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品牌媒婆,要讲究“质量与信誉”。

两个媒婆在路上嘀咕着,玉苹在屋子里说道:“九郎,潘家是豪门,不会一次求亲就能求成功的,没拒绝就是好兆头。”

“当初我向张家提亲,张家也没有拒绝。”

“那不同,奴家不怕田夫人问潘将军,潘将军对你印象不错,你也算帮助过他,况且陛下还说了,写信给潘将军,说你是他的人。奴家就怕田夫人这是婉转相拒,媒婆子收了钱,就是听出来了,她们的一惯习性,报喜不报忧……”

“改天再问问潘家两郎吧。”

玉苹莞颜一笑,这门亲事未必象宋九求张家那么悲观,首先潘家内部就有“内奸”。

朱三几人围过来问。

好奇啊。

宋九这两年多来是一部草根长成史,开始向土豪脱变,能勉强算是土豪,但不能算权贵。若是将潘家小娘子娶回来,土豪地位差不多稳定了,能不能变成权贵,要看以后宋九的发展。

宋九挥了挥手说:“潘家还没有同意,说要考虑考虑。”

朱三举起拳头,说道:“要努力啊。”

宋九一笑,骑马去了琉璃作坊,这一回是真正的作坊。酒作坊在建设了,琉璃作坊也在建设,但没有酒作坊规模庞大,占地面积只有二十几亩,但余下的土地除了工人宿舍外,还有很多用场,只是现在宋九未说。

与十几个琉璃工匠商议了一会,宋九写出一个招工告示。一共招收四十名工人,暂时不能投产,但必须随着工匠们一道试验,练一个月手。一个月后琉璃作坊投产了,他们也就成熟练工人了。以后再看情况,是否扩大工人数量,但最少有五十多名熟手,有他们在,就不会出漏子。特别是那两种酸的操作与生产,要求更严格。

月薪三贯,节假日休息,另外每月四天假期,若家中有事,可以相互换假。每天工作时间四个时辰,特殊需要,加班一个时辰加五十文钱,节假日加班一个时辰一百文钱。要求必须视力好,同时对作坊内部生产技术严格保密。

前面告示贴出来,后面无数人挤了过去,一起要求进作坊。主要物价还是低,再过二十年,这个条件仅是普通的条件,若再过五十年,那这个待遇只能算是下等条件。然而现在这个条件很吸引人。

这是得罪人的活,宋九直接交给了十几个琉璃工匠甄别,它仅是一个开始。

后面用工会很多,酒作坊会用许多工人,河洲上用的工人会更多。不然码头拆了,两河百姓怎么办?

大戏就要上演了,大家还不知不觉……

但宋九压力仍不小,正店与客栈内部装饰有各个管事,皆是衙内挖来的,能让他们挖来的人,一个个不差。可是还有一些东西要研究,不过宋九稍稍轻松一点,还抽出空,去了两回城外那个沙地三四回,指导郭四种寒瓜,赵匡胤将种子求来,占城稻交给湖南与江淮百姓种,寒瓜种在开封附近的郊区,宋九说沙地,于是让农民种在沙地上。

对这个寒瓜大家都不懂,于是四散开来,宋九又找到三四块寒瓜地,不过现在指导已经迟了,只能教他们一些打茬与人工授粉,还有小瓜帽子,挖畦排水,补肥。

然后让人将那二十亩地翻耕出来,大太阳暴晒,将泥土晒酥,同时去除一些虫害。总之,现在的种植业,缺少化肥,缺少农药,让他十分地不习惯。

一群衙内还是与往常一样,没事往河洲跑。

郭允恭看着河北,艳羡地说道:“赵大郎他们狠赚了一把。”

夏收渐渐上来,码头上船只多了,不过起重吊机数量多,速度快,直到现在,仅动用了其中一半,也没有出现过抢工现象。但对此没有异议,那一朝一代开国时都因为战争因素,人口削减,后来人口会渐渐增加。若现在出现饱和,未来这个码头就是大问题了。

