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琼2”根本不适合打运动战。
糟糕的机动性能,加上巨大的战斗重量,“阿琼2”的野外机动能力极差,在很多地方甚至无法进行机动。
相反,部署在预先设置好的阵地上,至少其120毫米坦克炮还有用武之地。
此外,依托阵地,还能有效的解决防护上存在的问题。
总而言之,印军指挥官压根就没有想过用这种笨重的坦克去挑战“哈立德2”,更别说在野外战场上取得胜利了。
只是,依托阵地,“阿琼2”就能击败“哈立德2”?
第624章 阻击()
因为印军抢先发起反击,所以巴军的进攻行动推迟到了当天晚上。
傍晚,巴军的远程炮兵首先开火。
考虑到印军的主力是步兵部队,所以巴军的前期炮火装备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对印军防线进行了覆盖打击。
随后,巴军的装甲部队就出动了。
进攻开始后不久,巴军就遇到了小麻烦。
什么麻烦?
按照印军前线指挥官安排,应该在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出来诱敌的那支部队,也就是那支有20多辆…72的装甲营并没有按照计划发起反冲击,而是留在了防线上,阻击巴军的装甲部队。
有用?
要知道,俄系坦克一直以野战能力糟糕出名。
虽然印度一直在设法提高系列坦克的夜战能力,甚至花大价钱,找西方的军火企业改进…90S与…72,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即西方军火企业提供的夜视仪,很难跟俄系坦克的观瞄系统整合到一起。
可以说,印军坦克几乎没有夜战能力。
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已经是夜间。
其实,正是因为印军装甲部队的夜战能力太差,所以在很多时候,巴军故意选择在夜间发动进攻。
20多辆…72能做啥?
即便不考虑夜战能力,…72对“哈立德2”的威胁也不是很大。
为啥?
没有合适的穿甲弹。
当时,印军提供给…72的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穿甲弹。
这种穿甲弹,连俄军都已淘汰。
很简单,性能太差。
在2000米的距离上,其穿透深度还不到300毫米,也就勉强对付第二代主战坦克,根本打不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在拉合尔,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72的穿甲弹,连“哈立德”的正面装甲都打不穿,就更别说“哈立德2”了。
其实,印度从以色列进口了一批高性能的钨合金穿甲弹,不过全部用在…90S上,并没有提供给…72。
为啥?
太贵了。
此外,以色列并没有使用125毫米滑膛炮的坦克,而以色列的军火公司开发125毫米穿甲弹,也只是为了对外出售。
显然,就算以色列的穿甲弹比俄罗斯的好一些,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理论上,这种由以色列提供的穿甲弹,要在1000米之内才能打穿“哈立德2”的正面装甲。
20多辆…72确实给巴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不过也只是麻烦。
严格说来,巴军装甲部队并没有停下来对付这些藏在掩体里的印军坦克。
在遭到偷袭之后,巴军装甲部队立即散开。
随后,在搞清楚情况之后,巴军装甲部队就呼叫了炮火支援。
远程炮兵再次投入战斗,不过这次打来的不是普通高爆弹,而是专门用来对付装甲目标的末敏弹。
对付快速行驶的目标,末敏弹还有点吃力。
只是,对付藏在掩体里面的坦克,那可是相当的厉害。
一通炮击之后,20多辆…72全被摧毁。
有趣的是,印军装甲兵的伤亡并不大。
根据巴军提供的资料,在遭到炮击的时候,大部分印军坦克兵都抛弃了坦克,躲到了附近的掩体里面。
显然,连印军坦克手都对…72失去了信心。
受此影响,巴军的推进速度比预期的慢了一个多小时。
杀到印军防线前,巴军才遇到了真正的麻烦。
这就是,那些早就藏起来的“阿琼2”。
虽然机动性非常糟糕,防护更加糟糕,火力也算不上犀利,但是与俄系坦克相比,“阿琼2”有一个很突出的优势。
什么?
