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文豪-第4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只手搭在邓健肩膀上,郑重的承诺道。

    “等你回来,无论成与不成,便都到京师来吧,朕和你,名为师兄弟,可和兄弟,也没什么分别了,咱们现在就走,去济北,现在……该是给乱党们一点颜色看看了。”

    邓健眼眸闪了闪,便轻轻点头。

    济北距离济州,也不过是一日的功夫,当靠近的济北的时候,这里分明和济州全然不同,一过了地界,便发现这里并没有数不尽的田埂,倒是道路有不少,虽也有田地,可大多经过了规划,除此之外,用石灰、砂砾、碎石、糯米夯实的道路笔直的出现。

    这等道路其实更像是原始版的水泥路,其实古已有之,只不过,当观察团的人看到这道路时,个个啧啧称奇。

    便连陈贽敬都觉得诧异无比,要知道,用这等材料来铺路,也不是没有,不过一般这等原始的‘水泥’要嘛是达官贵人用来作为墓葬,要嘛,作为繁华城市中的道路,可这直接修筑在野外,实在是太……破费了。

    这可花费不小啊,可得费很多银子的。

    不只如此,即便是道路两旁,竟还挖了沟渠,沟渠铺了砖石,显然是用来排水,同时还可给附近的田庄灌溉之用。

    这等奢侈,便连洛阳,也未必肯如此奢靡,许多人第一个反应,却是皱眉。

    陈贽敬显然也忍不住皱眉,对于他而言,这等奢靡的工程,其实是不提倡的,官府行事,定要从简,如何能如此的奢侈呢。

    远处,倒是几个庄子,似乎是照料沿途农地,不过据说,这济北原本的人口都去了北燕,以至这里空无一人,济北府于是招募了耕作。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里一切的规模,都是井井有条,哪个地方是农庄,哪个地方是道路,哪个地方是桥梁和沟渠,又有哪个地方预留出未来需要开发的土地,无一不是经过了精细的规划。

    那庄子显然人口不多,可是土地却是不少,不过从耕作的情况来看,似乎在这里,应当大规模的使用了畜力,用畜力代替了人力,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过……依旧还是让陈贽敬等人觉得,这实在过于奢侈了。

    这样的地方如此破费,似乎非常的不理智呀。

    畜生的胃口可不小,而且本身畜生价值就好,现在大陈有的就是人,人力低贱,大规模使用畜力,固然使一户人家耕作的土地成倍的增加,却也未必是好事,如此一来,让青壮们无田可耕,怕是要闹出乱子。

    再往前行,道路上的车马便多了,这里的道路,显然经过了规划,如井字形的交错,每个道路交错之地,都会有聚集地,形容于小集镇,里头有客栈,供商贾歇息,也会专门设置岗哨,这就保证,方圆数里之内,定有维持治安的差役巡守,至于其他衍生而出的酒肆、茶楼之类更是不少。

    显然这里压货的商贾极多,每一个集市里,到处都是走货的车马,许多人到了集市里暂歇,倒是显得热闹非凡,商贾们似乎凑在一起,相互的交流着从天南地北而来的消息。

    那停在客栈外头的,则是一车车的货物。

    这些车马,显然也是经过了特殊的改装,而货物,则是千奇百怪,有来自于北燕的人参、药材,还有北燕送来的牛马,又有从济北产出的布匹、铁器、精盐、陶器、瓷器甚至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以至于人们叫不上名字。

    会账的时候,大多数人虽也会掏出铜钱,可若是牵涉到了较为大额的交易,则几乎采取了济北钱庄通行的银票,最低的面值为一两纹银,再到十两、二十两、五十两、百两不等,若是在济北之外,只有商贾们方才更愿用这等银票交易,可在济北,便连贩夫走卒,似乎也愿意接受这等专门印刷出来的纸票子,这票子印刷的很精美,据说是济北专门的印刷工坊监制,便连采用的纸张都和其他纸质不同,寻常人只一摸纸质,便能分清真伪。

    这两三千人的队伍一到,倒是引起了集市里许多人的驻足围观,可似乎,济北人对此,竟不太诧异,若是在其他州县,只怕早就轰动一时了。

    可这里,虽也引人侧目,可大多数人却是习以为常。

    陈贽敬心里有些小小失落,毕竟自己是亲王,可来了这儿,更多的只是引起人好奇的看看,便各忙自己的事了,接着便是打尖,附近的好几个客栈,顿时被人占满。

    陈贽敬寻了位置,却不敢落座,却是先去迎了陈凯之和邓健以及衍圣公人等,等陈凯之坐下了,几人才敢坐下作陪。

    陈凯之笑了笑,朝着身旁的人说道:“朕让杨学士不必来迎接,一切从简,他倒好,当真不来迎接,也当真一切从简了。”

    陈贽敬也跟着笑道:“杨公显然也有苦心,倘若大张旗鼓,陛下如何私坊,而随来的这么多人,如何细心观察呢。”

    陈凯之颔首点头,招来店伙,这店伙已是忙的满头大汗,单单他们这一个客栈,就突然都了一百多人,忙是上前,朝陈凯之等人行了礼。

    陈凯之只让他上好菜好酒,这店伙顿时觉得轻松起来,似乎他很懂得察言观色,晓得陈凯之乃是贵人,于是便用不太标准的官话应诺一声。

    陈凯之便笑道:“你不是山东人?”

