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人执宋-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如果想看,就给她看个够,对于她来说,我们新宋国没有秘密。”蔡昌毅的思想觉悟倒是非常高,姜胤从现代带过来的女孩子,还让蔡昌毅帮忙照顾,所以在新宋国,他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几乎薇薇安想去任何地方,看任何东西,他都会满足。

    大殿前此刻站满了人,这些人都是新宋国的文武百官,今天是半月一次的朝会,姜胤之前已经说过自己会参加这一次朝会,所以这一次来的人格外的多。

    “蔡丞相,陛下今天真的回来吗?这都快日上三竿了。”王嗣宗也凑上前来向蔡昌毅询问道。

    “王尚书,莫要担心,陛下金口玉言,他说今日大朝会,便一定会来的,诸位不用着急,尽可安心等待便是。”

    王嗣宗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他现在有一肚子的喜讯想要同姜胤汇报,可是这个姜胤却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已经整整半个月没见到人影了,这其实让王嗣宗非常担忧。

    帝王者,一日不早朝,都要受百官弹劾,但是现在他们的这个皇帝,居然经常性的半月不见人影,如果不是因为居住在皇宫,而且没有发现后宫有嫔妃宫娥,王嗣宗真的怀疑姜胤是不是找个地方风流快活去了。

    就在王嗣宗这样想的时候,大殿上的扩音器突然传出一声洪亮的声音,“陛下驾到,百官恭迎!”

    这响声在太和殿的殿前广场上久久回荡,众多的官员急忙俯身跪下。

    而这个时候姜胤从太和殿的后殿走了出来,他一身金龙冠冕服,腰间束着两条金带,腰间还配着一把鎏金宝剑,看上去气势非凡。

    薇薇安站在大殿上,盯着朝她微笑的姜胤目瞪口呆。

    她三两步的蹿上了高台,在一群女婢仆人惊恐的目光中登上了大殿高台。

    姜胤朝着他微微一笑,把这个小跟班丢在大宋,一丢就是半个月,因为现代和大宋出现时差的原因,姜胤很多时候也会忘记一些时间,就比如薇薇安这个眼睛被修复好的英国女子,自打把她仍在大宋让老蔡照看一下后,他就把她给选择性忘记了。

    “你只跟我说过你能穿越到古代,但是你没有跟我说你有一个国家!”薇薇安眨着她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凑近姜胤说道。

    “现在你不是见到了,我确实拥有一个国家,虽然现在它还不够大。”姜胤笑眯眯的说道。

    “你居然能从现代带东西!我看到了很多吊车和挖掘机!”薇薇安的声音很大,姜胤身旁的那些宫女被吓得话都说不出,她们无法想象居然有一个女子能用这样的口气与大王说话,而大王还丝毫没有恼怒的样子。

    “我当然能从现代带东西。”姜胤顿了一下,略有些批评语气道:“倒是你,我听老蔡说,你多次违规擅闯我立下的禁地?霹雳院和将作监,这可是我新宋国的国之重地。”

    一说到这个话题,薇薇安顿时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她嘴上倒是依旧不服输般的说道:“什么禁地,不就是实验室嘛,说的那么机密似的,那些地方我全都看了,不就是一个研究火药,一个研究科技的地方嘛,这种实验室跟咱们后世的比起来,差太远了。”

    听到薇薇安这样说,姜胤脸上的笑容更盛了,“作为惩罚,你需要在你口中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直到能够给我培育出一批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宋代人才行。”

    “你现在很需要这些古代人学会科学?”薇薇安沉吟道:“短时间内,教育肯定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这比你直接给他们后世的科学成果慢的多的多,你确定还要教他们吗?”

    “当然。”姜胤微笑道:“从后世带东西,那并不是真的属于这个朝代,如果想要发展,还需要他们自己去做,你想听听他们自己的成果吗?”

    薇薇安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你去旁边的垂帘后看着吧,看看这些古代人究竟有什么成果。”说罢,姜胤转过头,朝着一名武士道,“宣群臣觐见吧。”

    那名武士听闻,拿起手中的话筒,然后朗声道:“陛下有旨,宣群臣觐见!”

