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第2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别的,印军根本就没有能够突破巴军防线的装甲力量。

    斯利那加?

    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以当时的情况,印军能够争取的最好的结果,其实就是控制住查谟附近,准确说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

    其实,这也是印度当局的底线。

    为啥?

    只要这一部分地区还在印军手里,印度当局就能宣称仍然控制着克什米尔,只是其中一部分地区沦陷。

    相反,如果丢掉了整个克什米尔,那就完全没得谈了。

    通过谈判来保住最后几百平方千米的土地?

    显然,印度当局并不认为巴基斯坦会因为谈判就放弃进攻。

    摆在印度当局面前的问题非常现实。

    如果没有能够在48小时的临时停火时间内跟巴基斯坦达成协议,那么巴军就会立即重新发动进攻。

    以印军的实力,能够守住最后那几块土地?

    显然不可能。

    谈判?

    关键是,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巴基斯坦当局提出的谈判条件吗?

    现在,主动权在巴基斯坦手里,打与不打,对巴基斯坦来说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要想通过谈判保住最后几块土地,印度就必须在谈判中做出巨大让步,特别是承认巴基斯坦当局提出的主张。

    能接受吗?

    用几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去换取几百平方千米的土地?

    要是能接受,印度当局早就妥协了。

    正是因为不能接受,战争还得进行下去,所以印度当局没得选,必须让印军增强在克什米尔的投入。

    问题是,10多个旅,能做什么?

    当然,在克什米尔南部地区作战,印军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优势。

    这就是,能够依托本土的交通体系,特别是铁路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从而大幅度减轻后勤保障的难度。

    相对而言,巴军的情况就糟糕得多了。

    在查谟附近,还不算什么。

    关键是在克什米尔的东北部地区,巴军在很多地方只是夺取了印军的据点,并没有构成完整的防线。

    这些据点,能够迟滞印军的进攻,却未必能够挡住印军的进攻。

    当然,在突破了巴军的防线之后,印军同样要面对交通条件恶劣的问题。

    其实,这也是巴军主张围绕着伯坦果德打一仗的关键原因。

    围绕着伯坦果德打一仗,消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才能重创印军,扼制印军在东北方向上发动进攻的企图。

    为啥?

    对印军来说,伯坦果德不容有失!

    如果丢掉了伯坦果德,那么南面的阿姆利则与贾朗达尔都将收到巴军威胁,甚至在巴军的远程炮兵打击范围之内。

    此外,东北方向的印军也将受到威胁。

    在后路随时有可能被切断的的情况下,印军也不可能投入重兵发起进攻,甚至无法发起进攻。

    其实,这也是印军把2个装甲旅放在伯坦果德的原因。

    不管怎么打,双方都必须盯住伯坦果德。

    与印军不同,巴军没有向查谟方向增兵。

    为啥?

    后勤保障跟不上。

    在打下查谟之后,巴军甚至撤走了4个步兵旅,准确的说是让4个步兵旅撤下来维护后方的补给线路。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结果就是,在查谟方向上,巴军能够调动的作战部队只有6个旅,不过其中有4个旅是主力部队。

    此外,在伯坦果德西面的纳罗瓦尔,巴军还有3个旅的兵力,其中1个是装甲旅。

    也就是说,巴军当时能够动用的只有9个旅的兵力。

    相对而言,巴军的兵力比印军少得多。

    只是,在战斗力方面,却要强得多。

    为啥?

    巴军有3个装甲旅与2个机械化步兵旅,另外4个步兵旅当中,有2个参加了在查谟的战斗,另外2个是奇装满员。

    印军呢?

    名义上动员了至少15个旅的兵力,却只有2个装甲旅,其他全是步兵旅。

    要命的是,印军的这15个旅,除了从新德里调来的2个装甲旅,其他13个旅都有大量缺员。

    装备方面,更加没得比。

    为啥?

    巴军的3个装甲旅,有2个装备“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另外一个是“哈立德”,而且2个机械化步兵也也装备了“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此外还各有加强炮兵营,装备了大量重型火炮。

    印军呢?

