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做华盛顿特派员的那段日子,习惯了“不分时间和场所,随时随地工作”。我最放松地面对工作的地方就是咖啡厅。9·11恐怖事件以后,我曾经在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厅里写过报道。当时,麦当劳里也随时播放CNN新闻,我可以了解每时每刻的氛围,正好适合我的工作。
  在杜邦环岛区,我最喜欢的饭店是名为“方尖塔”(Obelisk)的意大利餐厅。这是个小餐厅,只有几张餐桌,不做午饭,周末休息,这样就很难预约了。菜单也经常换,我每天吃什么饭几乎要听从厨房长的安排。这里的条件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做生意诚实,有自信,所以我很满意。看不见的招牌和入口我也很喜欢。也许是因为风不会吹到这里来吧,我可以更加放松。
  夏日的某一天,我和朋友一起在这家餐厅吃晚饭。我比约定的时间稍微晚了点儿,于是慌忙跑进了餐厅,连说了几声对不起,最后又发挥了我的“特长”——“挥起手提包打翻水杯”。放在朋友面前的一大杯水,不偏不倚,洒到旁边那个像帕瓦罗蒂一样宽厚的男人身上。
  “这可怎么办啊!太对不起了。”
  我把手提包扔到旁边,拿着餐巾纸擦去洒到男人衬衫上的水。服务员,我的朋友都拿着餐巾纸朝男人跑过来。男人豪爽地笑了笑。
  “没关系,天气这么热,凉快凉快也挺好的。对了,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早晨出来的时候没洗澡?所以给我来了个凉水洗礼……”
  这个男人的话音刚落,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
  男人又冲我眨了眨眼睛,风趣地说:“幸好不是葡萄酒,不用担心了。”我们也都随声附和。
  “谁说不是呢。要是红葡萄酒或可乐,那就真糟糕了。幸好是水。”
  一场骚乱就这样结束了。那个男人说得那么自然,甚至让我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帮了他什么大忙。那天,我们也吃到了厨房长发挥创造性制作的朴素而漂亮的菜肴。我和朋友谈到了华盛顿的各种政治要案和韩美关系,以及关于华盛顿人的琐碎传闻,然后起身离开了。
  沉闷的夏夜,我慢慢地走向停在街上的汽车,在心里想,“认为没有发生更坏的事情就算是幸运,这也是一种乐观的思考方式”。难道不是吗?如果想到那些最悲惨的故事,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找出几百种让自己幸福起来的方法。
  那个长得像帕瓦罗蒂的男人完全可以冲我发火,我也做好了支付洗衣费的心理准备。可是“覆水难收”!男人没有把事情继续恶化。如果他稍微抬高嗓音,这个夏夜的晚餐恐怕就很狼狈了。我们,他,还有整个餐厅的气氛都会变得很狼狈。
  记得那是在健身俱乐部的停车场里,运动之后出来,不知是谁把车停得乱七八糟,我的车开不出来了。前前后后反复几百次,说不定也能开出来,可我真的不想这样。我找来停车场的工作人员,想让他帮我找到车主。
  可是在这个大厦里,真的可以把车主找出来吗?我茫然若失地站在停车场里。这时,有三四名运动后出来的年轻男人发现了我的难堪。他们马上就看出是怎么回事,对我大声说道:
  “你可以把车开出来的,我们帮你,你试试看吧。”
  他们分散在我的车周围,喊着“再往这边点儿”,帮助我。人们好像以为这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纷纷围了过来,大概有二十多人把我的车团团包围了。最后,当我彻底开出车来的时候,人们齐声欢呼:“哇,真厉害,太棒了!”一边说,还一边拍手。我就像某项体育比赛的冠军,得意洋洋地冲他们挥着手,离开了那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和喜悦,仿佛做了很有趣的事情。
  如果没有他们,也许这一天我都会很不愉快地度过。我可能会找到停车场的工作人员,气愤地表达我的不满;车主出现的时候,我也会尽情表达我的不快;解决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丢失了我的时间和好心情,整个晚上我也不会快乐起来了。
  那天夜里,我在回家的路上这样问自己:
  “你曾经心甘情愿,为某个素不相识的人做拉拉队长吗?”
  “有人陷入困境的时候,你帮助过那个人,让他开心起来了吗?”
