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岁左右学习的知识非常巩固,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迹。年龄增长之后,再学什么东西就像在哈气的玻璃窗上写字,很容易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曾经在专门为新生准备的小册子上看过某位毕业生的留言,“大学时代如果不发奋学习,迟早要后悔”,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采访哈佛大学学生的日子,生活在波士顿的自由摄影家给我照相。当天还要集体采访其他学校的学生,两件事情重叠起来,再加上照相,所以到了下午我感觉非常疲惫。我们匆匆地走在薄雾蒙蒙的查尔斯河边的纪念公园,这位摄影家突然感慨地说道,“如果我早知道哈佛大学这么好的话”。
  然后,他继续说道:
  “我上的是这个地区的天主教私立学校。那所学校每年都有10—15名学生考入哈佛大学,所以没觉得哈佛大学有多么了不起。而且,我希望学习新闻出版和摄影,哈佛大学没有这样的氛围,所以我根本就没考虑哈佛大学,而是选择了另外的私立大学。”
  他选择的私立大学财政基础不雄厚,几乎没有奖学金,他就通过照相打零工,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他的摄影技术非常出色,大学时代就已经得到了相当于专业摄影家的待遇。后来,他纵横驰骋于战场,耽于享受职业摄影家的待遇,从而忽略了学校生活。年纪轻轻就跳进了职业的世界,早早地品尝了这个世界的味道,集体生活也让他感到辛酸,于是索性做了自由职业者。我看了看他疲惫的神色,好像因为才华过早地得到认可,反而显示出早衰的迹象。
  他这样嘀咕:“如果当年我进了哈佛大学,拿着奖学金学习,可以尝试另外的想法,也许我的人生就不同了。为了交纳学费,我需要努力挣钱,结果过早地成为了职业人。当时,我不知道哈佛大学毕业生才能拥有的人际关系竟然这么重要。”
  我感觉他好像非常后悔。最后,他说:“唉,我这么说倒不是因为后悔。”
  美国人几乎很少对初次相见的人说得这么深刻。也许,这个人同时见到了我和哈佛大学的学生们,勾起了他对从前的回忆,所以才说了这么多。而且那天的天气也很阴沉,让人心情忧郁。从前的日子隐隐约约地走来,心灵深处的故事缓缓地浮出了水面。
  20岁左右必须要做的事情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花。这个世界上,有的花在春天开放,有的花在秋天盛开。有的花浇水太多反而会死,也有的花不喜欢阳光照耀。有的植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从不开花,有的植物会开很多次花。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只是稀里糊涂地栽培,那么很有可能枯萎。
  有位朋友曾经说过,如果把“条条道路通罗马”反过来说,就是“通向罗马的道路非常之多”。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只要我们走向自己的罗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就足够了。
  不管是学习,还是恋爱,都有赶在适当的时候。如果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调整时间,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时机不多,那么通向罗马的路只能越来越远。所以,那个忠告才会在哈佛大学里口口相传。大学一年级不要急于谈恋爱,把热情倾洒给他人,你要先把心思花在自己的身上。虽说秋天是读书的季节,却也是游玩的好季节。适合学习的年龄也是谈恋爱的好时光。这个年龄选择做什么事,那是你的自由,同时也是你的责任。

  9、认识的人越多,能力越强

  寻找新工作的时候,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是谁?是家人?是最好的朋友?不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和我们关系很亲密的人。1974年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发表论文《找工作》,通过个人努力找到新工作的人中,有16。7%是“经常在一起”的人帮忙;还有的是“偶尔见过面的人”帮忙(55。6%);从“偶然遇见的人”那里得到新工作的信息(28%)。与“朋友”相比,更多的是“认识的人”。
  我们大多数都以为,很熟悉很亲密的人会给我们最多的帮助,不是吗?只是认识的关系怎么会给自己最大的帮助呢?因为经常见面,关系亲密的人大都和我们成长于相似的环境。所以,这些人了解我不知道的信息的可能性很小。经常在一起的亲密的人,无论是交际圈子,还是信息、生活半径,大体都是重合的。
