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文豪-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詹亍�

    其实这天人阁许多年,送来的书多是寥寥,一方面是新近的书,实在没有送入的价值,即便是一篇好文章,可能在地方上能得到一时的赞叹,可在这学宫,也未必能入这些先生们的法眼。

    他们都是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之人,眼光实在太挑剔了。

    挑剔到连学宫里的博士们,都懒得推荐的地步。

    这许多年来,许多博士将书推入天人阁,可结果,却是直接挡了回去,这使得不少博士颜面尽失,想想看,你觉得极好的东西,天人阁却将其视为粪土,这岂不证明了自己的眼光不成吗?

    因此,越到后来,前来送书的,却是越发的稀少了,可谓是凤毛麟角。

    今日这破天荒的钟声,倒是让陈义兴来了兴趣,他下了梯子,整了整衣冠,随即便抵达了天人阁中的群贤厅。

    而在这里,天人阁诸学士早已盘膝而坐。

    能入天人阁的,无一不是大名鼎鼎的学士,其中有桃李满天下,开宗立派,冠绝天下的大儒。

    亦有曾为宰辅,一言而定天下,此后却致仕告老,斩断红尘,自此进入天人阁清修的前宰相。

    陈义兴虽是当今靖王,连太后和赵王这样的人都要敬上三分,可在这些天人阁的大儒面前,资历却并不高,因为在这里,是没有所谓爵位和官位之别的。

    陈义兴徐徐走进群贤厅,接着朝诸老行礼,众人亦纷纷回身,长揖还礼,接着,众人默然地细碎着脚步,各自回坐。

    在这里,一切都尊崇着上古时的礼仪,每一个人都是一丝不苟,大家各自落座,坐在首位上须发皆白的老者便微微一笑道:“好久不曾有文章送来了,难得。”

    此人说话的时候,所有人大气不敢出,便连陈义兴,亦是留心在听。

    若说陈义兴的身份尊贵,可在这老者面前,就显然不算什么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无上荣耀(3更求月票)() 
这老者叫杨彪,在这大陈国,杨彪已历经五朝,而今已有九十多岁,庄宗皇帝在的时候,他便已成为了宰辅,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当初,庄宗皇帝年幼登基,国家有倾覆之危,山越内乱,北燕入侵,甚至那北燕人,竟打到了洛阳城下。

    就在所有人认为大陈皇帝应当南渡,放弃洛阳的时候,就是杨彪挺身而出,力主决战,保着天子,击溃来犯之敌,接着尽心辅佐庄宗,缔造了大陈的中兴局面。

    此后庄宗驾崩,他掌朝三十余年,国泰民安,直到七年前,他渐渐身子开始有所不支,于是请求致仕。

    先帝屡屡挽留,奈何他意志坚决,待致仕之后,便请入了天人阁,如今,杨彪已为天人阁的首辅大学士。

    他似乎对新来的文章,也颇有期待。

    毕竟在此,他已博览群书,倒是很希望看看当今天下,还有什么名篇佳作。

    其他几个学士,也都笑了。

    只是笑容各有不同,譬如那位蒋学士,蒋学士对此是不以为然的,他曾是清流领袖,开创了洛学,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年纪老时,进入了天人阁。

    他的学问自是精深,这些年的文章,都难入他的法眼,也正因为如此,他反而觉得有些厌烦,今日品文,怕又是难有什么收获。

    在这里,陈义兴的资历算是最低的,在天人阁外,他的影响绝不小,可在这里,只能忝居最末,他莞尔一笑,心里想,不知接下来送来的是什么文章呢。

    没多久,外头便有人用古韵般的上古音腔唱喏:“学宫博士刘梦远,送时文一篇,恭请诸公品鉴。”

    进入群贤厅的,却是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奴,他双手捧着一篇文章,佝偻着身子,在这鸦雀无声的群贤厅里,蹑手蹑脚地将文章送至。

    随即,便有书童接了,小心翼翼地将文章拿起,他四顾左右,等候指示。

    杨彪一头白发,在烛光下,更显得他脸上的皱眉深刻,虽是老迈,却依旧跪坐,遵守着礼仪,他凛然正色道:“念。”

    “是。”

    童子道:“赋税论。”

    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道:“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此国之本也。而减赋税……”

    这一篇文章,正是陈凯之的论述。

    竟是刘梦远,通过陈凯之的论述,所撰写的一篇文章。

    这赋税之论,在大陈朝,其实从未有过争议,上至天子,下至万民,已经形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仿佛只有减赋税,方才是仁人志士,而一旦与之相反,顿时皇帝成了昏君,大臣变成了奸佞。

    所以当听到这个文章是以赋税为题的时候,诸位学士不约而同的,都震惊了。

    不是不能以此为题,而是这个题,根本不会有任何的新意。

    这赋税论,说来说去不就是减税吗?你的观点再好,可还是减税啊。

    这么多年来,关乎于减税的文章,不知凡几,自是多你不多,少你不少。

    前人有太多这样的观点了,你还能吹出什么花来?这就好像,上一世,唐诗风靡之后,宋人便不写诗了,而爱写词,不是诗不好,而是因为先辈们已经将诗歌的创作,直接顶到了高峰,后人已经无法超越前人,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呢?

