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了大宋的副宰相。

其实对此人宋九颇有些看不起。

别看他喝酒,实际此人颇有心计。

当然,没有心机,岂能让赵匡义看重?

然而有的事小苏做得太不地道。他父亲有一个朋友何光逢,原先是县令,因贪污被削官为民,于是在京城漂泊。过不下去了,便替人做省试枪手。结果那一年小苏是主考官。若是小苏讲人情味,就当看不到了。结果让小苏将其赶出考场。何光逢恼羞成怒,好歹俺还是你长辈啊,于是写了一篇文章抱怨朝廷,责怪小苏。

若是宋九,肯定会一笑了之,然后让潘怜儿拿出钱帛,先将其生活改善一下,毕竟是长辈。若是赵普,尽管他手段狠辣,但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无关地位与权利,又是长辈,说不定同样会慈助之。但苏易简,他将这个文章拿给赵匡义看。他是当红炸子鸡,科考作弊又是赵匡义最痛恨的,于是将此人斩首示众。

苏母薛氏闻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杀了父亲的朋友,与杀父有何区别?

也就是此人心胸狭窄,气量小,手段阴险。

正是这样,造成他人生的悲剧。

另一个才子张洎也进了学士院,那时小苏在学士院呆了七年之久了。张洎是马屁精,小苏看不惯。小苏经常攻击他人,气量小,张洎也看不惯。于是两人在学士院不到一年便成了仇敌。

关健小寇与张洎关系不错,小寇又与赵昌言关系很好。小苏先进的东府,小寇后进的东府。因此小苏多次攻击赵昌言,赵昌言不服气,便与他吵,赵匡义调解都不管用。后来赵昌言莫明其妙被一个和尚弄在凤翔府回不来了。那个和尚未必有这个心思,张洎与小寇都怀疑是小苏授使的。正好张洎在学士院。

宋朝制度与唐朝制度截然不同,但能找到一些影子。

唐朝的中书省权利由东西两府拆分,不过东西两府若合在一起,又比唐朝中书省权利大,也就是决策权。

宋朝两制官相当于唐朝的门下省,有审议权,不过比唐朝门下省权利略小,略受中书辖管。也就是中书能找两制官的麻烦,两制官胆子大,也能找两府宰相的麻烦。

张洎便将小苏以前做的那些拿出来,攻击苏易简施政中的过失。加上小寇配合,于是苏易简与吕蒙正一道下去,若是他象吕蒙正,吕端与宋九,一笑了之。但他气量小,就象三国演义中那个虚拟的周瑜一样,又从未受过打击,贬到陈州后借酒浇愁,不能自拨,不久因酗酒去世。赵匡义评价了一句,易简竟以酒败,深可惜也。苏易简还有一个孙子,苏舜钦,性格与其祖父类似,虽然才情比其状元祖父不知高到哪儿去了,然而也是气量小之辈,加上命运坎坷,也因酗酒四十来岁就死了。

不过一个酒鬼,能做到东府副相,还得赵匡义赏识,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二个奇葩也是才子,王禹偁。

以前有四人帮,实际王禹偁才是一个穷孩子。他家真的很穷,不过要感谢宋朝的教育制度,不但官府办了学院,各州办了州学,一些大户人家主动攒助,办了无数个私塾。

王家很穷,于是王禹偁从小便开始劳动,不过他父母也将他送到私塾,或者他父母心中有一个梦想吧。这种成才率太低了,但王禹偁命很好,毕士安在他十五岁时来到济州担任团练推官。王禹偁将磨好的面粉送到毕家,毕士安见他谈吐有礼节,遂有爱怜之意,便问他有没有读过书,经过一番交流,王禹偁写下一首诗: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诗虽粗,可里面有喻意啊,况且是一个少年写的,于是将王禹偁留在家中,教他读书做人。

太平兴国八年,经过数次科举,终于考中了进士。因成绩问题,只分配到成武县担任一个主薄。主薄事务多,薪水又少,这让他很沮气,不过他还是认真地工作。于是一年后便升为长洲县知县,以后他曾对他的学生丁谓说过一句,我为成武主薄一年,为县令积极奔走,无怨无悔。

长洲县属苏州,钱氏开发苏州,苏州渐渐恢复古吴国都城风光。不过到了吴越末年,因此自保要豢养大量军队,还要朝贡宋朝,贿赂宋朝高官,加上钱氏治理,兼并严重,一遇灾荒便出现卖儿卖女的悲剧。此外长洲因地理论位置,以及原吴越国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原因,朝廷将钱粮税赋有运到常州,这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王禹偁经过努力,将本县钱粮赋税就近发向苏州,减轻了百姓劳役。但这时正好宋朝发动雍熙北伐,那一年宋九不大同意,最大的原因便是朝廷没有多少盈余,还不及第一次北伐。但最后北伐还是发起了,只好全国摊派。长洲也摊派了不少税务,偏偏这一年长洲有水灾,庄稼普遍欠收。