    名为2个装甲旅,其实总共也就只有100多辆“阿琼2”。

    这个数量,其实只相当于一个装甲旅的规模。

    至于“阿琼2”的战斗力,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其实,印军拥有的只是兵力上的优势。

    以作战能力来看,印军在当时更应该采取稳固防守的战术,而不是说谋求突破巴军的防线。

    已经有不少的印军指挥官认识到了这一点。

    可惜,印度高层并不这么认为。

    说白了,对印度来说,不管是谈还是不谈,都得在战场上取得胜利,不然印度当局根本就无法坐下来谈判。

    什么样的胜利?

    当然,最好是在克什米尔击败巴军,夺回一部分失地。

    只有这样,印度当局才能宣称已经取得了胜利,以胜利者的身份坐下来谈判,并且逼迫巴基斯坦妥协。

    要想取得这样的胜利,就必须发动进攻。

    有通过防守获得的胜利吗?

    打了20多天,除了巴军在拉合尔打了一场漂亮的防御战之外,印军就没有在战场上通过防守取得过胜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进攻也是避免更大失败的办法。

    为啥?

    巴军就没有在进攻中失败过,因此让巴军发动进攻,印军很有可能会再次遭受惨败。

第622章 只能进攻() 
    开战的第25日,在停火期限到达之后,印巴双方几乎同时发动进攻。

    当然,首先开打的还是空军。

    与之前一样,印度空军在象征性的出动了一批战斗机,跟巴基斯坦空军交战之后,就全场缺席。

    为啥?

    打不过啊。

    只是在上午的几场空战中,印度空军就损失了10多架战斗机,而巴基斯坦空军则是零损失。

    不是印度空军不给力,而是给不了力。

    打到现在,印度空军已经损失了近300架战斗机,只是在空中被击落的战斗机就超过了150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留下了防备华夏的必要力量之后,印度空军已经没有战斗机可以调用了。

    其实,当时印度空军派往克什米尔的战斗机,全都是从东部抽调来的!

    虽然印度空军一直没有公布战斗损失,印度当局也没有承认丧失夺取中空全的能力,但是根据战后陆续公布的一些资料,印度空军在开战20天之后,已经基本上丧失了跟巴基斯坦空军争夺制空权的能力。

    此外,印度空军还遭受了极为严重的非战斗损失。

    啥?

    根据不确切的统计,在这20多天的战斗里面,只是S…30K就摔了大约30架!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印度空军当时总共损失了大约140架S…30K,其中近半是在地面被炸毁的,因此在空中摔掉的,差不多跟被击落的相当了。

    此外,在剩下的S…30K中,有三分之二因为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基本上丧失了作战能力。

    相对而言,美国与法国的战斗机要稍微好一点。

    当时,在印度空军中,法国战斗机的出动率是最高的。

    只是,并不是说法国战斗机的质量最好。

    为啥?

    因为印度空军的法国战斗机,特别是“阵风”,几乎全都集中部署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参与针对巴基斯坦的战斗。

    也就是说,这些法国战斗机的出动量本来就不大。

    因为没有太大的战斗损失,所以法国战斗机的完好率较高。

    至于美国战斗机,主要还是质量过硬。

    要知道,按照出动量计算的话,F…16E/F超过了S…30K,而F…16E/F的完好率却远在S…30K之上。

    为啥?

    印度能够获得足够多的零备件!

    当时,美国为印度提供的最为主要的援助,就是确保印度的F…16E/F机群能够处于最佳状态。

    为此,美国额外向印度提供了上百台发动机。

    当然,在印度的美国人员也提供了极为巨大的帮助,特别是那些在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工作的美国技术专家。

    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F…16E/F机群的表现不会比S…30K好多少。

    只可惜,印度的工业实力实在是太差了。

    虽然美国提供了全力支持,但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一直没有能够提高F…16E/F的生产效率!

    在这20多天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只向印度空军交付了15架F…16E/F。

    这里面,至少有9架是在战前就已经完成了制造,只需要进行最后的测试。

    也就是说,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只生产了6架F…16E/F。

    这个效率,算高吗?

