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 国共内战导致历史失真
而国共战争所造成的两岸分裂,则是抗日历史事实被遗忘与扭曲的国内因素,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在政治与经济上需要依赖美国与日本才能生存,因此不愿大量公开与深入的发表抗日历史真相,而影响到台日美的关系,目前台湾的主政者,更是有着极强的亲日情结,公开反对日本为侵华的暴行而道歉,这样台湾如何会重视中日战争的史实?
而国共战争所造成的两岸分裂,则是抗日历史事实被遗忘与扭曲的国内因素,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在政治与经济上需要依赖美国与日本才能生存,因此不愿大量公开与深入的发表抗日历史真相,而影响到台日美的关系,目前台湾的主政者,更是有着极强的亲日情结,主动反对日本为侵华的暴行而道歉,这样台湾如何会重视中日战争的史实?
在中国大陆,共产党因为是抗日战争最大的受益人'2',因此不太愿对于抗日历史真象,做太多的报导,与深入教育,以免让国民党领走抗日历史的光荣。当然,最近中国大陆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观点,也开始有了调整,在「不动声色」的状况下,已经可以在历史就是历史的观点下,开始撰写一些立场超然的抗日战争历史,但是整个的努力,仍然相当的不足,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与人民宣扬与教育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还是有着政治的禁忌。
所以无论中外,对于中日抗战的史实,都有着自己的政治利益考虑,因此对于中日战争史的真相,都有扭曲与淡化的做法,造成整个历史事件缺乏深度与广度的记录与报导,一个失真的历史记录,是无法解答历史的问题,而且会产生历史失忆的远因。总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胜利了,但是中国人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甚至连中国人在战争中的历史真相,也被出卖与遗忘了。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失忆症,成为现代中国问题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7。 中国人是英勇的战士而非人质
近年来,部分的中国人,特别是海外的华人,特别热衷「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宣扬,喜欢将中国人与犹太人的遭遇做对照,这种做法当然是有事实的支持与其特别的观点。但是过度的强调南京大屠杀单一事件,又没有全面抗日历史的掌握,反而会出现一种偏差,把中日战争的英勇抗敌历史,仅仅浓缩成为南京大屠杀的面貌,因此会造成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另外一种被扭曲的形象,好象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只是无助受害的「人质」,而非英勇迎战的「战士」,这点对于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而言,是极其不公的印象。
历史千真万确的事实是,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东方犹太人的单纯「受难者」,只能完全无助的受欺等死,只有等待盟国的大军来拯救。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真正的从事一场无比牺牲的英勇战斗,中国成为争取作战胜利,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唯一原因,不是国际强权对于中国人质性牺牲的一个安慰或是补偿,而实实在在是因为中国血战不屈的贡献,没有中国的奋战到底,世界就没有战胜法西斯的历史,所以,中国成为战胜法西斯不可或缺的主要盟国,中国才会得到这个国际社会崇高的地位。(想想看有多少国家想要这个极其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若是没有重大的历史贡献,谁会把这个崇高的地位送给中国?)