    “小人是洪州人。”

    洪州……

    这可相距了上千里地了,陈凯之不禁好奇,便开口问道:“来这里也有不少时候了吧,对了,我们来了这么多人,你也不诧异吗?”

    其实陈凯之心里,也有这个疑问,实在忍不住想要问。

    这可是三千人的观察团啊,浩浩荡荡,若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倒也罢了,偏偏连一个店伙,似乎都表面不出丝毫惊诧之色。

    这店伙却是笑了,他轻轻摇头陈凯之摇头,旋即便细细说来。

    “这算什么,三千人虽是不少,可在这济北,有些大上商团来,一两千人也是有的,三四千人的规模,也不是没有见过,公子这是有所不知了,譬如金陵的商贾要来,往往都喜结伴而行,济北这儿倒是太平,可其他的州府,却是说不准了,这不是为了防止山贼吗?所以往往商贾们几乎都是相邀一起来的,有时候,甚至是数十个商行联袂而来,数百个伙计,数百辆车,还有车夫,有护卫,浩浩荡荡。现如今,这天下各处,谁不晓得贩卖精盐乃一本万利?自然是争先后悔的来了,这样一来,人便多了,没什么稀奇的。”

    这店伙又顿了顿,见陈凯之众人格外认真的听着,他颇为得意,便继续说道。

    “还不只呢,商贾们起初都是来抢购精盐的,可到了地方,才发现这儿何止是精盐可以牟利,便连这里的铁器,你可知道铁器吗?这里的铁坊生产出来的农具,不但耐用,比之其他的铁器要耐用和精良十倍,价格也不过是贵上一倍罢了,除此之外,还有布匹,这布价格低廉,且染出来的花色,也是最好的,比之松江布、蜀锦,亦是不遑多让,可济北的布匹价格低廉啊,就算是辗转贩运,亦是有利可图。”

    赵王等人听言,不禁咋舌,竟是格外认真的听着。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譬如最新出来的琉璃作坊,生产的琉璃,不但价格低,什么花色都有……如此一来,商贾们就越来越多了,各国的都有,北燕、越楚,便连胡人、大凉和蜀国的商贾,也会辗转而来,这商贾们一多,买卖就好做了。”

    店伙显得很健谈,他似乎觉得陈凯之和其他人不太理解他的话,便继续道:“公子想想看,天下的商贾都齐聚于此,会如何呢?不只是大家会来求购这里的货物,而且还会将各国的货物都带来,这么说罢,天下的奇珍和特产,从北燕的牛马、药材,再到越人的丝绸,蜀人的上好蜀锦,你若是在别的地方,想要买齐全,那是千难万难,可在这济北,只要你能想到的货物,便都在这里。”

    这店伙越说越起劲,竟是滔滔不绝起来。

    “以至于从前哪,商贾们还只是来求购铁器、精盐以及各种济北的物产,可现在,却全然不同了,现在还有其他买卖的商贾,想要买牛马的,也不必去北燕,想要买皮毛的,也不必出关去胡地,想要买蜀锦,不必去蜀地,只在来济北,应有尽有,只要有银子,天南地北的万千特产,无所不有。”

第九百零七章:水落石出() 
    这店伙似乎谈性极浓,何况他是最擅察言观色之人,见陈凯之等人听的津津有味,便继续道:“以至这天下,只要能数的着的商货,在咱们这济北,总是能找到,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公子您想想看,这做买卖的人,还肯徒涉千山万水,去各地求购特产吗?”

