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田园小系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母面上一喜,点头说道:“可不是,也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就精神了起来,前天还能下地走上一会儿呢。”赵母眼里是真的替儿子高兴,她一直就怕儿子夭折,现在看来,儿子没准能好起来。

    瑜娘听着也高兴,这老两口在大哥这是指望不上了,阿文长大了要是个懂事的,爹娘老了还有个依靠,因为丸药是系统给的,瑜娘在心里感谢了起来。

    系统酱萌萌的心里咕嘟咕嘟的冒泡,说话的调调都萌萌的,让瑜娘好笑了半天,系统酱暗道,不容易啊,这么点子的信任得来不易呀。

    到了十五那天,赵母早早的就起来,给老儿子把了个尿,又放回被窝里,跟赵父低声的说道:“老头子,今天你照顾照顾儿子,我和瑜娘去县城里鸡蛋。”

    赵父还有些没睡醒,胡乱的点了点头,抱着儿子又睡着了,赵母一脸不放心的看着炕上的爷俩,无奈,出屋去了瑜娘那屋,掀开门帘一看,闺女已经起来在那叠被,说道:“瑜娘咋不多睡会儿。”

    瑜娘回头看了眼赵母说道:“我寻思着起来做做早饭,你好多睡会儿,这到县城可要走上一个半时辰呢。”

    赵母摆了摆手,“这心里有事,哪里睡得着。”

    “看你这心小的,就是晚了,咱也就是晚到一会儿罢了,没有好地方摆摊,就多待些时辰,鸡蛋又不多,总是能完的。”

    赵母听着也是这个理,可起都起来了,自然不会再睡个回笼觉的,“行了,娘先去生炉子去。”

    “唉。”

    瑜娘洗漱完,也忙跟着自家老娘弄饭,她们一走,家里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娘俩合计着多贴点饼子,在熬上一大锅粥,到时候爷俩在菜园子里摘点蘸酱菜,就着粥和饼子吃着,也香。

    忙活完娘俩就急忙的吃好早饭,匆匆的出门了,瑜娘弄得满头大汗,出屋时天还没亮呢,瑜娘打趣道:“怎么感觉跟打仗似的。”

    赵母瞪了闺女一眼,“以前咱娘俩去赶集不也是这样。”

    瑜娘眼神一愣,她不在家几年,有些事都快忘了,尴尬的笑了笑,也没多说什么。

    赵母拎着鸡蛋筐子说道:“这最近家里开销大,要不咱娘俩也能做牛车去个来回。”

    王家村离县城算是近的了,牛车也只要一文钱一人,瑜娘想起在李府时,她月钱最少的时候还有一百文铜钱,可家里现在连两文铜钱都不舍得花,可见拮据到什么地步了,算算,自家大哥大嫂从她那抠了不少银钱,没有二两却也差不多了,这钱两人怎么狠心私藏下来的。

    虽说后面拿了出来,可想想她若不出事,两口子岂会拿出来,那估计妹妹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让她原谅大哥和李氏,可光看他们做的事,如何能原谅。

    这时系统酱又出来耍了会儿宝,瑜娘心态才恢复了回来,系统酱用他那又小又圆润的手擦了擦额头,唉,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系统真不容易呀。

    走了许久,瑜娘看着赵母额头上已经发汗,便伸手把筐抢了过来,说道:“我拎会儿。”

    赵母心疼闺女,这身子才好没几天,又要走上一段路,她生怕闺女受不住呢,哪里肯让闺女拎这一筐的鸡蛋。

    “快给我,你身子刚好,还得养一段时间呢。”

    瑜娘不依,撇嘴说道:“我年轻身体好着呢,这两日身子早好了,你看我现在可像累着的。”瑜娘脸上一派轻松,眼眸明亮,让人看着都是舒服。

    赵母看着闺女是不像累的,这么一观察,觉得闺女张开了不少,心里挺高兴,这在养养,闺女嫁人的时候也是个漂亮的。

    说来赵父和赵母长得就只能说五官端正,生来的儿子也像赵母,闺女里就属瑾娘长得最是好看,从小那脸就白净水灵灵的,这一白遮三分丑的,五官只要差不多,在村里也是一枝花,要不然,怎么能被李府里的老爷多看两眼。

