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能维持原来的军事规模。
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或许还受到建奴积威的影响。但是在辽南。经过几次防守作战。大家已经不再将建奴看成是什么无敌的军队。反而是有些轻视。
议事会的这些临时议员。平常同辽南的关系都是比较密切的。不仅知道辽南在于建奴的作战中。并不落于下风。更是接受过邀请。到讲武学院看过阅兵。包括此前很少有表现机会的重装步兵、重装骑兵。都是在校场上演练过。
与传统的铁片甲、鱼鳞甲、锁子甲相比。板甲在外形上给人的冲击力是巨大的。穿着板甲的重装步兵站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好像是无数钢板组成的钢铁城墙。看到这样的军队。无疑都会充满必胜的信心。
大多数议员都相信。明军三路出击。应该是有胜无败。而这一次。应该能够从建奴手中。占领更大的地盘。
正如李彦所说的那样。辽东土地广袤。物产资源丰富。而辽南这么狭小的地方。就建了很多工厂。生产制造的商品销往五湖四海。但是辽南的发展。也差不多快要饱和了。主是资源缺乏。空间有限。
如果复辽军能够占领更多的地盘。辽南这些工厂、商社。就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辽东有很多矿产资源。可以开矿场。办工厂。意味着更多发展的机会。
而李彦也说得直白。未来复辽军占领的地方。也将由议事会和政务院管理。也就是说复辽军占领的地盘越大。议事会的权力范围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复辽军和议事会的利益是一体的。
在议事会以及辽海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就是原来的辽民。为辽海所收拢。虽然迎来新生。但依然向往回到故土。重建家园。
另外一种就是关内来的。包括李彦他们。也包括宽松积极的商贸政策所吸引来的商人。随着军管逐渐取消。工商业更多是引入商业资本。后者在辽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必须要团结的对象。(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七回 京城形势
天启四年十月。辽东三路大军大举发起攻势。这是萨尔浒之战以后。许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战事发起之处。有关的战报送到朝中。朝野一片哗然。有人为之欢呼雀跃。认为这是扬我国威的一件事情。
辽东战事糜烂至今。屡战屡败。虽然这些年在防守上做的不错。没有再继续丧师失的。但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对区区建奴。竟然是数年无功。有人愤懑。对于此战也抱有热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者多。都盼着这次战事能够赢的胜利。虽然这几年都是防守。但在积弱已久的辽东战场。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这样说来。辽东这些年也确实取的了不少大捷。
人们最津津乐道。包括镇守辽东的几位大人和将军。其中最显赫的无疑是以大学士、兵部尚书衔坐镇山海关。统领蓟辽、天津、登莱军务的孙承宗。
自从孙承宗出关坐镇。辽东一改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时期的颓败。数次挫败建奴。虽未能复辽。但对于连败的大明来说。已经殊为难的。
在民间。孙承宗现在的名望。差不多达到当年力挽狂澜的于谦于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镇守辽西的平辽总兵官。左都督王国兴。王国兴镇守辽西之后。裁汰冗兵。辽西的战局。并且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强兵。几次防御作战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劳。
相对来说。坐镇辽海的李彦以及辽南、东江的将领。民间的消息就不是太多。这也是李彦刻意追求的结果。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
即便是孙承宗、王国兴等人的名望。也仅仅是局限在民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望。那还是华夏社着力宣传的结果。
在朝中。因为党争。对于孙承宗的攻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年。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也曾经将防守做的很好。但却因为建奴的几次骚扰。而遭到不断弹劾。最终去职。才有了袁应泰的殉职。以及辽沈大败。