  如果只是认识的关系,比如在某次聚会中偶然见面,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虽然彼此之间有连接点,但并不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如果生活半径几乎没有重合的部分,他就很可能了解到我不知道的信息。这种“微弱的裙带关系”其实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财富,这是《引爆流行》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主张。
  华盛顿是一个很注重这种“微弱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地方。我的一个律师朋友,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位被他视为“宝贝”的中国律师。律师们都认为他“工作能力不怎么样”,而且英语也不熟练,但是他在中国拥有美国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广阔的交际圈,而且这些人脉对他的事业有相当大的帮助。与中国的业务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只要打个电话,说上几句“我们是什么关系,算了算了”,事情就会奇迹般地得到解决。
  这位中国律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聪明的人懂得很多,有能力的人认识的人很多”,谁都不能不点头同意他的这个观点。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如果他没有能够用得上的人际关系,被孤立起来,他的才华最终也只会腐烂。
  当我第一次踏上华盛顿这片土地的时候,一个研究所的宣传职员对我说:“欢迎你来到网络城市”(Weletothecityofnetworking)。美国也一样,没有什么比稳定的人际关系更可靠的财产。韩国也有通过血缘、地域和学校延伸出来的关系网。但是,故乡、家庭和学校都是后天无法改变的东西,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
  美国人也会利用这种与生俱来的关系网,但更多的是依赖于根据需要建立起来的交际圈。如果你在美国寻找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人,告诉他“我是你的校友”,也许过去的回忆会让你感觉到亲切,但是在现实中却不会发挥什么实际的作用。
  外国人在美国建立关系网,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不管在韩国,还是在美国,记者都是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的职业。但是美国并不像韩国那样有固定的出入地点,而且华盛顿也很少有人关心韩国报纸的报道内容。美国人不太容易接近,要想交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真的不是件容易事。
  我曾经四次把名片递给白宫的一位官员。第四次,我对他说:“这是我给您的第四张名片,我也收到了您的四张名片。”他的脸都有点儿红了,好像还是想不起我是谁。在他看来,我只是生活在华盛顿的众多外国记者中的一员。
  如果你产生“这个人我要和他保持联系”的念头,就需要花费很多心思。最开始,我以为这里也像在韩国,一起吃上几次午饭,关系网就建立起来了。但是这要以“东道主”的优势为前提。在华盛顿这片土地上,只有彼此都从对方身上发现“利用价值”的时候,才能形成人际关系网。这么说可能有些残忍,但世界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在工作场合认识的人不会腾出时间单独见面。
  至于那些教我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老师”们,都是当初为数不多的把我当作教导对象的人。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怀。他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语言,而是行动。给我发来邮件,“很高兴认识你,以后保持联系”的人,我绝对不会忘记。我只是随便说了句我需要资料,那个人就给我寄来了书和资料,这样的人“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要想维持好人际关系网,就必须持续地投入关心和努力。一个不是很熟悉的人有求于我,我也要努力帮忙。如果我也不懂,我会帮他联系一位对这方面有研究的人。如果有素不相识的人打来电话,对我说“〇〇〇说如果我问你这方面的问题,你一定会知道”,那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两个人,所以我必须更加认真对待。如果对这个过程有一两次的疏忽,关系网就会在那里破裂。
  关系网就像娇嫩的花草,稍不留神,马上就会枯萎。但是记者这个职业就是这样,当我看到装着无数名片的名片盒时,忍不住叹气,“如果开发好的话,这里简直就是个金矿。可是,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10、为什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总统格外多?