    太和殿外的大喇叭也同步传达了这一消息,原本跪在太和殿外晒太阳的文武百官顿时如释重负,两两一对的鱼贯而入了太和殿。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大型宫殿之一的太和殿,文武百官上百号人在太和殿内并不显得多么拥挤,众多的官员列做好班次,然后齐声恭贺姜胤万岁。

    姜胤笑眯眯的看着下面逐渐完善的新宋国政权体系,挥了挥手,“朕今日来的有些晚,废话就不想多说了,朕今日举办此次大朝会,主要就是想听一听诸位爱卿给朕介绍介绍吾等新宋国的成果,农业部的陈本顺,就由你先来吧。”

    原本站在后排的陈本顺,没想到自己能够被大王点名,顿时受宠若惊,只见他抱着玉牌,有些激动又有些紧张道:“回禀陛下,我新宋从三月底所种植土豆玉米,在蓝田,繁昌县等地试种三季稻,到七月初已经完全成熟采摘,四州十六县,共栽植土地十万三千七百四十六亩,共产粮两百七十万石,几乎百姓人人家中有粮,商行粮价持续走低,实乃百姓之福也。。。。。。”

第九十二章 大朝会的汇报(下)() 
如果说新宋国今年选出一件最让姜胤觉得值得骄傲的事,那么粮食这一块,绝对能霸占这份骄傲中的百分之七八十。

    从后世带来的高产良种,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显示出了它超越时代局限性的恐怖产量,不论是土豆还是玉米,平均一亩地三千斤那是家常便饭,使用上等化肥培育的试验田甚至有亩产五千五百斤的奇迹出现,就连最不济的三季稻产出的稻米也比大宋本地的农田产出高上数百斤。

    本来姜胤从现代运过来的粮食就多,现如今再加上今年一季度的农作物丰收,沧州包括青州、德州、棣州一下子成了产粮大州。

    源源不断的粮食从地里被抛出来,成车成车的土豆吃不完,老百姓们只能把这些粮食对外出口。

    大宋建国二十余年,虽说风调雨顺,但是百姓生活过的依旧是紧巴巴的,一日两餐那更是家常便饭,结果在新宋国周边的州县突然开始接到了大笔粮食的生意。

    这些从新宋国产出的粮食,不但量大,而且便宜,这使得市面上出现了罕见的抛粮之状,粮行商铺纷纷开门抛售,在大宋,如果一方官员能把治下治理出粮行抛粮的现象,那绝对是能乘上视听的荣耀。

    但是现在新宋国周围各州县的官员却不敢把这些功劳据为己有——天下人现在皆知晓新宋国粮食丰富,几乎可以被誉为‘粮仓’。

    姜胤也知道新宋国的粮食多,他不断的热衷和鼓励新宋国百姓产出粮食,正是希望这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的资本和物资。

    不仅仅从这最基本的口粮,姜胤为了增加新宋国整体的国家资本,还从现代引进了大批的鸡鸭羊牛。

    现代的养殖场是个烧钱的东西,不过回报也非常明显,姜胤在德州的灵璧县见了两个大型养鸡场和养鸭场,于是新宋国四州的饭馆酒肆顿时餐餐有鸡有肉。

    普通百姓,只要是家道稍微小康一些的,都可以经常买些鸡鸭祭祭口。

    羊牛这东西更好养,在现代,养牛养羊的成本高,全都高在没有大片的草场上,像牛羊这种动物,圈养在一个小卷子里它们很快便能把圈起来圈子里的草皮全部吃完,甚至连草根都能吃下去,这对草场的破坏性无疑是巨大,因此现代养殖牛羊很不方面。

    但是在大宋就没有了这些忌讳。

    幼年的小童整日没事情做,放羊放牛是给他们最好的任务,沧州德州之地已近北方,这里的草场已经十分充裕,最适合放牧。

    在把两千头种牛和四千头羊驱赶到城外围起来之后,新宋国又多了一大批牛羊肉可以食用。

    一千多年前的百姓非常淳朴,姜胤赐予他们粮食,还让他们能经常吃上肉食,这种恩情,已是帝王能给予百姓的极限,因此新宋国堆积如山的粮食不仅加深了新宋百姓对帝王的推崇,更是增加了他们的归属感。

    新宋在他们的眼中,已经越来越无可替代的成为了他们新的祖国。。。。。

    。。。。。。。。。。

    “现今德州灵璧县,共有养鸡场两座,养鸭场一座,共养殖鸡鸭一万于只,乃是我新宋国主要的禽类食物提供之地。

    沧州城外三十里的牧场现在也已经基本建设完毕,按照陛下的要求,我们请来了二十名辽国的老牧民来帮我们照看打理这些牛羊,经过初步观察,这些牧民对于养殖牛羊的技术确实不错。

    还有陛下从海外运来的一万袋大米,因为天气转热,储存不易的原因,王尚书半月之前开始招人协助修路,酬劳便用那一万袋大米,现在这些大米已经被分完。”说完的陈本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这还是他第一次上太和殿,如果不是姜胤问的问题都是他平日里最熟悉的,他恐怕自己回奏的话都会说不利索。

    在听了陈本顺的汇报之后,姜胤满意的点头道,“我新宋国治下粮畜丰,百姓安饱,此事甚合朕意,要赏。月末农业部治下所有官员皆升一级,加俸三十石,罐头牛头三箱,赐二等琉璃珠为殿上配饰。嗯。。。。。下面还有谁想要汇报工作的吗?”