    陈凯之微微颔首点头,在后世,可能已经没有了特产的概念,这是因为科技昌明的时代,由于良好的物流系统,使得世界各处,几乎再难找到所谓特产,而所谓的特产,十之八九都是商人们用来糊弄消费者的。

    可在这个时代,却是完全不一样,几乎跨过了一州一县,便各有自己的土产,江南的人想要买蜀锦,关中的人想买胡地的皮毛,蜀人想买乐浪郡的人参,这些……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事。

    虽然也会有商贾,闯南走北,可现在却不同了。

    济北通过鼓励商贸,同时因为掌握了天下最急需的精盐这等必需品,再加上闻名天下的钢铁,以至天下各国各州的商贾不得不来此抢购,他们既然要来,自然也不会空手而来,当然会顺便贩运一些本地的货物而来,如此,天下奇货,聚集济北。

    那么,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也就出现了,当人们发现,自己若要买人参,不必特意跑去乐浪,想要购买皮毛,也不必特意出关去胡人聚集地求货,想要蜀锦,也不必走一遭天府之国,只需来济北,就可能买到,如此……济北不再只是吸引那些盐铁贩子,而是天下商贾,无论是做任何买卖,竟都绕不开济北了。

    这店伙笑吟吟的道:“所以在济北城里,有东南西北四市,而居中的,却不是官衙,而是四海坊,何谓四海坊呢,其实就是门面,那儿有三千多家门面,天下的商行,无论是出自哪一国,但凡是大商贾,都会在那儿租一个门脸来,陈列自己的货物,因为每年涌入济北的游商太多了,他们想要什么,只需去四海坊,便可挑选自己中意的,一般寻常人家倒是极少去那儿,可商贾们在那儿,却可抓住商机,不只如此,济北往东五里,已开拓了运河,又靠着海港,道路也都修筑好了,在那儿,货栈云集,无数的商贾将本地的货物带来,却都是在那儿租了货栈,将货物暂时堆积在那里,公子若是有兴趣,也可以去那里看看。”

    店伙笑吟吟的道:“不只如此呢,便连苏门答腊的香料,吕宋的宝货,乃至佛朗机人的奇淫巧技之物,也是有的……”

    “佛朗机和西洋的货物也有?”陈凯之似乎更有兴趣了,这时候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而是说的是后世所谓的南洋,而至于佛朗机,倒像是极西之地的总称。

    “有有有,什么都有。”店伙连连点头。

    陈凯之颔首,这时,菜已端了上来,众人动了筷子,邓健还是老样子,一见到满桌的菜肴,便忍不住食指大动,倒是陈贽敬显得含蓄,而那衍圣公则是心事重重,只是勉强吃了两口。

    吃饱喝足,继续启程,陈凯之在马车里,眯着眼打盹,再往前,那济北城便遥遥在望了。

    这座靠近海滨又依托着黄河、运河,三川汇聚,城中没有城墙,显然……城墙也实在没有必要,倒不是因为没有安全上的疑虑,而是城市的规模不断在扩大,以至于修筑城墙,根本无法追上城区面积的扩大,何况,这等商业城市,最首要的,是城内的交通四通八达,一旦修筑城墙,就难免会造成交通上的不便,当初陈凯之就曾有过命令,暂不得修建城墙。

    陈贽敬等人远远的看着这城中的轮廓,竟也诧异了,他们原以为,济北该是不毛之地,因为想当年,大陈夺回济北三府时,这里确实是十室九空,可谁曾想到……今日一见,却发现全然不是如此。

    这建面比之洛阳似乎更加宏大的城市,人行接踵,车马如流,无数的建筑绵绵,随着早已规划好的道路,延伸至天边,嘈杂的声音,没有停歇,笔直的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极快,再远处,则是工坊的烟囱里冒着浓浓的烟雾滚滚。

    陈贽敬不太喜欢这里,这里给他的感觉,太闹了。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得不意识到,这座拔地而起的城市,比之洛阳,虽少了雄伟和庄严,却多了数不尽的繁华。

    进出城市的人,心无旁骛,到处都是穿着短衫的人,只有极少穿着长衫的儒生,他们行色匆匆,似乎早有目标,所以对于进出城市的人,连侧目都不肯。

    这里用街道,区分出了一个个方块形的街坊,而每一个街坊,似乎各有风情,有的街坊,乃是燕人的商贾聚集,有的则是江南人的商贾抱团而居,还有的则是密密麻麻的楼宇,似乎是这里的匠人们居住的。

    街面上隔三差五,都有差役巡守,他们目光警惕,却也几乎不会惊扰行人。

    而这时,已有一队人马而来,十几个人,围着一辆车,车停了,一人下了车来,见到了陈凯之,快步上前,行礼:“臣杨彪,见过陛下。”

    杨彪……

    堂堂的内阁大学士,最重要的,还是驻在济北,实际上整个济北的真正管理者,他跑来迎圣,就一辆车马,带着十几个从人,在这熙熙攘攘的街道,还真是任性的很……

    陈贽敬看的眼睛都有些直了。

    谁料陈凯之却是笑容可掬,显得很高兴,一把将杨彪搀扶起:“杨先生,不必多礼,朕方才还在想,何时可以见着先生,哈哈,走走,带朕去走走看看。”

    陈凯之回首,看了陈贽敬一眼:“皇叔也带着人去下榻吧,咱们就此,分道扬镳。”

    陈贽敬忙是行礼点头:“遵旨。”

    他算是明白了,陛下说的一切从简,是真正的一切从简,一点折扣都没法待,自己带来的这些观察团,肯定就别指望有什么好一点的待遇了,你看,连杨彪迎圣都这么任性呢,其他人还敢篡越吗?

