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多年的光阴一晃而过,陈农武也从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这十年间的经历让他更加成熟,同时对理学机关方面的研究也更加透彻。
他知晓了许许多多的理学机关知识,不论是木刻造纸还是雕版印刷,不论是制作大船还是建造房屋,不论是精巧机造还是神弓臂弩,他均有涉猎。
这些东西虽然不能同士大夫口中的之乎者也相比,但是也让陈农武在德州槐花乡博得了一个万事通的名号。
乡里谁家的水车坏了,谁家的院墙塌了,谁家要印刷个什么东西了,大家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请陈农武来帮忙。
陈农武不仅有能力帮忙,而且他还非常热心的愿意帮忙,这就难能可贵了,所以,陈农武的声望在德州槐花乡非常的高。。。。。。
。。。。。。。。。
大宋的开宝九年,陈农武正巧去青州的州郡城里购买货物,结果进城之后,他便看到地上洒满了上等的纸张,捡起来之后,陈农武定睛细看,这东西居然还有名字,名曰《新宋日报》,而且还是第一期。
这一看不要紧,一下子改变了陈农武固守了十几年的价值观,在这张报纸上,白字黑字的诉说了晋王赵光义是怎样谋害死当朝皇帝陛下赵匡胤的。
甚至在那些白纸黑字中间,还穿插着晋王用毒酒害死皇帝陛下的照片。
陈农武怎么都没想到,赵光义居然用这种卑鄙手段当上了天下的主人,一想到他缴纳的赋税都是给这样的皇帝,他就几欲作呕。
这样的不义之君必须推翻!
这是陈农武的第一个念头,不过当他信誓冲冲的回到家乡,准备连同官府组织一波抗争的时候,他却发现,人们对这件事没有丝毫兴趣,对于皇帝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当上皇位,也仅限于茶点饭后的谈资而已,日子该怎么过,依旧怎么过。
那是陈农武最迷茫痛苦的一段时间,就连他的妻子都劝他莫要想着那些不忠不义之举,敢造反,那可是全家杀头的大罪。
陈农武很是迷茫,明明是皇帝最先杀了自己的兄弟和兄弟的儿子,他做出这种不忠不义之举,非但没有得到惩罚,反倒是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现在自己要联合力量推翻这个暴君,却要被所有人阻拦,说不要去做这种不忠不义之举。
简直是荒唐!
万幸的是这世上还是有何陈农武一样有思想有骨气的人,新宋国便是陈农武从报纸上得知的坚决反赵光义的政权。
陈农武之前从未听说过新宋国,这个报纸上说立足沧州的政权让陈农武颇感好奇,于是半月之后,陈农武便打点好行李,毅然决然的告别了妻子,踏上了前往沧州的道路。
德州是沧州最近的州县,走路的话大概需要三天,陈农武三天里走走停停,最后终于在第三日的中午到达了沧州。
陈农武想象过数十种沧州城门下的场景,或刀戟林立,或闭门肃杀,或备甲出击,但是他绝对没想到的沧州城门下居然是大批商人林立。
那些拉着货物的商人让陈农武看呆了,他甚至有些搞不清楚,那个报纸上招募天下有志之士推翻暴政的新宋国真的是眼前的这地方?