    “陛下,臣有言请奏。”王审琦抱着玉牌朗声说道。

    “说。”

    “臣身为户部尚书,对陛下临走之时,安排我新宋国民登记造册一事已经完成。”王审琦说话都有一股军人作风,“根据户部的统计,新宋国现如今有沧州户籍居民一共二十二万九千七百四十四人,德州户籍居民七万两千二百人,青州户籍居民十万零八千八一十二人,棣州户籍居民九万四千三百五十一人,共计五十万零五千一百零七人。”

    “嗯。”新宋国现在已经有了五十万人的消息姜胤也是知晓的,虽然五十万人同大宋、契丹这样的国家不能比,但是五十万人幸运的子民将会成为新宋国最早一批追随者,他们的未来将会无限光明。

    “截止到五十万零五千一百零七人,我新宋国红皮户口簿与身份证已经全部登记造册完毕,接下来开始施行二级户口政策,凡是此后再入我新宋国国籍的子民,只能持有蓝色户口簿,不得享有红色户口簿居民之待遇,除非有重大贡献功勋者,或参加新宋国科举名列前茅者,可享有升本的权利。”

    这些都是姜胤原本计划好的,现在时机已经成熟,王审琦也是坚定不移的执行了他的计划。

    “好,另外与二阶户口政策同时实行的还要推出三级户口,如果契丹人、倭国人、高丽人等其他民族,在此之后想要加入我新宋国,必须通过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享受三级绿色户口。”姜胤一本正经的说道,可以预见,在新宋国发展的越来越快之后,会对周围的各个国家的一些商人产生吸引力,这些其他国家的国民,随随便便就能加入新宋国这种高福利的社会体系,将会是一场灾难。

    因此,每一个再想加入新宋国的人都要通过户部鸿胪寺的审核。。。。。。。

第九十三章 科技爆炸() 
粮食,户口的事都汇报完了,接下来王嗣宗信心满满的抱着玉板站出来向姜胤汇报新宋国最具有丰功伟绩的发展史。

    “启奏陛下,按照工程院的交代,霹雳院与将作监两处国家机构已经基本组建完毕,其中所请来的工匠皆是我新宋国四个州县中挑选出来的优异匠人。

    根据陛下提供的图纸和研究方向,我们已经研究了颗粒火药与自动水轮车,不仅仅这样,我们还根据热气上浮原理制作了您说的热气球。”王嗣宗对于现代的科技永远充满了好奇,再加上他本上能考上状元的聪明才智,所以他研究起现代的东西格外的快。

    “不错嘛,这才短短半月,工程院居然都已经研究的这么快了。”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姜胤心中大慰,不枉他从现代尽心尽力的带过来这么多现代工艺的图纸。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透明玻璃的打磨,根据将作监琉璃部一名大食国的琉璃工匠所言,他已经可以打磨成陛下要求的那种凹凸镜。”

    听到这个消息,姜胤笑的更开心了,“有没有带样品过来?”

    “臣有所准备。”王嗣宗说着,便从腰间摘下一个锦布袋子,递给了走过来的一名端着盘子的壮汉,那名壮汉接过袋子,快步走上高台,然后躬身把盘子端在了姜胤面前。

    探手拿到锦布袋子,姜胤打开袋口,将里面的东西倒在了龙案上。

    三片被打磨的十分光洁的镜片充满着艺术品的气息,姜胤拾起其中的一片,放在桌案上仔细打量了起来。

    这是一面标准的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将目光悬在凸透镜的上方,便能看到下方被放大的物体。

    姜胤饶有兴趣的玩了一会,才举起那面凸透镜问道:“现在这东西能够量产吗?”