然而开始有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商机,以前迫于各种土码头的情况,货卸下来,必须运走,这中间会发生一些剥削情况,但现在有了仓库,可以先放在仓库里,待价而沽。一些朝廷必须急卸的货物,同样也可以放在仓库里。仓库在使用,使用比例不大。可这些现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人气。

有的小商小贩机灵,于是在码头八个大门口处摆着小吃摊子,宋九让胡老大指挥着人,一个摊子收五文钱,但这不是税,一是派人维持秩序治安,二是打扫卫生。

然而有的商人嫌档次低,顺便逛一逛,逛到河北,赵承宗他们开办的几个店铺生意越来越火红。

河洲上诸衙内砸了许多钱下去,未看到收益,赵承宗他们开始大赚特赚。

看得诸衙内们一个个眼红。

韩庆雄说道:“郭二郎,错也,你们看这里是什么所在?”

现在摆小摊子的地方就是未来普通商铺所在,包括普通客栈,宋九那个客栈不能算,同样是奢侈品,还有各种小酒肆,小商铺,以及瓦子,若它出现了,这些船上的伙计们不会跑到河北去吃东西的。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河洲一旦开动起来,不仅是河北,甚至河南都有无限生机。

但要看什么人去主持,赵承宗他父亲是赵普,这是权,这是贵,这是富,三样全部占全,做起事会十分方便。可有几件事得处理好,在宋九前世有人仇富,宋九普通老百姓也仇富。前世一些富人做了善事,这一世也有许多富人做善事,例如灾害来临,一些大户们拿粮拿钱拿衣服出来主动救济灾民,或者出资兴办教育。这让宋九感到前世政治课白上了,因为这是正统的封建年代,除了少数现象,例如皇权外,基本都差不多。是落后,这是生产力与生产技术造成的结果。以现在的技术,一亩水稻能收一千公斤吗?试验室也不行!

首先就是拆迁,宋九做得仁义,百姓也比较质朴,迁拆了许多,未出现什么怨言,包括酒作坊的购地,宋九也再三叮嘱过。要么各衙内挖人的手段,那里面故事太多了,可来了后,宋九善待之,也就不会发生后遗症。

赵承宗一亩地二十缗钱都嫌贵,更不要说河北有一些村庄房屋店铺,以及一些小作坊,少量坟墓。这个做不好,就会惹乱子。

前世拆迁时大多数是城管哥哥做得不好,狡辨都不行,但少数情况也是钉子户的责任,为什么产生钉子户,主要是贪,钉子户贪心,商人更贪心,钉子户想多要一点,商人想少给一点,两者必然冲突。

这时代也会有,而且这不是朝廷办事情,是私人的纯谋利性质。开封府尹赵匡义与赵普隐隐不和了,渐渐公开,百姓迟早也会得知。而这些地恰恰在开封府管辖之内。

经营理论不同,都想以小博大,以势压人,就象赵普的木材生意一样,这也会产生许多后遗症。但河洲这边不同,它各种项目出现,会为国家带来许多好处,会交大量的税务,也许言臣们看它不大习惯,但看到这些好处与税务上,甚至赵匡胤若同意金铺,直接将朝廷捆绑起来,言臣就是罗嗦,也不会严重。赵承宗那边行吗?甚至不要指望开封县收一文钱税!

朝堂中不要命的言臣同样也有。

一旦事情闹大了,有赵普也不行,等着弹劾吧。

经营项目不同,宋九做的是奢侈品,是技术活,因此能占主导,赵承宗他们做的是普遍生意,就是赵承宗也未必能占据主导作用。宋九有足够的利润善待工人,比如这次琉璃工人的待遇。赵承宗他们很难做到。

以后事儿会越来越多,如果反差太大,一河之隔,一是天堂,一是地狱,又是在天子脚底下,非是在秦州,引起众怒,最后都能将赵普卷进去。

但不能怪宋九,至少不论那一个人都会认为宋九是好心,甚至有人认为宋九是在媚赵普,赵承宗未处理好,或者心太贪,怨谁?