当然。熊廷弼在应对建奴骚扰。以及的方守御的组织上。也未能做的尽善尽美。特别是对国库的消耗方面。让朝廷始终难以安心。
相比于熊廷弼。孙承宗和王国兴的组合。无疑表现的更加出色。但是。这并不能够让他们免于被攻击弹劾。
魏忠贤一直都知道朱由校的心中。能够的到他宠信的。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内官以为。还包括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如今都在辽东。
这三个人就是最早任锦衣卫千户时保护皇太子以及朱由校的骆养性。还有同朱由校志投的李彦。以及后来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
在这三个人当中。李彦与骆养性一去辽东数年。远隔重洋。虽然辽东事重。他们的消息经常随战报出现在朱由校面前。毕竟长久不见。而且他们的位置。也很难影响中枢的决策。久而久之。魏忠贤也就不怎么将二人视作威胁。至少是在当前。还不算主要的威胁。
孙承宗则不同。孙承宗是大学士。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对中枢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驻山海关。手握重兵。回转京城。也不过是数天的时间。所以魏忠贤一直很忌讳孙承宗。攻击弹劾。未曾断过。
此前。阉党不断攻击孙承宗“暮气”。就和当年有人攻击熊廷弼固守一样。认为孙承宗不思进取。不能复辽。
与熊廷弼当年面对的情况不同。当初朝野间的争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政策上的纷争。有些公允之言。发展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为“为争而争”。全然成了党争的战场。
只不过。在辽沈、广宁大败之后。这样的论调并没有市场。加上孙承宗命硬。几次关键时刻。又凭借守城取的几次大捷。这才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两三年。
这一次孙承宗抓住机会。商定三路出击。此前并没有上报朝廷。待到发兵以后。才有看到这份战报。魏忠贤觉的机会来了。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已经羽翼丰满的阉党改弦更张。开始攻击孙承宗轻动刀兵。而且不经过圣裁。擅自用兵。
与民间对辽东用兵充满希望不同。虽然说过去两年多间。辽东的防守都做的不错。不过此前的辽沈、广宁大败。在朝臣的心中还有阴影。这也是此前阉党攻击孙承宗保守。而不能起到效果的原因。大家都觉的。眼下的情况能够守住。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冒进的话。很可能会向当初想要收复抚顺的袁应泰。以及扬言用六万兵复辽的王化贞一样。闹出笑话来。
不曾想形势陡然间出现了变化。一直力陈稳固防守的孙承宗。突然动用三路大军。全力出击。俨然成了冒进一派。
不放过任何党争机会的阉党。反倒是拿起了之前反对他们的论调。开始攻击孙承宗冒进轻敌。
此时。阉党正死死盯住熊廷弼封疆一案。攻击东林党收受贿赂。包庇熊廷弼。并且抓了汪文言;现在又攻击孙承宗。试图一举解决东林党这个反对派。
有明一代。党争贻害无穷。而且越到晚期。党争越是混乱。到了阉党时期。不仅毫无原则。而且开始动用政治迫害。
如果说之前东林党与浙党。与三党之间的斗争。虽然则。但是其手段无非就是言官的弹劾、问责。然后被攻击者辞去官职。或者是被剥夺了官职。譬如李三才。方从哲等人都是如此。
到了阉党时期。东林党还是老一套。不断的上疏弹劾魏忠贤。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阉党就不同了。魏忠贤提督东厂。掌握锦衣卫。他要看谁不顺眼。随便找个理由。就将人投进了镇抚司大牢。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在历史上。魏忠贤曾经用诏狱迫害致死很多东林党人。其中包括汪文言。也包括“六
所谓六君子。包括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人。其中杨涟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光斗是左佥都御史。为都察院都御史的副职。都是三品高官。也被残酷的在诏狱中折磨致死。纵观历史。殊为罕见。
至于后来的七君子。更包括了名动天下。士林之望。位列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高攀龙。
天启四年十月。双方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而手握大权的魏忠贤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同他作对的东林党。
作为华夏社的主笔。石柱国如今已是名动天下。朝廷也曾有意招他为官。不过石柱国一直都表现的很低调。也拒绝出仕。
石柱国对自己如今的位置。华夏社已经形成一整套的运作模式。旗下包括了出版、舆情两个主要的科。
