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杨涟等人依然保持着神志的清醒,当巩永固告诉他们,魏忠贤已死,请各位大人出去疗伤的时候,杨涟、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魏大中等人全都不愿,他们希望能够见到皇上。
本来,按照之前的计划,也是要在攻破锦衣卫以后,迅速送杨涟等人前往皇宫,以在皇上面前揭穿魏忠贤的真面目,巩永固虽然不忍,倒也硬下心肠,让人安排护送几个人前往皇宫。
复辽军已经控制了京城,前往皇宫自然一路顺畅,不过照顾到杨涟等人的伤势,速度就慢了一点,等到了宫里,正好是朱由校下旨厚葬魏忠贤,不愿打理国事,进了里间,李彦和几位重臣说话的时候。
看到杨涟等人,孙承宗以及几位并非东林派的官员都是悚然动容,朱延禧愤然说道:“此等贼子,当真目无王法。”
此刻,杨涟等人见不见天启,对李彦已经没有太大影响,不过最终他还是在门外禀奏了一声,朱由校对在万历、泰昌、天启之间两次继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杨涟、左光斗显然有着不错的印象,很快走了出来。
在看到杨涟等人的惨状以后,忍不住滴下眼泪,温声抚慰杨涟等人好好养伤休息。
杨涟能够在魏忠贤权势方张的时候,即上疏指斥其二十四大罪,性情最为暴烈,当即拖着残躯趴在地上,请求皇上严惩魏阉极其党羽。
杨涟的执着,向来出名,左光斗、周朝瑞等人,也皆是刚烈之辈,此刻魏忠贤、客氏已死,朱由校伤心绝望之余,却也不忍加罪于死人身上。
李彦虽然手握重拳,不过一直没有进入朝堂,他地官职和权力都是在辽东打出来,这还是第一次亲眼目睹朝堂上发生的争辩。
杨涟
持,孙承宗等人不发一言,李彦想从中调和,刚说了让杨涟给骂了回去,到了最后,朱由校索性哭着躲房间里去,让孙承宗看着办。
杨涟他们就要孙承宗表明态度,孙承宗苦笑着看了看李彦:“李大人,此事终究要让含冤受辱的大臣和百姓信服才是。”
李彦看了一眼杨涟等人,微微点了点头:“这是自然,我等等会再向皇上禀明,杨、左诸位大人但请放心,魏忠贤已然伏法,阉党也容不得他们逍遥,诸位还是回去好好养伤,早日出来理事,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还要有赖各位大人的才干。”
李彦模棱两可地给了杨涟等人回复,不等他们抗议,就让下面的兵士护送他们离开,转身对孙承宗等人微微笑道:“诸位大人,天亮了,咱们也该做事了,当务之急,是让京城的局势尽快稳定下来。”
孙承宗、崔景荣等人都点了点头,眼下最重要的事情,确实就是稳定局势,然后才是权力格局地洗牌。
能够做到现在的位置,孙承宗等人无一不是天纵之才,崔景荣、赵彦也曾经为方面官员,他们处理政务的手段和能力,是李彦远不能比的。
很快,一道道的指令发布出去,京城戒严、部分衙门官吏照常理事,以皇上名义发出布告,除布告上的官员之外,一切正常,道明只惩首恶。
看着孙承宗等人娴熟地处理这些日常性地事情,李彦就知道今后的朝廷依然离不开他们,而在中枢,复辽系缺乏能够说得上话的成员,甚至连这样地盟友也比较难找。
这些事情处理起来也比较快,而且朱由校不管事,李彦又实际控制了皇宫内外,只要他们几个人商议通过,就能用印直接发下去。
李彦这时候又发现一个问题,基本上大事小事,很多事情都需要用到皇帝的大印才算有效,由此可见皇帝手中的权力是如何的巨大,也就能理解为何魏忠贤得到皇帝地宠信,就能将曾经众正盈朝的东林打到绝境。
如今,只要李彦他们这几个人达成一致,就能直接用印发布,也等于大权在握。
李彦、内阁大学士朱延禧、大学士孙承宗、吏部尚书崔景荣、兵部尚书赵彦,这五个人组成了临时内阁。
一道道的指令发出去,消息也不断反馈过来,包有才搜集信息的才华毋庸置疑,李彦也不瞒着孙承宗他们,直接给他们看了,其精细程度,让孙承宗他们惊讶不已,也意识到李彦对于京城的控制,已然非常严密。
事实上,因为李彦手上拿了玉玺,临时内阁所作出的决定,都需要取得他地同意,当然,因为在稳定局势这一点上,大家的态度相同,所以并没有出现太大分歧,即便有,也给暂时搁置起来。
“诸位大人,虽然说行文已经下去,现今局势,却不能不使百官惊惧,还是尽早确定阁部人选为好,”吏部尚书崔景荣抬头看了李彦一眼,这句话虽然是对大家说地,但他心里也清楚,此事乃当下头等大事,甚至要比清算阉党更加重要。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一回 立宪
李彦虽然考虑到政以后政局重组的复杂性此刻还是心力交。最重要的是身边手太少。又缺乏必要的资历。虽然掌控着京城的局势。安插一些自己的官员不是问题。但也要拿的出手。不然孙承宗等人势必难以接受。
