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大臣的金主。一旦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他将来在河东路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将来可言。
于是,郑侠立刻下命令,让太原府内的一些厢军分成了三个部分,其中两个部分立刻出城,进兵围剿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中的山贼,另外一方面,他还写信命令折克行,要求他立刻向太原府派出一部分援军。
可是,折克行毕竟不是一般的武将,郑侠自己也不并是河东路观察使,边境的安危说到底也要比内地更为重要,而且,折克行这个家伙做得更绝。
早就预料到郑侠很有可能会向他求援,折克行在完成交易之后,就彻底封锁了府州四周的陆路通道。让手下人装扮成西夏人的样子,在府州周边劫掠各个方向过来的信使。
如果是汴梁城里来得人,折克行当然不会造次,他会与自己的手下演一出戏,救下送信来的钦差。可是,如果是郑侠传过来的信,那就直接让他消失在西夏人手里吧!
而且,折克行按照既定计划,在交易之后,立即彻底放弃边境上一些不太重要的磐堡,利用新得到的那一万匹蒙古马,将那里的士兵和物资全都撤了下来,之后,便把这些人和物资都分散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磐堡之内。大雪继续蔓延下去,大家还是抱团取暖为上。
这样做,既收缩了防御面积,也降低了物资供应的困难度。何况,河东路的这些山贼的动作非常迅捷,大雪也掩盖了他们行动的痕迹。
没有了救援,一些靠近太原府的地主和商人立刻抛下家业,携妻带子直奔太原府。这些人,郑侠自然不能置之不理,开城将这些人放了进来。
漫天的风雪当中,蔡道高高地站在太行寨寨墙的门楼上,直愣愣地盯着那些兴高采烈归来的头目和喽啰们,以及他们身后丰富的掳获,心中却没有一点喜悦。
这些天,送上山来的小孩子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河东路的老百姓宁愿相信那铁石心肠的汴梁城大人们,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卖给他们这些山贼。一方面,自是山贼这个行当毕竟不合法,更为重要是,如今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自然会直奔汴梁城而去,以求一线希望。
大雪已经下了一个多月,太行寨里如今也只是买到了不到两百个孩子,而通过宋辽边境通道,被送到天津港那里的青壮年那就更少了。
说到底,河东路的百姓虽然突遭大难,可在他们的心中,官府的公信力还是非常高的,即便是搅得河北诸路形势打乱的郑侠又到河东路上任,他们还是会选择相信官府,而不是山贼。
蔡道相信,即便他现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可回来投奔他而来的河东路百姓也不会增加太多。说到底,还是他的年纪太小,在河东路的名望太低造成的。
不过,蔡道并会不因此就感到气馁,这些被送到山上的孩子,只要在元佑年间被自己调教好了,其中大多数人未来就会成为华夏的希望,就是自己在大宋朝撒下的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蔡道就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传播火种的人。
对于那些被攻破庄园,而被俘虏的那些地主、商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和忠仆,蔡道也让山寨头目把这些人全都押解回来了。
暂时,这些人也只能被一视同仁地关在山寨之前的遗留下来的破房子里,这些破房子虽然住起来,肯定不会太舒服,可用以保障他们在冬季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完全足够了。
第370 大行动3()
暂时,这些人也只能被一视同仁地关在山寨之前的遗留下来的破房子里,这些破房子虽然住起来,肯定不会太舒服,可用以保障他们在冬季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完全足够了。
到了明年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的时候,蔡道才会让五色领的人来这里区分。
人与人自是不同,对于处理他们的方式也自是不同。
那种善人式的地主,蔡道在明年就会把他们全都放了,毕竟,他们这次这么做的目的,也仅仅是求粮而已,并不是为了搞什么红色革命。
