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治国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知道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所以他制定了安富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
赵匡胤在位十六年的时间,他也确实做到了坚持这项基本国策不动摇,老百姓们也总算是从战乱中走了出来,经过十六年的休养生息后,社会安定程度渐渐增加,整个大宋社会的经济也在稳定增长。
似乎连上天都在眷顾苦难已久的百姓,因此大宋开国的十六年间,全国竟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自然灾害,每年都是天合季清,风调雨顺。
这十六年的安稳时光,也让陈本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年轻时对农业的掌握,再加上多年来四处奔走所积淀的阅历,让陈本顺对农业有着超出常人的理解,他种小麦,种果树,种葫芦,种大豆,总之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他种植任何北方农民应该种的作物。
十六年的时间里,他不断的研究和改进自己在农业种植上的方法,同时对天气进行预测,而且还对施肥的肥料土地的肥养提出了更多改进方案。
这些最终造就了他亩产三百斤的奇迹。
他所在的海兴县,人人都认识了这位种田博士,远近十里八乡的农户纷纷到陈本顺家中求教,陈本顺也不私藏,纷纷把自己总结出的那些农业技巧教给乡亲们。
不仅本事高,而且人也好,因此乡亲们也是亲切的把陈本顺称为陈农头,平时对他也是尊敬有加。
在沧州海兴县种了十六年的地,陈农头也从一个二十九岁的壮年小伙长成了一名四十五岁的中年汉子。
他在沧州海兴县盖了一栋房子,娶了一房媳妇,陆陆续续的生了四个大胖小子,现在最大的已经十七岁,最小的才六岁。
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一直的平静的过下去,可是半年前,沧州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名丛汴京来的驻军将军突然宣布沧州独立。
随即便是沧州官员体系的大动乱,那个时候沧州本地的官员除了知州程封阁留下之外,其他官员几乎是跑了个遍。
上至州府监察,下至衙门师爷,只要是个当官的,基本上都跑了,那个时候,整个沧州上下官员上面几乎全部陷入了瘫痪。
到处人心惶惶,老百姓当中四处传着各种版本的谣言,什么叛军,什么政变,总是是彻底乱了。
陈农头也很惶恐,每天到处打探消息,他已经打包好了行李,把这些年种地赚的钱全部换成了银两,做好了随时带着老婆孩子跑路的准备。
不过几日之后,沧州那边并没有征兵,也没有出兵,反倒是开始向沧州各个乡县招人修建城墙。
本来修城这事可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耽误农时,而且只有极少的报酬,没有人愿意参与修城。
但是在沧州拉起大旗的这个政权居然愿意支付三天一袋大米的酬劳,并且只要去,就当面先预付一袋大米。
这一下子倒是吸引了不少沧州年轻人,许多乡里平日的混混和无业人士,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前去沧州城试试。
结果三天之后他们回乡果真带着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他们喜不自胜,奔走相告,他们效力的新政府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能一个人能拉过来十个人到沧州城修城,那么他们每一个人还能再获得一袋大米作为奖励。
一开始去修城的人还是很少,因为那些无业游民的口碑比较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去修城,然后带回了越来越多的大米,这就开始让很多人人眼红了。
生活不易,虽然风调雨顺,但是鞑子多年打草,加上官府收的粮税,沧州周围乡县有许多人家中还是非常缺粮的,一袋白花花的大米,只要干上三天就行,就算是三天受苦受累也值了,于是更多的男人前往沧州修建新城。
陈农头那时候也去看了那些人带回来新政权分发的大米,那是实打实雪白的南方稻米,晶莹雪白,脱粒精致,那样一袋大米,少说也要卖个上千文,但是居然干上三天就能得到一袋。