临时内阁除李彦外的四个人。政治态度相对比较温和。其中包括带有东林色彩的孙承宗。其他三个人既非东林。也未阿附阉党。至少也没有在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做出激烈的举动。
当然。他们也最为没…魏阉的一些做法。而遭到罢斥。
这样的局面。对李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明代的内阁起初只是类似于秘书性质的机构。后来才逐渐权重。成为文官之首。只不过内阁的票拟还需要司礼监披红。形成内外制衡。甚至就连大明最为强势的首辅之一张居正。也不的不取的冯保的支持。才能够独揽朝政。
李彦对这个问题早有虑。当下微微一笑:“诸位大人。本官曾经听过一言。说是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就以我大明来说。前有汪直刘瑾。如今又出了个魏忠贤。诸位大人有没有想过。这其中的原因?”
孙承宗等人一阵沉。朱延轻咳一声:“此乃小人当道。德行不修的缘故。”
“既如此。朱大人可以办法让样的事情不再发?”李彦不等朱延禧细说。就开口打断他的话。朱延禧想说的。无非还是过往的那一套。而在李彦看来。那东西显然是够的。
“去这一两年。阉党横行无忌。不管是内阁也好。六部也罢。包括科道言官尽皆给魏贤控制。阉党目无法纪根源何在?”李笑。说出一句他在东时候经常会说的话:“没有制约的权力。终究是要失控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
孙承宗等人都是有|才实'的大。能够坐到今天的位置绝非侥幸。李彦说的这个道理。他们一听就够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能不能接受则是另外一回事。
儒家讲求道德修。所谓内圣外王。而以这个为理论基础才形成了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其核心是一个“德”字。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标榜的。
他们并不认为李彦句话是正确的在他们看来。一道德修养比较好的人。就不会轻易;化。但是在实面前。又不不承认大部分人无法做到这一点。
李彦提出“制衡”这一点。孙承宗等人以为这样会相互牵制。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大明王朝的政治权力也处处充满牵制。譬如说内阁票拟。需要司礼监批红。皇帝用印。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科道官员的存在。可以风闻言事。
李彦觉不管是内制度。还是科道官的风闻言事。都充满着人治的色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皇帝拥有最终的决断权。
其实。这才是太监权不停出现的根本原
当然。李彦也没有和孙承宗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他提出这个问题。只是一个由头。让众人明白自己的想法。这才提出了几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方案。
其一就是彻底废除礼监的批红权。相应的。内阁的权限就变的更大。按照李彦的设想。日常事务。内阁就有决断权。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一定要内阁票拟之后。由司礼监批红。再交给皇帝决断用印。
对于拿掉司礼监。孙承宗等人也愿意。却不的不考虑此法是否可行。皇帝那边会不会同意。毕竟。传统上一直是这么做的。皇帝会以为他们是揽权。不过看到李彦在坚持。们也就没有在这件事情继续争论。毕竟。这也是他们想做的事情。李彦既然愿意出头。那么尝试一下也可以。
敲定这件事以后。李彦就顺势提出内阁中的议事规则。实行首辅负责。其他人分理。重大事项“票决制。
李彦就以刚才这个议为例。说明“票决制”的具体做法。如果大家一致同意。那么这个动议就算敲定了。如果有分歧。那就以人数的多寡来决定。譬如说支|的有四个人。有一个人反对。那么这个议案就要被否决。
当然。如果有争议话。也可以提出暂时搁置的议。如果“票决”认可搁置。即可搁置。如果票决需要表决。那就立即表决。
总之。所谓的“票制”就是按照少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集体决策。