    陈凯之却领着邓健等人,随杨彪在济北闲逛。

    这里的每一个区域,都有专门的划分,从商业区,到工坊区,再到生活的街坊,只可惜,相隔实在太远,这济北规模,竟不亚于数十万人口的洛阳了,陈凯之也只是走马观花,第一次来,只觉得哪里都热闹,虽是兴致勃勃,却也看不出什么。

    倒是邓健,显得极有兴趣,四处打量。

    而那衍圣公,乖乖跟着,他甚至不敢亮出自己身份,只觉得自己被胁迫而来,有辱了祖宗,见这喧闹的地方,心里厌恶到了极点,尤其是满眼看去,都是锱铢必较的商贾,更觉得反胃。偏偏他不敢做声,强忍着心头的不快。

    杨彪见状,便道:“陛下不妨去府衙里坐坐……”顿了顿,他深深的看了陈凯之一眼,低声道:“方先生前日就已到了。”

    师叔已经到了吗?

    陈凯之心里笑了笑,面上不露声色,一路到了府衙,这府衙的隔壁,便是大学士杨彪的府邸,这里显得很简朴,除了有几个军卒之外,和寻常的大宅邸没什么分别,陈凯之随杨彪进去,到了书斋,刚刚落座,那邓健和衍圣公已被人安排了开去,只有晏先生随着进来,杨彪随即正色道:“陛下,关于陛下秘旨中的意思,臣和当地锦衣卫千户,已开始排查,共是列出了数十个大量在精盐作坊的大商贾,接着,再将他们进行筛选,倒还真发现一个大贾最为可疑。”

    陈凯之一边喝茶,一边兴致勃勃的道:“你继续说下去。”

    杨彪正色道:“此人叫江海,这几年,都在大批量的进货,就说去岁,他在济北,就收购了四万五千斤的精盐,不只如此,在济北,他还大肆的收购丝绸、瓷器、铁器甚至是布匹,甚至有时价格高昂,他也不在乎,只是一味的囤货,其他的商贾,虽也大规模的进货,譬如北燕的商贾王瑾,此人乃并州豪强,和北燕的皇室也有一些关系,他虽是大肆收购,可毕竟,早在北燕国,有其专门的销售渠道,至于其他大商行,货物的流向,或明或暗,多多少少,都有迹可循。唯有这江海,明面上是越国的商贾,为了掩人耳目,臣已查实过,确实在越国,有不少的产业,尤其是钱塘苏杭一带,可这只是幌子,实际上,他的货物,至今不知流向了哪里,臣为了以防万一,早已让锦衣卫在苏杭继续查证,想来,不久之后,便有眉目。”

    陈凯之颔首点头,其实若是查出了杨太公在海外的经营,便能推断出杨太公虽是垄断了海贸,可海贸的本质,在于互通有无,那么要猜测出他们需暗中在济北收购大宗的货物,也就容易了。

    再由此推算,既然要收购大宗的货物,贩卖至海外,那么这济北独一份的精盐,必是杨太公志在必得的目标,其实也很容易。顺着这个思路,顺藤摸瓜,其实不难。

第九百零八章:无处可逃() 
    现在这个江海的人,已是浮出了水面。

    而只要确定此人便是那杨太公的心腹,接下来,更多的事,便可一目了然了。

    陈凯之随即道:“此人是哪里人,还有什么底细吗?”

    杨彪道:“早查出来了,就是关中人,不过从前的事,却大多不清楚,只知道,他去了越国的苏杭,从此发迹,做了许多的买卖,而今,却是常驻在了济北,许多的产业,也都从苏杭搬到了济北来。”

    杨彪说到这里,不禁自得的笑了笑:“其实像这样的人有许多,济北实是吸引了太多的商贾,尤其是那些大商贾,想要做大买卖,就不得不将重心放在济北这儿,有的人,甚至是举家搬迁来此,也有人,即便人还在别处,可许多买卖,却不得不在济北做了,这济北宛如一块吸石,让商贾们非来不可。”

    陈凯之也笑了:“现在这个江海,还盯着?”

    “锦衣卫倒没有盯梢,甚至,连他身边的人,也都不敢轻易去打听,就怕打草惊蛇,一切的排查,都是在暗中进行,绝没有涉及到江海和附近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