    正因为如此,所有人都来了兴趣,赋税论能得到博士的推荐,定是有过人之处。

    可是听着听着,学士们的脸色却都变了。

    竟有人反对减赋?这显然是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那蒋学士顿时气恼地拍案,一张褶皱的脸抽了抽,满是不悦地吐出话来:“可笑。”

    念文章的童子呆了一下,顿住了。

    杨彪面上波澜不惊,只是道:“继续念。”

    “赋税乃国家根本也,根本不固,则朝廷何以亲民、爱民、爱民……”

    当这童子念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时。”

    一下子,这群贤厅的空气像是骤然紧张起来。

    本是自若静听的杨彪,竟是身躯一震,阖目深思起来。

    其他学士,面上皆是露出了怪异的表情。

    等到一篇文字念毕,童子收了文章,朝杨彪行了个礼。

    这紧张的空气,却依旧还悬在群贤厅。

    呼……

    “此是何人所作?”杨彪微张着眼眸,手抚案牍,面无表情,目光却是略显深幽。

    “回杨公,这是文昌院刘梦远所荐,文昌院举人陈凯之的观点。”

    陈凯之?

    本是一本正经地静坐的靖王陈义兴,脸上的表情竟是有些失态。

    他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当初在舟船之上,任风吹拂,那个温润如玉的少年与自己倚着船舷放声高歌的一幕。

    那几日时光,是他人生中最放松的时刻,大笑大悲,流露本性,一时之间,竟忘了许多烦恼,看到那河水拍打船底,溅出白花花的水浪,骤然便想起潮起潮落,看到那岸边的风景掠过,便想到江山依旧,便想起古今之事,不过笑谈。

    江湖艰险,何不放声大笑?

    “陈凯之?”陈义兴下意识地脱口而出。

    杨彪不由侧目,凝望着陈义兴,一脸好奇地问道:“怎么,殿下认得此人?”

    陈义兴忍不住感叹道:“倒是有过一面之缘,年纪轻轻,很是豁达,只是终究是年少,不知人生之苦,才会有此文章吧。”

    陈义兴说出这些,颇有些为陈凯之开脱的意思。

    虽然他这个观点,很是政治不正确,可他还是孩子呀。

    有些不太认同的学士,面色果然好看了一些。

    杨彪捋须,却是大笑道:“是吗,他真是少年人?”

    “正是,还请杨公不要见怪。”陈义兴叹了口气。

    杨彪面色深沉,他朝那童子道:“取文来给老夫再看看。”

    童子忙躬身上前,将文章献上。

    杨彪垂头,竟是开始一丝不苟地看了起来,到了最后,他喃喃念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嗯,妙,妙不可言。”

    一言既出,满座皆惊。

    这意思是,这篇文章已得到这位天人阁的首辅大学士的认同了?

    那蒋学士则是不满地道:“不过是狂生之言,杨公如何发出如此赞赏?”

    杨彪抬眸注视着蒋学士,正色问道:“太祖高皇帝在时,赋税比之今日如何?”

    蒋学士一呆,略显不解,却是回道:“太祖在时,赋税比之今日,要多了一倍不止。”

    杨彪带着浅笑道:“这便是了,税赋乃是国家之根本啊,那么,太祖高皇帝在时,百姓可安乐吗?”

    蒋学士踟蹰道:“太祖高皇帝圣明,百姓还算富足。”

    “就是如此。”杨彪继续正色道:“自太祖以降,人人都以为,减税赋才是爱民,殊不知,诚如这陈凯之所言,减税赋,哪里是爱民,分明是朝廷推卸责任啊。”

    他深深的唏嘘一声,接着感叹。

    “朝廷的本质,在于安民,否则要朝廷又有何用?可若是无税赋来支撑,如何安民,如何保民,如何爱民?老夫执宰天下三十年,起初,并不知此理,唯有真正当了家,方才知道国事多艰,若无赋税之根本,朝廷的养兵、赈济、教化,从何而来?”