    当然,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能力,确实已经非常高了。

    要知道,在平时,每个月肯定不会超过4架,一般在3架左右。

    可是,横向对比的话,那就低得可怕。

    同一时期,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公司向空军交付了9架新产的JF…20与22架JF…17,而且还有至少5架JF…20与14架JF…17能够在几天之内交付。

    此外,在此期间,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公司修复了至少40架受损的战斗机。

    当然,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公司能够有这个能力,也离不开华夏的支持。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在战争期间,至少有500名来自华夏的人员,特别是工程师与技术专家在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公司工作,帮助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公司提高生产效率,甚至是直接参与生产工作。

    当然,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在地面装备方面。

    巴基斯坦的国营兵工厂在20多天内,向陆军交付了近百辆“哈立德2”,而且都达到了战斗状态。

    此外,巴基斯坦兵工厂还修复了数百台受损的坦克,其中大部分是缴获的印度坦克。

    印度呢?

    没有生产一辆坦克!

    在20多天里,印度也只修复了一百多辆坦克,而且大部分都是轻伤,几乎所有受损严重的坦克都被直接抛弃掉了。

    为什么不修好?

    没那个能力,也没有修理必须用到的关键零备件。

    根据战后统计,在印度陆军损失的…90S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二能够修复,却被印军直接抛弃。

    搞笑的是,这些被印军抛弃的坦克,很多落到了巴军手上。

    当时,巴军修复了很多缴获的印军坦克,原本打算补充给作战部队使用。

    也确实移交了一部分给作战部队,只是反应非常糟糕。

    战后,巴基斯坦把这些缴获的坦克在进行了维护之后,以二手货推向国际市场,主要面向非洲等国。

    此外,巴基斯坦还改造了一部分坦克,用来充当重型步兵战车。

    有趣的是,巴基斯坦出售的部分二手坦克,最终又辗转回到了印军手上,而且被印军使用了数十年。

    当然,主要是…90S。

    印度为啥购买这些二手坦克?

    便宜。

    此外,印度有…90S的维护设备,因此日常维护保养更加容易。

    由此也不难看出,印度根本就没有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的基础实力。

    可以说,如果没有外来援助,印度根本不可能扭转战局,更别说击败巴基斯坦,能够守住现在的防线就很不错了。

    那么,印度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外来援助吗?

    或者说,印度拿什么去争取获得外来援助?

    显然,印度需要一场胜利,也只有在战场上取得胜利,才有望让美国与日本相信,印度还有取胜的机会。

    可见,这正是印军选择主动进攻的根本所在。

    只是,以印军的实力,要想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主动发起进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印军打一场防守战,说不定希望还要大一点。

第623章 自知之明() 
    围绕着伯坦果德,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也就在这里,爆发了自开战之后的第一场坦克大战,“哈立德2”对阵“阿琼2”。

    有趣的是,巴基斯坦与印度都宣称这在自行研制的坦克,而且都宣称是南亚地区,乃至全球最好的主战坦克之一。

    只是,“哈立德2”并非巴基斯坦自行研制,而是V…4的深度定制版。

    当然,巴基斯坦拥有大部分知识产权,而且能够自行生产,国产化率高达80%,只有少数本国无法生产的核心设备需要从华夏进口。

    此外,“哈立德2”获得了上千辆的海外订单。

    “阿琼2”?

    印度陆军也只是象征性的采购的了100多辆,海外用户更是一个没有,其国产化率还不到40%。

    战斗发生在伯坦果德东面。

    伯坦果德是边境城市,西面是巴基斯坦,北面是印控克什米尔,南面就是通往贾朗达尔的公路。

    因为印军在边境线上修建了牢固的防御阵地,所以巴军把重点放在北面。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首先从伯坦果德东面向南突击,切断南面的公路,然后再攻打伯坦果德。

    简单的说,就是先包围,后进攻。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完成迂回,包围伯坦果德之前,印军就会崩溃,然后兵不血刃的占领伯坦果德。

    为啥?

    守卫伯坦果德的全是步兵部队。

    查谟的战斗表明,如果没有装甲部队,只是靠步兵部队死守,根本就守不住。

    此外,很多从查谟逃出来的印军官兵就在伯坦果德,他们非常清楚巴军攻打城市所用的战术。

    这些印军没有在查谟跟巴军拼命,又怎么会在伯坦果德死战?