陈农头也心动了,他约上了十几个同乡农户,然后一同结伴前去了沧州,他们决定先干个三天,领一袋大米再说。
。。。。
多年之后,陈农头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做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第六十五章 陈监察的喜悦(下)()
在沧州城干了三天的搬砖后,陈农头和十几名同乡都领到了属于他们的一袋大米的工钱。
当陈农头回到家,把大米给自家婆娘看的时候,一向剽悍的婆娘居然倚着陈农头的肩头哭了,这么多大米,如果喝稀的,足够他们一家老小吃上半月有余。
陈农头从那时起,也对这个说到做到而且对工人如此大方的政府颇有好感,尝到了这一次甜头之后,陈农头继续带着同乡们回到了新沧州城的工地上,开始了他们搬砖建城的生活。
搬砖的生活其实也很辛苦,干完一天的活,陈农头累的都不想说话,回到那种板房宿舍倒头便睡,睡醒之后又继续回工地干活。
辛苦的工作也得到了该有的报酬,仅仅干了一个月,陈农头就被提拔到了工地十号小队的队长,月底不仅仅有十袋大米,而且还有一桶大豆油,一袋盐,三罐牛肉罐头和一罐海鱼罐头。
用五袋大米从熟人家里换了一架木头推车,陈农头推着剩下的五袋大米,还有油和罐头回了家。
那个月的月底,陈农头一家人过的如同新年,陈农头的婆娘用一袋大米换了一大包面粉,然后又买了些猪肉,破天荒的不过年包了一次饺子,几个孩子就着牛肉罐头吃的那叫一个香,陈农头一想到自家孩子吃牛肉罐头时开心的笑容就觉得特别满足。
从那以后,陈农头工作的更努力了,一方面是他身先士卒,工作努力,另一方面他为人聪明,乐于助人,深受众人敬仰,所以很快他被从队长提拔到副监察一职,成为新宋国的列入编制的官员。
陈农头的工资也是一涨再涨,从一个月十袋大米涨到了十六袋,而且福利也是越来也越多,一开始只是几瓶罐头,到了后来,每月他能拿到一箱罐头,至于发的油盐酱醋什么之类的就更多了。
陈农头对于现在的生活也是非常满意,他只是有些担心这个新宋国会不会因为军备太弱小,而会被大宋灭掉。
但是看到新宋国派遣出去的那种墨绿色的机关铁甲车,还有听说新宋三次大败辽人的消息后,陈农头最后的一丝担心也烟消云散了,他只希望这个新宋国能一直存在下去,自己的家人能够在新宋国幸福的生活下去。。。。
。。。。。。
“陈监察,陈监察,今日晌午礼部的王尚书来了,他问咱们处又没有人精通农业的人,当时你在工地监察,我就听了咱们户部众人的建议,大家一致推荐了你。”
一大早,陈本顺刚刚来到户部的理事堂,通令部的张默就跑过来通知了他这个消息。
“这。。。。这恐怕不好吧,我只是会种田,不识字的,王尚书可知晓?”陈农头有些心虚的说道,虽然他对种田一行很有自信,但是他不识字,这始终是他的软肋。
“我跟礼部的王尚书说了,他说识不识字无妨,只要是会种田就行。”张默兴奋的说道。
“那。。。。好吧。”陈本顺有些讪讪道。
正当两人说话的时候,户部的大门外突然跑进来一名年轻人,是礼部的蔡勇,他看到张默和陈本顺站在一起,顿时一拍大腿道:”可算是找到你们了”然后他兴奋的说道:”陈监察,我们礼部王尚书有请,此刻正在太升楼上,陛下和丞相,还有其他几位尚书也在。”
一听到这么多大人物的名头,陈本顺当时就吓得够呛,他就一种地的普通老百姓,哪里见过这么大阵仗,顿时有些脚软道:”这。。。。这现在就要去面圣?”
“那是自然,王尚书说,务必要请你前去。”蔡勇兴奋道。
陈本顺仍是一脸的难以置信道:”那。。。那王尚书可有说召下官前去所为何事,下官也好去准备准备。”
“听说是什么普及高产农作物大会,关于怎样提高咱们新宋国百姓粮食种植的,反正这些东西您比较熟悉,到那您就知晓了。“。。。。
。。。。。。。。
当陈本顺被领路小厮带上太升楼的时候,宴会已经举办到了一半,新宋国主还有十几名新宋国众臣,还有十几名叫不上名字的官员正在观看歌姬舞曲。
陈本顺哪见过这么大阵仗,吓得是头也不敢抬。
“启禀陛下,户部监察陈本顺已经带到。”传令小厮朝着主坐上的姜胤恭恭敬敬道。
“赐座。”
“诺。”
当即有侍从丛旁边搬来了一个紫檀木椅,放到了陈本顺的身旁。
“微臣谢陛下赐座。”陈本顺声音颤颤道,而后只用二分之一的屁股坐了椅子一角,这还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的见到新宋国主,说不激动那是假的。
但是和陈本顺想象中严肃的国主不同,姜胤倒是十分平易近人,他望向陈本顺然后笑道:“陈监察,在朕面前不用如此紧张,听说你精通农业,在海兴县有陈农头之称,此事可是真的?”
