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哼!逃跑的将领那么多,您没去追一个,偏偏去追什么韩信?”
“大王,那些人多一个不算多,少一个不算少;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再找不出第二个。”刚才一副笑脸的萧何,此刻一脸的严肃,“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他;可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共计大事的人了。大王,这全看您怎么决策了。”
刘邦一听,心上想:这么个小兵,真有这个能耐?不会是忽悠人吧?但萧何也不是吹大泡的人,于是也正正经经地说:“我是要向东边发展,怎么可能一辈子待在这种鬼地方!”
“大王既然决意要向东发展,要是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他终究是要逃跑的。”
“好吧,我就让他做个将军。不过你要知道,这可是看在你的面子上。”
“即使是做将军,他也一定不肯留下。”
“那就任命他做大将军好了。”
“大王明鉴。”
可以说在这一刻,韩信的命运出现了转折,而从现世所存的资料来看,刘邦得了韩信则成为了历史的转折。
和萧何谈妥之后,刘邦就急着把韩信召来任命。没想到萧何却说:“大王,不是我没事找碴儿,您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叫唤小孩子似的。这怎能让韩信死心塌地地跟您呢?大王决心要任命他,就选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咱们礼仪完备地来次册封。”
刘邦心想:拜皇帝也没这么麻烦过。事已至此,咱也豁出去了,搁下这张老脸,且看看到底封的是英雄还是狗熊!于是答应了萧何的要求。
众将听说要拜大将军,都很乐呵,个个都以为主角是自己呢。等到任命大将时,全军都傻了眼:被任命的竟是韩信这小子,甚至有的都没听说过这人。
然而,拜将之前,萧何已经跟刘邦啰唆了半天,当韩信得知这一消息时,也向刘邦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修筑高达九丈的拜将台;二是拜将当日全军将士必须着新衣甲、执新兵器;三是刘邦必须亲手在拜将台上将帅印交到他手上。
在当时那种“王权至上”的社会,韩信的要求的确极为大胆,表面看来只是虚有其表,在排场上大做文章,细细参详,方知奥妙暗中藏。
古时候的元帅、将军都以军功论资排辈,而当时的韩信,没有军功,试问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军营,一个没有军功的人来当元帅,有谁会服?
刘邦是当时的“汉中王”,王权至上,他的命令是不会有人不听的,于是韩信就抓住了这一点,在拜将之礼上大做文章,以此威慑三军将士,给人的感觉是“韩信从此为将,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正所谓“欲正纪,先立威”,想要正军纪,必先立军威,若是韩信立不了军威,在三军将士面前毫无威信可言,众将士对其视若无睹,那还正什么军纪?带什么兵?
论资排辈,这个习惯延续了很多年,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遗毒未清”,所以往往新一代的领导人出场的时候一时难于撑开局面,倒是可以学一学韩信拜将之举。
其实无论是不是新人出场,做好一项管理,管理者都应该“先立威,后正纪”,立威的目的在于让下属臣服,让人心一致,有了这样的条件,再定下规章制度、奖罚条例,以后下达命令、开展工作必将事半功倍。
言归正传,任命韩信的仪式一结束,刘邦便开始对这位少将军进行即时测评。
面谈一开始,刘邦直接切入主题:“丞相多次称道将军,不知将军用什么计策来指教寡人?”
在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测评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不管之前萧何说了多少好话。
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大王,如今您要向东争夺天下,难道敌人不是项羽吗?”
韩信的“向东争夺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作为当时众多诸侯中的一员,刘邦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当然。”这实在没啥好隐瞒的。
两人达成共识之后,自然就谈到了一个问题:谁是挡在我们面前的拦路虎?
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
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魅力值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至此,刘邦与韩信就“最大的敌人”问题达成共识:与项羽争夺天下!
第一个问题解决后,韩信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您估计,在勇猛、强悍、仁厚、兵力这些系数上跟项羽相比,谁厉害?”
作为下级,韩信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但又很有必要。这个问题也确实让刘邦不好回答。
作为领导,承认自己的个人素质不如对手,自是感觉有失面子。但是,作为领导,真实地向下属表达自己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又很必要。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是制订作战计划的基础。
刘邦很矛盾,但还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默然良久,最后不得不承认“不如项羽”。
刘邦的坦率使韩信得以快速切入主题:“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不过我曾经也在他的帐下待过,对他的为人也略知一二。”
韩信开始阐述何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成功要素,并分析、比较了刘邦与项羽在这些关键成功要素上的表现。
韩信很明确地界定了个人魅力与管理技能的区别,并阐述了这两个技能对于组织竞争能力的影响。
在分析项羽时,韩信对他的个人魅力作出了充分的肯定:“项羽确实威猛过人,震怒一声吼,下边千八百的兵没一个敢动的。”
这也正是刘邦不如项羽的地方。但韩信话锋一转——“但却没魄力,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直指问题的核心。
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仅凭个人魅力而不掌握选贤任能的管理技能,就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沦为“匹夫之勇”。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才并安置到恰当的岗位上,是领导者带领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
而对于刘邦的用人之道,韩信则予以充分的肯定:“如今大王果真能够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战的人才,有什么不可以被诛灭的呢?”
