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开战后不久,美国的几家页岩油开采企业就向印度提出,只接受现款交易,而且得使用美元,即印度在购买页岩油的时候,在油轮离港之前就得付款,而且必须是印度本来就很紧缺的美元。
美国都是如此,俄罗斯就更加如此了。
虽然俄罗斯总统一再表示对印度的处境感到同情,但是在石油贸易上,依然坚持印度支付现款。
当然,俄罗斯没有那么苛刻,要的只是欧元与华元。
印度有那么多的外汇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连石油贸易都是如此,军火贸易就更加如此了。
可以说,当时除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有限的军事物资援助,印度几乎没办法从国外获得军火。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没钱。
相对而言,能源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开战的第10天,考虑到战争还会持续很久,印度当局公布了第一份禁售令,开始限制国内的能源消费。
在道禁售令,成为了引爆印度国内矛盾的导火索。
为啥?
在很多偏远地区,汽油、柴油与煤油是主要能源。
要知道,印度的国家电并不发达,很多偏远地区靠油灯照明,有的地方甚至需要用柴油机发电。
此外,印度各个大城市的居民也需要各种燃料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当然,受到限制的平民,肯定不是富翁与官员。
其实,很多印度富翁有自己的油库,有的甚至能够自行走私石油。
考虑到即将到来的夏收,还有马上就要到来的旱季,印度各地对能源的需求本来就比平常多。
现在,限制石油消费,必然会对生产产生影响。
这意味着,很多印度人会丧失一年的劳动成果。
可见,印度的国内局势一点都不容乐观。
可惜的是,印度当局并没有认清这一点,或者说是不肯承认,而且还在想方设法转移国内矛盾。
怎么转移?
当然是向外转移。
按照印度当局的宣传,现在的困难处境,就是***的罪,因为众多阿盟产油国不再向印度出售石油。
当然,也是巴基斯坦的罪。
还有华夏。
总而言之,印度遭遇的所有苦难,都是在这些国家所造成的,而印度当局一直在为人民谋福利。
当然,印度也一直在抗争。
印度当局不肯谈判,还要继续打下去,那么这场战争也就只能继续打下去了。
第613章 援助()
不可否认,为巴基斯坦打下胜利基础的是空军,还有装甲兵与山地部队。
只是,巴军将士在战场上表现得极为英勇,在很大的程度是与其手里的武器,还有身上的装备有直接关系。
从单兵准备来看,巴军绝对算得上是强大。
其实,巴军的单兵装备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比如,巴军是全球第一个统一了步枪口径,而且以7。62毫米NATO枪弹为主的国家。
严格说来还不是,因为美军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采用这种口径的枪弹了,而且做为制式枪弹使用了20多年。
当然,这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DF762步枪的全面装备,把巴军步兵的战斗力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让巴军步兵班的火力达到了全球顶级行列。
这里面,不止有枪的功劳,还有光学瞄准镜。
事实上,如果不是光学瞄准镜的全面普及,DF762也很难成为步兵手里的武器。
为啥?
只是靠士兵的眼睛,不管枪弹的有效射程有多远,实际交战距离都很难超过400米,有的时候甚至不到00米。
在阵地防御作战中,一般也就200米。
很简单,人的眼睛也就看得了那么远。
不可否认,一些神枪手的视力非常好,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大部分的士兵,根本就没有那么好的视力。
光学瞄准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点。
其实,当时由D&F公司提供给巴基斯坦的光学瞄准镜都很简单,大部分的放大倍率都是4倍,其中一些还只有2倍,只有少数配发给精确射手的达到了8倍,但是对前线的步兵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即便只是放大2倍的光学瞄准镜,也能够让士兵把交战距离扩大到600米。
如果有放大4倍的光学瞄准镜,那么把交火距离延伸到800米都没有多大的问题。
显然,对DF762来说,800米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射程。
也正是如此,在很多时候,巴军步兵都能够在很远的距离上压制印军步兵,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受到的威胁。
要知道,印军步兵使用的步枪,有效射程几乎都在400米以内。
如果交火距离达到600米,甚至800米,印军步兵几乎没办法进行还击。
其实,这也是在拉合尔战役期间,巴军很少在城区内跟印军战斗,而是把兵力集中在郊外的关键所在。
为啥?