三司不管,得收税,不收税就抓人,每天差役都抓来无数交不起税的农民。王禹偁没办法,让差役暂时将人放了,然后向富户借钱偿还本县欠下的一万七千贯税务。他是一个小县令,想借这么多钱,可想有多困难。因此这次给他留下一个难忘的经历,于是说税人场是虎食人所在,也是官府食人所在。

可是国家若不征税,那将会是如何?未必百姓就有好日子。例如明朝!王禹偁没想明白,老百姓更没有想明白,但人心是暖的,第二年尽管百姓辰光仍不好,但陆续将欠税补上,替他还债。

正好王禹偁有一个同年叫罗处约,在长洲的邻县吴县担任知县,两人官做得不错,颇得民心,又有才学,便时常以诗歌应酬。两大偶像娱乐了大众,于是王罗诗歌有姑苏地区广为传诵。这一事件被赵匡义听到了,于是让他们进京参加馆试。这是对官员以及民间德高望众人士开小灶的另试,往后形式会更多。王禹偁擢为右拾遗兼直史馆,罗处约升为著作佐郎兼直史馆,均赐五品绯服。根据惯例,四五品官员腰系涂金的银带,匡义为示恩宠,特命赐给王禹偁文犀带。升官了,要接家人至京,于是赵匡义为示恩宠再赐钱帛,以供千里花费。但王禹偁拿到了钱帛流泪了,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哪,于是上书,皇上这样做不好。

第二年殿试,赵匡义让王禹偁当场赋诗一首,意思是各位考生们,高手给你们做一个示范。王禹偁没有让赵匡义失望,当场就作出一首好诗,赵匡义看后大喜,说,这首诗不到一月便会传遍大江南北。即便王禹偁为左司谏知制诰。这一来全国都知道了。于是诸多学士上门请教,然而这些学子当中只有孙何与丁谓让老王满意。于是许多学子不服气。

丁谓发迹后不会谈道德的,可这时为了攀上老王这棵大树,整天圣人大义。老王认为佛教害人,于是孙何提出无佛理论。这导致整个京城的大小和尚们恨死了这对师徒。

老王没有做错,佛教在宋朝表现确不大好,一度导致一半福建良田成了寺院的产业。王安石不敢禁,于是卖度牒。孙丁二人确实也有才情,孙何是宋朝第一个大三元(解试、省试、殿试三轮考试均是状元),丁谓名列第四。

但不久老王再度悲催了。

庐州妖尼道安指控徐铉与她嫂子通奸,这时徐大才子都七十多岁了,大家不相信,于是派人一查,并无此事。然而赵匡义出于种种考虑,不追究道安,反将徐铉贬为静难行军司马。

老王不服气,于是强烈要求惩罚道安,淘汰佛教徒。未必所有大和尚都是坏的,但真大和尚却是很少,宋朝也少,大多数高僧认为“钱如蜜”,若有心搜集,那也是一部黑暗佛教史。于是所有大和尚小尼姑开始疯狂的反扑,又有许多怨怼的学子附从,加上老王大嘴巴,又让一部分官员憎恨,结果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而且不给工资。

老王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得养活,于是自耕自足,大家齐力劚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但也给自己打气,俺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皇帝是尧舜俺也不怕他,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他还有一个贵人朋友,苏易简,一道帮助过罗处约的遗孀与孤儿。但小苏嘛……

朋友未必是朋友,非朋友未必不是非朋友,未来圣相李沆与他儿子李宗谔认为老王还是一个不错的人,于是替其奔波。还有一个朋友黄宗旦,刻意赶到商州来看望老王,宋九送来了两百两银子,但又送了一本房玄龄传。两年后,赵匡义让他去解州任知州,又有薪水可拿了,老王喜笑颜开,只可惜他养的那匹马劳累死,圜丘恩例得量移,笑领全家出翠微。惟有来时的颅马,商山埋骨不同归。但好在一家人都好好的,这时他又不学陶渊明了。

赵匡义又让他去单州当知州,赏赐三百贯,老王很感动,连写了两封感谢信。面对这个活宝,赵匡义也是哭笑不得,别在下面漂吧,还是回来当知制诰,又迁为翰林学士。

但就在第二年,一个女人死了。小宋皇后先安置在内宫,接着又安置于洛阳,可她死后,朝廷一点表示也没有,并且没有按照制度陪葬于赵匡胤墓前,而是放在故燕国长公主的故第,不能入土为安。