观瞄设备比较先进。
虽然“阿琼2”的观瞄设备也是舶来品,但是整合度较高,特别是从英国引进的红外成像仪。
依靠这套红外成像仪,“阿琼2”的夜间交战距离接近2000米。
因为在此之前,…72遭到了炮火打击,所以印军这次学乖了,没有在“哈立德2”出现之后立即开火。
等到巴军坦克冲近,印军坦克才猛然开火。
在伯坦果德东面的郊区公路上,10多辆“阿琼2”在第一轮交战中占了巨大的便宜,或者说打了巴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时,场面极为混乱。
短短几分钟内,就有近20辆“哈立德2”被炮弹命中,而且均有损坏。
因为没有搞清楚情况,所以巴军不得不撤下来。
为此,印军宣称在这场战斗中击毁了20多辆“哈立德2”。
真的有这么多?
被打中的“哈立德2”确实有20多辆,但是真正算得上“损毁”的,一辆都没有,全部“哈立德2”都只是受损。
有区别?
当然有。
很简单,这些受损的“哈立德2”全被巴军拖了回去,而且在几天之后就已修复,重新投入了战斗。
被穿甲弹命中,竟然能够修复?
其实,“阿琼2”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碎甲弹。
为啥?
“阿琼2”装备的是120毫米线膛炮!
虽然根据需要,印度从英国采购了一批穿甲弹,但是受火炮自身性能影响,威力十分的有限。
理论上,这种英国生产的穿甲弹,也就只能对付…80这类的主战坦克。
为此,印度陆军引进了大量碎甲弹。
也不算是引进,而是图便宜。
为啥?
英国陆军已经决定放弃120毫米线膛炮,因此有大量库存炮弹需要处理,其中最多的就是碎甲弹。
在几十年前,碎甲弹还有点用。
可惜,在反应装甲全面普及之后,碎甲弹就完全没用了。
大概是对穿甲弹没有信心,印军的“阿琼2”主要使用的是碎甲弹。
其实,当时每辆“阿琼2”只有4枚穿甲弹,其余的主要就是碎甲弹,因此坦克手一般不会使用穿甲弹。
用碎甲弹对付“哈立德2”?
显然,印军确实想多了。
别说“哈立德2”,即便是“哈立德”,也能轻易挡住碎甲弹。
只是,碎甲弹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价值。
什么?
在命中坦克之后发生的猛烈爆炸,能够震毁外设的观瞄设备,比如夜视仪的物镜,或者潜望镜。
也就是说,碎甲弹无法摧毁坦克,却能让坦克在短时间内丧失作战能力。
那20多辆“哈立德2”也只是丧失了作战能力,不得不暂时撤下去。
第625章 突破()
这下,局面失去了控制。
发现巴军的先锋部队开始撤退之后,印军指挥官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已经挫败了巴军的进攻。
当然,也跟当时的局面有关。
巴军的进攻方向比较分散,而印军显然不可能把战线拉开。
为啥?
没有足够多的坦克。
受到兵力限制,印军只能击中守卫几处关键地点,比如东郊的公路。
如果巴军从侧翼迂回,那么集中部署在公路上的印军就很有可能被反包围,从而被巴军全歼。
事实上,在先头部队遭到阻击之后,巴军已经开始迂回。
这下,印军指挥官没办法了。
坐等肯定是死。
那就只能发起反击。
为此,印军指挥官给待命的装甲旅下达了反击命令,实际是2个装甲营,并没有协助的步兵部队。
战斗,就发生在东郊公路附近。
虽然巴军已经开始迂回,但是对巴军来说,东郊公路必须夺取,因为这是继续向南推进的支撑。
结果就是,巴军也在该方向上投入了1个装甲营。
随着印军的反击部队出现,巴军立即做出了调整,把一支预备队,也就是1个机械化步兵营派了上去。
兵力方面。
印军有2个装甲营,不过只有57辆“阿琼2”主战坦克。
2个营,原本是64辆坦克,只是其中7辆出了故障,留在伯坦果德南面的军营,没有参与当晚的战斗。
巴军也是2个营,不过有54辆“哈立德2”与30辆V…17步兵战车。
显然,巴军明显占了上风。
其实,这场战斗并没有多少悬念。
为啥?
“阿琼2”根本就不是“哈立德2”的对手,更何况还有V…17步兵战车。
这种步兵战车来自沙特,准确说是华夏,仍然是华夏的军贸产品,跟自用的重型步兵战车有一些区别。
其实,沙特并没有采购多少V…17。
当初,从华夏购买V…17,也只是为了填补装备上的空缺,说白了就是应急。
对V…17,沙特陆军不是很满意。
为啥?