不过很快陈农武就确认了这个地方确实是新宋国的沧州,一队插着新宋旗帜的怪异物体从沧州城门的大门中驶了出来。
经常接触机关的陈农武第一眼就看出了那种墨绿色的怪物是一种大型机关。
齿轮在下面飞速的旋转,履带上的铁皮一圈一圈的转动,便让这座庞然大物得以快读的向前移动。
临近此机关,便能感觉大地都在震动,厚厚的铁甲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陈农武发誓,这是他这辈子最厉害的机关。
那些‘翻轮筒车’的机关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好奇心像草一样疯长,陈农武本身就是个研究狂人,他热爱研究机关理学的心让他甚至愿意抛下世俗的偏见,放弃士大夫这一条正道不走,去走理学机关这条道路。
而现在,他居然看到了一个他从未见过,甚至从未听过的机关,这让他的好奇心一下子改过了世上的任何事。
因此他也在这种强烈渴求的好奇心下做了一件后来想想三分庆幸七分后怕的事。
他跑到了坦克车队的前方,战战兢兢的拦住了车队的去路。
最前面带队的坦克车缓缓停了下来,黑漆漆的炮筒朝陈农武的角度移了移,当陈农武看到那个深不见底的炮管对向自己的时候,甚至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脏停跳了一秒钟。
“你是何人,为何拦住我大军去路!”在坦克车的两旁,有两名骑着枣红马的铁甲军人面色不善的快步走上来问道。
“两位军爷饶命,草民只想要寻一个问题答案,这些铁甲怪物都是一等一的机关之物,草民看此机关,外部有齿轮,悬挂和履带,此为一整个传动系统,但是这世上究竟有什么东西能驱动这种铁甲怪物而动?草民如果能知晓,就算是现在死了也不后悔。。。。。”
。。。。。。。
第九十五章 将作监的构建(下)()
如果当时给坦克车带队的不是王嗣宗,如果王嗣宗对理学机关不敢兴趣,如果王嗣宗没有选拔人才意识的话。
陈农武这个新宋国将作监的创始大将也就不可能有他接下来那些的经典发明。
但是这世上有很多事情就是那么的巧合。
陈农武拦住的那辆坦克车中,坐着一位新宋国最喜欢研究后世理学机关的大官,而这位大官正是在满世界招募人才的新宋礼部尚书王嗣宗。
就在那两个开路骑兵准备用长戟把跪在道路中间一脸渴求的陈农武轰走时,王嗣宗缓缓从第一辆坦克车中钻了出来,他饶有兴趣的打量起了这个青年人,虽然衣衫不是很贵重,但是穿的倒也很干净,特别是那一双渴求知识的双眸,让人心生好感。在这个青年人的身上,王嗣宗仿佛看到了几分自己的影子。
“你是何人?姓甚名谁?来自哪里?”王嗣宗开口问道。
看到王尚书从车里钻出来问话,那两名想要驱赶陈农武的护卫立马收起了手中的动作,不过他们仍是紧紧的盯着陈农武,防止他突然暴起伤人。
“回禀先生,在下陈农武,字怀器,德州槐花乡人士。”
“你读过书?”
“草民不才,只读过几年私塾。”
一听是读书人,王嗣宗脸上的表情更加欣赏了。
大宋一直实行的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只要是士大夫阶级的都能享受各种特权,而对于低等的老百姓就没有必要对他们行礼仪,因此只要是读书人,那一说去都是一个集体,很是管用。
“既然读过书,那你可知道,拦住大军行路可是一项罪责?”王嗣宗打算敲打考教一番这个叫陈农武的青年人。
令王嗣宗满意的是,在听了他说处罚的事之后,这个陈农武并没有特别慌乱的表情,反倒是更加坚定的道:“草民自知犯了大过,草民也甘愿受罚,不过草民愿受罚之前想知晓这中履带传送的铁甲机关究竟是怎样动起来的,还请大人能够解答草民心中迷惑,草民感激不尽。”
“就算是杀头的罪责你也愿意知晓?”王嗣宗饶有趣味的问道。
“朝闻道夕死足矣。”陈农武大义炳然道。
“好!好!好!”王嗣宗坐在坦克车上,连道三声好后拍手笑道:“好一个朝闻道夕死足矣!”
然后他挥挥手令侍卫搜索了一下陈农武身上有没有凶器,在检查完毕后,便让陈农武登上了他乘坐的坦克车。。。。。
。。。。。。。。
人类科技的发展前提正是因为有一些爱钻研的人不断的探索菜有了发展的可能性。
王嗣宗自认为属于这类人,但是他的探索精神还不够纯粹,他很多时候依旧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虽然他也很聪明,天赋也很高,但是他之前的数十年生命的生涯,他都奉献给了读书和官场,成为明面青史上所记载的光辉人物。
但是历史绝不是仅仅在文字面上存在的人书写的,事实上,像是陈农武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中华历史文明向外拓展的先锋人士。
他能够毅然决然的离开妻子,斩钉截铁的断掉曾经的安逸生活,不计劳顿的走上几百里路,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弄懂一个道理。
