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是说美国生活水平高吗?土地价格便宜,可以住大房子,开高级汽车,所以很容易让人们产生错觉。但是你到欧洲去看看,国民生病了,国家免费治疗,子女上大学也不用花钱。德国人每年带薪休假的时间是7周,法国人是75周,意大利人是85周。相比之下,每天只知道工作的美国人,生活质量简直是一塌糊涂。”
美国人看似把工作和休假分得很清楚,可以不用看上司的眼色,自己舒舒服服地生活,其实他们也并不能尽情享受假期。根据wwwexpedia网络旅行社最新调查结果,2004年美国人把假期中的三天返还给工作,大约40%的美国人因为工作而推迟或取消了假期。
美国人不能彻底休假的原因很可悲。35%是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14%是因为“我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情”,10%是因为“如果把假期全部用光的话,担心会给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有24%不知道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他们的理由是“我太喜欢工作了,不想离开办公室”。休假中可能会有“一点点”工作的人达到30%—50%。最严重的是,竟然还有人患上了“假日病”(leisuresickness)。因为不工作而产生自责和忧虑,在休假中生病的人占3%。
好不容易才得到假期,一旦开始休假了,又要被“一定要好好玩”的强迫观念束缚。美国人当中有很多因为要好好玩而过分激动,或者做平日从不做的激烈活动而引起心肌梗塞。假期中发生的应急状况,70%与心肌梗塞有关。
古希腊人把“工作”叫做“ponos”,这个单词的意思是辛苦、苦难和痛苦。因此,我们把工作的理由说成什么自我实现等等,这些冠冕堂皇的说法都是骗人的。我们都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工作终究是痛苦的事情。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时候,上帝让他们从此以后靠自己的汗水养活自己,于是有人也曾经埋怨过,“要是亚当和夏娃仍然留在伊甸园里就好了”。
可是现在,就连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不是也要拼命工作吗?而且,在最近这个失业率超高的时代,在上班期间还能得到几天假期,已经算是很幸福了。哪怕每年只有一个星期,我们也应该怀着被邀请到“伊甸园”的心理轻轻松松地度过。不过,笔记本电脑还是要带在身上的。“说不定我还想写文章呢”,这是我的借口。啊……我又在欺骗自己了。
15、科林·鲍威尔的十三种成功法则(1)
2004年11月,美国大选结束前后,我参加了国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没想到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国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的,是由国务部新闻发言人向国务部记者和外国特派员解释政况,解答记者的疑问,国务卿轻易不会到这里来。
布什总统连任以后,表示第二届的智囊团要换新人。早就有小道消息传出来,说在布什的内部圈子(innercircle)中最受冷落的鲍威尔即将被抛弃。那天早晨,几乎所有美国媒体都预测鲍威尔国务卿将辞职,所以鲍威尔可能是来宣布自己离任的消息,向大家告别。
我并不关心鲍威尔是否离任,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关于韩美关系中令人头疼的状况。本来我也正想听听国务部的反应,现在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再好不过了,所以我赶在这个重要的日子来到了现场。不管我是否参加国务部的新闻发布会,想写这方面的报道都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会有很多的报道资料,各大媒体都会疯狂地传达出基本的情况。但是现场感,这是只有身临现场的人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不顾一切地赶到了这里。
果真,鲍威尔国务卿严肃地走到讲桌前,提出自己辞职的消息:“通过与布什总统的充分讨论,我觉得现在是我离开的时候了,所以我辞职。”但是,他的表情很严肃,看起来不像是经过充分的讨论,而是单方面得到了解雇的通告。考虑到在过去四年的时间里,内部圈子关于外交安保政策而发生的各种矛盾,应该用“被驱赶”的说法更为恰当。鲍威尔的会见结束以后,国务部的高级记者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窃窃私语地说,“那是人脸吗,简直是石头,一定是发生了矛盾”。
第二天,美国的报纸发出报道,“布什总统连任以后,没有向鲍威尔表达继续留任的意思”。大选结束之后的第一个周末,布什总统到位于马里兰州的总统别墅戴维营度假,并提出由时任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康多莉扎·赖斯担任国务卿。权力是冷酷的,不,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这样。
