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巨盗-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蔡帐房一屁股坐下来,叹了口气道,“唉,不瞒三少爷。我也想在山东啊!可是,这两年女真闹的实在太凶了些,咱们大明的将领们又都这样的软。年初的那一场大战,我们大明最有名的四位总兵官,全部战败、两人战死。实在让人寒心啊!

我担心将来哪一天他们要是攻破了山海关,闹到山东来,到那时,只怕连命也保不住了。听说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是这样子的,铁骑一入中原,第一个受害的便是河北、山东。所以,我便起了回祖籍安家的心思。

但是光把家迁回来,没有生意必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就想到在松江置办一门生意。”

徐三少很认真的听着蔡帐房的话。“蔡员外家原本在山东是做什么的?”

“我们家在登州府,主要做些海运生意。一般都是从南面收购些瓷器、布匹之类,然后再贩到朝鲜。我爷爷当年初到登州时,只有一条船,如今我们家已经有十三条船了。只是这生意,现在却没办法做了。”

“为什么?”徐三少问。

“自从萨尔浒大败之后,我们登州便全面进入了备战状态,商人们都不许出海了。我们家的船也早已停了大半年。”

徐三少点头。“我的情况大概黄健也跟你说了。我们家有一个织房,生意一直很好。只是如今我家中有事,不想经营了,所以打算卖掉。我家的织房共有织机五千二百张,织工都是熟练的旧人,有固定的客商。

蔡员外也是久做生意的人,应该知道我们松江府的棉布那是天下最好的棉布了。而我们徐家产的棉布,不是我徐三吹牛,那在松江府也是顶尖的。”

蔡员外很认真的听着,没有说话。

徐三少一面说话,一面观察着蔡员外的表情。可是却没什么发现,这个蔡员外对自己的话似乎并不太动心。“如按市面价,这每台织机,应合白银十两。我们家的织机还附带全部的熟工,所以便要比这小户的织机贵一些,再加上,我还要附送织房。这屋子、地也都不能不算的。”

蔡员外笑起来,“徐三少果然是个精明人。只是我老蔡做生意却一向不大算的这样细。你只需将房子、地、织机、工人合在一处,共需多少银子,报个价便是。”

徐三少也笑起来,“蔡员外果然是个痛快人。那我也就不多话了。织机、房子、地、人,合在一处共八万两银子,这收您的不算多吧!只是我还有一个条件,银子需在三天内送来。”

“五万两。”蔡员外斩钉截铁的道。

徐三少眼里放出异光。“我们家的织房那可都是最好的机子、最好的工人,若有一张机子坏了,我徐三保证赔您三张。这样吧!我退一步,六万五千两,不能再退了。要不是我正好急等着钱用,也不会把它给卖了。这可是我经营十余年的心血。”

“五万。”蔡员外还是那个话,一点没有加的意思。

徐三少的脸色稍稍有些难看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眼下要马上找一个人来接手他的织房,也实在并不容易。有实力的,对他这个不见的有兴趣,没实力的,说也等于是白说。

“我再退一步,五万八千两。这已经是我的最后底限了。”徐三少道。

“五万二,多一分我也不出了。你们家的织房我也去看过了。情况我也清楚的很。要说在三个月前,您这织房就是出六万五,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拿下来。但是现在不同了。

不说你们最近的老客跑了不少,就是许多的熟工也大多投到了沈家。就算您现在不卖,只怕再过一两年,您的织房也就只余下织机了。您这五千张旧织机能卖这个价,我算是出的相当不低了!”

徐三少许久没有说话,他知道,这蔡员外说的也是实情。最近两个月开始,他们家的织工不断的有人离去。他也曾暗中打听了一下,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跑到沈家去了。

让他想不明白的是,他给这些织工们出的价也并不比沈家低,可为什么就是留不住人呢?

最近这些天,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现在眼看连织房都要卖了,他也就不再想了。

徐三少咬了咬牙,“好,五万二就五万二。”

蔡帐房的脸上这才露出了笑容,然后从容的从怀里掏出了两张纸。“这是一式两份的合约。三少爷看看。要是没问题,咱们便把它签了。三天内,我保证将银子全数付清。”

徐三少拿起合约看了看。见上面还写着一条:如有一方违约,需付另一方违约银两万两。徐三少也没在意。反正他已经决定把织房卖给这个老蔡了,也没什么可违约的。于是,便拿起黄健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笔,在两份合约上分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蔡帐房也在上面分别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两人各拿了一份放入怀中。

眼见生意谈妥,徐三少的脸上也轻松了不少。虽然作价比他预期的有此低,但也还能接受。他向一旁的黄健道,“黄健啊!你帮我去醉仙楼安排一桌酒席。我要跟蔡员外好好喝几杯,生意场上都是朋友嘛!说不定下次咱们还有再合作的机会呢!”