    “诸公,你们都错了,自太祖高皇帝以降,人人都错了,错就错在,以为减税赋便可使天下海晏河清,殊不知,税赋一减再减,是对我大陈百姓的推诿啊,朝廷的方向,理应是如何将这税赋来利民,将这民脂民膏,用于实际,而非是一味的减税,当年,嘉庚之乱,北燕入侵,以至生灵涂炭,伏尸万里,血流漂橹,这是何故?自太祖以来,朝廷便疏于治水,以至每到汛期,大水泛滥成灾,数十府县百姓一夜之间,所积蓄的财富顿时化为乌有,这又是何故?终究是因为朝廷只一味减税,而不肯征税,厉兵秣马、大兴水利啊。”

    “此文,可谓高瞻远瞩,不屈从于蝇头小利,这真是少年郎的观点吗?”杨彪看向陈义兴。

    陈义兴已是大惊失色,他读书十万卷,几乎每一本圣贤书中,都以减税为爱民,因而思维固话,还以为陈凯之这是吃饱了撑着想做狂生,谁料,杨彪侃侃而谈,竟是给他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陈义兴忙道:“此人不过十五六岁而已。”

    杨彪呆了一下,显出几分惊讶之色。

    他方才还以为,陈义兴口中的所谓年少,只是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这些老骨头来说,想来,这位年少的家伙,理应是年过三四旬罢了,可……

    “如此年轻,对待事物竟是如此的深刻,这……真是罕见啊,老夫倡议……”

    他凝重起来,一语惊人的继续道:“此文可入天人榜!

    入天人榜……

    虽然只是倡议,可在这天人阁之中,天人榜,是尘封已久的记忆。

    所谓天人榜,便是一旦发掘出了新颖的观点,或是优秀的文章,便可经由学士倡议,由学士们进行最后的定夺。

    一旦得到了大部分学士的认同,便可将其列入天人榜之中。

    一旦进入了天人榜,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不啻是无上荣耀!

第二百一十七章:武力惊人(4更求月票)() 
至今,大陈朝入天人榜的文章已多达三千,只是近百年来,能进入的人却是寥寥,这并非是这些文章不优秀,只是佳作虽是出了不少,却多是捡了前人的牙慧,终究还差了那么一些。

    天人榜,代表的是天人阁诸学士的认可,亦代表了这最高学府的最核心大儒们的欣赏。

    它并没有实质性的奖励,可事实上,它却是无数王侯将相瞻仰的存在。

    一听杨彪要倡议将此文列入天人榜,学士们都不约而同地肃然了。

    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无上荣耀,而对于诸学士而言,每一个观点或者文章入榜,都代表了他们用自身数十年的名誉来作保。

    因而,必须做到优中选优。

    蒋学士一脸正色问道:“敢问杨公,为何倡议此文?”

    这乃是例行的询问,倡议者必须说出理由。

    杨彪肃然道:“此谋国之言,开历代时文之先河,实属不易。若此文入榜,传之天下,或可发人深省,这是老夫的浅见。”

    蒋学士点了点头,道:“既如此,便将其作为备选吧,下月初一,再行定夺,诸公在这些时日里,好生推敲才是。”

    众学士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其实若不是杨彪极力举荐,对于这篇时文,他们多少是有些忽视的,可杨公的举荐,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因为在诸学士之中,若是谁都没有资格来评判赋税论,那么唯一能评判,而且有足够资格,能够使人信服的,也唯有杨彪了。

    杨彪乃是历经五朝的宰辅,曾辅佐天子,开创出中兴盛世,他对于国计民生的理解,绝非寻常人可以比拟。

    杨彪颌首点头,随即站了起来,作为倡议者,他是不得影响别人的,距离下月初一,还有十三日,所以他起身之后,只朝众人一揖,便旋即离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进入静修室,闭门不出。

    而陈义兴,却是恍然了。

    他忍不住感叹,这陈凯之,还真是笑傲江湖啊,这才几日,就又惹来了如此大的风波……

    天人榜……

    能入此榜的人,无一不是大陈五百年来的风流人物,而这家伙,不过是个少年……就能凭着一个‘独特的观点’,忝居天人榜吗?

