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人执宋-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京城闹翻了天,姜胤完全是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闲人,到处传播赵光义的事迹,汴京的各大酒楼,茶肆,今天争相开始流传姜胤说出去的那些版本故事。

    人嘛,就是爱听故事,这事几千年都变不了。

    牛顿可真不是一个苹果掉在脑袋上就发现了三定律,人家那可是经过大量钻研后得出的物理学规律。

    可是要给那些普通老百姓说,牛顿是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发现的三大物理学定律,那一定会被人嗤之以鼻。

    但如果加上一个苹果砸脑袋的故事,那么一切又都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好故事,完全可以让事情以光的速度传播,特别是那种半真半假的故事。

    姜胤就特地为赵光义编了那么几个故事,什么偷偷看上了被软禁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小周后,什么趁着大哥不在强幸小周后,还打算毒死南唐后主。。。。。

    这样的花边新闻,在后世也能吸引一大票眼球,搁这一千年前,简直就是茶点饭后最有价值的谈资。

    虽然皇帝的威严仍在,但奈何法不责众啊,一旦大家都讨论起皇帝来,那就没什么大事了,毕竟人人都开了口,这要抓,岂不是所有人都要抓起来。

    所以,姜胤流传出去的故事传播的更快更广泛,甚至要比他印刷的报纸传播的还要快,总之,赵光义的名声现在是彻底难洗白了,对于没什么新闻的大宋人来说,皇帝的污点这种事,完全是能记住一辈子的。

    姜胤接下来就等待着赵光义的反击了,为此,他还特地跑到了太和殿的大殿梁柱上,去“旁听”赵光义最终对沧州的处置结果。

    结局也并没有出乎姜胤的预料,恼羞成怒的赵光义派出了潘美这样成熟稳重的大将,八万大军,准备一榔头把自己彻底敲死在沧州,可是他还是有些急了,他没有仔细看看杨久书的那段采访。

    八万大军算什么,那只是一万大军的八倍而已,对于这个数字,姜胤表示,他现在拥有的海岛,足以困住八百万大军。

    当然,这些潘美是不知道,所以,他也即将踏上了与杨久书一样的不归路。。。。。。

第七十二章 士子请愿() 
赵光义这一次算是下了决心。

    八万大军迅速以汴京为中心集结,骑兵云集,刀戟林立,杀气腾腾。

    临行前赵光义把新组建的重兵集团的两位主帅召集到一起,面授机宜,再次确认此行的战略目标。

    此次出征的重点是剿灭沧州叛军,以姜胤为首的叛军人数约有两万人,赵光义要求在初春之前,将之剿灭在沧州等地,最不济,也要占领沧州,将叛军撵入北汉或者辽国。

    对此任务,两位主帅都表示信心满满。

    其中大帅乃是韩国公潘美为云、应、朔诸州行营马步军都部署,统领八万大军,副帅为迁侍卫马军都虞侯李继龙,负责沧州都部署,右卫大将军吴元辅为镇军,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都监。

    这样的将领配置,在大宋开国,已经算是豪华阵容。

    纵观这几位将领,几乎涵盖了朝中老中青三代将官,从潘美这等开国第一代宿将,到李继隆这样的新一代主战名将,再到刚刚冒升的刘文裕,可谓是毫无保留,精锐尽出。

    从这种配置也能看的出,赵光义现如今是多么怕夜长梦多!

    不过尽管是这样,他现在过的也依旧不好受。

    从汴京开始的收缴报纸行动,从一开始就遭到了种种抵抗。

    士子们仗着自己是读书人的身份,一点都不配合官府收缴报纸,不但不配合,他们还变本加厉的继续讨论、传播。

    最让官府们头疼的就是那些士子了,他们是世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但他们也是这世上最冥顽不灵的一群人。

    士子们可不会因为这是皇帝的丑闻就遮遮掩掩,反而越是因为这是皇帝的丑闻,他们闹的就越是带劲。

    这个时代,人命并不稀罕,稀罕的是名节。

    有的女人,守一辈子活寡,为的就是那一块官府发的贞节牌坊,有的谏官,呈了一辈子的谏言,为的就是那一句百官认证的忠臣。

    所以,在种环境之下,造就了一大批想要青史留名的‘忠心’之臣。

    开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

    姜胤散播报纸的第四天,酝酿了许久的汴京城终于爆发了。

    广德门前,国子监的八名学生代表,率领三百二十一位国子监的学生,手持报纸,静跪在广德门下,要求官府向天下解释报纸上所言事情的来龙去脉。

    户部和刑部的官员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国子监的将祭酒也来了,但是无论怎样劝,那些学生都不为所动,他们一个个虽然跪在地上,可昂首挺胸,头抬得老高,大有一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凉之感。

    但事实上,他们是最强势的一方啊!