城市里的环境太过复杂,交火距离往往都不到200米,很难把DF762的射程优势发挥出来。
在郊外,那就不一样了。
要知道,拉合尔本来就在平原上,郊外就是印度河平原。
依托提前构筑好的防御工事,加上步枪在射程上的优势,巴军步兵能够打得印军步兵根本找不着北。
除了步枪,巴军步兵还有一件印军步兵没有的装备。
对步兵的士气,特别是斗志来说,这件装备比先进步枪还要重要。
什么装备?
防弹衣。
战争爆发前,沙特等阿盟国家就通过处理过剩物资的方式,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几万件防弹衣。
当时,这些防弹衣全都提供给了巴军的精锐部队。
其实,沙特等阿盟国家当初采购这些防弹衣,是打算用来武装伊拉克政府军,结果还没有等到D&F公司交货,伊拉克内战就结束了,而沙特等阿盟国家也就没有理由继续为伊拉克政府军提供援助。
随着印巴爆发战争的风险出现,沙特就把这些库存物资援助给了巴基斯坦。
等到战争爆发,D&F公司还把库存的近十万件防弹衣全都运到了巴基斯坦,交付给了巴基斯坦陆军。
哪来的这么多库存?
要知道,在国际市场上,D&F公司最受欢迎的产品不是DF系列步枪,而是与华夏企业联合生产的防弹衣。
关键就是,防弹衣已经逐渐成为步兵的标准配备。
别说是正规军,即便是一些非政府武装力量,甚至是极端组织,都开始为自己的人员配备防弹衣。
当然,主要还是防弹衣的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
为了争夺市场,D&F公司推出了好几种价格极为低廉的防弹衣,其中一些的售价已经降到了500美元以内。
500美元能做什么?
要知道,即便是相对廉价的M4A1卡宾枪,售价也在2000美元左右,而AK系列步枪都接近1000美元。
当然,稍微好一点的防弹衣仍然不会太便宜。
比如,当时D&F公司主推的几种能够抵抗5。56毫米NATO弹,与M4枪弹的B级防弹衣,市场售价都在1500到2000美元之间。
只是,相对于西方企业的产品,依然是非常的便宜。
更重要的是,防弹衣对步兵士气提供的帮助,绝对不是任何一种枪械能够取代的。
简单的说,穿上了防弹衣的步兵,在战场上会表现得更加勇敢,毕竟防弹衣为步兵提供了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保护手段。
当然,对绝大部分国家的军队来说,防弹衣依然是奢侈品。
这里面,自然包括印度。
在战争爆发前,印度只为特种部队,以及极少数精锐部队提供了防弹衣,普通部队的官兵根本不可能拿到防弹衣。
其实,在巴基斯坦也一样。
只是,由D&F公司提前提供的10多万件防弹衣,改变了这种局面。
这些防弹衣中,至少有一半被送到了拉合尔前线,而且就地分发给一线作战部队,为士兵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护。
当时,因为防弹衣不够分配,还闹出了很多事情。
后来,还是巴军总参谋部出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防弹衣属于军队财产,而不是属于某个步兵。
作战部队在完成任务,从战线上撤下来的时候,必须上交防弹衣,或者直接提供给轮换的部队。
简单的说,只有在前线作战的部队才能使用防弹衣。
其实,当时D&F公司提供给巴基斯坦的都是B级防弹衣,也就只能挡住200米外射来的M4型枪弹。
只是,对巴军的前线将士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一句话,穿了防弹衣与没穿防弹衣,感受完全不一样,而步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就完全不一样。
第614章 全面崩溃()
拉合尔郊外的战斗,持续了天。
战斗进行到开战的地16日傍晚,在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并且被巴军无情的粉碎之后,印军彻底的放弃了。
其实,在第一个白天的突围战斗遭受挫败之后,印军就基本上放弃了突围的念头。
根据后来做的粗略统计,只是在第一个白天,印军就伤亡了近万名官兵,还有数千名官兵在前线投降。
打了天,印军的伤亡总数超过了5万。
在第三个晚上,巴军也失去了耐心。
只是,巴军没有发动地面进攻,而是动用了各种火炮,开始催促印军投降,或者说是逼迫印军投降。
到当天半夜,印军前线指挥官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突围无望,还有什么好指望的呢?
