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诸葛天下-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取草创之意。

第36章 邀请() 
“若是隶书,则学父亲的八分体即可,势多波磔;要是真书,则以黄门侍郎钟繇钟元常大人最佳,可多多临摩《贺克捷表》、《墓田丙舍》,自有增益;草书的话,则推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张芝张伯英前辈尤善,人称张有道,天纵颖异,可将《八月帖》当为范本,专精其巧。”

    仿佛孔子附身的蔡琰滔滔不绝地讲解三大书法字体,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不能自拔,散发出另一种圣女般淡雅高贵的气质,不可亵渎。

    “不知师姐学的是哪一种字体?”诸葛亮恬不知耻地套问蔡文姬的秘密,想以此拉近与蔡文姬的关系,做到一脉相传,同门不练二法。

    “自然是学习父亲的八分体,不过有闲暇之时,也会练练隶书、真书之类的。”蔡琰不知诸葛亮只是为了套问,随意地将所学告之诸葛亮。

    “那师弟也学老师的八分体,和师姐一样。以后还请师姐多多教我,练字也好有个伴。若有叨扰师姐之处,还请师姐不要赶师弟走哦。”诸葛亮打蛇随棍上,偷偷地一步一步引导,最终提出要和蔡文姬学字,实在是心怀不轨,昭然若揭。

    “无妨,若是有疑问,要是父亲没在,可以来问我。同门师姐弟,自当多照应。”大度的蔡琰就事论事,同意诸葛亮以后常来找她一起切磋学习。

    俩人谈了许久,蔡邕总算是珊珊而归。

    见此,俩人只好停止交谈,彼此倒有一丝不好意思,脸红隐现。短短的交流,让蔡文姬认可了诸葛亮这个师弟,诸葛亮也觉得蔡文姬美貌温婉,见识不凡,自然愿意亲近。双方的感情略略生温,虽未有太多的好感,但也算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阿亮,为师看前路不远,便要到了陈留郡境内,先前你说要回泰山,如今官府四肆搜捕,为师也得暂避风头,抱头鼠窜,为免得连累了你,看来你我师徒二人得就此分道扬镳了。”蔡邕见诸葛亮也算是见过蔡琰了,便带诸葛亮回到马车内,然后告诉诸葛亮目前的情况恐怕无法继续同行,继续教导诸葛亮了。

    虽然师生缘分尚浅,时日无多,但蔡邕对诸葛亮这个学生,真是越看越喜爱,恨当初未能早些相见,结为师生。

    “老师说笑了,学生新拜入老师门下,听老师谆谆教导的时光太短,且尚未学得老师的一二分功力,怎么会舍得就此分开。学生自当长伴老师左右,勤思敏学,侍候孝顺,还请老师莫嫌学生手脚笨重,留教身边。”诸葛亮自是不愿让蔡邕就此离去,毕竟虽然拜师成功,但要是不能成为蔡邕的亲传弟子,仅仅只是萍水相逢的记名弟子,恐怕扬名天下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正如当初先主刘备刘玄德,曾师从郑玄、卢植,但因刘备无心向学,玩风太盛,而郑玄、卢植也不太重视刘备,以至于虽然贵为郑玄、卢植的弟子门生,但在世间的文名却远远不如其他的弟子。像国渊、公孙瓒等都略比刘备胜一筹。

    诸葛亮可不想再步这个前车之鉴。

    “为师愿意新收你为门生,自是喜欢你的人品与才学,方如此,如今却是为了避祸逃难,加之为师自身居无定所,有家不可归,四处隐姓埋名,艰难度日,唯恐被朝廷奸佞所指认,为了不连累你,才出此下策,并非是嫌弃你天资不足,学问愚钝,不愿授学与你。”蔡邕也和诸葛亮掏心挖肺,说心里话。奈何整日奔波,实在是不适宜继续教导诸葛亮,终日人心惶惶,也无心授学。