其实这件事的真相就是当时赵匡胤突然死亡,宋氏让王继恩急诏赵德芳进宫,没想到王继恩喊来了赵匡义。开始真相瞒住了,最后当天许多真相渐渐流露出去。可以想像,若是赵匡胤有意传位于赵匡义,为何要诏赵德芳。因此包括小宋的闺蜜潘怜儿,与亲戚寇准,都不敢公开与宋氏来往。但老王看不下去,于是泣血上言,请加褒赠。

第四百九十五章 奇葩(下)

赵匡义无忍,只好让老王替小宋写神道碑。老王不但真写了,还在文中对小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对满堂宾客大发牢骚。赵匡义也苦逼了,看来你没有转性子啊,去滁州吧。

老王是奇葩,但有干实事的人。

一个醉鬼居然平步青云当了副宰相,一个混在官场中却还能那样单纯理想化的可爱……但还不算奇,奇就奇在最后一个人,霸道得让人发指,却让后人认为是天下道德君子的代表……

吕蒙正下去,吕端终于上来。许多人说吕端糊涂,赵匡义却很喜欢吕端的气度,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某些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赵匡义的眼光。

在他临终前几年的人事调动,可以说十有九中。

上来的还有小寇。

不过吕端是平章事是首相,小寇是参知政事。后人往往对这两个职位有些糊涂,实际参知政事在中书做的事更多,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首相的一种监督与掣肘,不过参知政事有理事权,没有决事权,也就是重大的政务参知政事裁决好了,还要经过首相同意,方能执行,或者下达给地方。

小寇是大嘴巴,仇人多。

然而他心眼却不如张洎。张洎看准了这一点,但他比丁谓高明就高在他摸透了小寇的性格,断然不会替小寇掸胡子上的饭粒,并且反其道而行。

小寇重新上位后,张洎日夜坐曹视事,十分勤奋,小寇出入省门,他冠带等候,揖礼而退,不交一谈。

很勤奋的一个官员,并且是天下有名的老儒,不以老卖老,十分有礼貌,然而也不巴结。

寇准一看,这真是一个好文官啊。因此极力向赵匡义推荐。

赵匡义十分犹豫。

宋九看不起张洎将李煜那个金盆子拿走,赵匡义担忧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李煜时南唐并不是没有名臣,如潘佑。若是李煜听从潘佑之言,发起改革,大哥未必能轻松拿下南唐。正好有一个官员,尹熙古担任翰林待诏。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供奉,翰林学士能参与起草诏书,翰林供奉就是豢养一些有杂艺闲人的所在,如李白就是翰林供奉,若真是翰林学士,他都没有有那么大的牢骚了。随着对宰相权利的掣肘分割,翰林学士权利越来越大,有的翰林学士有着草拟机密诏制的权利,甚至有机会与皇帝议论时政,它就是翰林待诏。

并且尹熙古是江表人氏,就是江东人氏,赵匡义便问他潘佑之死中张洎扮演的角色。

然而赵匡义不知道因为同是江东人氏,平时张洎善待来自江东的尹熙古、吴郢等官员,因此尹熙古回答道,潘佑之死乃是李煜气愤潘佑谏说太过刚硬,与张洎无关。

赵匡义释然。

因此不久将张洎提为参知政事。

同时又提拨了一个能臣李昌龄为参知政事,此人还有一个弟弟,李昌言,李昌言还有一个女婿……范仲淹!

不过李昌龄资历太浅了。

寇准少年得志,又有张洎支持,在中书声望越来越高。

而且小寇就是赵匡义朝末期三大奇葩之一。

他眼下一生只服半个人,那就是张咏,连赵匡义以及后来的赵元侃都不大服气,就不要说宋九了,天大地大,但还不是最大,就俺寇准最大。

敢藐视皇权也是一种进步,可这个风气却带着后来的北宋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葩。

宋九赵匡义都不算什么,就不要说吕端了。况且他又有“扶立皇太子,安定天下”之功。

所以赵匡义迅速察觉到这种矛头,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让朝堂稳定,特别是这几年必须要朝堂稳定,因此让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两人平起平坐吧,隔日轮流执掌东府,决策天下大事,来安慰小寇的心中不平。

实际小寇到了这一步,虽是参知政事,行的却是真正首相之权。

不过这样一来,两人两个思想,两种执政风格,难免让下面的官员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便纷纷向赵匡义反映。