其实,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
在决定投降之前,印军前线指挥官联系了总参谋部,再次询问了接应部队的事情,而印军总参谋部给出的答复是让前线部队再坚持几天,说接应部队已经在赶来的路上,这几天就能赶到。
那么,印军的接应部队到底在哪?
刚刚离开大新德里地区,离前线还有大约00千米。
当然,那还是直线距离。
在得到总参谋部的答复之后,印军前线指挥官就下达了投降的命令。
与斯利那加的守军一样,印军前线指挥官在决定投降之后,也向巴军提出,在战后遣返的时候,得让投降官兵自行选择是否接受遣返,如果不愿意接受遣返,巴基斯坦得安顿这些投降官兵。
这个要求,从一个侧面表明,印军前线官兵对印军高层,乃至印度高层极度不满。
战后,一名在拉合尔投降的印军上校写了一本回忆录,其中详细介绍了在投降前后发生的事情。
按照这名上校的说法,其实印军有很大的把握打下拉合尔。
为啥?
因为印军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欠缺的只是正确的战术,而前线指挥官多次做出了正确判断,都被后方的高级将领否决,让印军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取胜的机会,最终遭受了惨败。
此外,即便在最后关头,印军依然有突围的希望。
这就是,在巴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印军就选择突围,那么18万印军官兵中的绝大部分都能杀出重围。
关键是,印军前线指挥官依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提出了突围的想法,却再次遭到印军高层否决,甚至连印度总理都不答应让部队突围,结果让18万印军将士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
按照这名上校的话来说,不是印军打得不够英勇,而是印军的统帅太过愚蠢。
不可否认,印军上校的某些观点比较偏颇。
比如,他认为印军有能力打下拉合尔,却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巴军同样有能力加强在拉合尔地区的兵力投入,因此就算印军前期没犯错误,也肯定无法按照计划打下拉合尔。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印军在拉合尔陷入城市战,结局会更加糟糕。
只是,印军上校在总体上没有错。
印军确实打得非常英勇,前线将士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真正的问题出在后方,即遥控指挥的印军高层根本就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却一定要前线部队按照其指挥行动,结果错过了太多的机会。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突围时机。
如果早几天突围,那么18万印军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能杀出去,而不是说18万印军被全歼。
在拉合尔被围的印军缴械投降,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要知道,那可是10多万官兵。
首先受到影响的,还不是印军的高级将领,而是印度总理。
为啥?
就在当天晚上,印度总理遭到了众多在野党的抨击。
不是说不应该发动这场战争,而是印度总理似乎没有统帅军队的能力,也就没有资格统帅整个印度。
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印度总理为了平息国内的愤怒情绪,在次日就公开宣布,拉合尔印军前线总指挥叛国。
随后,印度当局罗列了一份名单,上面包括前线部队的所有高级军官。
这些人,全都被视为叛国者。
可笑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的一些军官,其实已经在之前的战斗中为国殉难,战死在突围的沙场上!