    “老师有难,学生不会坐视不理,视而不见。依学生之见,为了一步到位,杜绝后顾之忧。恳请老师随学生一同返回泰山。此举有三利,一来泰山有家父身为郡丞,想来搪塞朝廷官府的搜捕更加容易;二来老师也能结束频繁奔波,暂时安定下来,过安稳的日子;三来学生可以长伴老师身边,承欢膝下,聆听教诲,求学解惑。还请老师能够同意学生一腔热忱,些许心意。”

    诸葛亮想出了个一石三鸟的妙计。只要把蔡邕往家里一拉,到时泰山郡郡丞府诸葛家还不得被天下文人视为圣地,被慕名而来的各路人才踩破门槛。

    当然,诸葛亮也确确实实有心为老师蔡邕解决目前的处境,虽不说蔡邕年纪大了,长期奔波,对其身体伤害很大,且论蔡琰岁数太小,就无法再这样流离失所,蔡邕一家实在是折腾不起了。

    “去泰山郡?那不是给令尊招惹麻烦么?要是万一令尊不同意收留我等,不是陷你我师生情分于不义?况且,哪有老师住在学生家中的,还是为了避难?”

    蔡邕踌躇不已,一连疑问,对诸葛亮的邀请感到迷茫,害怕真的答应,前往泰山郡,万一事有不利,恐难以回旋。毕竟,陈留,可是土生土长的老家,熟人也多,只要小心些,还是能安身立命的。

    “老师多虑了。家父若是得知阿亮有幸能拜入老师门下,必定万分高兴。家父一直对老师之为人最是推崇,平常请都请不来老师到泰山一游,如今老师亲去投宿,家父必会扫榻以待,还请宽心。就算老师不思自身劳累,坚持得住,也请为文姬师姐着想一二,师姐正是如花年华,岂能将时光白白浪费在这荒郊野外,奔波疲命之处。”

    诸葛亮积极地劝说蔡邕同意前往泰山,入住他家。这样一来,大家都好。诸葛亮从来都不觉得要是回了泰山郡,护老师蔡邕一家周全,是多大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蔡邕能够同意,后面的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阿亮孝心拳拳,为师果然没有看错你,收你为门生,也是为师的幸事。如此,便也不好再多拒绝,为师一行人便随你去泰山,暂居泰山避祸。多亏阿亮了。”

    提到蔡文姬,蔡邕总算是心软了,同意了诸葛亮的邀请,前往泰山避难,投宿诸葛家。

    “老师愿去,荣幸之至。再说此乃学生份内之事,多谢老师能成全学生的一片心意。”诸葛亮不敢居功,忙谦逊地向蔡邕行了个弟子礼。

第37章 终回泰山() 
自从蔡邕同意和诸葛亮一同回去泰山之后,两队人马便合二为一,转道兖州,直奔泰山郡而去。

    马车的车轮一圈圈缓慢而稳定地向前滚去,如同时间的年轮,随着马车摇晃的声音,吱呀吱呀地经过,却从不回头。

    上次从泰山郡出发去琅琊郡之时,诸葛亮才一岁多,如今时光一恍,已是过去了半年之多。虽然诸葛亮以前也没得到过多少父爱母爱,但说实在话,不想父母那是骗人的。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蔡邕的一家人,是早已习惯风餐露宿,逃亡的日子,诸葛亮也曾戎马半生,对于长期在外生活,也能容忍。但如果有了回泰山的盼头,众人不由便有了希望,有了期待。

    生活也不再迷茫,漫无目标了。

    朝着泰山郡,前进,前进。回家,回家。

    车队又陆陆续续走了半个来月,总算是到达了泰山郡城。

    诸葛亮带蔡邕一行人来到泰山郡丞府后,便解散下人先自行安置,并吩咐家里的下人带领蔡邕的家眷进府内的内院、客房等,优先安排下榻住宿各事。

    诸葛亮亲自带蔡邕到府里最好的客人厢房,待下人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并且看过的确并无不妥。