这样的人,在普通人眼中是不近人情的疯子,但是在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他却是能使人类文明步入下一个阶梯的开拓者。
这样的人所做的功绩并不会记录在青史中,他们的功绩会慢慢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高超的手艺将会失传,他们伟大的技艺将会褪色,最终完全泯灭。
但是万幸姜胤及时做出了关于理学的保护。
姜胤是深知读书带给大宋的弊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大宋建国开始并不是错的,反而很对,只有大规模的提升百姓的教化程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祥和,
但是越到国家后期,这个说法便越是错误。
读书人待遇好,读书人阶级高,读书人能够享受其他任何阶级都享受不到的特权,这就使得大宋的读书人开始疯狂增加。
冗兵、冗官、冗杂,一切都开始变得臃肿不堪,宋人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想种地,就去读书;不想经商,就去读书;不想从军,就去读书。
读书成了一个最好的选择,读书人的数量便越来越多。
读书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读书从政这种事,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不能创造出任何社会价值的一种消耗性选择。
它既不像农民可生产出粮食,也不像经商可以平衡两地之间的需求分配,更不像参军可以保家卫国,震慑外敌。
读书唯一的作用就是产生出精于政治的官员。
官员当久了,做大了,也就变成了勋贵。
勋贵和皇帝其实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害虫,这两者都是完全的只吃不吐的貔貅,而且这两者吃的还都是百姓的血汗。
贵族和百姓永远是对立的,他们之前的社会结果注定了这个社会矛盾,这是永远无法解决的事,唯一有所不同的就是有些贵族会对百姓更宽容更好一下,能够麻痹百姓得到他们的爱戴,而有些贵族则欺凌奴隶百姓,等到百姓们忍无可忍的时候,便会一举将他推翻。
姜胤见识过大宋未来的弊端,因此他并不鼓励新宋国继续延续大宋的政治模式。
只鼓励四书五经那是一条腿走路,迟早会变成一个瘸子,只有文理同时发展才能走的更长更远。
因此姜胤在新宋国设立了国子监的同时还安排创造了工程院。
工程院下面分为三大块,一块是隶属国防部的霹雳院,另一块则是普通理学机关研究的将作监,还有一块则是同国子监类似的理学监,在理学监中,学生们学习的课程全都是纯理学,他们的课程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工程院建立之初,王嗣宗便把陈农武安排进入了将作监,而陈农武的表现也并没有让他失望,经过短短数月的发展,将作监的研究突飞猛进,成为新宋国发展的又一架新兴马车。。。。。。
第九十六章 五寺三监二部()
大朝会结束后的姜胤在几名新宋主要官员的陪同下前去参观了目前新宋国的日益完善的国家组织机构,以及这些机构开枝散叶的成果。
新宋国建国之初,姜胤就设立了新宋国的国家政体——一个由三权分立结合中国本土政治制度的法制国家。
不同于三省六部制度,新宋国不存在三省,但是新宋国有三司,分别是立法司、行政司、司法司,三司互不管辖但又相互制衡。
每一司配置一位宰相,一共三位宰相,三司之下分别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在此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大型机构,总名称为枢密使,概括起来就是‘五寺三监二部。’
在新宋国刚刚开始建国的时候,六部的官员都不够,五寺三监二部更只是个空架子,毫无作用。
不过随着新宋国的发展,五寺三监二部也逐渐被添砖加瓦建设起来,到了现在,也已经逐具规模。
五寺三监二部中五寺,的指的是太府寺、鸿胪寺、太常寺、卫尉寺和大理寺。
太府寺,以卿、少卿为正副主官,掌财称库藏,金帛府帛、营造器物等,由李继勋担任寺卿之位。太府寺主要负责的工作则是从大宋收集名贵药材,古董器物,然后定期姜胤会把这些东西带回现代去卖掉。
鸿胪寺,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主官为鸿胪寺卿。鸿胪主外宾之事,掌朝会仪节等。由刘廷让担任寺卿,鸿胪寺在新宋国主要负责与契丹、日本、高丽等国外交事宜,同时也参与港口建造,外籍登记之类的工作。
然后是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这个部门姜胤本来是想要废除的,但是被御史大夫杨光义给拦了下来,杨御史坦言,新宋国出师不利,如果建国再不设祖宗庙堂,那更显得师出无名,而且不是轩辕庙之香火,就算是最后得了天下,也不能得到士大夫们的承认。
