,整个上午,他都在这辆汽车里摸来摸去,甚至有一次还钻到了车子底下。
对于这位老友的好奇行为,姜胤也不好多说什么,猛的让一个十个世纪前的古人接触到现代高科技产品,说不好奇那肯定没人信,姜胤也任由他在那研究汽车构造,汽车这东西如果想要现在就凭宋朝的科技水平就研发出来,造一辆姜胤愿意吃一辆,这不是姜胤对古代人的智慧没自信,而是这东西对整个工业体系的要求太高,宋朝和现代的工业水平,不是百年之内的发展就能赶上的。
王嗣宗那边在研究汽车,姜胤这边却在进行着自己的安排。
昨天夜里,姜胤带着一众亲兵出了营,一直朝一处山涧走,当时亲兵中有不少人都在私底下低嘀咕抱怨,姜胤都一一听到耳中,在很早之前查阅北宋的军事资料时,姜胤曾了解到,因为北宋中央集权将兵权全部纳入三衙司,将领由中央统一调动,地方长官根本没有动兵的权利,再加上将领和地方士兵要定期进行更换,导致北宋的军队体系中出现了一种奇观,那便是边塞打仗多年,可是军中仍是将不知兵,兵不识将。
这个虽然姜胤早有耳闻,可是昨夜他带兵出营没想到手下的那些士兵的积极性都不太高,因为和那些三十来岁的老兵们相比,姜胤太过年轻,完全是一个毛头小子,年纪轻轻就统帅三千人的军队,这很难让那些手下服气,亲兵对姜胤的态度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那些底层的士兵。
姜胤其实很早就察觉到了军中士兵对自己的不服和芥蒂,从出征之日,那些士兵对自己的口令要求的执行非常松散,那时姜胤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支队伍整顿成一支虎狼之师,至少自己在燕云边境的时候,自己所统帅的这支三千人部队,要给契丹人造成强大的压迫感。
所以昨天夜里,姜胤带着主将亲卫营中的众人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军营。
想要训练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大军,最好的选择就从亲为营开始练起。
姜胤亲为营的士兵大多都是从汴京的守城军士中选拔出来的,这些士兵并不像幕府兵一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当兵,他们的工作便是每天训练和镇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