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么说不够准确。
当时,印军的麻烦更大。
什么麻烦?
回到伯坦果德,并且恢复这座城市的秩序,为100多万平民提供生活物资,并且清理战争废墟。
从某种意义上讲,伯坦果德的100多万战争难民才是天大的问题。
当然,印军没有放弃反攻克什米尔的念头。
在重回伯坦果德之后,印军就发起了反击。
什么反击?
针对查谟的反击。
可惜,在连着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印军高层才意识到,只靠步兵,根本不可能突破巴军的防线。
很简单,在平原地区作战,步兵几乎就是去送死。
那么,在山地呢?
同样是送死。
印军在积极反击,巴军也在积极加强防御部署。
跟过去几十年的情况一样,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通过设置据点等方式,控制克什米尔地区的主要道路与山谷。
虽然巴军的防线不够严密,无法阻止印军的渗透作战,但是足够让印军的反击行动化为泡影。
其实,这些零散的据点,足以让印军的大规模反击行泡汤。
为啥?
巴军掌握着制空权,还有足够多的远程炮兵。
如果只是菱形的渗透作战,问题还不大,印军也不可能靠渗透到巴军防线后方的小股部队夺回失地。
大规模进攻,就得考虑巴军的远程打击了。
显然,在山地作战,最多也就只是给巴军制造一些麻烦。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军的边防部队与山地部队给巴军制造的麻烦还少吗?
要说应付小规模交战的经验,恐怕还没有哪支部队比得上巴基斯坦陆军的山地部队。
此外,随着战线稳定下来,巴基斯坦的边防军被派了上去,做为主力的山地部队被陆续撤了下来。
其实,印军在反击行动中的伤亡更加惨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反击的最初阶段,印军每天伤亡官兵数百人,而且大部分都是由远程炮火造成。
巨大的伤亡,严重的挫败了印军的士气。
虽然印度当局,以及印军高层不愿意承认战败,更不愿意接受既成事实,但是前线的印军将士却不想为了政治家的野心去送死。
结果就是,在经过了最初半个多月的反击之后,印军前线部队普遍开始后撤,准确的说是开小差。
啥意思?
印军高层下达了反击命令,前线部队却不会执行,或者说执行不到位。
打到后期,印军前线部队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隔着战线朝巴军哨所放冷枪。
如果上面的压力太大,就把迫击炮送上来开几炮。
总而言之,不止是士兵,连基层军官都心灰意冷。
这样的军队,还能打胜仗?
当然,在经过了最初半个月的反击之后,印军高层也认识到,继续反击就是让官兵去送死。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稳住战线就不错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新形成的战线上,也就是克什米尔与印度的边境线上,双方进入了静坐战阶段,都没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偶尔放冷枪,提醒对方,自己还在防线上。
第630章 外援到达()
克什米尔边境线上的战斗还在进行,双方也在调兵遣将,只是在联合国总部,停火磋商也没终止。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局面。
虽然双方都在积极发起进攻,或者为进攻做准备,但是在是否停战谈判,以及是否通过谈判解决纷争的问题上,双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似乎双方都觉得,会在某个时候开始谈判。
什么时候?
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
当然,至少巴基斯坦当局是这么认为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当局一直认为,只要能够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印度就会坐下来谈判。
印度当局呢?
以当时的情况,印度确实需要一次胜利。
为啥?
只有证明还有继续打下去的能力,也只有证明还有取胜的能力,印度才有可能获得美国与日本的援助。
关键是,这两事的因果关系显然搞反了。
印军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主战装备,拿什么去取得胜利?
打一场防御战?
不是不可以,但是取胜的概率实在渺茫。
可见,印度要想取得胜利,首先就要获得外界的援助。
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当局或许不是在为取胜做准备,而是在等待。
等什么?
当然是援助。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哪怕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能推断出,印度已经在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或者说,印度已经获得了某个大国的承诺,即将获得援助。
为啥?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哪怕只是外来援助还不够明朗,印度当局都不可能在谈判的事情上拖下去。
拖下去,就只会遭受更为严重的失败。
显然,早点进行谈判,肯定要比遭受了惨败之后进行谈判好得多。
特别是伯坦果德战役之后,印度当局更加没有理由拖下去。
说白了,丢掉克什米尔已成定局。
如果再次遭受惨败,印度总理必然会下台。
到时候,不管是谁上台执政,首先要做的都是跟巴基斯坦进行停战谈判,然后吞下战败的苦果。
既然结果不可改变,那么由谁来承担,又有什么区别?
综合这些,就不难推断,印度当局肯定得到了承诺,而且由某个大国提供的援助很快就会到达。
问题是,什么性质的援助?
开战的第55天,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到达了孟买。
这支船队里的船只,全都来自美国与日本,不过有一些悬挂的是第三国的国旗。
不过,送来的不是美国与日本的装备,而是清一色的俄制装备,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百辆…90主战坦克。
这些坦克,有很多甚至还没有抹掉俄军的标志!