国际社会中的明星人物鲍威尔在美国国内却受尽冷落,凄凉地退位了。我对鲍威尔的印象很好,当我面对他的时候,甚至会在心里想,“好人”的说法是不是来自于他呢。表情、微笑,说话的态度都是那么温和,让人产生安全踏实的感觉。所以不管他说什么,我都愿意相信。
在布什政府的长官当中,鲍威尔是国内外人气最好的官员。带着倍受争议的布什政府第一期外交政策,鲍威尔到世界各国访问,出色地完成了“推销员”的任务。如果没有鲍威尔,说不定布什总统会受到更多的辱骂。
坐在鲍威尔辞职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我想起自己刚刚来华盛顿的冬天。陌生的一切当然很难,而且我感到恐惧。来到华盛顿没几个月,就爆发了9·11恐怖事件,忙得连太阳什么时候升起,什么时候落下都不知道,转眼就到了年底。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感觉很失落。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这里是鲍威尔国务卿办公室。国务卿想请您参加专门为记者们举行的派对,您能来吗?”我真的很幼稚,心情马上就好了起来。作为生活在华盛顿的数百名外国记者中的一个,毫无“存在感”地工作感觉到的失落总算可以得到些许的安慰。
那时候,我在华盛顿没有什么认识人,工作也刚刚起步,什么事情都不熟悉,感觉我就像个透明人。关于美国的报道,不管我怎么写,都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布什政府是不会在意的,韩国国民看过之后,好像也没什么反应。我仿佛每天都在没有回声的山上大声呼喊,我真的厌倦了。
鲍威尔为记者们举行的辞旧迎新派对就像其他的美国派对,聚集了很多人,大家互相问候、闲谈,很热闹。派对在国务部办公大楼的“条约厅”(TreatyRoom)举行,这既不是采访,也不是记者招待会,是那种可以尽情放松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见到鲍威尔国务卿,和他闲聊,所以格外难忘。
发言人沃克介绍过我之后,鲍威尔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希望你努力工作,取得更多的成绩”。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于是我问了鲍威尔国务卿很多问题。他说,“哎呀,今天是为了让大家放松心情,送走旧的一年才聚会,不要再想工作的事情了”,我记得自己当时很尴尬。
但是,鲍威尔绝对不是那种“老实的好人”。他做过参联会主席和国务卿,这就意味着他在美国众多精英人物中通过了最难穿透的难关,以及竞争,意味着他是个很可怕的人。当然,他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很柔和,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鲍威尔显然是个有能力的人,政治能力和应对媒体的能力也很出色。关于布什政府内部强硬派对待伊拉克战争的态度,记者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鲍威尔借助媒体的力量与强硬派斗争。每当鲍威尔被强硬派逼到绝境的时候,媒体都会明显地支持鲍威尔。因为他的见解得到了记者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记者中间树立了威信,拥有很高的信任度和人气,这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每次和国务部官员见面的时候,我都会伤心地说,“鲍威尔最终还是失败了”。
国务部官员和记者们都对鲍威尔的离开感到遗憾和难过,我也一样。不管怎么样,那天我算是看到了鲍威尔的开始,也看到了他的结束。如果有色人种可以做总统的话,鲍威尔国务卿被评为是最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位有色人种总统的人物。人们都说,最有可能成为女总统的人是希拉里,最有可能成为黑人总统的人是鲍威尔。
鲍威尔说过,因为家人的反对,他不想参加总统竞选,只要他不改变主意,他就几乎没有成为总统的可能。但是他给美国社会留下了丰厚的财产。作为有色人种的他,做过参联会主席、国务卿和国家安保等重要官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平等”、“希望”和“机会”。
他的自传《我的美国之旅》(MyAmericanJourney)是这样开始的,“我拥有精彩的人生”。接着,他讲述了一个出生于牙买加的黑人男孩儿,没有背负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在移民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故事。鲍威尔说自己是通过努力获得了幸运,虽然也不是没有坎坷,但是大部分时光都很美好。
下面,我们认真读一读写在本书最后的“鲍威尔的法则”。
事情并不像你想得那么坏。第二天早晨再去想的话,可能会好得多。