“回。。回陛下的话,下官家中六代耕农,确实对农业略知一二,不过下官不识字,不知能否堪当大任。”陈本顺很是中肯道。
“哈哈,无妨无妨,朕也无需你著书立传,朕今日从海外请来了一批农业博士,他们对种植作物和养成颇有研究,朕是要请你同他们交流一番,顺便他们会带来一些高产作物,朕打算在我新宋国全境推行耕种,这其中还需要你来尽力。”姜胤和蔼的说道。
“臣何德何能。。。”陈本顺依旧有些不自信。
“朕说你可以,你便可以,只要高产作物推行成功,朕会给你连升两级,直接担任我新宋农业部副部长,薪资增加十倍,但是你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朕把这高产作为全部推行到现如今我新宋国的四州十六县!”说到这,姜胤的语气已经变的严肃。
“下官遵旨!”陈本顺这个时候也是看清了现实,陛下是想在新宋国推行高产作物的种子,他有自信在新一轮的播种时节让四个州的农户们全都种上这种新式作物。。。
…………。
第六十六章 红薯和玉米()
海外来的先生就是同大宋本地人不一样,虽然他们说话的口音怪异,可这并不妨碍陈本顺理解他们说的话。
什么生态农业、化肥节约型耕地、可持续发展,这些词,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没听过,但是一旦当他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他却对这些词表示了高度的认同,他的心里其实一直有这些想法,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说出来,当听了那些海外先生们说的,他才如灵智皆开,大彻大悟之感。
接下来的半月时间里,陈本顺吃住都与那些海外先生们在一起,交流和探讨,知识和灵感的碰撞,陈本顺对天时的掌握非同常人,海外先生们对地利的掌握也超乎陈本顺的想象,二者联手,陈本顺觉得在农业一途上,他真是突飞猛进。
接下来的一个月农忙前的最后一个月的时间,陈本顺便和整个农业部在新宋国的四州十六县推广皇帝陛下钦点的农作物。
红薯和玉米,这两样作物陈本顺曾经连听都未曾听说过,但是在那些海外先生的口中,那可是能改变新宋国粮食产业结构的伟大作物。
“亩产至少一千斤。”这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亩产一千斤,这种东西在陈本顺眼里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这世上能在一亩地上种出五百斤的作物,陈本顺可能都要惊叹了,亩产一千斤,这种话说出来也不怕闪着嘴巴。
但是那些海外先生们显然都对陈本顺的质疑不屑一顾,他们曾经喝酒的时候向陈本顺透露,在他们海外,红薯和玉米亩产三千斤的比比皆是,如果施肥勤快些的话,五千斤才是正常的产量。
亩产三千斤和五千斤,这种事情仿佛像是在痴人说梦一般,但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们一本正经的表情,陈本顺又真的有些怀疑了,难道这世上真的有如此高产的作物?