    可到了瑜娘这,可能是营养跟不上,后面的日子又过得憋屈,脸色枯黄,精神气也不太好,别人家打听瑜娘,也只得个长得清秀一说,说不上难看,堪堪算得上清秀。

    天底下有几个会嫌弃妹妹丑的,瑾娘占了妹妹的身子也从不嫌弃自己丑过,这过日子,又过得不是皮相,只要勤快努力,日子还能过的差了,确实,这村里,谁家娶媳妇儿不是看会干活过日子的不?

    就像李氏这种,不干活还耍滑的,在赵家不也照样过得舒心,村子里谁家娶个媳妇也不容易,没有犯大错误,谁也不会休妻,至于纳妾什么的,哪里是他们能想的。

    瑜娘一心也只是想找个憨厚实诚的汉子过日子,她也没想过给大户人家做通房妾室什么的,这皮相不过就是给人生填个彩罢了,没有,却也不碍她什么。

    赵母想着女儿和儿子最近都精神了不少,心里高兴,兴许就是闺女在天保佑她妹子和弟弟呢,不禁又想起了瑾娘。

    母女俩走到大道上,正好有辆牛车路过,上面也有些要赶集去县城里的乡下人,那车夫过来时吆喝道:“要坐车不?”

    赵母摇了摇头,车夫也没不高兴,倒是说道:“这要是把鸡蛋都没了,回来可得带着闺女坐车回来。”

    赵母听着高兴,笑着应道:“可不是,这要鸡蛋的好,回来我们娘俩就坐你的牛车。”

    “好咧。”车夫爽快的喊道,一扬手里的鞭子,抽在了牛背上,牛车便快了不少。

    那车夫三十左右,管赵母要叫声婶子,管瑜娘得叫声大妹子,跟她们娘俩说话倒不会被说什么闲话,不然,赵母也不会随意搭话。

    赵母看着越走越远的牛车说道:“鸡蛋完,咱娘俩也做牛车回来。”

    瑜娘点点头,“听娘的。”

    赵母乐了乐,看着满满一筐的鸡蛋,又道:“今年养得鸡就是好,可能下蛋了。”赵母从年轻那会儿就是养鸡的好手,虽说这两年身体不好了,那也只是不能下地罢了,养个鸡还是没问题,老两口没事弄弄菜地,养养鸡,有瑜娘帮着她们,也能挣点钱,多是不多,可一年下来,他们老两口又没什么花销,攒下了点积蓄就想着给瑜娘攒嫁妆,不巧,瑜娘这一病,家里也就没什么钱了。

    赵母现在就指着这鸡多下蛋,在攒个两年的钱,没准给闺女的嫁妆还能看的过去。

    “等着入了冬,把那不怎么下蛋的鸡拿到市集上,也能不少钱,有那富裕人家就喜欢吃这才养了大半年的鸡,肉嫩,这鸡年头长了,说肉不好吃,你说这都是鸡肉的,怎么就吃着不一样了。”

    瑜娘一乐,“等你在老点,牙口不好了,就知道一不一样了。”

    赵母瞪了闺女一眼,娘俩一路上唠着磕也不无聊,瑜娘满脸享受的跟着老娘边走边聊,这样的场景是她曾经在梦里都会笑醒了的。

    “老了身子不好,不然还像以前,给鸡蛋抱窝,孵出小鸡,开春了还能钱,可惜现在没那精力了,光给自家孵出窝小鸡都累的不行。”赵母一脸可惜了的表情。

    瑾娘还没身到李府时,赵母每年还能孵上几窝鸡崽儿开春呢,其实以前家里日子挺好过的,爹娘一年四季这挣点钱,那捣腾些,家里还时不时能吃上顿白面米饭的。

    这么一算下来,爹娘这几年就是太靠着大哥了,反倒忘了自个儿是个会挣钱的,只要分了灶,爹娘身子养好了,这日子慢慢就能过起来了,这么一想,瑜娘更坚定了分灶这事。

    想想爹娘这些年为啥会这样,还不是李氏一直说她娘家多好,赵家过得日子多苦,可细来想想,李氏娘家什么样,还真没听爹娘说过,都是乡下人,好过又能好过哪去?真就好过的不得了,怎么舍得把闺女嫁到她家来受苦?