    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偏向了士子们,其实也难怪,赵光义上位本来就扑朔迷离,天下人都有些许微词。

    要不然历史上的赵光义,也不会急急忙忙的在太平兴国三年大肆兴兵的开启北伐战争,他志大才疏,又加之得国不正,很想有一番做为,予以平息舆论,稳固统治。

    对外兴兵,是转移国内矛盾最有效的手段,这一点,后世的希t勒玩的最明白。

    但是现在,姜胤提前引爆了这场舆论风暴,并且还在这场爆炸的下方煽风点火,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舆论,顿时不堪重负,赵光义努力维持的稳定,轰然崩塌。

    让这种崩塌最为直观的,便是这三百名士子跪在广德门前请愿了。

    广德门前围了三四千人,人人都在指指点点,其中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赵光义毒害太祖,谋杀太子一事。

    哄哄闹闹的议论声,让周围负责监管的官员们脸色惨白。

    刑部尚书林特已经是口干舌燥了,无论是威逼,还是利诱,他能说的都已经说了,可是为首的那八名士子,就如同厕所中的石头,又臭又硬,简直不可理喻。

    林特也就奇了怪了,这天下谁当皇帝不一样吗?反正太祖陛下已经死了,无论是暴毙,还是中毒,死人是永远不会再做事的。

    既然这天下已经是晋王的了,那么顺水推舟的让他安安稳稳的继续坐下去不就成了,反正都是赵家人,谁当皇帝不是当呢?

    可是这话林特却不敢当众说出口,这种小人直言,也就真能自己想想,要是真和那些士子们辩论起来,那肯定是要被喷的狗血淋头体无完肤。。。。。

    。。。。。。。。

    周围已经没有人再上来劝说了,不过围观的人却是越来越多,这一点让桑国忠很是兴奋,就算是一直跪着的腿,也觉得没有那么麻了。

    桑国忠乃是开宝七年国子监太学的一名学生。

    身为太学学子,桑国忠却并不是如同那些骄子一般显得那么出众,才情不高,为官不活,不论是老师,还是同窗,他们对桑国忠的评价都不是很高。

    很早以前,桑国忠自已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许自己一辈子也就会这么浑浑噩噩的过下去了,当一个小官,治理一方百姓而已。

    其实桑国忠也并不是没有想过做出一些名留青史的大事,但这天下只有时势造英雄,却从未有过英雄造时势,所以桑国忠也自己认为自己将会泯然众生。

    可是一切改变都发生在他在茶馆见到那名白衣青年之后。

    那名白衣青年自称新宋主人,这一开始让桑国忠耻笑不已,可是随着他和那名白衣聊天的深入之后,他渐渐发现了这名青年的谈吐不凡。

    挥手之间就是天下大事,弹指之间就论断天下走向,虽然他的许多说辞,桑国忠都深表怀疑,但桑国忠确实要表示,他说的确实都很有道理。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那么白衣青年时长挂在口中的一句话,桑国忠亦是非常喜欢,他在和那名白衣青年聊的越多,便越觉得这个青年的高深莫测。

    不过白衣青年似乎事情很多,在跟自己聊了小半天之后,便起身告辞,桑国忠当时居然有依依不舍的感觉,不过随后这种感觉便被那个青年的一句话打破了。

    “如果你想要名留青史,那么趁现在形式大好,在国子监煽动三百学生去广德门请愿,如果皇帝杀你,你将会青史留名,如果皇帝不杀你,你依旧青史留名。。。。。”

    。。。。。。。。。

第七十三章 桑国忠的选择() 
姜胤远远地看着那群跪在广德门前的士子。

    他的周围,挤满了人群,有官员,有百姓,有卖菜的农夫,也有文质彬彬的书生,总之广德门前不算大的广场,被形形色色的人挤得是水泄不通。

    不过姜胤倒没有被挤到,不是因为他穿的比较华贵,而是他的身旁站在四个虎背熊腰的大汉。

    林越狄炎倒是不用说了,新来的杨久书和臣付倒比较稀奇了。

    他们两个都带着斗笠,一副侠士的打扮,倒也没人在意他们。

    “姜公子,你此番用意,是何意思?”杨久书看了一会,才好奇地问向姜胤。

    姜胤此刻倒是一副看热闹的少年模样,双手背在头后,口中叼着一根狗尾巴草,轻松地反问道:“你不觉得这很有意思吗?”