(如果遇到了气愤的事情)先把火发出来,然后再去克服。
不要被自己的立场(职位)束缚,免得当你的立场崩溃时,你也跟着崩溃。
只要动手去做就好。
慎重选择,因为你可能会得到它。
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不要让不利的事实妨碍你。
我们不能代替别人做出选择,同样,别人也不能代替你做选择。
检验小事。
功劳要和大家分享。
冷静,亲切。
有目标,态度要坚定。
不要恐惧,也不要考虑反对者的意见。
乐观的态度能增加你的力量。
鲍威尔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加上什么“成功”或“幸福”法则的题目。但是,这些原则说不定会帮助我们拥有美好的人生,让我们在今后也可以对别人说,“我拥有精彩的人生”。
告别国务卿职位的那天晚上,说不定鲍威尔回到家里大发雷霆,然后就把一切都忘记了。不,第二天早晨,也许鲍威尔会笑着说,“一切都没有像想象中那么糟糕”。
鲍威尔离开,赖斯成为国务卿。赖斯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以身边的人为中心做出重要的决定。国务部的官员当中,有些人很怀念鲍威尔领导国务部的方式,像军队那样“从下面收集意见,逐步反映到上级”。
16、“麦格西迈哲”和“塞提斯派瑟”
“姐姐,你是麦格西迈哲(Maximizer),还是塞提斯派瑟(Satisficer)?”
春天,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从瑜珈课堂回来的路上,后辈这样问我。周末在乔治城的罗斯公园举行瑜珈课堂。我一直以为瑜珈应该在黑暗的室内进行,看来也并不完全是这样。
听了后辈的问话,我摇了摇头。我想问她这是不是新机器人的名字,但是我忍住了,反问她:“那是什么意思?”
后辈是这样给我解释的。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追求最大满足的“麦格西迈哲”,一种是满足于现状的“塞提斯派瑟”。
追求最大满足的“麦格西迈哲”,常常追求“更多”、“更高”,要找最好的工作,还要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工作最出色,要拿到比别人更多的工资。因此,成就也比别人高,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但是,只要周围有比自己更“出色”的人,只要自己没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麦格西迈哲就不可能满足。
所以,麦格西迈哲不会轻易获得幸福。即使在购物的时候,麦格西迈哲都会担心还会有更好的地方,或者同样的东西卖得更便宜。忧郁症患者中有很多都是这种“麦格西迈哲”类型的人。
相反,“塞提斯派瑟”则是经常认为“这样就不错了”的人。“在这个充满失业者的时代,我还拥有稳定的工作”,“虽然房子小,但至少我有自己的房子,不用担心什么”,以这种方式思考,心情轻松愉快的人就是“塞提斯派瑟”。
塞提斯派瑟常常满足于现实,所以对变化和升迁的意志相对薄弱。相对来说,“塞提斯派瑟”是不会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重要的是,他们本人并不是很介意。
世界真的很公平。“麦格西迈哲”得到了很多,却不幸福;“塞提斯派瑟”很幸福,却并不是很出色。我用“麦格西迈哲”和“塞提斯派瑟”的尺度去衡量我认识的所有朋友,奇怪的是,韩国朋友大多是“麦格西迈哲”,美国朋友大多是“塞提斯派瑟”。比如说,现在过得很好,却不满足,计划着要考博士学位,故意给自己找事情做,把自己搞得很痛苦的人大多是韩国人。
相反,很多美国朋友都说:“如果责任更加沉重,工作也会更多的话,我不想升职,也不想得到更多的报酬。我就希望自己保持现在这种状态。”朋友的妹妹在纽约金融街工作,如愿以偿地赚到了足够的钱以后,果断地放弃了工作,搬到南部一个小城市。因为纽约的生活费用很高,而且纽约人生活得很华丽,看到这些,说不定会动摇自己的决心。
于是她搬到幽静而温暖的南方,照顾家人,用以前赚到的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她到底赚了多少钱,怎么能这么幸福?我们在心里羡慕她的同时,也对她的决定感到惊讶,本来还可以赚得更多,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但是,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塞提斯派瑟”。如果说韩国和美国有什么差距的话,那就是在美国,“塞提斯派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让他们满足于现状,幸福地生活。
从竞争强度来看,美国则更加冷酷,更加激烈,更加残忍。即使从“麦格西迈哲”血淋淋的竞争轨道中果断地撤退,也不会沦落为失败者,还可以从另外的意义上找到稳定生活的出路。因为大家都相信,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不一样。