刘邦能够仅凭萧何推荐而找出一位自己根本没听说过的人来担任大将,足见其用人的魄力。刘邦亲自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几无胜绩,自己的手下却攻城掠寨、驰骋天下,凸显刘邦使用人才能力的高超。
关于对领导者激励人才能力的分析,韩信既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判断,也向刘邦传递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韩信说:“项羽对人态度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
项羽是个贵族,也很亲民,对下属温和,关心他们的疾苦。话说到这里,至少项羽在将士关系管理方面,应该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能够得到大多数普通士兵的认同,这也是很多个人英雄主义领导者的共同特点。
但是,到了对关键将领进行激励时,项羽的方式就出了问题——“可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对占据重要管理岗位的将领的激励,领导者仅仅是摆出亲民的姿态肯定是不够的。关键将领更需要的是领导对其能力的认可,并给予与其战绩相匹配的奖励。
在这一点上,项羽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在实际待遇上,都做得不够。这应该与项羽对这些岗位,对组织的价值贡献的判断有关系。
勇冠天下的项羽或许认为,带兵打仗的将领多一个、少一个,对自己的团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自己可以亲历亲为。
同时,项羽管理团队的公平性也受到了韩信的质疑:“项羽将自己的亲信分封为王,诸侯们都愤愤不平。”
项羽没有根据将领的贡献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予封赏,违背了以技能与战绩表现为核心依据的激励原则,必然引起部分将领的不满。(。电子书)
最后,韩信对项羽的激励能力的总结明显带着个人情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妇人之仁啊!”
刘邦在这方面的技能显然是远远高过项羽。他的奖励手段可谓是既简单又有力度,用韩信的话说,就是“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还有谁会不服呢?”刘邦的这个激励策略可谓屡试不爽,最终刘邦也借此让韩信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事实上,韩信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作为一个在血雨腥风中打拼的王位追逐者,刘邦怎会“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呢?在刘邦看来,功臣只是天下城邑的暂时保管者,刘邦会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收回的权利。
所以,如果在前面加上“如果”则更为恰当。这也说明,韩信本人对刘邦以及当时游戏规则的判断存在失误。
其实,韩信的需求是刘邦不可能满足的,韩信是在追逐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这也使得后来的悲剧结局成为必然。
刘邦与韩信的话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了战略要旨,探讨两支团队应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是否满足民众需求的问题。
韩信说:“项羽军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横遭摧残毁灭的。”
项羽过于关注每次战争的胜利,力求每次战争都赢得酣畅淋漓。破城之后又要屠城,不能够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如果将夺取天下作为战争的目标,则必须考虑这一点,因为满足民众的需求是真正实现统一的基础。
也正是由于项羽的这一愚蠢的行径,导致了“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不过迫于威势,勉强服从”的局面。
韩信的最终判断是,项羽“虽然名义上是霸主,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项羽这种缺乏民众基础的“强大”,必然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刘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则更为冷静——韩信的恭维也并不为过:“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刘邦明白获取人心的战略意义,这种做法符合追逐王位的定位,是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事实上,在人性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有着表里不一的一面:刘邦在落魄的时候,能够两次将自己的孩子推到车下,足见其冷酷无情;项羽身处垓下绝境,却仍然惦记着自己的宠妾、爱驹,足见其侠骨柔情。而到了两人争雄天下的时候,刘邦的表现极其“专业”,完全按照游戏规则来制定竞争策略,最终胜出;而项羽则任性而为,作为一个管理者表现得相当“业余”,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韩信向刘邦阐述了自己对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分析后,即提出了实施方案第一步:“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
韩信这一番肺腑之言把刘邦说得心花怒放,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指日下关东。