孙承宗和朱延禧等人对视一眼。应该说李彦这个提议并不算出格。事实上之前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李彦仗着武力乱来。或者说直接强势擅。竟他费了这么大的力气颠覆阉党。于私来说肯定抱有更大的目的;于公来说这样的功也要加以封赏。
却没有想到李彦会出这个
制”。也就是说他主动放弃了揽权的机会。按照少数数的原则。现在内阁当中。李彦显然是不占任何优势。
既然如此。这个议也给顺利通过。并且大家还讨论了首辅与其他成员的权限问题。在李彦表态不会做个首辅以后。最终也大致同意李彦的意见。首辅统揽全局。并代表整个内阁。其他人则分管不同方面的事务。重大事项。必须要通过内阁会进行票决。
至于首辅的人选。众人议一致。共同推举孙承宗为首辅人选。并奏请皇上定夺。再理清楚权力架构后。李彦提出的第三点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他提出不管是皇上。还是内阁首辅次辅。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程度。“合法”进行。
魏忠贤能够专权的最大利器就是“中旨”。也就是不经过内阁。直接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旨意。通常意义来说。这样的“中旨”是不合乎规定的。领受圣旨者可拒不执行。但实际上。因为皇帝威权的存在。“中旨”几乎无人敢拒绝。魏忠贤专权初期。虽然也有人提出过反对但是给阉党官员搬出皇帝这尊大佛。立刻就无可施。无言反驳。
而李彦直接就提出。限甚至是废除中旨的存在。不管是圣旨也要。还是内阁发布的命令也要。都必须程序完备。不然就不具备合法性。
这一点的重要性。承宗等也都是很理解。原则的议案很快通过。李彦现在也只能让一些原则性的先行通过。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布局。
紧接着。李彦就更进一步。由序的完备性。推到各种决策及行为也要严格按照既有的规定。不能随意破坏既有的法律。
彦提出这些议案。都是以防止1党之祸再次发生为理。也很有道理。包括“依法理政”这一条。也很快通过。
期间。也有一些事需要临处理。众人就以刚才商定好的原则进行处理。然后继续讨论这些大的原则。
事实上。李彦提出这些东西。都不是新鲜事物。譬如遵守法纪。大明律也写的很完备。…比如对程序的认定。其实都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只是从来没有真正执行过罢了。
虽然说“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但对天子来说。就不存在犯法与否的问题。因为皇帝是超越法律之上的存在。
所以在抛开一些细节和分歧以后。李彦提出来的一些原则性议案。也包括孙承宗等人补充两条。一共是十二条。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孙承宗等人对于这些条款总体都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们主要体现了对权力的限制。而他们对此也有同的忧虑。毕竟魏忠贤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他们也担心彦会借着兵而进行揽权。如今李彦自己提出这些原则。基本上是绝揽权的可能。他们自然不会不同意。
正因为如此。朱延禧等人对李彦的观感也在发生改变。因为李彦之前声名不显。主要是依靠军功晋升。又不是科举出身。众人多少还有些忌讳。见他并不揽权。提出的方案也言之有物wωw奇Qìsuu書còm网。自然大声。
朱延禧等人此刻都没有意识到李彦如此做的目的。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原则将会发挥的巨大作用。事实在后世对这次内阁会议的评价相当之高。认为是华夏民主制度的第一次“立宪会议”。
在确定了这十二条之后。李彦提出了第十三条。作为对前面十二条的补充。也就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守本规。法规本身更改。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否则|何人都不能以其他方法对法规进行修改。
朱延禧敏锐的意识:李彦所说的任何人。是不是也包括天子。也就是当今皇上。
“所谓立万世法。这些律令经皇上批准后生效。不仅当今皇上需要遵行。以后也是同样。如果要修改。就必须按照刚才所说的。召集文武百官。并的到大家的认同才行。”李彦看着满脸严肃朱延禧等人:“不然。若是一句话就废掉这些律令。岂不是又同前一样?谁能保证不再出现新的“魏贤”?”