赵匡义便将两人处理的奏呈拿过来看。

蛇无头不行,可蛇有两头,那个麻烦就大了,必须得明确那一个是真正的头。看了后,寇准、张洎、李昌龄三人有事要先请示吕端,经他同意认可才能向我请示、建言。

这说明在赵匡义心中,吕端理政能力胜过了寇准。

吕端最大优点就是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承认了他的能力,关健有人不承认啊。或者自己用手腕将寇准弄下去,能不能弄下去是一回事,他也不喜欢这样做。况且现在寇准得宠。

因此手谕是手谕,实际做归实际做。

小寇不把手谕当成一回事,吕端无奈,只好谦让,每遇大事两人意见不合时,以寇准说的算。

但不得不承认寇准的本领,担任下级时能迅速将上级权利架空,担任上级时能让下级痛苦得仙仙欲死,担任西府宰相时能对东府的事务指手画脚,担任东府宰相时能将西府权利抢得一干二净。这一点连赵普都不能做到……

到了这一步,那该满足了,既然是宇宙第一大,那么公平安心地做事吧。

可是非也,得到了实权后,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

彭惟节与寇准相善,冯拯与寇准素来不和,两人分别转任为虞部员外郎与屯田员外郎,一个管林业,一个管农业。

彭惟节素来位居冯拯之下,按照资历冯拯也在彭惟节之上,因此章奏时,冯拯的章奏还是在彭惟节前面。

其实真的无怕谓,包括彭惟节本人也没有在意,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前面与后面的区别。

然而寇准不高兴了,将冯拯找来谈心,你这个管林业的怎么排在管农业的前面?

冯拯心中那个憋闷啊。

想来想去,没办法,只好向赵匡义打小报告,又说了寇准平时任人唯亲,作风霸道的一些事。实际冯拯这个小报告还不算致命。

小寇这样干,不要说是他了,就是赵普在世,大家伙儿也不服。

因此又有一个人上奏。

广东转运使康戬也上奏。

此人乃是一个高丽留学生,在太平兴国元年,随金行来等人一道到开封留学,一年后金行来中进士,任职殿中丞。五年后康戬也中了进士,并且官做得还不错,以清白干力闻名朝野。

可能受那边腹黑的影响,康戬这份奏折才叫黑,他只说了一件事,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寇准所引,所以吕端德之,张洎曲奉,李昌龄畏惧,这才让寇准得以任胸臆,乱经制。

张洎是寇准所引,李昌龄却不是寇准所引,只不过赵匡义任李昌龄时,寇准也同意了。至于吕端与寇准有何关系?要说引,那要归于赵普与宋九。

可现在的事实是吕端明明有了手谕,反而将决事权让给了寇准,康戬说寇准以任胸臆,乱经制,更不能说是冤枉了小寇。

宋朝最担心的是什么?

一言堂!

包括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时,还保留了一些旧党的官职。不能说是好,但也不能说是坏,至少北宋前期政坛比较温和,在内治种种政策上还好。直到司马光为了打倒而打倒,然后一切变了味道。

特别这时候,赵匡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见阎罗王了。那能让朝堂成为一言堂所在,况且小寇如此的霸道。

于是先将吕端喊来责问。

吕端很委屈,答道:“寇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

这是一句很伟大的话,就凭借他这句话也足以让吕端进入名相行列。

寇准要做头啊,弄也弄不下去,那么怎么办呢,难道天天与寇准吵架吗?如果司马光等人若是以这句话为人生准则,北宋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子?

然而因此赵匡义也差一点将吕端贬下去,不过就要他准备贬吕端时,头脑忽然清醒过来,贬诏未下。

赵匡义无言以对。

又将寇准找来责问,寇准可能会服气吗?不但不认错,反而越争越厉害,赵匡义叹了一口气,说道:“鼠雀尚知人,况人乎?”

将寇准贬了下去。

直到这时,宋九才上了第一道奏折。

倚山种茶植树,倚水载麦插秧,人有其长亦有其短,用人用其所长,弃人弃其所短。吕端等人性格静默,用之固然朝堂和睦,仍久之必死气沉沉,下面官员欲所欲为。寇准等人性格刚燥,用之固然让诸官震惮,久之国家必然戾气冲天。然冬天穿厚衣,夏天穿薄绢,若朝堂安静缺乏活力,可用寇准之流,将一潭死水搅动。若朝堂暴戾,可用吕端等人,朝堂戾气就可渐渐削弱。如此,天下自可安定也。

你这样用人是不对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用人,如何用好人?不过话外之音你也不要想念俺们了,寇准有寇准的好,吕端有吕端的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当然,赵匡义不是不会用人,但在疑心病下,两府宰相变动太快了,多少确实不利于国家。

第四百九十六章 南方(上)

其实这个道理宋九以前也提过。

不要以为儒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