虽然韩信并未对作战细节问题侃侃而谈,但可以肯定的是,刘邦高度认同韩信的战略分析,并由大将韩信担任第一执行者。
刘邦根据韩信的建议迈出了楚汉争雄的第一步。在后续的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韩信则始终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
田荣不干了
走了张良,得了大将韩信,老天这么帮刘邦,不当皇帝简直没天理啦!再说说张良这边的情况,因为张良跟随刘邦的缘故,项羽心里对韩王成很不爽,不派他到封国去,一直拴在身边。一看张良回来了,便拐弯抹角地问刘邦的情况。张良早有心理准备,就说刘邦烧断了栈道,准备一心一意地在蜀地安家。这还不算,怕项羽一时找不到对手,顺便还把齐王田荣造反的事说了。
不管项羽是否真的相信刘邦死了心还是别的什么,反正张良的一番话算是替远在巴蜀的刘邦解了围,受苦的倒是田家哥儿几个了。
田荣为何造反呢?这事得从田荣的堂哥田儋说起。
田儋是狄县人,是战国时齐王田氏的同族。田儋的堂弟,也就是田荣的弟弟田横(至今也是比较有名气的人物)是当地有势力的人物,而且宗族强盛,很得人心。
在陈胜开始起兵自称楚王的时候,曾派遣周市攻取并平定了魏地,向东打到狄县,狄县死守县城。田儋也是个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假意绑了自己的家奴,带领着手下的年轻人去县府,说要在拜见县令之后处死有罪的家奴,等拜见时便一刀宰了县令,然后召集有势力的官吏和年轻人:“各地诸侯都已经反秦自立,齐地是古代封建的诸侯国,而我田儋,是齐王田氏的同族,应当为王。”于是,田儋自立为齐王,并且起兵攻打周市。周市的军队撤走以后,田儋乘机带兵东进,夺取并平定了齐国故地。
秦将章邯带兵在临济围攻魏王咎,情况紧急,魏王派人到齐国来求救。齐王田儋带领军队援救魏国。章邯趁夜幕的掩护进行偷袭,把齐魏联军打得大败,在临济城下杀死田儋。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田儋的余部向东逃跑到了东阿。
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的消息之后,于是就拥立前任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丞相,田间为大将,以此来抗拒诸侯。
田荣在败逃东阿的时候,章邯进行围追阻截。项梁听说田荣情况危急,于是就领兵来到东阿城下,一举击败章邯。章邯往西逃跑,项梁则乘胜追击。
田荣对齐人立田假为齐王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就带兵回去,攻击追逐齐王田假。田假逃到楚国,丞相田角逃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在此以前已到赵国求救,也就留在赵国不敢回去了。田荣于是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自任丞相,田横为大将,平定了齐地。
项梁追击章邯以后,章邯的军队反倒日渐强盛,于是项梁就派遣使者通报齐国和赵国,要两国共同发兵攻打章邯。
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死田假,赵国杀死田角、田间,那我们才肯出兵。”
楚怀王觉得,田假是自己同盟国的君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来投靠,怎么能杀了呢?赵国也不愿意用杀田角、田间来和齐国做交易。
楚国和赵国都不肯依从齐国,齐国也非常生气,齐国人认为:“手被毒蛇咬了就要砍掉手;脚被咬了就要砍掉脚。为什么呢?因为倘若不这样的话,就要危及全身。而现在田假、田角和田间对于楚国和赵国来说,并不是手足骨肉之亲,为什么不杀掉他们呢?况且若是秦朝再得志于天下的话,那么不仅我们要身受其辱,而且连祖坟恐怕也要被人挖呢。”
最终齐国也不肯出兵援救。章邯果然击败了楚军,项梁也因此丧命。楚军往东溃逃,章邯也就乘机渡过黄河,围攻赵国的巨鹿。项羽前往救援。项梁已死,在项羽看来,是齐国间接害死了项梁,由此非常怨恨田荣。
后来项羽保全了赵国,又降服了章邯等秦朝将领,西向入咸阳进行杀戮,灭了秦朝,分封诸侯王。
他把齐王田市改封为胶东王,治所在即墨。齐国将领田都因跟随项羽共同救赵,接着又进军关中,因此项羽立田都为齐王,治所在临淄。
前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他在项羽正渡河救赵的时候,接连攻下了济北城池多座,然后带兵投降了项羽,项羽因此立田安为济北王,治所在博阳。
田荣因为违背项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赵两国攻打秦朝,自然封王没他的份儿;赵国将领陈余也因为失职,没有被封为王,由此项羽一下子结了两个仇家。
等到项羽回到楚国,各诸侯也就各自回到封地,田荣便派人带兵帮助陈余,让他在赵地反叛项羽;自己也发兵打跑了前来称王的田都,田都逃到了楚国。
田荣扣留了齐王田市,不让他到胶东去。田市的手下人教唆道:“项羽那么剽悍凶猛,而您作为齐王,应该到自己的封国胶东去,若是不去的话,一定有危险。”田市本来就胆小,经这么一吓,赶紧逃跑去了胶东。
田荣得知后勃然大怒,急忙带人去追赶,在即墨把他杀了。这一下济北王田安自然不能幸免,也惨遭毒手。于是,田荣就自立为齐王,全部占有了三齐之地。又把将军印授给了彭越,让他在梁地反楚。楚派萧公角去攻打彭越,被彭越打得大败。
这一反动事件自张良煽风点火之后传到项羽耳朵里,自然没有好结果,火冒三丈的项羽重披铠甲,起兵北伐齐国。
张良和项羽的仇是结在哪儿呢?原来,项羽最终也不肯派韩王成回韩国,不仅把他贬为侯,最后在彭城杀了他。因为韩王的死,张良的复国计划就此付诸东流。旧恨新仇一起涌上心头,悲愤交加的张良抄小路秘密回到了刘邦身边,从此一心辅佐他夺取天下。
此时的刘邦业已完成平定三秦的事业,见到风尘仆仆的张良又惊又喜,即封他为成信侯,跟着东征楚国。
第五章 我刘邦又回来了
张耳来投
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还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
刘邦东进所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扫除这三位前秦降将的障碍。
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