蔡帐房摆了摆手。“多谢三少了。只是恕我不能从命了。我这也是替人办事,这合约我还得赶紧送给我们东家才行啊!”

徐三少一听这话,心中一惊,便感觉不好。“蔡员外还有东家?”

蔡帐房赶紧摆手。“老蔡可不敢当三少爷的这个称呼。其实我只是一个帐房,不是员外。”说完,蔡帐房转身出了雅间。

徐三少听了这话,马上便想到了什么,可是,他还是要亲眼看到才能相信。

果然,徐三少一出雅间,便看到一个二十上下的年轻人正站在旁边的雅间门口,身边还跟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

徐三少并不认识这个年轻人,可是从直觉上,他早已猜出了此人的身份。

蔡帐房走上去,将刚刚签好的合约递给那年轻人。年轻人伸手接了,小心的放入袖子里,然后向徐三少拱了拱手。

“三少爷,真是对不起了。我也不想出此下策,只是您放话说卖给谁也不卖我们沈家,我也没有办法。望您不要见怪。

有一句话说的好:商场之上,没有绝对的朋友,只有绝对的利益。虽然从前咱们是对手。但是现在已经不是了。你把织房卖给我以后,从此咱们各做各的生意,便再没有冲突了!

我俞仁真心的希望能够结交三少这样的朋友,有机会还要跟三少多亲近亲近才好。”

徐三少脸色铁青,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对着黄健冷哼一声,然后了甩袖子下楼去了。

第一百六十六章 南沙被围

那黄健吓的脸也变了色,向着蔡帐房瞧了一眼,“蔡员外,您可把小的给坑苦了。”说完赶紧追下楼去。“三少,您老别误会,这事我事先也不知道啊!他们连我也一起骗了。实在不干我的事啊!”

俞仁静静的目送着这位徐三少下了楼。

“姐夫,其实你完全不用对这个家伙这么客气的。我早派人打听过了,这个徐三少虽然看上去很有世家子弟的气质,其实心胸却极狭窄。这次我们收售了他家的织房,他心里还不定怎么咒您呢!又哪里还会跟您交什么朋友。

咱们这事得做的干净些,可不能让他抓到什么把柄。”

俞仁有些意外,这位徐三少看上去很有几分世家子弟的气质,没想到却是这样小心气的人,不觉稍稍有些遗憾。不过,他也并不担心。便向许倩道,“这事,你们去办就行了,我就不管了。”说完,俞仁也转身下楼去了。

三天后,曹安与蔡帐房带着银子,到徐家交易。徐三少没有再出面,而是仅派了位管家主持。曹安与蔡帐房将徐家的织机全数搬了地方,他们早已为此新建了一片园子。

之后,许倩又悄悄告诉俞仁,他派去诱骗徐老四的人也已成功拿到了银子。为了减少麻烦,她已让这几个人把银子送回南沙岛了。

“可有发现徐家有什么异常?”俞仁问。

“暂时还没有,只是听蔡帐房说。上次那个黄健失踪了,估计是徐三少迁怒于他,派人把他给做了。”

“那你可要教他们几个下套的小心了。这徐三少既然连黄健都能做掉,自然也不会轻易的放过他们。这两万两白银又岂是那么好拿的。让他们一定要注意防备徐三少,越快离开松江越好。此外,最好这阵子让他们尽量不要与我们联系,以免被徐家发现。”

“放心吧,姐夫!徐家虽然从外面看,家业不小,可要论实力,他们早已今非昔比了。如今徐家早已无人在外为官了,他们就想为难咱们,只怕也翻不起大浪来。何况自从上次你走以后,我又安排人给那位贪心的焦推官送去了一千两银子。有了这一层的关系罩了,就算有点什么把柄落在别人手里,捅到了焦老头那儿,他也会为咱们着力遮掩的。”许倩道。

俞仁不再说话了,他不得不承认,许倩虽然人小,但是做起事来,想的还真是周全。

“既然你能早有准备,那我也就放心了。正好趁这阵子岛上无事,我在家里多住几天,待再过些日子,说不定便不会有这么太平的日子过了。”

“不如我们乘船到太湖去玩吧!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太湖呢!听说太湖很大,里面还有水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要是让我有机会遇上就好了?”许倩提意道。

俞仁笑起来,“你这丫头也真搞笑,人家到太湖都是要么是去观赏湖光山色,要么是去寻访名胜,你却要去寻水贼。这还真是头一回听说。”