    “老师,如今总算是回到泰山了,府里太小,还请老师暂且将就些许时日,不要见外,权且自己家里便是了,只是寒舍简陋,让老师受委屈了。待休息歇好了,学生再领家父前来拜见,共商重行拜师礼一事。”

    诸葛亮知道一路以来,蔡邕的身体虽说还行,但大家风范早已在风尘仆仆的赶路中,消失遗尽。当前之事,便是先让蔡邕等人歇息一阵子,休养几天,恢复些许气色,再谈其他。

    “若不是阿亮,为师尚且不知流浪至何处,如今叨扰在此,有一处安身,为师已是心满意足了,不敢再多奢求,待过几天,为师歇息调整好了,再亲自去向令尊道谢。至于拜师,为师如今乃是待罪之身,不宜太过于招摇过市,拜师一事从简从易即可。”

    寄人篱下的蔡邕深懂其中滋味,虽暂居之人是自己学生的家,也是心存感恩,不敢过分奢求。况且郡丞府说大可能没有世家豪族大,但说小也不算小,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不说生活滋润,至少不用再提心吊胆地奔波逃命了。

    “老师言重了,学生早已将老师当成一家人,当成家中的长辈,一家人不说两家人,还请老师宽心住下,若是有什么需要,可差人知会学生一下,学生必当尽力。”蔡邕客套,言语姿态放得极低,但诸葛亮可不敢真的认为理所当然。再次表达是发自内心邀请蔡邕来家中住宿,并表示会照顾到无微不至,尽心尽力。

    “为师省得,阿亮你如今刚回泰山之家,理应早些去拜见父母,以全团圆之情,无须太过于在意为师,来日方长,既在你家长期留宿,你我师生共秉夜烛,通宵达旦,交谈的日子多着哩。去吧,为师也要先行歇息一会儿了,不用待在为师身边,去拜见你的父母,给你的父母请安吧。”

    年已半百,人情世故如精的蔡邕此时自是不敢留下诸葛亮在自己这边待太久,以免惹来泰山郡丞府真正主人的不快。

    “既如此,老师还请歇息,若有事唤学生便是了。离家近半年多,说实在话,学生还真的挺想父母亲,便不打扰老师了,学生告退。”诸葛亮向蔡邕行了个告退礼,言简意赅地退下,直到转身出了房门,便往父母亲的院子去了。

    “孩儿拜见父亲母亲,向父亲母亲请安,愿父亲母亲龙马精神,笑口常开。”

    诸葛亮风风火火地走进院子内,看到诸葛珪和章氏正在喝茶,彼此说着些贴心体己的话,只好一进屋门,便大声地向父母亲二人问好请安,行了个拜见礼。

    “阿亮,你终于回来了,想死娘亲了。”最先反应过来的是章氏,一个劲步地跑过来,抱住了诸葛亮。

    “阿亮,你怎么回来了?琅琊的事办妥了?你大兄呢?”为官多年,相对比较淡定的诸葛珪倒是一头雾水,不明白为什么两兄弟一同出发,却只有诸葛亮回来,可千万别出了什么事才好。

    “回禀父亲,大兄一切皆好,只是尚在琅琊,与大伯以及几个堂兄一起谋划筹备家族外迁一事,现琅琊各事皆安排得当,进展有序,还请父亲不要挂心。”诸葛亮一板一眼地回答诸葛珪的疑问,懂得必须先让父亲诸葛珪放心,以免着急上火。

    “哦,那诸葛氏外迁一事,办得如何?你大伯竟也会同意你的提议,快讲来给为父听听。”听到诸葛亮这么一说,明显是家族外迁已是成达共识,板上钉钉,诸葛珪不由好奇自己的小儿子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对两个儿子去琅琊,原本并不抱什么希望,以为在大兄诸葛玄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就会乖乖回来泰山,谁能想到居然让这个一岁多的孩童给办成了。