8。 国民政府主导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另外一个在华人团体中,也非常普遍的问题是:抗日战争究竟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打的?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问题,也是抗日战争历史至今无法显出真相的主要理由之一。根据历史的事实是,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全体的中国人民,都有参加这场中日的战争,但是以战场的表现而言,国民党是当时领导政府的政党,当然是负起领导全局战争的主要历史责任,而共产党则是以游击战方式与日军作战。
中日战争是那个党打的?并不是真正的重点所在,事实是,当时中国所有的党派与全体的军民,都参加了这场历史中日历史的决战。与其归功是哪个政党的功劳,不如回归历史真相的记录,大家可以心平气和的从真相记录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改朝换代历史的结论,可能是由成王败寇的逻辑所支配,但是千万中国人民的血泪历史记录真相,却不能因这样的逻辑,而予以扭曲与抹杀。中国人绝对不能认为许多国民党的领袖们,有着留日背景与日本关系,就认为国民党媚日或是惧日,事实上,多数国民党领袖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中国民族主义成为支配他们的主要力量。只要看蒋介石最后会采取「联苏容共」的抗日政策,就可以知道,为了准备抗日,蒋介石甚至放弃了自己所一向坚持的政治信念与原则,而寻求苏联的援助与允许共产党参加抗日。更别提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国民政府承担了多少的责任与压力,而终于将中国从次殖民地的卑微地位,提升到联合国的四强。
中国共产党当然有参加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当时最为重要的政治路线,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革命目标,是要推行「无产阶级专政」,日本右翼军阀政府,是这个革命要推翻的重要阶级敌人之一,所以中国共产党会抗日。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并非把抗日当成必须全力出击的首要目标,因为它的历史使命,是要打倒一切的反革命势力,壮大自己的革命队伍,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是把抗日当做达成革命成功的一个环节而已,当然不会主动尽全力去与日本拼战'3'。
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无法举出自己在抗日战争中,所真正缔造光荣战役的重大历史记录原因之一,平型关作战只是太原会战中的一个战役,共军也在这场战役中,只担任敌后游击五分之一的责任,成功的伏击一个日本的补给运输队而已,百团大战也是一系列游击战的统计总数,个别的作战规模,连战斗'4'都算不上。假如中国抗日的真相,只有平型关与百团大战(两场作战加起来,日军的死亡人数只有三千人不到),再加上一些游击战,那么中国就真的对于二次世界大战,没有贡献可言了(幸而这不是抗日战争事实的全部)。假如中国真的是这样的抗日,中国根本就别想成为联合国的四强,恐怕连台湾、东北都要被国际共管了。
虽然如此,共军仍然在黄河南北,长江两岸,各种大大小小的游击战中,与日军进行非常艰苦的对抗,八路军抗日的牺牲,也是非常的惨烈,共军有自己一套非常难缠的游击作战能耐,让日军与伪军遭到非常严重的牵制与可观的损失。但是这些抗日的行动,究竟是战略的牵制,而非战略正面的对抗'5'。
9。 抗日史实需要肯定
历史必须还原它的本来事实真相,否则历史将会继续出现严重的不公,也会导至历史悲剧的继续发展,中国人曾经为维护人类历史,免遭法西斯的蹂躏,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当时中国人的血泪与牺牲,到如今还是遭到近乎完全的被遗忘与抹杀命运,难怪中国人会有如此重大的自我认同的困难。
当全世界在探寻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之时,中国人竟然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重大历史的定位?也不知道中国做了那些重要的贡献?中国人也不明白,为什么在中国赢得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反而会丧失领土,中国会陷入内战?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不能知道自己光荣的历史。这些历史严肃的问题,当然中国人要负起自己民族不争气的责任,但是国际强权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中国上下其手的破坏与出卖的做法,也要负起同样的责任。
因此作者写这本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告诉所有的中国人,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的历史真相何在?依照历史事实的记录而言,中国是战士,而不是人质,中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于全世界的人类,共同追求历史的正义与和平,有着极大的贡献,但是中国在历史上应有的光荣与权利,全都被强权的政略所出卖了。