这个时代,谁这么搞,谁就是是个死。
因为这么做的话,不但地主阶级会视其为异端,就连那些随时处于破家边缘的百姓也不会参与这样的革命。即便他暂时能够闹出一些声势,以及地盘,也会遭到全天下势力的围剿,这一点,就连辽国和西夏的君主也不会坐视不理这样的情况发生。
至于那些一贯鱼肉乡里的人,蔡道就会把他们全家都发配到煤矿之中,至于那些仆人,如果愿意归降山寨的人,山寨也自会在考验之后,接纳他们。
如果还是愿意继续当忠仆,那就和他们的主人一起去挖煤而了此一生吧。
忠诚,当然让人景仰,可是,这些地主并不是皇帝,一直在剥削这些忠诚的仆人,甚至是他们的祖辈,这样是非不清的忠诚之人,蔡道其实并不在乎,也自然不需要这些只剩下愚忠的人。
大多数时候,天气并不会以人们的期望和意志为转移,漫天的大雪仍在继续,天气也越来越冷,这也是太行寨入冬之后,最后的一次行动了。
加上这一次抢来的粮食,太行寨这个是不单单能够养活全寨的弟兄,以及那些俘虏和孩子,还能够把他们养得很好。如果,那些河东路的百姓这个时候掉过头来一部分人进入山寨,这里也能养活几万人。
可惜,东京汴梁的吸引力还是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任何敢于阻拦在饥民洪流正面的人或者军队,都被这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垮。
狄咏抛下自己带出去的禁军部队,独自入京之后,便立刻病倒了,太皇太后高滔滔兀自不放心,还派了几个御医亲自为这位先帝的爱将诊治,虽然狄咏的病的确是没有发展到病入膏肓的地步,可是,他如今的情形还是非常凶险的。
而在这个时候,三衙的重要将领,残的残,病的病,没有一个能够镇得住局面又有能力处理这乱局的将领。不是没有人提议将边军的将领紧急诏进京城应急,可是,就是这些大臣们能够放心,高滔滔能放心吗?
这孤儿寡母的,万一招回来的武将自己有了非分之想,可怎么办呢?
自毁长城的事,莫过于此。如今汴梁城中可谓是坐困愁城,经过王安石变法的整治,汴梁城内的禁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不过由于近年来两党纷争不断,又经历了五路伐夏的惨胜和兰州城之败,损失了不少有经验、有能力的中低级将领和禁军的士兵。
明明城里面有非常充足的禁军,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将领带领禁军去拦阻那些饥民。其实,有能力的将领不是没有,只不过,这些将领要么被文彦博和吕公著坑怕了,要么就是不被皇家和执政们信任。
所以,不论是宫中的太皇太后高滔滔,还是保守派的大臣们,大家现在都在等高遵裕的归来。
可远在万里之外的高遵裕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回得来的。
想用蔡家的船队替他们传递消息,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所以,这一来一回,不耽误上一年半载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见到高遵裕的影子。
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了,那些饥民组成的大部队已经穿过了洛阳城十几里,眼看就要靠近汴梁城了。
大家都知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不得不考虑启用文官来辖制禁军,负责拦阻这些河东路的饥民。
他们倒是想把这个差事推给蔡确和章敦,可这两个人又不是傻子,凭什么替保守派背这个黑锅呢?
就在这时,蓝田四贤之一的吕大防占了出来,他主动站出来接了这个差事。
吕大防是蓝田四贤四兄弟里唯一一个没有拜关学张载为师。吕大防身高七尺,眉目秀发,长得是仪表堂堂,声如洪钟。不过,他今年的年纪也不小了,差一岁就六十的人了。
他奉旨带着五万禁军以及大量的粮食辎重,出了汴梁城,急急赶到了河阴县。
河阴县的汜水关,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虎牢关,古称成皋关或者古崤关,这里是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一旦占据并扼守住这个地方,饥民的队伍就无法通过陆路进入汴梁。
这个时候,面对朝廷派来的大批禁军,蔡道自然不会在派手下跟朝廷作对了。不是打不过,而是没有必要这么做,一旦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肯定会牵连这些从河东路来就食的饥民们。
文彦博和吕公著也不是真得就不管这些饥民了,他们只是担心这些饥民一旦进入汴梁城,他们就会重蹈王安石的覆辙。
人言可畏啊!