显然,这是俄军的二手货。
当然,在交付给印军之前,这些坦克都做了必要的改造,比如拆掉了一些关系到俄罗斯军事机密的敏感设备。
这些坦克是怎么来的?
显然不是俄罗斯提供的援助。
要知道,在俄军,…90依然是主力。
就算俄罗斯打算援助印度,也会提供…72,而不是更好的…90,何况还是来自俄军的现役装备。
其实,就在这支船队到达孟买之后,俄罗斯当局就发表声明,宣称没有向印度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那是什么?
军火贸易。
关键就是,购买这些坦克的不是印度,而是南非。
只是,出钱的是日本。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日本当时通过南非,用大约20亿美元,从俄罗斯购买了500辆主战坦克。
南非什么都没做,就拿了百分之十的手续费。
随后,这些坦克就被装上了美日提供的滚装货轮。
500辆坦克,足够武装4个满员装甲旅了。
此外,还有上百门自行榴弹炮,以及大约600辆步兵战车。
用这些主战装备,足够武装10个旅。
显然,印度当局等的就是这批援助。
可惜的是,印军却没有把这些装备用在正确的地方。
为啥?
以当时的战场局势,在阿姆利则方向,就算增加10个旅的兵力,印军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
关键就是,在战场对面,巴军至少有6个装甲旅。
如果有需要,巴基斯坦还能抽调4到6个装甲旅,在该方向上投入至少1200辆主战坦克。
印军呢?
除了刚获得的援助,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主战坦克了。
当然,不是没有,而是没办法动用。
印军剩下的主战坦克,全都放在东北地区,而且总共也就只有300多辆,勉强让5个装甲旅保持完整建制。
拿500辆坦克去对付巴基斯坦的1200辆?
显然,印军再能打,也肯定得输。
可见,在阿姆利则,印军根本不可能取胜。
那该怎么打?
很简单,开辟新战线。
为了在阿姆利则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巴军一直调整兵力部署,几乎所有的主力装甲部队已经派往北部战线。
在南方战线上,巴军的兵力并不算强大。
当时,守卫卡拉奇的巴军中,只有一个装甲旅,而且配备的是“哈立德”,数量也不到100辆。
可见,如果印度把兵力放在南方战线上,肯定会大不一样。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美国陆军做了一次推演。
如果印军击中兵力攻打卡拉奇,而且投入的航空兵不算太少,能够夺取制空权,那么印军就有望在10天之内打下卡拉奇。
显然,对巴基斯坦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结果。
只要印军能够打下卡拉奇,就能用卡拉奇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说不定能够迫使巴基斯坦从克什米尔撤军。
至少能够让巴基斯坦拿查谟来交换。
当然,前提是必须得打下卡拉奇。
可惜,印军没有攻打卡拉奇的意愿。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印军显然对夺取制空权没有信心,因此并不相信能够让地面部队推进到卡拉奇。
要知道,卡拉奇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呢。
如果没有制空权,装甲部队在推进途中就会遭到致命打击。
此外,这也与印度当局的一个战略担忧有关。
什么担忧?
能否守得住新德里。
按照印度当局的判断,如果印军攻打卡拉奇,巴军就会强攻新德里,而印军未必守得住新德里!
第631章 选择()
强攻新德里?
显然,印度当局想多了。
只是,印度当局做出这样的判断,也不是没有道理。
前面已经提到,巴军在拉合尔集结了6个装甲旅,而且全都是精锐部队,其中4个旅配备的是“哈立德2”型主战坦克,此外还能在短期内,从***堡等地区抽调至少4个装甲旅的兵力,最多为6个。
12个装甲旅?
如此庞大的兵力,打下阿姆利则,强攻贾朗达尔都不是问题。
因为印军在西北地区已经没有装甲部队了,也丢掉了制空权,所以很难在新德里北面顶住巴军的进攻。
到时候,就只能死守新德里。
守得住?
虽然在新德里附近,印军有4个装甲旅,不过全都只是编制,即这4个旅根本就没有主战坦克。
怎么打?
更重要的是,巴军为发动这次进攻,准备了大半个月!
在印度当局看来,这就是巴军准备攻打新德里的征兆。
为啥?
攻打新德里,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后勤保障能否跟上。
对此,印军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
别忘了,之前为了把2个装备“阿琼2”的装甲旅送上前线,不但用了大量时间,还耗费了大量资源。
那只是2个旅。
巴军投入12个旅的兵力,后勤保障的负担肯定更重。
对巴军来说,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这就是,在境外作战,巴军必须考虑当地的情况。
什么情况?