  我到位于纽黑文的耶鲁大学出过几次差,从华盛顿乘火车需要4个多小时。从华盛顿到纽黑文的距离不远也不近,如果开车去当天回来,驾驶的时间就太长了。没有直达的飞机,只能到别的城市换乘,这样一来就更浪费时间了。一天坐8个小时的火车也是苦差事,而且我又不想在宾馆过夜,所以就选择了一天的日程。
  美国优秀大学的校园是仅次于广阔大自然的美丽景点。从高雅方面来看,的确无法与欧洲大学相比,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的时候,想把学生们放在怎样的环境里。耶鲁大学的校园比哈佛大学规模更大,也更雄壮,建筑物气势宏伟,给人昂首挺胸的感觉。校园周围虽然不是安全区域,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和周围区域隔离开来。尽管这样,到大学校园出差终究还是愉快的事情。
  在美国政界,耶鲁大学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人才供给源。最近十年以来,美国总统全部都毕业于耶鲁大学,乔治·W·布什总统毕业于耶鲁大学,比尔·克林顿前总统大学是在乔治城大学读的,但是读法学研究生的时候却是在耶鲁大学。布什总统的父亲,布什前总统也是耶鲁大学出身的人物。布什家族几代人都毕业于耶鲁大学,布什总统的双胞胎女儿中的一个也是耶鲁大学出身。
  2004年总统大选的时候,民主党候选人约翰·克里和布什总统都毕业于耶鲁大学。不管谁当选,耶鲁大学都创下了连续二十年为美国培养总统的新记录。
  如果把美国历届总统都算在内,出身于哈佛大学的总统就更多,约翰·亚当斯、约翰·昆西·亚当斯、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以及乔治·布什(管理研究生院),共有七名哈佛大学出身的总统。耶鲁大学出身的总统共有五人,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杰拉尔德·福特、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乔治W·布什。
  1960年,肯尼迪当选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总统。2000年大选,哈佛大学出身的艾伯特·戈尔副总统差点儿就做了总统,最终还是失败了,成为哈佛大学接近最高权力的最后记录。哈佛大学似乎已经风光不再了。难道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总统竞选了吗?
  从2004年大选中的民主党候选人来看,感觉耶鲁大学已经成了政治士官学校。当时发出挑战书的9个人中,上院议员约瑟福、佛蒙特州知事霍华德·迪恩和上院议员约翰·克里等三人都是耶鲁大学军团的成员。
  共和党方面,布什总统是耶鲁大学出身,迪克·切尼副总统也在耶鲁大学进修过,可以算半个耶鲁大学出身。如果上院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参加2008年的总统大选,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她将再次在美国大选中证明耶鲁大学培养政治预备军的能力。
  20世纪初,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在位时期,甚至直到1974年的杰拉尔德·福特时期,还有人感叹,耶鲁大学出身的政界人士为什么在权势方面运气这么差。但是自从1988年前总统布什当选以后,耶鲁大学出身的人士从此掌握了白宫。
  以前我去耶鲁大学出差的时候,拿出来一本毕业生杂志,上面有几篇分析文章,文章中提到,耶鲁大学出身的政界人事在参加总统大选的时候具备两个有利条件。
  第一,耶鲁大学出身的人士在美国社会各领域分布得密密麻麻,拥有有利的人脉资源。通过家庭、商务、慈善事业和社会活动、社交生活等,不管走到美国哪个地方,都能形成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因为这是耶鲁大学的杂志,所以做了特别的强调。其实这种优势并不仅仅存在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其他名牌大学的人际关系网也都相当庞大)。
  第二,耶鲁大学有对进出公职的学生进行奖励的传统。到20世纪初,耶鲁大学出身的人士在公职方面,对通过总统和议员选举的公职还不是很热衷,他们更喜欢作为官员在政府里工作。总统是哈佛大学出身,国务卿是耶鲁大学出身。
  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耶鲁大学在培养公职人员方面表现出更强劲的势头。耶鲁大学毕业生杂志上对原因进行了如下的分析。
  第一,从很久以前,耶鲁大学选拔学生的背景就比哈佛大学更加多样化。18到19世纪,这两所大学在美国东北部相隔不远的地方成为最优秀的两所精英培养机构,其中耶鲁大学更早地招收全国的人才。
  从1900——1940年期间,耶鲁大学的学生当中,来自附近新英格兰地区的学生人数不到一半。相反,哈佛大学的学生却大多数都来自新英格兰地区。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为建立耶鲁大学的全国性人际关系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竞争不再以新英格兰为中心,而是扩及全国范围的时候,耶鲁大学就能够发挥出比哈佛大学更大的力量。