    “回禀陛下,现在这种凹凸镜还不能量产,虽然我们已经可以通过烧制砂石制作玻璃,但是磨制一块的报废率很高,一不小心,一块玻璃就会报废,因而不能量产。”王嗣宗略有些失望的说道。

    “已经很不错了。”姜胤安慰道,“这东西可是好东西,咱们朝中已经有了不少老人,杨御史、陈监察,听说他们都有老眼昏花的毛病?只要能用东西把挂在眼睛上,便可抵消老花眼的病症。

    而且只要把两片凹凸不同的镜片按照一定的距离组合在一起,便可制作出可观数千米之外的‘千里镜’,如果能配合着热气球,实乃观察敌情之良选。”

    听了姜胤这么说,王嗣宗顿时面露喜色,恨不得现在就去将作监实验姜胤的说法。

    “上一次我记得我从海外带了一批镜子,然后用图纸写了三种制作镜子的方法,你们现在可有研究?”姜胤询问道,如果新宋国能造出镜子,那姜胤有信心能够大量出口这种东西,契丹和大宋,有无数贵妇人会对镜子这种东西趋之若鹜。

    王嗣宗摇了摇头,“我们工程院花了大力气在镜子的研究上,可是现在除了第一种水银法制镜我们能初步完成以外,另外两种现在还都是毫无头绪。”

    看到王嗣宗有些低落,姜胤和声道:“希阮莫要急于求成,你们现在做的已经很好了,可以想象,我们新宋国的未来科技发展一定会节节攀升。”

    听到姜胤的鼓励,王嗣宗也是重新振作精神,“臣定当不辱使命。”。。。。

    。。。。。

    王嗣宗汇报完了,石守信便端着玉牌走上前来向姜胤汇报:“陛下,微臣有言请奏。”

    “准奏。”

    “七月初,我新宋国四个州县的道路系统已经基本全部建立。以沧州为中心,三条宽阔的柏油路分别通往青州、德州、棣州三州,这三条柏油路分别为一号、二号、三号国道,在其他三州还有一条乡道将这三个州县连接起来,现在十六个县城治下的一百三十六个村庄,每一个村庄,也都修好一条县道连接各州的州县。”

    石守信的这个报告并没有姜胤惊讶,修路是姜胤对于新宋国一直非常看重的事,因此他不惜动用了大批现代人和现代的修路工具。

    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稳定土厂拌设备、调直切断机、沥青洒布机、石屑撒布机等,这些机器购买起来都极为昂贵,当时为了把新宋国尽快连成一个整体,姜胤也不惜一次性就购买了三十套。

    现代人修路的速度,是这些古代人无法想象的,仅仅一个月,四条主干道就修建完毕,多段同时开工,多机同时工作,在工钱到位的情况下,现代工人修路快的都像是在公路上策马奔腾。

    一天八千米的修建速度在新宋国四个州县每天都在上演,积少成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新宋总共修建了不下四十八万米的柏油公路。

    这个时代还不像后世,各种超载能把公路压坏,这个时代两匹马拉的车就已经算是最重的了,因此这种程度的损耗,就算是跑个十年不保养公路,柏油路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伤。

    “朕之前说过的,每一个乡镇设一乡长,每一村子都要设一村长,每十户人家都要设一保长,此事可与修路一起落实下去了?”知道了修完路,姜胤询问起了同公路配套的人力问题。

    “回禀陛下,十人一保长,一村一村长,一乡一乡长,此事已经安排下去,这里是所选好的名单介绍,陛下可查阅。”石守信从袖袍中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递给了传信的壮汉。

    姜胤从护卫手中接过册子,随手翻了一翻,上面写着的全都是每个乡县的读书人,最差的都至少是童生,顿时比较满意的点头道:“既然名单已经安排完毕,那以后都要按照这个执行下去。

    朕会在我新宋国专门开设一版官报,这官报每七日出一次,每出一次,都要去信使驿站通过我新宋国的交通网络传达到各州各乡各村,最低要各地的保长都能收到这种官报,朕要求朕的百姓要第一时间知晓我新宋国的新政。。。。。。”

    。。。。。。。。。。。。

第九十四章 将作监的构建(上)() 
陈农武曾是德州槐花乡的一名里长。

    陈农武出生青州坊子乡,后随家中搬迁移到德州槐花乡,他不同于一般的农夫,陈农武小时候家境优异,便读了几年私塾,还成了德州槐花乡的童生,后来他家家道中落,他也没有再继续读书选择考取秀才,反倒是钻研起了理学,不但研究农物爬犁,还有水车流坊,任何民间的机关他都有钻研。

    他还喜好组织乡民,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的,他都热心帮忙,因此他为人公正,乐于助人的名号就算是在乡县的官衙中都是出了名的。

    陈农武不是一个只为功名而死读书的人,当所有人都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候,陈农武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理学机关这一世人眼中的旁门左道。

    他多次趁着农闲时,进出名匠之地,寻找各地出名的工匠,然后不惜花费许多钱财,虚心从那些大匠人手中学习他们高超的机关技术,这么一学就是十多年。

    十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陈农武也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这十年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