太轻了。
在经过了伊拉克内战之后,沙特陆军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步兵战车的主要价值其实是在城市里面。
为了应对城市战的需求,沙特需要的是一种重型步兵战车。
V…17算吗?
超过30吨的战斗全重,使其勉强算得上的重型步兵战车,只是跟沙特陆军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然,华夏的军火企业已经根据沙特陆军的需求改进V…17。
严格说来,V…17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战车。
怎么说?
就是配合主战坦克作战,以野战为主,其城市战能力算不上强大,也就只是勉强能够应付。
战斗打响之后,首先发威的就是V…17。
为啥?
V…17配备了射程达到10千米的反坦克导弹!
其实,这也是应沙特陆军需求加装的,而标配版的V…17配备的反坦克导弹的射程只有6千米。
为了把反坦克导弹的威力发挥出来,V…17配备了最新式的红外成像仪。
比“哈立德2”的还要好!
在战斗中,往往是落在后面的V…17首先发现目标,并且通过数据链,把目标的方位信息发给前方的主战坦克。
当然,V…17能用反坦克导弹抢先开火。
凭借射程足够远的反坦克导弹,还有先进的观瞄设备,V…17往往能够拉在坦克后方1000米之外。
随着V…17开火,“哈立德2”也投入了战斗。
这个时候,“阿琼2”还在2000多米之外呢。
显然,在这个距离上,“阿琼2”根本打不中“哈立德2”,更别说在大约4000米之外的步兵战车了。
可见,这并不是一场公平的战斗。
后来,很多做了俘虏的印军坦克手并不服气。
为啥?
直到战斗结束,也没有几辆“阿琼2”获得开火的机会。
虽然一些“阿琼2”立即开火还击,但是受到观瞄系统的限制,更受到坦克炮性能的限制,全是在浪费炮弹。
打了不到10分钟,印军坦克手的士气就归零了。
这个时候,印军指挥官也反应了过来。
跟“哈立德2”打对攻战,“阿琼2”确实差远了。
虽然印军指挥官在第一时间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但是已经杀出去的坦克根本撤不了。
为啥?
“阿琼2”的机动性能太过糟糕!
虽然依靠舶来的传动器与悬挂装置,“阿琼2”能够在阅兵式上做一些特技表演,比如零半径原地转向,但是巨大的车重,发动机过低的输出功率,使其在战场上,很难有正常的发挥。
到了夏季,那就更加如此了。
用印军坦克兵的话来说,得像大爷一般把“阿琼2”供着,不然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掉链子。
正是如此,“阿琼2”才一直被称为是阅兵场上的坦克。
打不过也就算了,现在连撤退都办不到。
从V…17率先开火算起,到最后一辆试图通过倒车退下去的“阿琼2”被摧毁,这场由100多辆坦克参与的装甲战,前后也就只进行了不到1个小时,而且最后40分钟几乎都是在追歼逃窜的印度坦克。
此后,巴军费了很大的力气,把3辆较为完好的“阿琼2”拖了回去。
干嘛?
其中一辆被送往巴基斯坦的国立博物馆,做为战利品对外展示,一辆被移交给了巴基斯坦陆军的测试部队,另外一辆则不知所踪。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那辆“阿琼2”被巴军赠送给了华夏。
其实,当时还有好几辆“阿琼2”比较完好。
在战斗中,很多印度坦克兵直接抛弃了坦克。
只是,巴军并没有把这些坦克全都拖走,而是在清扫清扫战场的时候炸掉了。
为啥?
太过笨重,运输是个大麻烦。
再说了,把“阿琼2”拖回去,也就只是搞研究。
如果只是为了研究,有几辆就足够了。
当成废钢铁回炉?
显然,回收的废钢铁未必能补上运输费用。
按照巴军给出的评价,“阿琼2”是大而无当的最佳代表,其性能,在很多方面连“哈立德”都比不上。
当然,有这个认识的不止是巴基斯坦陆军。
印度陆军也早就认识到了,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且“阿琼2”还一再被当成印度的象征。
第626章 累赘()
只是一个晚上,巴军就突破了印军设在伯坦果德东面的防线,控制了至关重要的东郊公路。
印军方面,2个装甲旅遭到重创。
严格说来,是1个装甲旅并全灭,另外1个装甲旅遭到重创。
这仗,还能打吗?