在韩国,为什么普通人不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幸福,过上轻松的生活呢?也许因为韩国不管是国家还是国民,都是“麦格西迈哲”类型。“不能在这里止步”,这种对变化和上升的强烈意志,也许正是韩国发展到今天的原动力。但是,因为整个社会是由“麦格西迈哲”精神支配,所以认为“这样也很好”的“塞提斯派瑟”可以立足的空间就很小很小了。
想做个幸福的“塞提斯派瑟”,却又担心成为没有新挑战的无聊之人;想做个不幸的“麦格西迈哲”,却又害怕得不到心灵的平静。是“麦格西迈哲”,还是“塞提斯派瑟”,真的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第三章 想象力和勇气是你的武器
1、一定要背叛成功的法则(1)
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于2005年11月11日以95岁高龄离开了人世。我住在美国的那段日子里,一直都想见他一面,但是九十多岁的德鲁克不接受面对面的采访,只接受书面采访,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就在去世前一年,他还经常讲演、写文章,解答人们的咨询,所以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还是多少有些惊讶。
德鲁克自己写的书很多,其他人关于他的研究也很多,所以要想找与他有关的资料,可真是无穷无尽。只要我们随便拿起他写的书,就能懂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为了好好生活好好工作而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德鲁克是我通过书籍遇到的最好的建议者。在他的很多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改变人生的七种知性经验》。他在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要谈一谈我人生中的七种经验,是这七种经验使我成为有效率的人,不断成长的人,和不断变化的人。简单地说,是这七种经验教会我,在流逝的岁月中不做过去的奴隶。”
“在流逝的岁月中不做过去的奴隶”,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我去采访某个人的时候,常常是事先背诵问题,但是在见到对方之前,我会在心里扔掉那张问卷。因为那些问题是根据“过去”提出来的,如果我执著于那些问题,就可能错过眼前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了把话题引向“现在的瞬间”,而不是过去,我必须尽量抛开前一天准备好的问题。但是我没想到这个方法也会适用于我的人生。
德鲁克一辈子都是“生产性的人”。他说他从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身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居塞比·威尔第的最后一部歌剧《法尔斯塔夫》完成于80岁的高龄。德鲁克实在难以相信,于是他去翻找资料。
威尔第是举世公认的最著名的作曲家,为什么还要在那么大年纪继续创作高难度的歌剧呢?听到这个问题,威尔第回答说:“我努力完成每一部曲子,但是每当我完成一部曲子的时候,都会留有遗憾。因此,我想我有义务再去挑战一次。”
向德鲁克学习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读一读那本《德鲁克日志》(DailyDrucker),这本书收集了德鲁克的文章和讲演,每天读一页,可以读上365天。
德鲁克说过的话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一定要背叛成功的法则”。这句话是“不要做过去的奴隶”的不同版本。“成功”创造了新的现实和由此而来的新问题,把企业或个人引领到成功的方式,在成功的瞬间也就变成了“旧式”,不再适应新的现实。因此,成功之后仍然使用过去曾经给自己带来成功的方法,这无异于自杀之举。
德鲁克说,“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说法只会在童话中出现。
以前,我在有关哈佛大学生学习方法的书里也读到过类似的部分。成为“成功的哈佛大学生”的方法也是抛弃过去的成功模式。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和哈佛大学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在大学,最重要的不是独自埋在图书馆里看书,与自己作战,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学习多种不同的观点,翻看各种参考资料。但是,很多学生不能马上意识到这些,而是被过去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成功法则束缚。
越是高中时代学习成绩好的“超级学习明星”,在这方面出现的问题就越严重。如果不能达到高中时代的优异成绩,那些从前的优等生们就会固执地套用从前的成功模式,疯狂地学习,然而越是这样,成绩就越是下降。这就是“背叛成功法则”的瞬间。到了新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