沿途的平民。
显然,巴军不可能说来就来,而不管平民的死活。
如果把这一点算上,那么后勤保障就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要知道,西北地区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有数亿人,差不多相当于巴基斯坦的总人口了。
也正是如此,巴军才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进攻前的准备工作。
比如,储备足够多的食物与燃料。
相对而言,如果是向新德里进军,交通反到是次要问题。
新德里本来就是印度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有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数条通往西北地区的铁路。
只要能够控制一条铁路,就基本上能够解决物资运送的问题。
当然,更好的交通条件,也为巴军的装甲部队快速挺进创造了基础,成为了巴军攻打新德里的关键因素。
可见,印度当局有足够的理由担心巴军会攻打新德里。
事实果真如此?
显然,印度当局并不知道,巴基斯坦连一份完整的作战方案都没有,凭什么去攻打新德里?
再说了,在巴基斯坦的总体战略上,就没有这个部分。
换个角度,攻打新德里,能得到什么?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灭国之战,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过要消灭印度,甚至没有想过要彻底打垮印度。
巴基斯坦当局追求的,其实只是有限的胜利,迫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新德里?
相反,如果巴军占领了新德里,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为啥?
到时候,演变成全面战争,印度就会进行全国动员。
更何况,印度手里有数百枚核弹头!
那么,印度当局还担心什么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了。
关键在那?
政权!
说得彻底一点,印度当局的这些担忧,其实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即确保国内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
攻打卡拉奇,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打下卡拉奇,就能迫使巴基斯坦在谈判中让步,也就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从而开始谈判,但是印度能够得到的,其实也就只是巴基斯坦当局的有限让步,而不是无条件的让步,更不可能满足印度提出的所有要求,比如把部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
能得到什么?
最多,也就只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上的查谟。
这个结果,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说白了,如果最终只是通过谈判拿回查谟,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最迟在下一次大选之中,执政党就会失去一切。
此外,能否打下卡拉奇都是个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印度当局必然会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通过在阿姆利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把战火继续烧下去。
为的啥?
显然是美国与日本的全面援助。
日本肯提供资金,帮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购买武器,也就肯定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多的援助。
至于美国,只要印军能够打一次胜仗,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总而言之,印度当局仍然没有打算跟巴基斯坦谈判,或者说仍然觉得还没有到需要跟巴基斯坦谈判的时候。
为此,印度当局才以新德里收到威胁为由,让军方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
当然,对印军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为啥?
印度空军早就被打垮了,根本无法夺回制空权,连提供有限的掩护都办不到,陆军拿什么去攻打卡拉奇?
还有,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占领卡拉奇?
哪怕能够打到卡拉奇,印军也无法占领卡拉奇,更别说控制几百万平民。
如果在卡拉奇陷入苦战,印军的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为啥?
拉合尔的失败就是先例。
别忘了,拉合尔还是一座边境城市,后勤保障方面的负担不是很大,印军基本上是背靠本土作战。
即便如此,都输得那么惨!
卡拉奇距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印军无法背靠本土作战,后勤保障更加麻烦,难道就能取得胜利?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甚至不会向卡拉奇增兵。
为啥?
在该方向上,巴军完全可以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利用较大的纵深来牵制印军,消耗印军的兵力。
借此机会,巴军必然在阿姆利则发动强攻。
真要如此,印军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见,印军对攻打卡拉奇没有半点信心。
相对而言,在阿姆利则附近,在本土上作战,跟巴军打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通过会战重创巴军,印军有更大的把握。
当然,也更有信心。
第632章 动摇()
开战的第61日,阿姆利则战役打响。
这次,抢先发起进攻的是巴军。
因为在孟买组建的装甲部队还没有赶到,所以在战役爆发之后,印军在整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印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也对部署做了调整,但是在兵力、装备与士气上,印军都远远比不上巴军,前线官兵严重缺乏斗志,甚至没有跟巴军正面交战的勇气。
只用了3天,巴军就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取得突破。
随着设在郊区外面的防线被巴军击穿,印军几乎全线崩溃。
其实,这就是印军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天里,至少有3万印军官兵在阵地上缴械投降,而且很多都是以营为单位,集体向巴军投降。
很多时候,印军甚至没有抵抗。
其实,就算更多的印军没有投降,也只是随便开枪战斗了一阵,然后就在上级严令死守的情况下撤出了防御阵地。
关键就是,印军前线官兵手里,根本就没有对付巴军坦克的武器。
有趣的是,印军当时其实有足够多的反坦克导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开战之后的2个月内,美国至少向印度提供了15000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至少10万枚反坦克导弹。
虽然大部分都是“陶”式导弹,而且以库存货居多,性能算不上先进,未必能够打穿巴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这些导弹的状态都算得上良好,肯定能够使用,数量也肯定不算少。
此外,美国还提供了1000套“标枪”系统,以及至少10000枚导弹。
当然,还有日本。
虽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库存弹药,但是提供给印度的都不算差,其中只是重型反坦克导弹就有上万枚。
为此,美国与日本的情报机构还派遣人员去印度,帮助印军掌握使用这些导弹的技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