    “父亲,孩子和瑾兄先是劝服了大伯和堂兄他们,大家众志成城,合家一心,然后又安抚了诸葛氏家众,变卖了部分家业,最后去了下坯糜氏谈成了合作,后来孩子又去洛阳买了官,然后便顺道回来泰山了。”诸葛亮事无巨细,一一详细地讲给诸葛珪听,听得两人倒吸一口凉气,惊叹连连。

    “买官,你是说你买官成功?你大兄阿瑾也要出仕了?真是太好了。”想到诸葛瑾也将出仕,就任荆州南郡襄阳县令,诸葛珪就觉得老怀宽慰,后继有人。

    “是的,大兄在琅琊安排妥当之后,便会直接去荆州南郡襄阳就任,这也是孩子为什么独自一人先行回家的原因。”诸葛亮害怕诸葛珪怪罪他自己一个人回来,丢下诸葛瑾就跑。

    “阿亮果然不愧是先祖选中的人,真是天选之命,诸葛当兴。阿亮好样的。”诸葛珪欢笑开颜,毫不吝啬地夸奖诸葛亮。

    “父亲过奖了,阿亮也是尽力而为。”诸葛亮谦虚至极,不敢居功。

    “好了好了,回家了便好。先别说太多了,一路风尘仆仆,先去洗个澡,好好歇息,今晚娘亲大摆宴席,为你接风。”章氏心里早已笑开了花,但看父子俩一见面便谈公事,不由出声打断。

第38章 言明实情() 
“多谢母亲的关爱。为家族办事,孩儿不累。孩儿尚有一事必须如实禀报父亲母亲,孩儿在洛阳买官归来的路途之中,路经豫州陈留附近,遇到一个贤者大儒,孩儿真情恳求,终拜入其门下,还望父亲母亲能原谅孩子的自作主张。”

    诸葛亮顺着章氏的话语,不敢有一丝的反对,但还是觉得必须得第一时间将老师蔡邕的事告诉父亲诸葛珪,以免导致诸葛氏失礼,惹其他士族笑话。

    “阿亮,你竟不经引荐,自行拜师?兹事重大,快告诉为父,所拜者何人?”诸葛珪听到诸葛亮说在回来的时候就偷偷地拜了师,不由大惊,心里急得不行。

    大汉,这时代,拜师必须极其慎重。一旦拜师,即等于将学生与老师二个家族联合了起来。

    学生对老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就像孔子门生不记名的无数,其中有一些自是不成材的,却对孔子的圣名毫无影响。

    但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入一生,可说入木三分,也不为过。真实意义上的,一荣俱荣,一损皆损。

    因此,由不得诸葛珪如临大敌,十分焦急,生怕诸葛亮年纪太小,在回来的路途上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蒙骗,草率拜师。拜师之后,要更改师门门楣,可不容易。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说明老师的社会地位和父母没什么区别。

    “父亲别急,孩子并非鲁莽之辈,不识贤明。此人乃是敢于在朝堂上,直言宦官张让干政、外戚何进弄权的前议郎蔡邕,蔡伯喈公。飞白书,八分体,以及传名天下的《熹平儒经》皆是出自此人。此等大儒文士,还请父亲母亲能同意孩子拜此人为师。”

    诸葛亮现在就怕诸葛珪不同意他拜蔡邕有师,毕竟,蔡邕现在可是朝廷重犯,待罪之身,与蔡邕有所关联,并不是什么好事,有可能会惹祸上身。

    “竟是大儒蔡邕蔡伯喈公,我儿好生福气。伯喈公的事,为父也早有听闻,朝廷无道,不识忠良,真乃令人叹息。若是拜伯喈公为师,为父自然是同意的,甚至求之不得。却不知伯喈公现居何处?我儿拜师之后,何不请伯喈公来泰山盘桓几日?也好为父帮你隆重安排拜师仪式,广邀友人,备好束脩六礼,答谢师恩。”