虽然在天亮之后,巴军停止了进攻,但是印军的处境并没得到明显改善,即巴军的远程火力打击接踵而至。
其实,巴军停下来,也只是调整部署。
为啥?
在昨晚的战斗中,巴军也遭受了一些损失。
别的不说,在印军防线上遭到伏击的那些坦克就需要抢修,而且巴军需要巩固已经控制的东郊公路。
趁此机会,印军开始调整防御部署。
可惜的是,没多大意义。
只是依靠步兵,印军根本守不住伯坦果德东面的防线。
如果说,印军步兵手里有足够多的反坦克武器,能够得到远程火力支援,还有强大的空中掩护,那么打退巴军的进攻不是难事,可惜的是,印军没有远程火力支援,空中掩护更谈不上,连反坦克武器都没有多少。
在印军步兵手里,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竟然是RP之类的火箭筒!
虽然这些火箭筒有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在阵地防御战中,只要抓住机会,肯定能打穿坦克的侧面与后部装甲,但是有很高的要求,即反坦克手必须有足够的胆量,还得有自我牺牲的觉悟。
印军有吗?
如果印军有足够的士气,也不会打成这个样子了。
事实上,当时守卫伯坦果德的印军,大部分都是二线部队。
为啥?
主力部队全在拉合尔,而且几乎全都做了俘虏。
其实,在西北地区,印军仍然有不少的主力部队,总兵力在20万以上,只是半数留在了新德里,其他的也在贾朗达尔等主要城市,因此被派往伯坦果德的全是二线部队,战斗力极为低下。
这些印军官兵,大部分使用的竟然是K步枪!
此外,很多印军官兵甚至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步枪子弹。
为啥?
当地最大的弹药库在查谟,而查谟已经被巴军攻占!
至于印度的兵工厂,生产效率一直就没有提高。
有趣的是,俄罗斯还向印度发出了抗议。
抗议什么?
印度是按照俄罗斯提供的专利授权生产K步枪,而印度现在的产量,已经超过了授权允许的最大产量。
也就是说,印度得按照合同,支付额外的授权费用。
至于枪弹,同样得向俄罗斯支付专利授权费用。
此外,就是糟糕的后勤保障体系。
其实,在新德里储存了足够多的弹药,特别是枪械的子弹,但是很多弹药根本无法运送到前线。
为啥?
道路太过糟糕,而且没有足够多的运输车辆!
虽然西北地区是印度的核心地区,道路网络极为密集,但是很多都是乡村公路,通行能力非常糟糕。
此外,巴基斯坦空军一直在轰炸印军的运输车队。
根据巴基斯坦空军发布的战报,从开战到现在,已经炸毁了上万台运输车辆,大部分是重型卡车。
要命的是,这些卡车,大部分是舶来品!
印度不是没法生产重型卡车,只是产量非常低,而且性能极为糟糕,一些关键设备还需要进口。
比如,重卡专用的柴油机,印度就几乎全部需要依靠进口。
后勤保障跟不上,前线的印军拿什么去作战?
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巴军中也存在。
只是,并不严重。
为啥?
华夏一直在支援巴基斯坦。
开战20多天,华夏已经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近10万台车辆,而且以重型卡车为主,还有不少的工程车辆。
此外,“安固”公司也一直在为巴基斯坦培训相关人员,比如卡车司机。
正是如此,巴军的后勤保障问题才没有暴露出来。
虽然后勤补给能力算不上强大,但是至少能够为前线作战部队提供足够的弹药,不存在弹药跟不上的问题。
对印军来说,现在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反攻克什米尔,而是如何守住伯坦果德。
当然,往严重的说,其实是在伯坦果德沦陷之后该怎么打。
守住伯坦果德?
那是做梦!
为啥?
随着东部防线被巴军突破,伯坦果德被巴军包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先不说别的,只是该地的200万平民,就足够让印军头痛的了。
要知道,在被巴军包围之后,伯坦果德存量很快就会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