“不是的,我听说太湖里有一群水贼,跟说书人讲的水浒传上的水泊梁山上的好汉相似,专门劫富济贪。所以想去看看他们是什么样。”

两人正说着,突然外面有人来报,说是有个陌生人闯进了府里,说是有要事要找许小姐。

两人暗暗奇怪,不知这是什么人,有什么事这样的急。于是两人一同出去要看个究竟。

一出内宅,许倩便看到一个年轻人正等在门口。许倩一眼便认了出来,他是哥哥随身的跟班顺哥儿。

“顺哥儿,你怎么来了?”许倩有些吃惊,这顺哥儿一般轻易是不会单独出来的,看来岛上一定出了什么大事。

果然顺哥儿一见许倩,赶紧迎上去。“小姐,出、出事了!”

俞仁赶紧阻止了顺哥儿再说下去,然后把他带到内宅的一处密室。俞仁知道,顺哥儿带的消息,十之**与许家有关。他还不想让沈家的人知道自己与许家这样的大海盗有什么关系。必竟,这些人并不是他的亲信。

如此秘密的事,如果让他们知道了,说不定会有人把这事拿去告官。就算不告官,遇到个大嘴巴的,把它捅出去,那也够他麻烦的了。

“出了什么事?”一进密室,俞仁第一个开口问道。

“出、出大事了!”顺哥儿急道。“好多的官兵,把我们岛给围住了。少爷让我传话给小姐和俞相公,让你们速速回去。”

俞仁吃了一惊,“怎么回事?”

“我们也不知道呢!前几天还好好的。前天在岛周围便突然出现了许多官兵的战船,来回不停的巡逻。大当家派人去打探了一下,这才知道,原来我们周边的几个小岛都已被官兵给占了。

大当家于是赶紧让大家紧急备战,少爷便派我悄悄的乘夜冲出了包围来向小姐和俞相公报信,让你们速速回岛。”

顺哥儿一口气把话说完,有些气结。俞仁拿起桌上的一杯茶递给他。

“怎么办?姐夫,咱们赶紧回去吧!”许倩也急了。

俞仁沉思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此时形势不明,我们就这么空手回去,对大当家的他们也没什么帮助。要是真跟官兵打起来,多咱们两个人少咱们两个人,是不会影响大局的。

现在的关键是,咱们要想办法先摸清官兵的部署。然后尽快将这些消息送回到大当家的手里。这才是对他们的最大帮助。我想大当家最想让咱们做的,也正是这一点。”

许倩本就是聪明人,只是因为突然听到这个消息,一时挂念父兄的安危,没想到这一层。这时听俞仁一讲,也顿时醒悟过来。

“好,我这就找人去打探消息。松江城里我们还有几个暗探在。”说完,许倩便匆匆出门去了。

许倩走了以后,俞仁也没有闲着。他马上把曹安召了进来,让他立刻暗中开始囤积粮食。正好他们沈家在松江有一家米铺,理由倒也正当。

“要收多少?”曹安问。

此时正是秋收后一两个月,本来就是收粮的好时机,各家米铺也都在收粮。

“越多越好。”

曹安听了这话,不由的皱起了眉。“少爷,咱们家前几天才刚刚收售了徐家的织房,手头可用的银子可并不多!”

“没关系,你用咱们家的两个织房作抵押,向城里的大钱铺先借五万两银子,专门用来收粮。”

曹安吃了一惊。“少爷,你收这么多粮做什么。今秋苏松一带的粮米收成不错,价格不高,按目前的市面收售价,这五万两银子能收二三十万担呢!咱们家就一间米铺,就算是生意再好,也用不着囤这么多米吧!何况,这么多的米粮,咱们的米仓也不够放。”

“干什么用,你就别管了,反正我自有用处。至于没有米仓的事。你可以一面收米,一面先修几个临时性的米仓堆放。”俞仁道。

曹安还想再问,俞仁已经催他快快去办了。“你先照我的事去做,现在没时间慢慢跟你解释了。等以后有空了,我再慢慢跟你解释。”

曹安知道自家少爷向来想法与众不同,兼且朋友多、路子广。虽然不知原因,但他还是一丝不苟的按着俞仁交待的去办了。遣走了曹安,俞仁便在家里焦急的等着消息。到了晚饭时候,却仍不见许倩回来,俞仁不由的着急起来。可是又没有办法,许家在松江府的眼线,他根本连一个也没接触过,就是想去找许倩也没有办法。

只能等。

第一百六十七章 东南形势

这一夜,俞仁一直等过了二更天,才和衣睡下。

俞仁感觉自己才刚睡着,便听到门外的春梅突然叫他。“表少爷,表少爷,许小姐回来了。 ”