就在这种怀疑中,陈本顺和海外先生们开始向四周十六县的百姓们推广种植红薯和玉米。
多亏了姜胤从现代运过来的数十万吨粮食,沧州的粮食经过半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朝周边的乡县溢出,使得青州、德州、棣州也都不再缺粮,米粮的价格也降得很多,在不缺粮的大环境下,农户听说官府要改种新粮,而且免费提供高产良种,便纷纷接受,开始转种红薯和玉米。
选择杂草少、盐碱轻的沙质土壤,春季精细平田整地,结合春翻每亩施秸秆,农户们按照海外先生的要求开始种植红薯和玉米。
海外先生们还赠送了农户们一些化肥,他们要求农户每家都单独选出一亩使用他们提供的化肥种植,看到夏收的时候,这块地上生产的红薯和玉米会有什么差距。
三月底,播种开始,根据海外先生的要求,苗床建造采用火炕育苗法,苗床面积一般以一丈较适宜,也可根据用苗量确定苗床的大小。地点必须选择在避风向阳的位置,苗床坐北向南。
种地上的事,陈本顺凭借的是经验,而海外先生们则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名为‘科学种植’的方法。
播种、育种、护种,这套科学种植方法对每一个种植红薯的步骤都有要求,播种时就要求将精选出的种薯竖立于床面沙土上,播种量为三尺五十斤,平均一个正方尺内播十个个种薯,然后,把用沙子覆盖在种薯上,沙土要高出种薯顶端三分尺,上面盖上农膜,保温保湿。
对于玉米的种植更是讲究,首先播种深度要合适,一尺左右的深度就可以,播种过深会造成出苗慢,苗弱,如果浇水太大,则会出现出苗很差,造成缺苗。
然后玉米还需要及时浇蒙头水。播种后要及时浇蒙头水。如果播肥量过大不及时浇水则极易造成化肥烧种,导致严重缺苗。浇水要适量,不能浇水太大,大水漫灌易形成田间积水导致出苗速度慢、苗黄、甚至会造成严重缺苗。尤其是播种偏深地块,更要控制浇水量。
陈本顺对这些育种新法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曾经他本以为自己在农业一途已经做到了极致,可是看到那些海外先生们种地的方法之后,他才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这些海外先生对于农业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说这陈本顺各种不懂的知识,讨论着各种土地含量的问题,再对农户们的种植方法评头论足,从他们的语气中,就能听出他们心中的那股子不屑。
海外先生们是骄傲的,陈本顺不知道他们的骄傲是哪里来的,不过当事实没有出来之前,他也不敢轻易否认他们的这种骄傲。
亩产一千斤,这是陈本顺心中的一个结,如果在夏收的时候,真的能收货这么多的,他愿意立马向这些海外先生们拜师,他希望学习到更多的农业知识,为此他甚至愿意下大决心学习写字。
四十五岁的陈本顺,又回到了二十岁时的渴望,他渴望着早日见到田地里的产出,渴望着更多关于田地的知识,渴望着成为一名有着更高水平的农人。
于是在各个乡县种植过玉米和红薯之后,陈本顺每天都要下乡查看这些作物的生长进程,红薯发芽了,记录;玉米茎长出来了,记录;红薯开始结出小马铃薯根茎了,记录。。。。。
总之,在田地上红薯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发生的任何变化,陈本顺都一点一滴的记录了下来,他也开始慢慢开始从识字到会写字。
后来为了更方便的观察和记录高产农作物的生长变化,陈本顺自己也包下了五亩田地,这五块地也种满了玉米和红薯,他每日都到田间地头去观察这些作物的生长情况。
沧州作为中国典型的北方平均海拔城市,是种植红薯的极好地点,在沧州各乡县,红薯的生长情况也颇为喜人,仅仅半个多月,拳头大的红薯块就已经基本长成,玉米的生长发育慢了一些,不过因为天气不错,长势也还可以,整个新宋国的四个州县,所种植的数十万株高产作物都纷纷有了成果。。。。。。。
第六十七章 亩产三千斤!()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农业亩产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种植的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通年景可产粟一石半,折今亩产九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到了汉朝时亩产三石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摘自《中国农业发展报告》
按照历代的粮食种植文献,后世的史学家大概得出了中国历代一亩土地的粮食产量。
战国前期亩产粟205。8斤;战国后期亩产粟247斤,菽亩产232斤;汉代粟亩产281斤;豆亩产264斤;魏晋南北朝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唐代亩产334斤;宋代亩产309斤;元代亩产338斤;明代亩产346斤;清代亩产367斤。
以上所有产量为所有粮食作平均计算,并且是每亩年产量。
在沧州,小麦是种两季,陈本顺一季大概收货三百斤,一年一亩的收入大概是六百斤,这种产量在民间那绝对算的上是高产中的高产。
就连陈本顺自己也曾经以为,一亩地,除非是黑土,否则是不可能种出超过六百斤的粮食。
不过当高产作物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他慢慢开始觉得自己曾经认为的就是一个笑话。
姜胤对四个州县的农业种植很感兴趣,这段时间他不停的开车在周边的四个州县走访百姓,一方面普及一些种植高产作物应该知道的基本农业知识,另一方面询问他们对当地官员的看法,和对政府一些制度的评价。
姜胤贵为新宋皇帝,可是他行事的风格却与历代的皇帝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只要是身为帝王者,那绝不是寻常百姓轻易能够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