    “额。。。。。”杨久书顿时哑言,随着和姜胤接触的时间越久,他便越发对这个青年另眼相看,渐渐的也把他看做是那个新宋帝国的主人,从而渐渐忽略了他年纪的问题。

    直到方才姜胤那样俏皮的说话,杨久书才意识到,面前的人只不过是一名十七八岁的少年罢了。

    “呵。。”杨久书也是突然笑了一下,“这样一说,倒也确实有些意思,当今天下,能让天子头疼的事,只是因为你当初的一句话,如此这般,足以笑傲青史了。”

    “没这么夸张。”姜胤微笑着说:“我只是想要招募一下新大宋日报的编辑罢了,需要一些有煽动能力的愤青,这是我对他们的一个考验。”

    “什。。。。什么?”杨久书的眼角微微抽动了一下,他完全没能理解姜胤刚刚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理解这是姜胤布的一个局。

    “哈,也没什么,就是咱们新宋虽然武将多,但是文臣太少,掌握舆论,方便我招揽到更多的文臣,所以《新大宋日报》以后每天都要发布新报道,办报纸,我自己肯定是忙不过来,还需要一些有新思想的年轻人来办。”姜胤的语气轻松,可是任谁都能听出他话中的分量。

    掌握舆论。

    这种东西在大宋还从未有人见过,不过当天下百姓都在议论赵光义的继位之后,杨久书已经见微知著,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姜胤口中的舆论,在大宋,被称为民心。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此言被史官奉为经典,历朝代为皇帝者,都对这句话烂熟于心。

    这也是帝王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的重要,民心所向,自然能安稳天下,若是民心动荡,那皇权很有可能将会不保。

    而姜胤口口声声说要掌握舆论,这在杨久书眼中,已经无异于说是要掌控天下民心了。

    正当杨久书还在因为刚刚姜胤的话而愣神的时候,广德门前发生了一阵骚动,这顿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只见一队身穿麒麟袍的御前太监从广德门缓缓走了出来,为首的那名老太监缕了缕绣袍,从怀中掏出一面金黄之物,竟是一张圣旨。

    跪在广德门前的那些士子们激动万分,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真的能够直达天听,受到皇帝的重视,这一刻,那种荣耀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牺牲全都值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国子监有受报纸蛊惑者三百零八人,跪坐于广德门前,置朕威仪于不顾,听信谗言,矫枉过正,本应杖毙于城门之下,但朕念及无知,不予责惩,当及时勉励,莫若听信,以讹传讹,钦此~”

    老太监尖细的声音如同夜枭一般,但是在场的众人皆没有一个敢打断他的话。

    陛下已经下旨了,这是实打实的审判,尤其是那句本应杖毙于城门之下,更是让后面的三百多名士子脸色苍白。

    “你们还楞在这里做甚?仅仅偏听那报纸上的一面之词,就敢怀疑当今圣上?如今陛下宅心仁厚,不予怪罪,你们速速离去!”老太监斥责了一声。

    顿时,后面跪着那三百名士子有些跪不住了,有几个悄悄站起身,退了出去。

    这一退可以说是掀开了热潮,本来大多数跪着的士子全都站了起来,迅速朝人群中退去,仿佛从未集结过一般。

    皇帝的威严大过天,即便是报纸已经给出了确凿的证据,普通人依旧不敢直面皇权。

    三百零八名士子,一眨眼的功夫,跑的还剩八个人,其中七个,都是桑国忠从国子监中拉来的最为赞同的同窗。

    “桑郎,既然陛下已经不追究了,那咱们还是散去吧,人都走光了,生咱们八个人,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听到好友的劝说,桑国忠低头跪着,他的拳头狠狠地握紧,如果能看到他的表情,一定会惊讶他的眉头怎能皱的如此紧。

    桑国忠不甘心,很不甘心,他想要的是名留青史,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被皇帝一张圣旨所打发,如果他死了,或许才能被后人所真正记住,但是他敢死吗?