因此太常寺不但要设立,而且要花重金制作轩辕黄帝庙,宣示着新宋国中华传统本源的血脉纯正。
还别说,姜胤花了数十万请了五百名现代工匠在在沧州城外选一处平坦开阔的山地,搞了个半山高的黄帝祭祖陵之后。那些说新宋国不祭拜祖庙的流言蜚语顿时消失了。
姜胤也渐渐明白了太常寺的作用,这东西就是一个证明政权正统的机构。
卫尉寺,这个寺在古代主要就是掌管仪仗帐幕,现在已经被姜胤列成了自己的私人护卫队,狄炎就兼职担任卫尉寺卿,还从现代请了一批退伍军人充当卫尉寺的成员。
最后一个大理寺,这个是现在新宋国建造的最完善的机构,《新宋律》的推行使得新宋国的法制大规模普及,同宋律有些不同的新宋律让很多人一下子不能适应,因此在《新宋律》推行之初,大理寺是整个新宋上上下下最忙的一个机构。
有时候一天甚至都要审理上百件案子,什么奇葩案件都能遇到,以至于后来大理寺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审理重大案件,如杀人、抢劫、大型偷窃之类,另一部分则负责小型案件,如打架、诈骗、纠纷之类。
除去五寺之外,新宋国的三监也是新宋国政治体系中的一根重要支柱,三监分别是国子监、将作监和理学监。
国子监和理学监同为教育机构,为了给新宋国的国子监增加些名气,姜胤还特地瞬移到潭州找到了创建岳麓书院的潭州太守朱洞。
开宝九年,岳麓书院成立之初便在湖湘之地名动一时,天下人也都知晓湖南出了一个岳麓书院,当时朱洞与陶岳、周式并列,视之为湖湘文化的启先声者。
姜胤去了一趟潭州,然后给朱洞、陶岳、周式展示了一番后世周程理学的成果,更是以一篇《爱莲说》技惊四座。
当时便俘获了朱陶周三人的心,这三位理学的先驱者,也是理学的崇拜者,他们非常向往能够完善姜胤提出的这种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新儒学。
因此姜胤请他们道新宋国的国子监作客,并且让这三位到新宋国的国子监任教一段时间。
原本朱陶三人还有些犹豫,可是姜胤报出他给的价格之后,这三人也都无法拒绝了。
这世上很少有钱解决不了的事,如果用钱解决不了,那么通常是给的钱还不够。
一间堆满金子的大房间,姜胤承诺,只要他们三人愿意到新宋国的国子监任教一个月,那么这一屋子的金子将全部奉上。
朱陶周三人并不是爱钱的人,他们是都文士,其实对这种身外之物很已经不像普通百姓那般对这种俗物狂热的追求。
他们追求的是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精神追求,他们想通过创办一个大型书院,广纳弟子,承先推后,来宣扬自己的学说。
但是办书院是要钱的。
没人认愿意住在破破烂烂的书院里读书,更没有人肚子都吃不饱还要去读书,一个书院能走多远,首先是看它的家底有多丰厚,其次才是看它的思想有多高明。
只有高明的思想,没有家底,还是要饿死在发展的道路上。
因此姜胤提出的一屋子金子换一个月的教学就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思索了三日后,朱洞、陶岳、周式最终决定答应姜胤的请求,先到新宋国的沧州帮助他构建国子监,同时在那里授课一月,代价就是姜胤支付那一屋子的金子。
姜胤也爽快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到了新宋国,他们愿走愿留估计就不好说了。
果然,当朱洞、陶岳、周式被瞬移接到沧州时,他们仰着头看着那座高耸的新宋城楼,震惊无比,这城楼的气势竟然比汴京还要威武几分,完全不是一座边城的模样。
接下来新沧州城内的繁华景象更是让朱陶周三人大跌眼镜,摩肩接踵的行人,琳琅满目的商品,人声鼎沸的闹市。。。。。。。
。。。。。。。
第九十七章 新宋的发展史()
新宋国刚刚建国的时候,完全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婴儿。
刚刚来带沧州的姜胤,身边就跟着林越和狄炎两人,那个时候,他们三个人站在破败的老沧州城门口,说着建造新宋这个国家就像是在说一个笑话。
没人能想到,就是只有这三个人,未来居然真的建立一个国家,当年的那个笑话,也已经变成了真话。
从姜胤向赵匡胤申请带出两千大军占领沧州城,到赵光义毒酒害死自己的老哥,这期间沧州的官员跑个七七八八,除了知州程封阁,几乎就没剩下几个官员。
从零开始的姜胤并没有气馁,一边从现代输送人员过来,另一边在大宋本地搜刮人才。
值得庆幸的事,当年与赵匡胤一同打下天下的义社十兄弟发动了一场兵变试图杀掉赵光义,虽然这场兵变失败了,但是也让姜胤收获颇丰。
义社十兄弟中,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皆被姜胤招致麾下,成为新宋国第一批支柱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