当初,他们用来攻击王安石的借口,现在活生生的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一旦让宫中的小皇帝知道的话,即便太皇太后高滔滔也不好再继续保着他们了。他们二人主动致仕,已经最好的结局了。
所以,文彦博和吕公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大股饥民进入京畿地区。
吕大防虽不是太精通军事,但是他也知道汜水关的重要性,所以,他派一员大将领着京城里一只较为精锐的骑兵先期赶往了那里,只要把守好关口,大部队一到,那些饥民们自然会被挡在关口之外。那么,他吕大防也就不用背上乱杀良民的恶名了。
好在蔡道进入汴梁城以后,元丰最后的几年,整个中原地区粮食大范围的丰收,为国库和内库储备下了大量的粮食。接下来,只要吕大防紧紧守住汜水关,文彦博和吕公著就会派禁军的队伍将救灾用的粮食运抵河阴县。
从这个方面来说,蔡道将河东路的灾民引导到这里,其实,也是帮了文彦博和吕公著的忙了,因为,毕竟能够在大雪灾里活着走到汜水关的河东路百姓都是一些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以及他们的妻女,那些老弱病残,根本就禁不住这一路的严寒。
这一路,蔡道也只是给这些饥民们提供了数量稀少的粮食补给,倒毙在路上的人一点也不少。
可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是不错了。
最起码,能够活着到达汜水关前的饥民占了河东路逃荒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比当年郑侠去河北诸路救灾所做的要好得多。
更何况,吕大防并不是郑侠,他为人方正,洁身自好,不屑于去贪救济灾民的那些粮食。
只不过,同属于保守派阵营,吕大防也有着这一派文官相同的毛病。他出生在西北,可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对于在西夏国进攻中苦苦挣扎的西北百姓的疾苦并不是太了解。
吕大防这个人对于文官的脸面比任何都系看得都重,所以,他手下的文官有贪污受贿情形的,他虽然会将之罢官,但是,其对这些贪官惩罚的力度非常小。
那支骑兵部队终于赶在饥民队伍穿过汜水关之前,赶到了那里,并且也顺利的拦住下了这些饥民。
第371 ‘万家生佛’吕大防()
这支抢先一步出发的骑兵部队终于还是抢在饥民队伍穿过汜水关之前,赶到了那里,并且也顺利的拦住下了这些饥民。
‘万家生佛’,这是河东路全体饥民们逃难到汜水关之后,对于这位救了他们的吕大防送上的最高赞誉。
老滑头吕大防这一次做得的也的确非常出色,这里面也有天气奇相的帮助。在大宋境内,这次千年难遇的大雪灾波及的范围偏偏就是郑侠到任的河东路,而中条山脉就是这次大雪灾南北的分界线。到现在,到这条河东路最短的山脉以南都没有下雪。
这也就难怪文彦博和吕公著如今对郑侠也是非常厌恶,在外人看来,其实就是他们两个将这个灾星派到河东之后,才惹下的这桩天大的灾祸。这厮还恬不知耻的想要将这个黑锅扔给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结果非但没有把黑锅扔出去,反而是越描越黑,让蔡道的大名在整个河东路这片大地之上反而是越传越广。
这次的大雪灾也关键是太邪异了,偏偏就到了中条山以北,居然到现在也没有飘下一片雪花。
随着大部队接而连三地抵达汜水关,来自于河东路的饥民们也纷纷驻足在关前。也就是因为这极其诡异的天气,吕大防只需要操心将朝廷派拨来的粮食派发给这些饥民,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冬天。这个差事就能做得非常完满。
到这里,即便吕大防这次带来的部队离着风陵渡已经不远了,可蔡道仍然没有让穆老寨主带着人撤回来,因为他已经料定吕大防此刻还是仍然不敢派兵去攻占这处重要的隘口。这个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指挥打仗的能力,而且他的手下也并没有值得信赖的将领供他驱策。
更何况,他如今的处境比洛阳那个信任知府要差了很多,那个知府毕竟呆在坚城之内,即便他将城内的厢军全都派了出去,也不用担心洛阳城的安全,如果这些灾民真得胆大包天地想要进攻洛阳城的话,他这个知府再在城内征集青壮也就是了。
这个知府虽然蛮横无理,可他也是个做事果决,有见识的人。地处内陆的城池之内的厢军根本就不堪一用,与其把这些废物留在城中,还不如重新招募一些青壮。他是这么想得,也是这么做得。
洛阳府知府再得知出征的厢军队伍溃败之后,他便立即在城内发放榜文,召集青壮保卫洛阳城。这也就是他有底气不给那些残兵败将开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居然酿成了那么的大的恶果。
也的确是像蔡道估计的那样,吕大防到了汜水关之后,便严密地控制的手下的禁军,让其不得随意出关,更不得扰民,他亲自从禁军当中挑了一些良善之辈,派自己的亲信率领这些自己挑出来的士兵到饥民当中稳定局面,发放救济粮。