本书不是一本抗日战争全史,没有巨细靡遗的记载抗日战争中所有的重大战役与事件,它只是设法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中,挑选一些重大的事件,找到中国在这场历史大决战中的贡献,以及点出历史曲折与变化原委的所在,本书更是不讳言的指出中国在国际强权运作下,在历史中遭到出卖的挣扎。本书绝对无意丑化日本的恶劣与暴虐的意图,也不想挑拨盟国对中国出卖的是非争议,更不想要为哪一个政党的形象而辩护,本书只想设法记录一些抗日战争历史的真相,告诉全世界与所有的中国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究竟付出了多少代价,做出了多少的贡献,以及最后遭到多少的出卖与陷害。
这本书比较着重历史事件原因的探讨,与历史教训反思的探讨,因为作者认为,目前离开中日战争历史发生的时间,已经有半个世纪以上了,有了如此时间的长度,历史就不能只满足于事实的考证与收集而已,更要能从事实的资料,发掘其意义的思索,才能发挥历史教训真正的价值。作者认为,历史的因要比历史的果更为值得思考,而设法分析历史当时的状况,设法找出相同状况之下的不同布局与选择,也是提供了解历史教训意义的重要思考方式。
因此在写作历史之时,难免会对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有事实的发现与价值的褒贬,而对于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人物,作者并无任何的个人恩怨与利害可言,对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一样必须抱着历史就是历史的态度,无法讨好某些政治利益的观点,否则就会再度扭曲了历史。作者全书的立论观点是,在人类最为关键的一场历史决战之中,中国人身为战士,为全人类的正义与自由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中国人不朽的荣耀,历史的真相不能永远的被扭曲。
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超脱自己的环境、身世与观点的历史叙述,由于涉及到历史人物与党派的批评,或者作者应该透露一点自己家世的政治背景,由于先父曾经参加过共产党抗日的军事训练活动(当然不是共产党员),因此了解共产党的抗战策略,虽然先父很快的脱离共产党团体,而积极的参与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作,最后成为国军的陆军上校军官。但是在退到台湾之后,只因为过去这点的「红色」记录,成为台湾白色恐怖的牺牲者,后半生都活在政治的监视之下,失意潦倒。先父的基本立场是,看清共产党,也看轻蒋介石(典型的粤派军人观念)。先父当初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在抗日战争中,想要多出一分力量的结果,导至了后半生失去自我发展与贡献国家的机会。
这也许是作者内心之中,永远感到不平与遗憾的地方。
10。 日本对华的全面侵略迫使中国抗战御侮
作者对于第二次中日战争历史的看法,大略可以简单归纳如下:假如单就中日之间的关系而言,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原来是可以不必一定发生的,或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因为在中日长达二千年的历史关系之中,中日亲善与互不侵犯的时间,远比矛盾与冲突的时间,长得太多。就算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中日关系出现冲突的发展,中日之间也没有爆发全面战争的绝对必要。但是由于中国成为日本与国际强权决战的战略筹码,因此在日本错估中国民族主义的力量的前题之下,冒险的发动这场战争。其实日本也曾经一直挣扎着,希望避免与中国进行全面的决战,也多次希望能够早些停止与中国全面的战争,因为日本知道,当时日本真正的敌人不是中国,而是苏联与美国,与中国进行决战,绝对是日本的历史悲剧。
根据当时历史的事实而言,中国没有能力挑起这场战争,日本没有能力结束这场战争。中日战争对于参战的两个国家,注定是没有赢家只有输家,而真正获利的超级大赢家,反倒是苏联。不过日本是在恐惧日苏历史大决战,以及未来美日之间会爆发历史冲突的战略思考下,决定要设法在中国扩大日本的战略空间,与增加决战筹码,而侵略中国,日本以为很快就会结束中日战争,但是这场战争竟然成为中日的历史决战,虽然中国付出近乎无法承担的代价,但是中国也走上浴火重生的最大突破与发展,假如不是苏联、英国联手发动另外一种对付中国的「侵略」,中国现在的历史会有不同的发展与结局。
本书将第二次中日战争的时间,上溯自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与一般的抗日战争历史,从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开始,有所不同,因为依据历史的事实,日本从九一八开始第二次正式的侵略中国,假如抗日战争是从七七算起,那么如何能够解释,在中日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一百三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沦陷,五千万人民被奴役的事实,历史大事件应该注意其发生之因,所以作者对于这段时间的历史变化,用了不少篇幅加以论述。