  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我学会了不乱发脾气和徒劳地发牢骚。这样做可能会在瞬间缓解自己的压力,结果却令自己和别人的心情都很糟糕,还会增添大半天的不快。在这里,当我提着沉重的东西走在路上,总是有人问我:“要不要帮忙?”有时候,并不一定是男人这样问女人。如果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他们都会这样做。彼此成为对方的看不见的,而且微不足道的拉拉队队长。给别人带来幸福,这也是让自己变得幸福的方法。

  11、成为天使的方法

  史帝芬·柯维的《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太有名了,不需要我做太多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已经在美国发行1500万册,现在仍然以每月5万—10万册的速度发行。
  说实话,我并没有找来这本书认真读一读。太有名或者太有人气的书就像好莱坞的大片,我从来不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知道了这本书的内容。史帝芬·柯维写完《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后十五年,又添了个习惯,改为《成功人士的八个习惯》出版。原打算在《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出版十周年之际再添加一个习惯,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时隔十五年才添加的第八个成功习惯究竟是什么呢?“找到你的声音,同时赋予别人灵感,让他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声音”(Findyourvoice;andinspireotherstofindtheirs)。这句话的意思是实现自己制造差异的欲望,寻找在某一方面做出贡献的生活。首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寻找到人生的意义,然后再去帮助别人,让他们也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这本书几乎是家喻户晓了,但我还是先把这七个习惯简单概括一下:
  要有主动性(有责任感和能动性)。
  行动之前首先确定目标(了解包括你的人生在内的各项计划将怎样展开)。
  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为了将来更大的喜悦,训练自己暂时把今天的喜悦推迟)。
  追求双赢(winwin)战略。
  首先听别人的话,理解之后再试图让别人理解自己(尽量少说多听)。
  灵活运用附加效果(整体的力量要大于局部力量)。
  锻炼身心(包括肉体、精神、感情和心灵等方面)。
  但是在这七种习惯之中,史帝芬·柯维认为最难做到的就是“少说多听”。我也很有同感。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做到先听别人说话,充分理解之后再说话,没有足够的内功是做不到的。
  《今日美国》的记者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先和史帝芬·柯维度过了一天,添加了书中没有提到的史帝芬·柯维的另几种成功习惯。
  首先,年愈古稀的史帝芬·柯维仍然拥有充沛的精力和元气。十二天里,史帝芬·柯维在欧洲七个国家演讲,每天夜里11点回来,还能坚持做90分钟的运动。而且,他从来不失幽默感。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史帝芬·柯维都要禁食。史帝芬·柯维是生活在犹他州的摩门教徒,共有9个儿女。到2004年为止,他的孙子孙女已经达到43名(当然,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长)。史帝芬·柯维说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家庭”。有人批评史帝芬·柯维的书不过是改编摩门教的教义,重新包装为管理学理论。但是史帝芬·柯维反驳说,他从来没有涉及到宗教或政治方面的内容。
  很多人对成功和幸福都怀有近乎强迫症的欲望,而且美国社会也积极主张成功和幸福。在美国,每个月都会出现好几本成功指南类的图书。仔细看看这些关于成功方法的书,无非是劝你改变自己的“习惯”。做这样的人,试着这样去做,其实这些归根结底都需要改变习惯。没有什么方法能让人一下子取得成功。
  执著地寻找新方法,最终只能改变自己的习惯。大家都知道,要想改变习惯,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几乎等同于“革命”。如果这种革命发生七次,或者八次,怎么会不成功呢?