俞仁听到这话,一骨碌从床上爬了起来,起身便往外走。春梅赶紧拿起床头的一件大衣追着披在他的身上。

来到外间,许倩已经等在那儿了。

“姐夫,这一次,只怕咱们家也不能幸免了。”许倩一见俞仁,便带着几分的哭腔道。

“怎么了?你先跟我说说情况。”俞仁看着许倩摇摇欲坠的样子,不由的从内心升起一丝怜惜。她才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啊!却要让她承受这样大的压力,俞仁有些不忍。

俞仁伸出手臂,轻轻搂住许倩消瘦的肩膀,扶着她坐下来。安慰道,“不要急,再大的难题,也总有解决的办法,你没听过那句话吗?叫: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嘛!世上没有过不过的坎。”

许倩听了俞仁的安慰,稍稍镇定了些。这才缓缓的道。“我已经打听清楚了。这一次,苏松巡抚熊文灿从南京抽调了一万精锐水师,突然出兵大江口,已经把南沙四周的几处小岛分别占据了,对南沙形成了合围。而且福建总兵俞咨皋、浙江游击沈有容也各带五千水军到了崇明。

他们有两万人,而我们家加上你上次带来的,一共也不过两三千人。而且他们还有许多大福船,远比我们家的商船大。”

俞仁低头沉思,联想到李莹不久前在台湾岛一带被俞咨皋打落水狗,再到沈有容在舟山带兵攻打大衢山,再到这一次的黄浦江口的海上合围,这显然是一个经过周密计划的作战部署。

可是,一直以来,李莹与许心素都并没闹多少事,虽然他们在江湖上的名声很大,但对官府的态度,他们向来都是敬而远之的。为什么朝廷却要在辽东大败,国力与兵力都不济的情况下,对这无关紧要的地方用兵呢?

这个问题,看上去似乎对于解决眼前的危机并不重要,可实际上,他却关乎大局。

因为,大明朝的巡抚并不常设,一般都是有事才设。一旦时局平稳,巡抚也就很快便撤掉了。大多数的省都没有巡抚,而东南沿海数省虽自嘉靖年间闹倭寇时便常设巡抚,可是最近几十年,已经不常见了。如今朝廷在东南数省再次分设巡抚,说明朝廷对于解决东南沿海问题的重视。

如果这个巡抚常设。那么,也就是表示自己和这一班兄弟们,要重新找一个长期落脚的地方了。

俞仁将自己的疑虑跟许倩说了出来,来请她这个小诸葛帮着参详参详,看看自己分析的对不对。

“只怕这一次朝廷不会轻易撤兵了。东南沿海向来都是多事之地,却又大明最富庶的地方,这几年我们家与莹姐在这一带所做的生意虽大,但对于整个东南的生意,那也只是九牛一毛。

可就是这九牛一毛的生意,你知道有多少的进项吗?”

俞仁摇了摇头。说实话,这个他还真没留心过。

“莹姐是比较舍的花钱的,包括花钱买船、买火炮之类的武器。这些都是极费银子的。可是,即便如此,她每年送到平户的银子也不下几十万两。我听说这仅是她每年进项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送到内陆开设各项生意了。

而我们许家,在陆上的生意比较少,我爹是相对比较保守的人。因此,每年比莹姐花的也少的多。有一次听爹爹跟我讲,说我们家就算生意不好,一年也至少有五十万两的进项。

你想,这是多大的一笔进项。朝廷怎么可能长期坐视。”

俞仁吃了一惊,他还真没想到,李莹与许家每年的收入会有这么多。加在一起的话,少说也有百万之数,要抵的上大明好几个省的赋税了。难怪朝廷会眼红。

“如果朝廷仅仅是看上这海运的利益,那这事反而好办了。就只怕没那么简单。”俞仁道。

“可惜我们在官场没有多少关系,不然找人打听打听内幕就好了。看看朝廷用兵的真正用心倒底是什么。我们也好对症下药。”许倩叹道。

许倩的话,让俞仁想到了几位老朋友——他年初在杭州结识的那些东林子弟。东林党向来以家国天下为己任,无论他们在朝廷是得势还是失势,对于朝局的影响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虽然现在东林党在朝中失势,但他们对朝局的把握依然很准,消息也极灵通。如果找他们打听打听,还真说不定能了解到一些内情。可是这些人多数都住在苏州、无锡,眼下形势紧迫,实在有些抽不开身。

正在俞仁为去不去苏州而犹豫的时候,门外突然来报,说是有位将军登门拜访。

俞仁暗暗奇怪,他记得自己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