这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自然不会拖吕大防的后腿,他们二人尽心尽力地将汴梁城府库之内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汜水关。
由于,少了地方官府的层层盘剥,这一次放粮,效果惊人。因为吕大防的严防死守,一再申明军纪,而具体操办的人多事吕大防自己的幕僚,并没有一个文官参与,所以,事后调查,汴梁城派拨到汜水关的粮食,九成九都送到了这些饥民的手中。
整个冬天,在汜水关前,除了一些老弱因为严寒的原因病故之外,其他的饥民没有一个是因为饥饿而死的。
这在古代政府历次的救灾当中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吕大防的这次救灾,如果和熙宁七年,王安石亲自组织的那次救灾相比,还是略有不如的。可是,比起元丰六年以后,郑侠到各个地方救灾,特别是河北诸路蝗灾救灾的结果来看。实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富有盛誉的郑侠到了河北的时候,其救灾的结果,不但让那里的百姓饿死了四成左右,还留下了非常的大的隐患——保甲叛乱。
贤明与昏庸,对比起来是如此的分明。
熙宁七年那次旱灾,之所以说王安石比文彦博和吕公著做得好,有两个原因。
第一、经过这么多年的变法,王安石的变法并未获得多么大的成功,却为宋神宗的府库内积攒下了极为充足的粮食以及财帛。这也是那些遭受到旱灾而流离失所难民们赶往汴梁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库和内库的充盈,让继位之初看着空荡荡能遛马的国库和内库的宋神宗心中大定,这也就是他敢于罢免王安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难怪有人评论这一对君臣是,聚敛之君和聚敛之臣。
这也也就导致了王安石变法最后的结果和王安石本人最初的愿景从根本上背道而驰。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做到了‘富国强兵’,可是,其付出的代价却是坑苦了整个大宋那些良善的百姓。
第二、王安石在知道流民动向的时候,并未按照以往的惯例,让沿途的地方官设卡拦阻那些逃难的灾民,而且,变法派的那些地方官大部分都尽职尽责的拿出一些粮食礼送这些灾民出境。
郑侠所画的那些流民图,只不过描述的是那些保守派系地方官员境内的惨状,这些官员就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灾民饿死在自己的境内,却始终无动于衷。
而这一次,大雪导致河东路各个州府县之间几乎全都失去了联系,这些地方官一个个谨守门户,他们如今自顾尚且不暇,又如何还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逃灾的饥民呢?
所以,这一次在从河东路逃难到风陵渡口这段路上,死去的老弱病非常多。如果不是蔡道在风陵渡两岸处给这些灾各民提供了一顿饭的话,死去的人会更多。
可是,这一次,蔡道为整个河东路所做的事情,也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
做了好事,却无人知道,也无法让人知道,可知蔡道如今有多么郁闷。
‘万家生佛’这顶高帽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吕大防的头上。
至于一直尽心尽力在后方给吕大防运送救灾粮食的两位宰辅,自然被人忽略了。罪魁祸首虽然是郑侠,可是河东路的百姓们如今都知道了,文彦博是介休人,可是,郑侠那个灾星就是他和吕公著派去的。
没有郑侠郑灾星这个因,又如何有这些灾民流离失所这果呢?
对于吕大防的这次就在,蔡道自己以及他手下的七色领组织都没有做什么多余的动作。此次的大雪灾中,他和他的这些手下们在暗中做了这么的事情,其实,也无非为了让更多的河东路饥民们尽可能多的活下去。
不过,蔡道却不会让呆在太原城里的郑侠好过。
第372 新流民图1()
不过,蔡道也并没有因此而闲下来,他想出了一个非常绝妙的主意,可以让窝在太原城里的郑侠和汴梁城里的文彦博与吕公著都过不好这个冬天。
就这样,在吕大防志得意满救助饥民的时候,不知从哪一天起,一套连环画在汜水关前饥民的营地,河东路的各个州府县里,以及汴梁城市井之内迅速的散播开来。
这自然是出自蔡道的手笔,这套连环画一共有九幅图画所组成。
第一副
却是出自郑侠的手笔,
也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
流民图!
这幅画,蔡道还亲眼看过。
想当初,蔡道一进入汴梁城之后,就想方设法让赵佣从宋神宗那里将这幅画拿出来,他亲眼观看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