    娘俩是走着道过去的,自然比不上那早早起来坐着的,到了市集也只是有些个稍微好点的角落,还算热闹,娘俩挑了个角落摆起摊子来。

    热闹的场景,让瑜娘眼眶一热,差点哭出来,这几年心里攒下的苦不是说没了就没了的,好在赵母和边上的婆子拉近乎,没注意到闺女,不然又要好一阵子问了。

第十四章() 
家里能下蛋的有十只鸡,赵母伺候的也是精心,即便这个时候了,一天也能攒下十个鸡蛋左右,每日赵母最高兴的怕就是捡鸡蛋了,小心翼翼的收起来放在房梁上的篮子里,等到每月十五、三十好上集市里。

    一文钱一个,一个月下来怎么也能挣个三百文钱,不过这鸡也不是一年都下蛋的,到了天冷,也没什么可喂的,鸡也不下蛋了,就只能了,来年在重新养小鸡仔儿,养上几个月才会下蛋。

    这么算下来,一年鸡蛋也就能挣个一两多银子,相比于别人家,赵家鸡蛋的钱算是多的了,有的人家一年都不到一两银子,要不说,鸡蛋珍贵呢,除了地里的粮食,家家就指着鸡蛋进项了,这鸡蛋也算是家里的大进项,村里人自然舍不得吃鸡蛋。

    赵家亦是如此,否则赵母天天捡十个鸡蛋硬是不敢给儿子吃一个呢,谁家的银钱不都是这么攒出来的。

    鸡蛋的都不少,好在没都聚在一起,县城里没几家养鸡的,再说能在县城里过日子的,家家都是靠技术挣钱的,不像村里人就是种地、养养鸡啥子的,这鸡蛋在县城里倒是容易,更何况市集上的鸡蛋便宜,这要平时没集市,在菜市场要两三文一个的,谁有便宜不占的,县城里的人家就稀罕市集呢。

    也有那大户人家的下人过来采集的,有时候运气好,一筐子的东西都能出去,赵家的鸡蛋个头足,有路过的妇人看了眼就相中了,问了价格几乎没有犹豫的就捡上几个。

    赵母收着鸡蛋钱脸上直乐,出二十个鸡蛋后,赵母就跟闺女得意的说道:“你这织布花的钱挣回来了。”

    瑜娘看着自家娘喜气的笑脸,心里也跟着开心,温和的笑着,心里颇是酸楚,恨不得快点织布挣钱,好让爹娘心里有些底气,最起码不用为了十几二十文钱的在这么算计了。

    待了一个时辰,鸡蛋了一半,赵母心里这才松了口气。

    一大户人家厨房里的采办婆子带着几个婆子正好走了过来,这些常过来菜的,一打眼就知道这婆子是个大户,买菜绝不向别人小打小闹的,一时吆喝声不断,嗓门个个都大了起来。

    赵母也不像平时那般软和了,跟着旁边菜的婆子一起吆喝着,别人看了还以为是老姐妹俩出来菜的呢,看的瑜娘都惊讶不已。

    倒是有效果,那婆子顺着吆喝声大的都会瞅两眼,到了赵母旁边那婆子那,点了点头,过来问道:“你这菜倒是新鲜,叶子也大,怎么的。”

    那婆子利爽的说道:“老姐姐不是我说,就我家这菜那是全村里数一数二的,都精心着伺候的,这菜不贵,一文钱一把,你看,来上一些?”