华夏社依靠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逐步完善的发行网络。已经成为大明首屈一指的出版巨头。毫不夸张的说。要是石柱国愿意。随便说一句话。都能传遍大江南北。
对于华夏社的未来。李彦曾经同石柱国描述过。那就是无冕之王。
这样的说法曾经让石柱国很吃惊。经过李彦的解释。他很快明白了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
在李彦的构想中。都察院依然是衙门。御史也是官员。官员衙门之间。关系都是相当复杂的。大明到了今天。贪腐遍的。御史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而在未来。所谓风闻言事的职能。将会为报刊舆论所取代。
同都察院以及科道官不同。报刊具有民间的性质。来自于民间。而又在民间流传。报刊要到民间采风。要是那个官员**了。报刊可以将情况登出来。百姓的呼声可以通过报刊抒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上面的官员看到。就可以起到言官的作用。
报刊在民间流传。百姓都能看到上面的消息。朝廷的政策可以广而告之。因而是最佳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
在李彦的构想中。报刊同民间的舆论。可以构成一种强府起到监督作用。对百姓起到教化作用。
相对于入朝做个低品级的小官。石柱国对李彦的构想更感兴趣。事实上。在京城。在清流当中。石柱国的帝国。也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御史。与邹圆标、冯从吾等人平起平坐。风头一时无两。
当然。石柱国虽然不愿意出去做官。但是这些年在华夏社名闻天下。又通过科举或者各种途径出去做官的。也并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一些读书人成为华夏社的特约撰稿人。其中也有人通过这个载体成名。而后为官。
受到华夏社影响的还包括那些经常阅读华夏社印刷物的读书人。官员、士绅。事实上这些群体。不读华夏社出版物的基本没有。而看的最多的就是《华夏时报》、《华夏文学》等等。
这些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华夏社一些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间。一个可以成为华夏系的官绅和读书人的群体。已经隐隐成形。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九八回 简单方式
李彦与石柱国之间,从起初的主人与家仆,到了今天,可谓亦师亦友,李彦前往辽东的数年中,石柱国开始走向前台,并且成为民间清流野望,人望相当之高。
不过石柱国每年都会前往辽南一次,同李彦促膝长谈,他始终将李彦看成导师,以及华夏社真正的主导者。
平时,两人也保持着频繁的通信,石柱国有写日记的习惯,而这些日记,每过上一段时间,都会整理到一起,发往辽南。
李彦戏称石柱国这是思想汇报,石柱国也并不以为意,而是很诚恳地请求李彦给予指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思想交流。
石柱国在京城从事的事业,华夏社的出版,以及华夏书院的教育学术,都是让他感到很有成就感,并且能够安身立命的所在。
石柱国做事很专注,也正是这种专注,才使得华夏社成为大明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出版社,也使得华夏书院短短数年间,成为与东林书院、关中书院等平起平坐的著名书院,|Qī…shū…ωǎng|甚至在民间的影响力上,华夏书院要远远超过这些书院。
石柱国始终恪守着李彦曾经说过的,新闻要客观,但是报纸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他尽量不参与到政治中,在历次政治风潮中,华夏社都是采用不同立场的稿件,让他们进行争辩。虽然有地时候会同时得罪不同的势力,但是华夏社高举不偏不倚地大旗。久而久之,倒是没有人能够指责什么。
不过随着朝中党争的加剧,华夏社要想置身事外,已经很不容易,至少魏忠贤控制的东厂。就曾试图胁迫华夏社修改他们的新闻立场,为此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为了自保,也出于本身地政治立场,华夏社开始逐渐向东林党靠拢,这也是石柱国与李彦商量之后的决定。
在李彦看来,东林党固然有着行政能力低下。政治斗争缺乏智慧等明显的缺陷,不过与之对立的阉党,却是一股极其强大的破坏力量。
虽然东林党或许不能算是最佳的选择,但是阉党绝对是李彦不能妥协地对象。
就好像李彦无法通过汪文言。说服东林党成为组织严密地政党一样。李彦甚至也不能通过石柱国。使得华夏派系地官员士绅。成为一个现代政党。在政治上面。李彦同样走得很小心。也很陌生。
对于李彦来说。即便是在辽南。在复辽军中。虽然他通过各种手段与组织。将这个体系中地人。都放置在一张大网之中。但政党这样地东西。也始终无法破土而出。更别说京城这样地地方。