————————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二三二回 司法
时内阁最终还是通过了“第十三条”,而这全部的十被众人一致认可,成为临时内阁的施政准则。当然,在正式生效之前,还需要得到皇上的认可,而事实上,临时内阁已经在李彦的强调下,开始运用这十三条,处理当前需要处理的事情。
“十三条”也确立了内阁集体决策、首辅负责、次辅分工的运作方式,临时成员就包括目前的五个人,一致推举孙承宗为内阁首辅,其他四人为次辅,并讨论划分各自的分管范围:孙承宗统揽全局,并分管通政司、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原内阁大学士朱延禧分管都察院、礼部、六科;原吏部尚书崔景荣分管吏部、工部;原兵部尚书赵彦分管户部、大理寺,李彦则领兵部和刑部。
所谓六部九卿,最重要的就是礼、兵、工、吏、户、刑六部,以及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李彦领了兵、刑两部,其它卿寺概不插手,在五人中权柄并不重。当然,兵、刑两部又相对比较敏感,掌握着国家暴力机构,不过重大决策都需要内阁集体通过,李彦也不能借此胡作非为,李彦也由他的优势,那就是在辽东的辉煌战绩,拥有练兵经验,并提出他的施政方针,在未来五年之内,对大明军队进行整编,使其更具有战斗力。
至于刑部,李彦坦白告诉孙承宗等人,之所以想分领刑部,是因为他想限制刑部的权力,按照李彦的想法,刑部权力过大,既能勘问案情,又能审理定罪,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权限又存在重复,他认为刑部只能勘问案情,断案之权属于大理寺,刑部无断案权。
事实上,历代封建王朝设置大理寺,目的就是与刑部形成审理与复核监督的关系,都察院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李彦提出勘问与审理分开,刑部只管勘问,大理寺负责审理,都察院进行复核,看上去确实比较合理,又是削刑部权,而重大理寺和都察院,他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也让其他人感到认可。
最终,临时内阁还是通过了三法司权力地调整和分配,刑部管勘问,大理寺负责审理,都察院提请审理并复核,也即是刑部勘问以后,将案件转给都察院,都察院根据案情提请大理寺进行审理,并对大理寺的审理结果进行复核,如果认为并不合理,可以继续抗诉。
这个程序,在孙承宗等人看来,似乎比较麻烦,李彦却坚持这样设置,他认为依法断罪,事关重大,轻率不得,这个原则必须要定下来。
这样做对李彦来说,并没有好处,孙承宗等人已经认可他是一心为公,最终还是表决通过,但又对具体的分工进行了调整,以崔景荣领刑部,李彦领工部,毕竟刑部即便在削弱之后,也掌握勘问拿人的权力,而李彦在辽东发展工矿和农业的成绩也很瞩目。
李彦对此也没有在意,众人达成共识,就形成文字,送进内宫给皇上审阅,当然在表述上,会比较艺术,并非是诸人表决,而是举荐、推举,朱由校虽然出面接见他们,知道京城局势稳定,也只是略微点了点头,似乎不太感兴趣。
经过张皇后的开导,朱由校的情绪似乎已经渐渐稳定,看他满头大汗的样子,似乎刚才正在干活,估计是借此排解心中的悲伤。
虽然并非刻意。如今地皇宫都在李彦地控制当中。皇宫内地任何动静。朱由校地一举一动。李彦都能了如指掌。邵荣刚才已经简单告诉他情况。朱由校确实是在干活。而且是木工。
李彦与孙承宗等人不同。他并不反对朱由校做这些事情。作为一个后来者。他更觉得世袭制地国家元首并不需要。也不应该过问具体地政务。就遴选行政首脑来说。家族世袭制显然不如在更广泛范围选择更好。
而此刻他也只能同孙承宗等人一起。请求皇上亲政。朱由校对此明显不感兴趣。勉强应下地同时。以身体不适为由。让内阁按照十三条所说。处理朝政。有事再行禀奏。
朱由校地态度。孙承宗等人明显不能认同。李彦却是送了一口气。这十三条虽然没有说限制皇权。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是这样地效果。事实上。李彦对新政地期待。也是从限制皇权开始。朱由校眼下对权力不感兴趣。正好让他有施展地空间。
在朱由校批复以后。十三条终于就此生效。临时内阁也以极快地速度发出这道圣旨。
通政司和邸报下达给各衙署和地方。
当然,十三条的规定在李彦看来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人看来,也不过如此,除了废除司礼监、票决制之类有些新意,其他一些原则,都能在大明律中找到依据。当然也有人能从中看到不同,受到这个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少。
在外面地人看来,最大的变化还是内阁和六部九卿地调整,内阁首辅孙承宗,次辅朱延禧,兼领礼部尚书;崔景荣、赵彦、李彦都晋身内阁大学士,崔景荣兼领吏部尚书;赵彦兼领大理寺卿;李彦领兵部尚书。
六部尚书入阁为大学士,在明朝也有先例,除此以外,为阉党陷害的杨涟为左都御史、左光斗为右都御使,二人领旨审查阉党一案。
与过去不同,内阁发文要求都察院查案,必须要根据律法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