    那婆子许是听了这话不高兴,瑜娘也知道,这大户人家里的婆子互相叫个老姐老妹的还好,要是跟她们乡下人称姐儿和妹儿的,都觉得掉了身份,瑜娘心里不屑,做了下人便是贱籍,一个贱籍还讲究什么身份的呢。

    不同的角度不同想法,瑜娘也不是笑话谁,就是随便想想罢了,看那婆子面色不悦,她赶忙开口道:“这位管事,大娘家的菜是早上新摘的咧,你看这菜上还有露珠的,吃起来一准的水灵。”

    那婆子看着开口的小丫头,瘦瘦弱弱的,焦黄的小脸儿,眼睛却出奇的明亮,还会说话,知道她是个管事,嘿,听着心里就开心。在一看那鸡蛋,呦,个头儿挺大,就是少了点。

    “这鸡蛋怎么的?”

    “一文钱一个。”瑜娘也不像旁边的大娘似的啰嗦,脆生生的应道。

    那婆子点点头,“行了,这菜和鸡蛋都要了。”

    婆子说完就去看别的了,跟着的几个婆子留下了一个,说道:“我跟去把菜放到外面的车上,我在给你们算钱。”

    赵母和那大娘忙听话的拎起筐跟在婆子身后,等算完了钱,那大娘边把钱放好边说道:“今天还是拖了妹子的福,要不是你家鸡蛋好,没准那管事婆子就直接去别人家了。”

    赵母听着也高兴,她种菜可能不是好手,可这养鸡没谁能比了过去的,听着人家奉承,她也心安理得,“下回要是能碰到,咱俩还挨着,你家这菜种的是真好。”

    那大娘听着也高兴,“成咧。”

    跟那位大娘告别后,瑜娘看着一脸喜气的老娘,不禁想到,娘也是会交人的,怎么在村里就没交好几家呢。

    兜里沉甸甸的,赵母一把抓住闺女的手,颇是豪气的说道:“走,我们逛逛,看有没有棉麻革线的。”

    瑜娘点了点头,母女俩逛起了市集来。

    到真有人家会做线的,要的价钱合适,织一匹布需用的棉麻线要三文钱。

    赵母一直跟着砍价,说到最后人家都累了,两匹布需要的棉麻线要五文钱,必需买四匹布需要的棉麻线。

    赵母本打算就买两匹给女儿试着织的,织的好就钱,织的不好也就不要闺女在织了,这样不至于糟蹋钱。

    赵母站在那一脸的纠结,瑜娘看着即无奈又好笑,“娘,就买吧。”其实真的怕糟蹋钱就花六文钱买两匹布的棉麻量就好了,左右这只是多花一文钱,依着老娘节省的习惯自然是想省钱的来,好在瑜娘对自己的手艺心里有数,不然等过后,赵母反应过来,指不定怎么心疼呢。

    这棉麻线的摊子旁还有家买丝线的,丝线看上去倒是顺滑,颜色却不出彩,瑜娘看了一眼,便不看了,这样的颜色编出来也买不到什么好的价钱。

    赵母看闺女盯着丝线看,心里琢磨了一会儿,可看到筐里的棉麻线,已经都花了十文钱了,忍不住对闺女说道:“瑜娘啊,等咱把这布织好了在给你买丝线。”

    瑜娘听着一乐,她还小的时候跟娘逛街,盯着人家的糖人看的直流口水,那会儿娘看着心疼却舍不得银钱,就哄着她说道:“等娘下次把鸡蛋完就给你买糖人吃。”可直到现在,她都没吃过糖人。

    那时候一家大大小小的总是有用钱的时候,那会儿在村里的房子还是茅草房呢,攒钱盖房子,给大哥攒娶媳妇儿的钱都是二老心中最重要的事了,那会儿娘是真的恨不得一铜钱掰两半花。

    瑜娘没想到娘现在还会用这种方法哄她,心里有些怀念,甜滋滋的,不过,确实不用买那丝线,想打络子挣钱,怕是要去绣铺买丝线的,顺便再看看绣铺里的络子是什么颜色搭配的,这个可不能两眼一抹黑,要不然还真要糟蹋钱了,瑜娘知道自家老娘的性子,肯定不舍的去绣铺买丝线,她也只能先把手里的棉麻线织好了,到时候挣了钱,在去布铺买些棉麻线,织好了,挣钱,攒着钱买丝线,娘也不会说什么了。

    赵母掂量掂量自己兜里的钱,觉得今天的不错,说道:“今个儿,我们坐牛车回去。”

    瑜娘看了自家老娘一眼,不是说完一筐鸡蛋就坐牛车回去的嘛?和着,老太太一开始就是哄着她玩的?