其实,由此事也能看出,为什么那么多投降的印军官兵不愿意在战后被遣返回国。
他们已经在战场上拼尽全力,他们不应该为失败承担责任,更不应该成为印度当局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其实,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发动战争的印度总理。
此外,还有胡乱指挥的印军高层。
有趣的是,这些人,非但没有承担责任,还都成了民族英雄,成了十几亿印度人顶礼膜拜的领袖。
当然,巴基斯坦不会因此停止战斗。
开战的第17天,巴军在查谟发动总攻。
这次,不是仓促发起进攻。
其实,按照巴军的作战计划,不管拉合尔那边的印军有没有投降,都会在这天上午发动攻打查谟的作战行动。
当然,查谟也是巴军作战计划中,最后一座需要攻占的大城市。
按照巴军的战略计划,在打下查谟之后,就可以考虑跟印度进行停火谈判了。
如果印度仍然不肯谈判,那就对兵力部署做出调整,从查谟与拉合尔出发,攻入印度本土。
简单的说,之前的战斗,都是在实现战略目的。
接下来嘛,就是以战促和。
只是,查谟不是拉合尔,更不是斯利那加。
虽然守卫查谟的印军还不到10万,也没有多少重型装备,但是攻打查谟的难度远在斯利那加之上。
为啥?
查谟就挨着印度本土。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艰难。
用了一个白天,巴军才撕开印军设在郊外的防线,推进到城区里面。
在进入到城市战阶段之后,进攻变得更加困难。
当然,对巴军来说,需要的其实只是时间。
至于守卫查谟的印军,除了士气与斗志,也没有别的可以依靠的了,因此说是负隅顽抗也没有错。
第615章 谈不谈()
查谟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巴军强攻了3天,不但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反而遭受了较为惨重的损失。
虽然巴军没有承认,但是在查谟的城市战期间,至少损失了三十辆“哈立德2”。
因为城市的环境太过复杂,所以很多在前线被摧毁的坦克都被直接抛弃了,只有少数抢了回来。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巴军存在的问题。
什么问题?
缺乏攻坚能力。
在斯利那加,巴军根本没有打城市战,在完成了包围,并且发动进攻之后,印军就缴械投降了。
在拉合尔更是如此,大部分战斗在城区外进行。
城市战期间,巴军是在拉合尔古城防守,进攻的是印军。
显然,到了查谟,巴军才第一次以进攻者的身份打城市战,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城市战的难处。
不可否认,巴军的前线将士打得很英勇。
问题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武器,没是适当的战术,英勇除了带来巨大的伤亡,不会有别的结果。
当然,某些时候还会导致士气遭受重创。
打城市战,最需要的是什么?
兵器,还是战术?
显然,都错了。
进攻一座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最需要的是时间。
在战术上,进攻城市的最佳选择其实是围而不攻,尽可能的通过包围来打垮守军的士气与斗志。
强攻,其实是下下之策。
只是,在很多时候,进攻方并没有时间上的优势。
为啥?
围困确实能够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但是在准备充分的敌人面前,需要长期围困才能达到目的。
现代战争,有可能长期围困吗?
或者说,有可能像古代那样,一围就是好几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现代战争,打的都是速战速决,别说是政治家,即便是将领,也没有哪个像在敌人的城外驻扎好几年。
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强攻了。
查谟的印军没有投降的意思,因此巴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发起强攻,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拿下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
其实,就在这3天里面,巴军扫荡了除查谟之外的其他印控克什米尔地区。
也就是说,现在只剩下查谟了。
只是,留个巴军的时间也不多了。
开战的第19个晚上,巴军对查谟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投入了3个旅,试图一口气打下这座城市。
可惜,战斗持续到天亮,巴军依然没有能够占领市中心。
有趣的是,在这几天里,巴军都把进攻行动安排在夜间。
为啥?
巴军有更好的夜战装备,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强,准确说是跟印军相比,巴军更擅长在夜间作战。
打到这个时候,印度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虽然查谟的守军还在战斗,但是只要巴军投入足够多的兵力,那么打下查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驰援查谟?
显然,想多了。
别的不说,从新德里出发的那2个印军装甲旅,至今还在新德里北面,而且已经2天没有前进了。
在北方邦,印军能够调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