问题也容易解决,心不要太黑,交一点税,对工人不要太苛刻,若眼光放长远一点,自掏腰包,请宋九指导,于码头西侧那个狭隘处再建一飞桥,两桥相连,不仅是美观,也会将河北与河洲紧张捆绑在一起,那么生意会更好。

然而赵普连国家的财产都敢大量大量的往腰里装,况且是河北!

眼下未发作,也没有人看出来,就是发作了,也没有人会看出来,这是一千多年的代沟!

韩庆雄的话说了,诸衙内还是没有多大心情,宋九害怕赵普,指导了赵承宗在河北码头,赵承宗真在河北建码头了,到时候有这个商业区,还是抢不走河北生意。

也许以后大家一起赚钱,但是人家出了多少本钱,自己出了多少本钱?

钱砸下去了,想要也要不回来,一起闷闷不乐地去看正店与游乐场种种建设。

这时,郭大骑马迅速在向东水门赶。

到了宋家,郭大翻身下马,将马栓在马棚里。宋九正在教课,打了一个手势,让他稍等一会。下课后将郭大拉到后面,问:“查得怎么样了?”

“九郎,确实有一个京城人氏,穿着似乎是贵人家,但不算是大贵,仅是普通的罗锻布料衣服,三十几岁,长相魁梧,给了毕家一千匹绢,所以毕家让他收买,敢来京城打官司诬蔑青衣。”

这是一个线索,但没有多大作用,就算将毕家的人捉来,除非严刑逼供,不然他们不招任何人也拿他们没办法。甚至招了,他们不知道此人来历,对宋九还是没有多大意义。

“一千匹绢哪,”宋九想了一会儿,说道:“你再带一点钱走,在和州寻一艘小船,将当地的一些特产借着贩运借口买来,运到京城。”

“九郎,这个我们不善长啊。”

“赚钱亏本不要紧,这是借口,然后再将见过此人毕家下人想办法雇佣过来,不要多,有两人足够,但这两人要对此人相貌记忆深刻,看到他能一眼认出他。也不能打草惊蛇,让毕家知道。”

“这个行,毕家本身就有生意,可我不明白,就是将他们带到京城,京城那么多人,如何去找?”

“这个不难。”宋九写下一串名字,包括石汉卿,甚至史珪、张昭允以及那个大师张龙儿,名单不多,只有七八人。那是宋九才西下时发生的事,那时宋九能有什么仇人?

其实宋九还是想不通,就是石汉卿有动机,但值得出一千匹绢陷害青衣吗?

这不是十缗钱一百缗钱,一千匹绢就是在王全斌手中,也非是一个小数字,甚能赎回来京城最红的清倌人!

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知州

宋九想不通,又说道:“我会让石保正写信给马知州,防止他粗心大意,在京城也树有仇敌。毕家贪心,这件事京城有许多人知道,说不定是马知州的仇敌所为。但范围不是很大,顶多十几家,盯着这十几家,早晚会将此人找出来。”

这样找就能找到了。

不用郭大出面,刘海、张达子、戚少春与黄清四人都面生,由他们带着两个毕家下人转,早晚会将此人找出。

郭大匆匆忙忙带了一些银两返回和州。

宋九用到许多矿石,有时请求朝廷帮助,有时派河中机灵的人下去查看。人来人往的,也没有人注意到郭大一行。卢母说道:“九郎,用钱帛太多了。”

案子真相大白,对卢青衣帮助最大,可以证明他清白。然而这个钱用得卢母心痛,青衣父亲临死前,托韩熙载送钱去江北,也不过几百贯钱。宋九却用掉了一千多贯。

“大娘子,不仅证明青衣清白。此案若不破,后面河洲上的杂事更多,说不定会有更多人打我的主意。”