    瑜娘暗中翻了个白眼儿,娘真的是,身体明明不好,还为了省钱来回的走,瑜娘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老太太以前鸡蛋绝对没坐过牛车,叹了口气,快点挣钱,好让爹娘心里轻省轻省。

    坐牛车要到寄车行那去,挨着城门,车夫们都是在那接客的。

    瑜娘来的时候就路过李府,那会儿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说不上什么心思,有恨亦有逃出升天的喜悦,眼看着又要路过李府,瑜娘的手都不禁卧了起来,到底被莫名的打死,心里面是屈的,这股儿胸闷之意不容散去。

    越走越近,就听到好是吵嚷的声音,瑜娘和赵母对视,娘俩好像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一齐往那人群中看,好似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这李府门前怎会听到李氏的声音?瑜娘颇是不解。

    母女二人均不是那种看热闹的,奈何仔细听了会儿,越听越确定那声音是李氏的,二人不由得加快脚步像人群中走了过去。

    母女俩费了好大的劲儿挤了进去,一看,果然是李氏,赵母惊得目瞪口呆,瑜娘撇眉,李氏这是闹哪样?

    李氏心中也是苦呀,这被人家打的鼻青脸肿的,要她怎么回婆家,只能带着大哥二哥和三哥赖在李府门前,不给银子休想让她们走,让人看看这黑心的人家是多么的仗势欺人。

第十五章() 
李家兄妹几人心里打着好算盘,以为这大户人家都是脸面的,他们被打了一顿后就商量好了,在李府门前哭闹,看他们好意思赖账!这顿打说什么都不能白挨。

    可这算盘怕是要落空了,李府本就是商户,士农工商,唯有商最为低贱,李府既然走了商途就已经不在乎脸面了,他们更在乎的是利益,至于脸面也不是从你这小小的农户面上挣得的。

    惹了他们不悦,狠心在揍你一顿又如何,李府便是名副其实的不怕名声坏,不像官家家眷,在哪都要讲究个面子。

    再者说来,这大户人家贯是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你今天在他家门口哭闹,她就能说你们是刁民,想要讹钱,这天高皇帝远的,衙门最大,只要上面打点好关系,打死几个人都不怕,实在不行,拿家丁抵罪便是,总有那为了钱愿意当替罪羊的。

    瑜娘和赵母本就是好不容易挤进来了的,刚看清楚坐在地上哭闹的是李氏,就被其她人挡在身前。

    赵母刚才瞥道儿媳鼻青脸肿的样子已是吓了一跳,这会儿缓过来,忙问道:“瑜娘,这是咋回事?你大嫂怎么会在这?”

    瑜娘暗皱眉头,她没见过李氏的兄弟,看李氏身边的三个汉子,也不知道是谁,反问道:“娘,嫂子身边那几人是?”

    李氏刚才也没细瞅,回想起来许是亲家的三个儿子,不确定的说道:“应该是亲家的三儿子。”

    瑜娘差不多猜出来是怎么回事了,她就说呢,李氏好好的怎么要回娘家住两天,原来打的是这个主意,瑜娘心里暗骂,该,当初李府大夫人敢打死她,就不曾怕她家里来人讨公道,一个签了死契犯了错的下人,她们打上一顿又如何,身体受不住死了那就是命贱,就是告到官府,最后被牵连的也不会是主子。

    更何况,上衙门告状,先就是要挨二十大板,这板子下来,不管你有何冤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