    敢死吗?桑国忠问了自己一遍,可是最终的结果让他失望了。

    他是不敢死的,即便是离名留青史如此之近,他也是不敢用性命去换的,他注定只能当一个胆小鬼,在周遭的小县城,当一名小官,浑浑噩噩的度过自己的余生。。。。

    桑国忠已经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站起来了,他只知道有人把自己扶了起来,然后接过圣旨,如果接到烫手的山芋一般,小心翼翼的走回国子监。

    一步两步,桑国忠的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东西,他只是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后悔吗?或许一定是后悔的,当自己年迈之后,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悔恨一生。。。。

    “桑国忠是吧,几天不见,看起来,你过的不怎么好啊~”

    大道上,突然有人拦住了去路,桑国忠的几名同窗立马站了出来,其中一名皱眉道:“请问先生是何人?”

    姜胤看了他一样,然后笑吟吟地道:“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你们方才的表现很满意,特邀请你们加入《新大宋日报》编辑部。”

    当听到新大宋日报这几个字的时候,桑国忠的眼神才渐渐聚焦,最终当他看清在自己面前的人是姜胤的时候,惊呼了一声:“是你?!”

    “没错,就是我。”姜胤人畜无害的笑容中,透露出了一丝得意。。。。。

    。。。。。。。

第七十四章 报社编辑部() 
“桑郎,这位是。。。?”桑国忠旁边,一名士子狐疑的打量了姜胤一眼问道。

    “这。。。。”桑国忠语塞了一下,然后才道:“这位。。。是我的一位朋友。”

    那名士子这么一听,脸上顿时轻松了过来,笑着说:“既然是桑郎的朋友,那自然是我陈玉的朋友,敢问兄台名号?”

    “名号不敢当,你可以称呼我新宋主人,也可叫我一声姜先生。”姜胤微微颔首道。

    “新宋主人?”那名叫陈玉的士子显然还没反应过来,不过三秒钟之后,他便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兄台着实会说笑,难不成听说沧州出了个新宋国,兄台便调侃如此?”

    姜胤也不解释,只是微笑的看着眼前几名嬉笑的士子。

    陈宇正笑着,忽然看到身旁的桑国忠倒是丝毫没有笑的意思,反倒是满脸严肃,顿时笑意去了大半,他迷惑的喊了一声,“桑郎?”

    不过桑国忠却对他的呼喊丝毫没有反应,反而是直勾勾的看着姜胤,最终他忍不住开口道:“先生是不是早就料到我会在广德门请愿?”

    姜胤笑了笑,“并不是,我那天在茶馆,一共和十一名士子说了请愿一事,最后也只有你真正去做了。”

    桑国忠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只见他低头诺诺道:“做是做了,可是我还是做了贪生怕死之辈,注定不能名载史册。。。”

    桑国忠的回答倒是让周围的几名士子惊讶万分,他们纷纷朝桑国忠询问请愿的事是不是那个白衣青年提出来的。

    在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周围的士子顿时对姜胤高看了几分,那名叫陈玉的抱拳道:“原来请愿一事是先生最先提出来的,我等着实佩服。”

    其实桑国忠在国子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号召力,但是当他提出要去广德门请愿,求官府给天下人一个解释的计划之后,国子监的许多学子都表示强烈的兴趣,所以便一下子聚集了三百多名士子一起去广德门前请愿。

    可以说,这个计划的提出者,值得受到他们的尊敬。

    而姜胤,现在已经明确了是这个计划的提出者,众人便都对他刮目相看。

    在士子们眼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年纪小并不能代表一切,姜胤既然能提出去广德门前请愿这个好计划,那么自然可以享受他们的尊敬。

    “这个。。。姜先生,请愿我们也请了,现在皇上已经颁布了圣旨,一起来的士子们都回去了,此事也就到此为止,我们正要去酒楼喝上两杯,如果您不介意的话,一起?”陈玉倒是想要和姜胤结识一番。

    “不了,我这次来,就是想请请八位去沧州走一趟,愿不愿意加入我新宋国,并且加入到《新大宋日报》的编辑部。”

    “什么?”这下不仅是陈玉愣了,就连桑国忠都有些发蒙。

    “咳咳,您方才说的什么?”陈玉有些怀疑自己的耳朵。

    “我想请诸位去沧州看看我的新宋国,并邀请你们加入《新大宋日报》的编辑部。”姜胤回复的平淡无奇。

    “您确定您不是在说笑?沧州离这汴京远有数百里,马车都要小半月才能到达,今年的科考就快开了,现在去,岂不是都赶不上科举了。”

    陈玉其实还是不相信姜胤所说的话,所以随口找个理由推脱。

    “嗯。。。。”姜胤自然也看出来了他们的意思,摆明了还是不太相信自己,即便是同自己聊过的桑国忠都无法下决定,更别说这些与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年轻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