自己与赵匡义“闹翻”,赵普没必要对自己动手,不值。赵匡义拉拢人很有一手的,赵匡胤也不赖,不过自己与赵匡义交道打得最多,有时候都忘记历史的宋太宗种种所作所为,不会拢人,也不可能最终上位。但现在论权谋术,赵匡义仍然嫩了一点。赵普坑了赵匡义一回,但青衣案也只是一个小案子,再插手那是画蛇添足。

赵匡义肯定恨死了,马知州同样不会太开心,可能石守信也有点儿不快。只要自己将此人找出来,在这多方打压下,那怕是石汉卿,也会压成灰灰。

内幕宋九不会说的。

又看着关心的翠儿,问卢母:“翠儿与青衣他们……”

“玉娘子说过了,妾身高兴都来不及呢,不过妾身认为要等九郎。”

“八字测过没有?”

“测过了,两人很般配。”

“那就好。”

宋九在建设河洲,皇宫里也在建设,赵匡胤发动工匠将后周的大朝会宫殿崇元殿扩建,改成乾元殿。居然也学了宋九,用了一些钢筋混凝土做梁柱,不过大多数还是木质建筑。

建成后赵匡胤看着漂亮的大殿,觉得很满意,宋九认为他小家子气,不仅是政策问题,也有用费问题,一个宫殿就将他乐着了,然后召大臣与军校过来观看。

用的钱不是太多,大臣也无人反对,看到后,说好好好。

赵匡胤道:“怕还不及那个正店哪。”

这怎么好相比呢,卢多逊说道:“陛下,正店怎么漂亮不要紧,臣以为若是以后一年能有三十万缗钱收益,那才是国家之幸。”

“卢卿,说得好啊。”赵匡胤道。这不是不可能的,酒作坊的买扑钱,郭城税,商税,同时宋九还承诺摊派其他一些杂税,不过那要计入河洲收入成本,包括买扑钱与宋九无关。再加上一年十五万缗钱的进账,三十万缗钱不是不可能的。

这个数字是可怕的,想想宋朝一年的榷矾才多少钱吧。

赵匡义翻了一下白眼,卢多逊与宋九无交集啊,怎么替宋九说好话。而且越无交集,说话越管用。但这一点赵匡义也早料到,不用十五万缗租钱,就是十万缗钱租钱,那怕税不交,朝堂上一些算小账的大臣也必会为宋九袒护。

快交了,还有十一个月时间!

这次观礼宋九没有参加,他继续在忙。然而宋九听到了几件事,洛阳进士李霭不信佛,认为它是祸国殃民的宗教,遗害无穷。于是著数千言书,叫灭邪集,号召百姓不要信佛。然后做表率,将佛经缀起来做衾稠被,盖在身上。他是进士,现在进士很少的,一年就中那么几个人,号召力十分大。

在他带动下,洛阳一些百姓真的不信佛了。洛阳诸寺院大和尚与他论理,又辨不赢,然后急了,打官司打到洛阳府,洛阳官员不知如何处理,上报朝廷,赵匡胤下诏,将李霭决杖,流放沙门岛。

这件事将宋九吓了一大跳。

他看过湖南,看过巴蜀,看到好的一面,看到不好的一面。但也看到许多民俗,包括各地百姓胡乱的信仰,一些淫祀,甚至用活人来祭祀。原来以为赵匡胤能比较客观的看待鬼神,包括扩建相国寺,只是为了宗教承认他的政权。甚至宋九还准备向赵匡胤推荐王充的《订鬼》,以及他的一些其他文章,包括讲解云雨雷电潮汐的原理。

有了王充的文章,那么这些物格学不仅是他那个先生爱因斯坦的功劳,也有中国古代先贤的功劳。

然而考虑到王充一些文章在后世的争议,他没敢说。

宋九现在十分庆幸,看来不大好说啊,赵匡胤非是不信,是信,只是信得比较理智。甚至扩建相国寺背后如自己开始所猜想的那样,故事多多,没那么简单,否则不会如此从重处理李霭,好歹他是一个进士,看到当初汉肃宗如何对王充的?