    诸葛珪听到所拜之人是大儒蔡邕,心中一阵大喜,却又开始担忧诸葛亮人小耳轻,容易被他人忽悠蒙骗,万一是个冒认充假的混人,并非是真正的蔡邕,那可就不是一件美事了。因此,想帮诸葛亮把把关,鉴别一下,故意提出要见蔡邕,以便亲眼一见,了了诸葛亮拜师蔡邕一事的心结。

    “不瞒父亲母亲得知,老师如今被宦官外戚到处捉拿,四处搜捕,算是归家无门,无处可去。孩儿能在回来泰山的路上偶尔遇到,也是因缘幸会。老师原本是想回陈留郡圉县老家,避难躲祸,孩子既思念父亲母亲,又想留在老师身边学艺,且实是不忍老师颠泊流离,居无定所,故斗胆邀请老师前来家中留宿,还请父亲母亲不要怪罪孩儿不禀自行。”

    诸葛亮为了让诸葛珪同意老师蔡邕一家长期住在泰山郡郡丞府,不得不和盘托出。诸葛亮不得不赌一把,虽然拜师蔡邕能带来偌大的名声,但也会带来风险。这点诸葛亮懂,长年为官的诸葛珪自然不会不懂。

    所以诸葛亮心中已是开始打算如何劝服诸葛珪收留蔡邕一家,倘若是诸葛珪露出一丝的反对,该如何应对。

    “身为学生,老师有难,自当援手,岂可旁观。我儿能不畏强权,邀请蔡伯喈公来府里常住,为父心中甚慰。至于朝廷那方面,我儿可尽告之蔡伯喈公无须忧虑,来了泰山郡便安心住下就是了,其他种种,为父自会安排周旋,准备妥当。”

    身为世家士族的诸葛氏子弟,诸葛珪这点文人士气还是有的,当下打包票,不仅同意蔡邕长居诸葛府,还承诺搞定朝廷的搜捕,给蔡邕一家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当然,这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

    诸葛亮拜师蔡邕,身为诸葛亮的父亲自然是得出一份力。跟着蔡邕不止能学到一身本事,读书治经不在话下,而且蔡邕的名声实在是大,整个大汉不知道蔡邕的文人儒士可能不多。

    至于官府那方面,身为泰山郡郡丞,泰山郡的二把手,只要搞定了郡守,则算是万事大吉。

    “多谢父亲鼎力支持,孩儿必向老师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材,做一个像父亲,像老师一样的人。”诸葛亮心中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过了诸葛珪这一关,老师蔡邕那边就好交待了。拜师一事,自然水到渠成,再无阻力。

    “阿亮,事不宜迟,快带为父去拜见蔡伯喈公,以免失了礼,招待不周,没有尽到我诸葛氏的地主之谊,被他人诟病。”诸葛珪还是心急着见上蔡邕一面,以作确认。也好,和蔡邕商议其他各事,让蔡邕安心静住诸葛郡丞府。能和蔡邕这样的大儒共居一处,探论文学儒经,谈谈天下大势,想想都令人兴奋。

    “父亲,老师一路赶来,舟车劳顿,伤神伤体,孩儿已带老师到府中厢房先行歇息去了,待今夜晚宴,孩儿再去请老师来和父亲母亲一见。如何可好?”

    诸葛亮知道诸葛珪要是不见上蔡邕一面,心里的疙瘩和芥蒂就不会消去。但此时又不便再去打扰蔡邕,既显得言出无信,又不给蔡邕时间休整,且仓促相见,以蔡邕这种爱面子,顾形象,上年纪的老人最是在意,容易导致彼此形象分不好。

    所以还是缓缓。以酒宴相待,辅以佳肴,到时气氛也会好一些,而且能让蔡邕一家感到诸葛家的重视厚待,因此诸葛亮只好先劝住诸葛珪,希望诸葛珪能够同意,晚点再验明蔡邕的身份真假。

    “如此,我儿之大言,大善。”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