    此时,学宫里已点起了无数纱灯,所有灯光集聚在一起,折射在天人阁上,衬得这座高楼越发光彩熠熠。

    在这天人阁里,显得十分的幽静,学士们谨慎地传阅着这一篇文章,若说方才,他们对于这篇文章没有太深的理解,可是现在,他们在未来的十三天里,却需对这洋洋洒洒的千字文,进行一次次的推敲、领悟,权衡,甚至于是用最苛刻的方法来检验。

    …………

    此时的陈凯之,并不知道他已经令学宫里最尊重里的天人阁引起了多大的波涛。

    陈凯之还是那个在学宫里静心读书的学子,留堂,则成了陈凯之每天必备的功课。

    刘梦远对他可谓是挑剔到了极点,起初,他让陈凯之作文,用那赋税论,尝试着来写一篇时文,陈凯之一遍遍的写,他却都不满意,一遍遍让陈凯之修,修得陈凯之恨不得想要放弃,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就在前日,当看到刘梦远面上露出会心一笑的时候,便又让陈凯之抄写几篇时文。

    这令陈凯之每日需熬到三更半夜,方才勉强能睡一会,到了清早,又要入学宫来。

    好在陈凯之身子好,倒也无妨,今日上了晨课之后,一旁的吴彦等人,又都沮丧起来。

    陈凯之和同窗的关系早就相熟了,比如这吴彦,便是洛阳人,父亲乃是东城校尉,出自将军世家,或许是因为大陈轻武的缘故,吴父不知是受了哪个文官的气,一怒之下,便让吴彦从文。

    这吴彦倒争气,竟真的废寝忘食的读书,吴父又请了大儒来培养,竟还真的让他中了举人。

    自此之后,扬眉吐气。

    不过……

    可能在朝堂之上,文官比武官要吃香,可在这学宫里,却是倒着来的,武院的举人几乎是在学宫里横着走,谁也不敢招惹,反而是文院的书呆子们,一个个战战兢兢的,见了那霸道的,甚至尽量躲着。

    今日又是武课,也难怪大家的心情不好了。

    陈凯之说笑着和吴彦等人出了文院,又到了武院的校场,陈凯之对这里早已熟了,渐渐地习惯了这种生活,日子过得颇为滋润。

    不过今日,情况却有些不同,文昌院的人一到,迎面便看到一群武生们笑嘻嘻地过来,口里道:“先生有事,要迟一个半个时辰来,吩咐了我先督促诸位兄台的功课。”

    他叉着手,不可一世的样子,陈凯之倒是记得此人,他叫杨逍,身后的武生似乎很佩服他,都跟着他身后笑起来。

    反观文昌院的读书人,听了这杨彪的话,一个个的神色变得不好看起来。

    杨逍眼睛一扫,似乎看到了人群中的吴彦,突的一笑:“吴彦,你这武人世家,如今却跟着一群酸书生厮混,来来来,我来看看你还拉得开弓吗?”

    陈凯之方才意识到,吴彦理应和杨逍这些人是认得的,所谓穷文富武,这些武生多是将门子弟,平时粗野惯了,寻常人多半也不会习武。

    吴彦将脸别到一边去,假作没有听见。

    杨逍便抱着手,眼眸里崩出一丝不善,他笑道:“怎么,当初可是一起长大的,你的父亲还在家父的账下做事,现在竟不认得了?很好,现在开始武课了,你……我喊得便是你吴彦,你射箭给我看看。”

    众人都不禁为吴彦担心起来,此时先生不在,这些武生又打着先生的名义,是想躲也躲不成了。

    吴彦只好道:“我去取弓。”

    那杨彪浓眉一挑道:“不要耽误时间,就用我的。”

    杨逍的身上正背着一副弓,不过显然是一张硬弓,牛筋如绷直得如琴弦一般,有小指粗,一看便是不凡。

    吴彦的脸色变了,这竟是一石弓。

    虽然在文艺作品里,总有所谓三十石弓,五十石的大弓,可实际上,这都是虚的,在这个时代,对于弓的衡量标准是将一把弓固定在墙上,然后往弓弦上挂重物,等弓完全被拉开时,弓弦所悬挂的重物的重量,就是这把弓的弓力。

    而一石,将近百斤。

    没有百斤的力道,是无法拉开这张弓的,这在大陈朝,已经算是强弓了,只有真正职业的军人才用。

    上次陈凯之等人用的弓,不过是三斗罢了,相差甚远。

    吴彦犹豫了一下,竟不好上前。

    反而身后的同窗们鼓噪起来,纷纷为吴彦抱不平:“吴学兄乃是文院的读书人,为何要用一石弓?”

    “先生若在,绝不会这也有的苛刻。”

    杨逍脸上表情一冷,声若洪钟地厉声叱道:“先生托我来督促你们的功课,现在这武课上,自是我说了算。”他取了弓,丢向吴彦:“射靶。”

    这弓有数斤重,在半空划过一个弧线,朝吴彦砸来,吴彦吓得忙要伸手去接,等着弓即将到手,他似有些畏惧了,竟又突的缩了手,那弓便狠狠地砸在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