    包围伯坦果德,关键就是南面那条通往贾朗达尔的公路。

    只要能够切断这条公路,伯坦果德的印军就别想获得外界支援,也就绝对无法守住伯坦果德。

    死守,无非是平添伤亡。

    问题是,巴军的这套战术也太简单了,任何人都能猜到。

    当然,也不需要猜测。

    对印军来说,要想守住伯坦果德,就必须保住通往贾朗达尔的公路,也就必须盯住伯坦果德东面。

    为啥?

    伯坦果德的城区就挨着边境线。

    除非巴军投入重兵,从印军防线正面取得突破,不然就只能从北面发起进攻,然后向伯坦果德东面迂回。

    在正面,巴军有多少兵力?

    也就4个旅,而且只有1个是装甲旅。

    更重要的是,该方向上的巴军同样需要守卫边境防线,且唯一的进攻路线在伯坦果德的西南。

    此外,就算取得了突破,在进入印度境内之后,也要沿着公路首先向北,也就是向伯坦果德市区迂回,然后才能转向南下。

    如果直接南下的话,就要面对阿姆利则方向上的守军。

    因为存在被印军南北夹击的可能性,所以巴军在该方向是的突击行动必然困难重重,也就未必会选择该方向。

    如此一来,巴军就必然向伯坦果德东面迂回。

    其实,这也是巴军在北面击中了6个旅,还把2个装甲旅与2个机械化步兵旅放在该方向上的关键所在。

    对印军来说,不管怎么打,都得在伯坦果德东面阻击巴军。

    为此,印军把2个装甲旅全都摆在了该方向上。

    只是,对印军来说,时间太过仓促了。

    为啥?

    在2个装甲旅赶到的时候,已经是开战的第24天夜间,而48小时临时停火将在次日上午到期。

    能在一个晚上完成部署吗?

    显然,印军根本办不到。

    为此,在开战的第25天,印军首先发动进攻。

    当然,没有投入主力部队。

    按照印军的作战计划,首先让步兵部队发动进攻,扼制巴军的进攻势头,为装甲部队争取到时间。

    干嘛?

    在伯坦果德东面部署一条防线。

    接下来,印军将依托这条防线阻击南下的巴军,尽最大的努力挫败巴军。

    在消灭了巴军的主力部队之后,再依托防线发起进攻,准确说是反击,争取一鼓作气的攻入克什米尔地区。

    简单的说,就是防守反击。

    想得很好,实施的难度却非常大。

    为啥?

    兵力太少。

    2个装甲旅,能做什么?

    更何况,这2个装甲旅,名义上各有2个装甲营,可每个营只有大概30辆坦克,而且协同的是步兵营。

    也就是说,2个装甲旅,总共才100多辆主战坦克。

    在和平时期,这个编制不算差。

    其实,战争爆发前,巴基斯坦的大部分装甲旅也只有几十辆坦克。

    可是,在战争期间,这点坦克就太少了。

    在战争爆发之后,巴军的所有装甲部队都得到了加强,坦克数量均在100辆以上,还有大量装甲车与火炮。

    兵力实在是有限,该怎么打?

    所幸,印军指挥官很有自知之明,或者说被吓住了。

    为啥?

    对面的2个巴军装甲旅,配备的全是“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总共有近300辆!

    正面硬拼?

    显然,那是找死!

    为此,印军指挥官把2个装甲旅分开,让1个装甲旅进入提前设置好的阵地,另外1个充当预备队。

    言外之意,印军指挥官把希望放在了防御阵地上。

    打算通过打一场防御战来挫败巴军的装甲部队,然后再发起反击,从而扭转兵力上的劣势。

    当然,印军指挥官也很精明,派了一个装甲营去诱敌。

    不过,不是配备“阿琼2”的装甲营,而是一个东平西凑起来的装甲营,主力是20多辆…72主战坦克。

    必须承认,印军指挥官确实有自知之明。

    为啥?

    “阿琼2”根本不适合打运动战。

    糟糕的机动性能,加上巨大的战斗重量,“阿琼2”的野外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