  史帝芬·柯维毕业于犹他大学,获得哈佛大学MBA(管理学硕士),后来在杨伯翰大学通过组织活动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这所大学执教二十四年。他在五十岁写出了《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世纪最畅销图书。从那之后,他赚了很多钱,但是他投资了一家名为“FranklinCovey”的公司,经历千辛万苦,现在也算不上大富翁。
  重要的是,他的书被评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书,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史帝芬·柯维在十五年后增加了第八个习惯,说不定也来自给别人带去灵感的自我体验。他知道自己是谁,在这种自信的基础上,他帮助别人,让别人也明白自己是谁。
  看到这部分,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去伦敦的飞机上,曾经读到关于电影演员海伦·亨特的采访。海伦·亨特从反面角色发家,在电视上客串人物的时候,常常为了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停地出去试镜,但是每次都落选。有一天,她怀着“如果这次再落选,我就不做演员了”的心情去试镜,结果还是落选了。
  “现在完了,我应该放弃做演员了。”她遵守自己的承诺,下定决心放弃做演员的梦想。海伦·亨特心如刀绞地到超市去买东西。正在这时,一个蹲在超市角落里检查商品的职员看见了海伦·亨特,吃惊地说:“我在电视上看过你,你天生就有惊人的才华。”
  这句话改变了海伦·亨特的人生。“是的,我再试一次”。海伦·亨特信心十足,决定继续进行挑战。结果在下次试镜中,她终于通过了。这部作品就是让海伦·亨特变成明星的电视剧《为你而疯狂》(MadaboutYou)。后来,海伦·亨特说:“也许那个人就是来帮助我的天使。”他说他相信这个世界上存在天使。
  这样看来,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隐藏起翅膀的天使。因为不起眼的小事而称赞和鼓励别人的人就是天使。就像那个超市职员,在不知不觉中扭转了灰心丧气,甚至想要放弃的海伦·亨特的心情。有时候,他们也许会赋予我们挑战的勇气。有本书题目叫《称赞能让鲸鱼跳舞》。的确是这样。如果挨了骂,或者受到了批评,很容易就会告诉自己,“看来我是不行,还是在这里放弃吧”。人的心灵是极度脆弱的,听到别人的否定或批判,马上就会灰心丧气。相反,如果听到别人的赞扬,心情就会好起来,而且为了听到更多的称赞,人们就会突然产生更加努力的欲望。
  网上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恶性留言”,毫无责任地说些粗鲁的话。每当这时候,我就会遗憾地想:“这个人写下这些让人伤心难过的留言,他自己会幸福吗?”即使是批评,如果换成有礼有节的态度也会好得多,为什么非要挑最难听的话说呢?
  像史帝芬·柯维那样给很多人灵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人生,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怀着乐观的想法,给别人以希望,这应该比想象中简单得多。不,如果我们今天说过的善意的话给某个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改变了他的人生,当他像海伦·亨特那样成功的时候,也许会在采访中说,“那时候我遇到了天使”。看来,成为一名天使,远比想象中容易得多。

  12、做好上司是一种“艺术”

  如果为我们渴望享受的“五福”增加一项,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能够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职场上司福”。遇到好老板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甚至已经成为人生六福之一。也许你会说,可以在家办公,或者做自由职业者,改变工作状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最终还要在职场内部结构中面对面地相处。
  如果只计算“清醒”的时间,那么我们每天在单位与同事相处的时间最长了。很多人和同事们相处的时间甚至超出了与配偶、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因此,职场上司势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我的薪水、我的升迁,甚至就连我的未来,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职场上司的影响。遇到好的上司,怎么能不说是人生之福呢?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是办公家具公司“HermanMiller”的前首席执行官马克斯·德普利(MaxDepree),这个企业曾经被评选为“适合工作的美国100大企业”。他在一本题为《爵士领导》的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故事。
  我有一个孙女,她的名字叫Zoe,在希腊语中是“生命”的意思。Zoe出生时是个体重不到一公斤的早产儿。她是那么瘦弱,我的结婚戒指甚至可以套上她的胳膊。给Zoe做检查的新生儿专家说:“Zoe在今后三天内活下来的可能性只有5%—10%。”Zoe的身体连接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器械,躺在新生儿集中治疗的育婴器里。而且,当时的情况还很特殊,Zoe的爸爸在Zoe出生之前就离开了家,找不到他了。护士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对我说:
  “在今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您这位爷爷就做‘代理爸爸’,每天到医院来看望Zoe。每次来医院的时候,都要用手指轻轻按摩Zoe的身体和四肢。每次给孩子按摩的时候,都要反复告诉她,您有多么爱她。这样孩子才能把您的声音和动作联系起来。”
  护士说得很对。Zoe现在四岁了,我和Zoe的关系非常特别。对我来说,Zoe的声音和动作都很重要,就像四年前一样,我的声音和动作对她来说那么重要。
  爷爷和孙女之间分享“生命和希望”的故事令我感动不已,忍不住流泪。但是,德普利在这里想说的却是“领导能力”。德普利在他的《爵士领导》序言中写道,Zoe的护士对于什么是领导能力做出了最好的解释。联系“声音”和“动作”才是领导能力的核心。爷爷用力拉住更接近另一个世界的孙女即将熄灭的生命,重新拉回到这个世界。孩子生存的可能性只有10%,但是爷爷的声音和动作重新点燃了那个模糊得快要熄灭的小生命。他说,这就是领导能力。
  这就是把表面只有10%的可能性提高到100%的能力。德普利写道:“领导能力就是把不可预测的未来和个人才华联系起来。”在别人都认为“有问题”的事情中发现“机会”,这种眼光就是做领导的条件。他衡量领导能力的尺度不是“智慧”,而是“从身体里散发出来的气质”。
  有时候,听到上司跟自己说了很多正确的道理,挨过批评之后,虽然大脑可以理解“他说得都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情却很沉闷,身体也不灵活,根本不能奋发努力。相反,有时候上司只是拍拍下属的后背,只对一句“好好干”,下属就会想起下面该做的事情,毫无来由地雄心勃勃,甚至连上司没交待过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是的,领导能力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信任;不是某种规律,而是理解。如果我知道上司理解我的苦衷,相信我的潜力,我就会怀着“志愿者”的心理面对工作。德普利说:“志愿者型的职员才是对公司生产力和效率做出最大贡献的理想职员。”
  可是,要想让职员产生这样的感觉,“就要给职员以自由,让他们可以通过最有效最人性化的方式完成他们的任务”。所以德普利说,领导能力是一门“最大程度地开发个人潜力的艺术”。
  如果想知道某个组织或企业内部是否存在具有出色领导才华的领导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德普利说,只要看看职员们的工作态度,就能知道组织领导者是否具有高效和出色的领导能力。
  “成员们是否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他们在学习什么,愿不愿意奉献?”
  “他们是不是主动摸索方法,提高业务的数量和质量?”
  领导者的能力可以通过他身边人们的工作成果得到证明。不用往远处想,我只需通过自己的体验就能理解德普利的这番话。当我的上司不信任我的时候,我的士气和能力会降到最低点;当我的上司相信我,并且对我怀有期待的时候,我才能发挥得最好。人类就是这样一种合理的动物。

  13、不要被帅哥欺骗(1)

  如果我有机会在美国做记者的话,比起《纽约时报》来,我更希望做《纽约客》的记者。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在《纽约时报》这种可能给有权势或有学问的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威报社工作,当然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在《纽约客》这样的杂志做记者也不错,对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写出给读者带来快感的文章。而且,《纽约客》的记者不必像《纽约时报》的记者那样,每天都跟头条较劲。
  《纽约客》拥有与《纽约时报》相当的读者人数。2005年,《纽约时报》的发行量是110万份。这样的发行量在韩国或日本几乎连名片都不好意思递出去。但是,这却是全世界精英必看的报纸。国家政策会随着《纽约时报》刊登的报道而做出改变,很多政府方面都不知道的信息会出现于《纽约时报》,所以精英们都很喜欢看这份报纸。
  《纽约客》是周刊杂志,既不是时事周刊,也不是文学周刊,算是一种很独特的读物。最早刊登“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对美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事件进行报道的媒体就是《纽约客》。同时,读者还有机会通过《纽约客》读到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记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空心面》就曾刊载于《纽约客》,我读过那篇小说之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被空心面迷惑了,连续几周每天都做空心面吃。
  纽约这个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文化和新潮的最前沿”,那些喜欢纽约和憧憬纽约的人都读《纽约客》。当我在华盛顿读到全部都是纽约演出信息的《纽约客》时,多少有些虚脱的感觉,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毕竟是可读性很强的杂志,所以我还是很喜欢读。
  我喜欢《纽约客》,其实是因为葛拉威尔。不,再坦率点儿说,是因为我很羡慕他那间位于时代广场《纽约客》总部二十几层的办公室。他的那间小办公室里,一侧墙壁全部是玻璃窗,可以俯视纽约全景。“哇塞!在这种地方工作,很容易就能写出文章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