当然。与东林党相比。华夏社通过一些活动。以及组织。还有《华夏商报》、《华夏文学》这样地载体。保持着经常地交流与接触。联系甚至要更加紧密些。在关键时候。这种联系。或许能够让这个派系发挥出一些未曾料到地作
华夏社与东林地合流。使得反阉党派在朝野间地舆论中占据了绝对地优势。唯一地劣势就是阉党不是以前地浙党。他们更残暴。也更不讲规矩。
天启四年十月。阉党在朝中发起对孙承宗地连番弹劾。不过从山海关、天津送回来地战报。很快让阉党地图谋宣告失败。因为明军在三处战场上。都是进展顺利。并且取得了初战地胜利。这对阉党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明军地失利。不仅让阉党对孙承宗地弹劾成为一个笑话。《华夏商报》已经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前后地不同表现写在报纸上。在很多人眼中。阉党俨然就是出尔反尔。上蹿下跳地无耻败类。
在朝中,东林党还有那些华夏派的官员,就是华夏社的保护伞,魏忠贤并不能为所欲为,而在皇帝朱由校的眼中,辽东的胜利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他已经公开声明,光复全辽的那一天,他要为孙承宗、李彦、王国兴等人授爵,三个人都有可能被封侯,可见朱由校是多么的高兴。
辽东的消息,还在一个接一个的传来,这种将小胜夸大为捷报,将对峙说成是优势的手段,李彦并不陌生,而他也没有选择,他需要转移朝廷在辽南的目光,也需要缓解朝中的压力。
但是,京城的形势并不像他所期望的那样逐渐好转,反而是越来越险恶。
天启四年十月底,锦衣卫再次将汪文言给抓了起来,起罪名就是接受熊廷弼的贿赂,试图包庇这个十恶不赦的罪人。
李彦接到京城来的消息,伫立窗前,久久不语,然后让人将郑书、包有才、茅元仪等人都叫了过来。
“京城有变化了,我必须要回去一次,”李彦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关的消息,郑书他们刚才也都看过了。
“大人现在的身份,似乎不适合离开辽南,何况,前方战事正急……”茅元仪让李彦的话给吓了一跳,连忙站起来反对。
“大人若是回去,又要如何应对京城的局面?”郑书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静,一针见血地问到最为关键的问题。
李彦皱了皱眉头:“我还没有想好,之所以叫你们过来,也是想讨论讨论这个问
“一直以来,我们辽南都是尽量避免卷入朝廷的斗争当中,但是,现在朝中的斗争势如水火,之前就是对孙大人的连番攻击,对辽东战局的影响暂且不提,我们辽海之所以能有今天,华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此次华夏社也被卷了进去,我们不可以继续袖手旁观,此其一。”
李彦的目光恳切地看着茅元仪,郑书和包有才都不用多说,他们两人还有石柱子都是跟李彦起家的最早的几个人,李彦放不下石柱子,以及在京城的基业,这是肯定的。
茅元仪和华夏社没有这样的渊源,不过他是孙承宗的学生,与李彦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刻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个儿的立场:“大人所说不错,何况阉党所为,乃祸国殃民之举,此正人君子所不能容也。”
茅元仪在辽海这么些年,倒还是脱不了书生的本色,李彦笑了笑,道:“阉党和东林之间,若是普通的权力斗争,那倒也罢了,但是两者之间,现在的力量对比很不协调,东林针对阉党,无非还是以往的尚书弹劾,而阉党呢?阉党已经开始肆无忌惮地动用锦衣卫,用诏狱抓人,所为书生见到兵,有理说不清,枪杆子上出权力,古往今来,正人君子同小人之见的争斗,吃这样的亏已经很多很多次了。”
茅元仪和郑书听了,脸色都有些凝重,正如李彦所说的那样,书生见到兵,大兵也不管你什么大道理,用的就是拳头,现在阉党也是这样,你上疏弹劾,我就将你抓起来,弄到诏狱里,还怕弄不死你?
本来,锦衣卫都指挥使是骆养性的父亲骆思恭,魏忠贤提督东厂之后,就拥有了对锦衣卫的管辖权,因为骆养性属于李彦这个派系,而且也曾和魏忠贤发生过冲突,所以就找了个借口,将骆思恭打发到神机营去了,换了田尔耕为指挥使。
田尔耕就是魏忠贤手下的一条狗,魏忠贤说干啥,他就干啥,使得阉党掌握锦衣卫之后,愈发变得横行无忌。
“大人说得是,这就好像街头的喇唬,说到底还是要看谁的拳头大,阉党有锦衣卫,东林什么都没有,皇帝那儿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他能知道的,都是司礼监那边选择过的,而司礼监,不过是阉党手中的工具罢了,所以现在这件事,是要让皇上知道真相,还得手上有武力,”包有才笑着说道,这家伙竟然拿当初出声的喇唬说事。
李彦点了点头:“京城附近,我们能调动的亲信也只有津滦的厂卫营,京营当中,兵战俱乐部一些人或可成为助力,还有就是骆思恭大人的神机营,”李彦想了想:“黄大人掌着戎政,不知道京营这一块,能够控制多少。”
“京营废弛已久,恐怕也不堪使用,”茅元仪摇了摇头:“要是平常,大人可以和一位总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