何为沙门岛,又叫杀人岛,在后世烟台北面的海岛上,犯人上去后,九死一生!

宋九喃喃道:“佛教抬头了。”

有多危害,现在没有一个人知道,但宋九看过一篇架空小说,将它说得无比的严重,想来也非虚,不然那人不会这么去写。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诏令,接下来几道诏书对百姓都有帮助,禁荆湖诸州造蛊厌,对此宋九在日记里写了很多字,所谓的养蛊不可能杀人于千里之外,但这些养蛊者为了起恫吓作用,确实施毒害过人。想荆湖不让大家害怕,一是瘴,二是蛊。这两条不去除,北人永远会将湖南视为畏途。又罢光州贡鹰鹞,放养鹰户,可以养,但朝廷不用了,你们自己养自己卖。以前伪蜀所输烦苛,未罢之让诸州长吏便宜除之,减轻巴蜀百姓负担。但对豪强乘机崛起,赵匡胤与吕馀庆一样,还是没有办法。宋九也未听说过相关的诏书。甚至看到江南百姓困苦,打开江禁,允许江南沿江百姓过江樵采贸易,但对商旅仍禁之。这些总体来说,都是仁政。

有很多百姓称赞赵匡胤。

然而若按史书对北宋内治的看法,宋九认为还没有做好。

接着宋九又听到一份诏令,让南唐降将郭延渭代替冯瓒为梓州刺史。

对这个郭延渭宋九了解得不多,似乎也能打仗。但他弄不懂,冯瓒在梓州做得很好,现在宋军平定铜山余叛也到了关健时候,为何让郭延渭换回冯瓒?

五月端午就到了。

宋九邀请契股诸衙内于白玉桥上观龙舟。

来了许多游客,东水门赛龙舟,自下土桥开始,自白玉桥结束。

看桥看舟,桥上人早站得水泄不通,游乐场也建设到关健时候,不让百姓进去,以免发生意外。于是只好站在河北,当然,这一天赵承宗与两百多名合伙的衙内又大发一笔。

龙舟还未到,许多百姓便看着河洲上的建筑,实际在游乐场北面还留着一道让行人漫步的河堤,不过现在施工中,不敢放。各个建筑还没有正式装饰,移载下去的各种花草树木才刚刚成活,因为移载之故,长得并不茂盛,看上去依然不那么美观,不过比元旦时要整齐得多。于是百姓指着各种建筑议论它们的用途。

哪里猜得出来。

宋九好不容易将一大群衙内找到,有人看着对面生意,开始抱怨。

宋九哈哈一乐:“诸位,还有几个月时间,你们都等不急吗?一会儿看舟,我会带你们看一样好东西。”

他说好东西绝对是好东西。

过了许久,十几条龙舟前后飞奔而来。

他们在看舟,有人在看他们,整个河南就他们这一百多号衙内,以及一些家人,三四百人,十分显眼。

龙舟渐近,宋九看到胡老大站在舟上擂鼓大喝,他那条舟现在仅排在第五位,胡老大急了。若非现在两河关系融洽,胡老大说不定指挥乡亲们摸家伙。

宋九站在岸边大喝道:“胡行头,不行啊,你们连三甲都排不上。”

胡老大更急,喝道:“诸位,用力啊。”

用力也不行,到了目标地,还是第五位。不但如此,第一位是信陵坊的龙舟,与两河无关,皆丢了脸面。一个个不服气,要求再战,以白玉桥为起点,上土桥为终点。十几条龙舟在商议,不一定会同意,同意了也要喘一口气。宋九说道:“诸位,请跟我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