当然,中日双方是从七七之后,才进入全面战争的阶段,双方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三天,两军双方总共进行过二十二次的会战(双方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三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方伤亡了三百六十万人,日军伤亡了一百一十万人,中国平民死亡了三千五百万人,中国人民的财产损失估计,超过六千亿美元,另外中国无数的文物与古迹,都遭到日军大量的摧毁与劫掠。最后日本在中国战区共有一百二十万部队向中国投降,六十万的关东军向苏联投降,日军的主力部队,几乎全限制在中国的战场。这就是中国对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无与伦比的贡献,这些资料就是一个驳不倒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成为联合国四强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叙述可以受到观点的扭曲,但是数字仍然会说话。
11。 孤军抗日牺牲最大
整个中日战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一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在这个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先是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是想尽办法步步蚕食中国的东北、内蒙与华北,中国是忍辱负重的设法争取时间,完成统一与建设,以凝聚国力来面对中国民族生死存亡之历史决战。
在七七事变之后,中国虽然没有准备完成,但是被迫全面的应战,日本是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以优势的兵力,击溃中国的抗战意志,不过中国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焦土作战,在重大的军民伤亡中,让日本陷入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而在武汉会战之后,日本企图改用以战养战的战略,扶植汉奸政权,来搜刮中国作战资源,并且迫使国民政府最后因为力竭而放弃抵抗。此时国民政府采取长期战略相持的方式,消耗日军的作战能力,迫使日本在面临战争资源面临耗竭之前,悍然的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夺取南洋的战争资源。
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与全球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共同对日本作战,中国在形式上结束了孤军的态势,但是由于盟国对于中国战区,是采取极端歧视的战略资源分配次序,苏联又切断中国的对外联络信道,因此造成中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不但没有得到更多的援助,反而还要分出已经不足的军力与资源,维护缅甸的战略地带安全。更糟的是,由于企图分裂与弱化中国的国际势力,借着机会渗入中国战区之中,造成中国战区的外援有如望梅止渴,引爆内部的纷争不断扩大,结果使得中国在一九四四年,遭到一连串的作战失利,近乎亡国,直到一九四五年,中国战区的局势才出现好转,但是已经伏下中国将遭到出卖的历史悲剧命运了。
12。 盟国「抗日防中」的策略
检讨中日战争的历史,日本是在中日爆发全面的战争之后,日本才知道错估中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反抗力量,因而陷在中国的战略泥淖之中。而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一方面只想利用中国来困住日本的军力,一方面设法防止中国利用抗日胜利而进入现代化,因此以最低勉强可以维持中国战力的数量,来援助中国,同时还要设法分化中国内部的斗争,其中以苏联最为狠毒,英国最为阴险,美国则是徘徊在正义与权谋之间。最后的结果是,中国为世界而战,但是世界却出卖中国,当然中国人自己的内斗,也是造成中国无法保障自己权利的主要原因。
若是分析中日战争的成败因素,我们可以说日本是应胜未胜,中国是应败未败,以两国整体的国力,或是直接交战的军力而言,日本都是居于绝对的优势,因此以力而言,日本应该可以击败中国。但是在政略与战略的运用而言,中国却能以民族主义的热血,充分的运用对抗的智能,使得日本无法运用其力的绝对优势而击败中国。日本竟然陷入欲战不能尽其全力,欲和又不能拿出决心的困境,因此日本的「力」优于中国,但是「智」却输给了中国,在「理」上面,日本更是站不住脚,因此最终日本还是失败了。
而在中日战争的发展过程之中,中国的民族近乎永无止境的内斗劣根性,是整个中国现代史危机不断发生的问题所在。但是源自中国民族主义认同的力量,却在战争爆发之后,够克服一切的问题,在中国在绝对的作战条件劣势之下,仍然能够全始全终的完成对日抗战,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近乎战争历史前所未有的奇迹。
日军拥有火力与战技的优势,以及现代化的工业与社会组织,中国在这些方面,是全面的的落后,中国人只有以比钢铁还要强韧的意志,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在中国壮丽的河山之中,不惜一切的牺牲,筑成一条又一条的血肉长城,最终能够挡住日本的攻势,赢得最后的胜利。最为遗憾的是,在列强的阴谋支配下,这个重大的胜利没有给中国带来和平,反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