  第二,从毕业生的发展方向来看,耶鲁大学毕业生的发展领域也比哈佛大学更为多样。耶鲁大学毕业生分布到全国各地,在各个领域建立了领导人网。相比之下,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却集中在主要城市的主要权力机构。
  第三,两所学校追求的价值观不一样。以法学研究生院为例,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企业做律师,而耶鲁大学则更多地进入政府或社会团体。耶鲁大学法学院以公益事业为目标的倾向更为强烈。
  第四,耶鲁大学更重视创造性的开发。还是以法学研究生院为例,耶鲁大学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创造性思考的人才,而哈佛大学法学院则通过彻底的训练,培养具有超强能力的律师。
  这里出现的密码并不仅仅局限于当选总统方面。“多样性和强大的人际关系网、创造性、对公益事业的态度”,这是这个时代所有个人、所有组织强化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核心要素。理性而不失野性,认真谨慎地工作,但不能失去创意,只有这些苛刻的要求全部具备,才能成为“人才”,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高难度的时代。

  11、一顿饭也是一次活动

  在华盛顿生活期间,我每年都要买一本饭店向导书《查格餐馆评鉴》(ZagatSurvey),那是一本紫色的长条书,包括华盛顿在内的七十多个城市的饭店都很在意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成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饭店向导书。
  打开《查格餐馆评鉴》,最前面是华盛顿最有人气的40家饭店,按顺序排列,接下来是按照味道、室内装潢、服务、饮食国籍顺序整理。我常常把这本向导书放在包里,每次定吃饭场所的时候,都能用到它。第一年,我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感觉有些不便,但是没过多久,我对华盛顿的饭店就有了自己的认识。
  美国的食物并不是特别好吃,重要的是饭店的氛围和关于饭店的故事。说客们经常出入的白宫附近的饭店;美国和前苏联险些陷入核战争危机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间谍们经常出入的饭店;克林顿举行生日派对的饭店;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等华盛顿权力女性经常出入的饭店;女性议员定期聚会的饭店……这些有故事的饭店在华盛顿很受欢迎。
  与美国记者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总要花费心思选择饭店。运气好的时候,我真的选得很好。那天,NBC电视台《夜线》(Nightline)著名播音员泰德·科佩尔就坐在我们旁边的座位上。我在大学时代惟一感兴趣的美国新闻节目就是《夜线》。整个吃饭过程当中,我都很想和她说话,可是那家日本餐厅太小了,而且吃饭时间很长,一旦打了招呼,彼此都会感觉很尴尬,于是我就忍住了。
  在美国,我几乎从来没因为工作和别人吃过晚饭。不过,有时候他们会赶在周末邀请我到家里吃饭,平时的晚饭很少和美国人一起吃。如果有什么事情,一定要晚上解决的话,那么先把问题解决,然后马上分开。
  大多数人工作结束之后,就想早点儿回家。下班之后和周末是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美国人认为第二天还要工作,不想在外面和业务上有来往的人们一起度过,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他们很少在外面过夜。
  因此,要想通过吃饭扩大交际范围,就只能选择在白天。我对其他事情可能不懂,但是在饮食方面,我敢于冒险。品尝从来没去过的国家的食物,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个国家生活过很长时间的人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点过食物后再逐一解释,我总是眨着眼睛认真倾听。我和日本报社的缅甸特派员一起去缅甸饭店,和非洲出身在国际机构工作的朋友一起去埃塞俄比亚饭店。
  马克在学生时代曾经在印度生活过两年,他说:“那两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我和马克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去印度饭店。马克对我说:“我不用叉子和刀,我想用手吃,没关系吧?”请求我的谅解。“当然了”,我点头同意,马克说:
  “在印度,用刀或叉子吃饭,就像两个人通过翻译谈恋爱。饮食的味道开始于手指的触觉。”
  因为我对饭店很感兴趣,所以也经常看报纸或杂志上刊登的有关饭店的报道,牢牢记在心里。在韩国,对方问“你想吃什么”的时候,如果你直截了当地回答,反而是不礼貌的表现。但是在美国,如果你直接回答,对话就会更顺畅。当有人请我吃午饭的时候,我就会事先做好准备。
  如果对方问:“我们在哪儿吃饭好呢?”我就会说:“我们去电影演员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夫妇来华盛顿时去过的饭店,怎么样?要不还有一家日本饭店,新出的午餐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