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王侯-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在叶尘主持引导下,众人陆陆续续又想出许多办法,周杰甚至将自己私下里走私偷税的一些运输法儿都贡献了出来。

    晚上吃过了饭,众人继续思索整理,到了深夜,几个人的脑汁都快耗光了,实在是再想不出多余的东西了,叶尘才让众人去休息。

    周杰连夜回了自已家中,李思烟名义上是玉道香的丫鬟,自然要住在叶府。

    然后,喻清妍和叶尘又用了两个时辰,把这些资料好好梳理总结了一番,以方案报告的行式写了出来。

    ………

    ………

    次日一大早,崇政殿之中。

    大宋天子赵匡胤和一干重臣都心中牵挂着那件有些荒谬,但却至关重要的大事。所以,早早便聚集于此,开始商议。

    说是一干重臣,其实也就赵普、赵光义、楚昭辅、罗公明、叶尘五人,再加上两名昨晚被告知真相的参知政事薛居正、吕馀庆。

    叶尘昨晚睡得晚,早上差点睡过头,来得便有些迟了,来的时候除他之外,其他重臣已经到齐,且开封府、政事堂、三司使三方都各自早早将自己的方案,呈在了上面的御案之上。

    叶尘顶着个黑眼圈、红血丝进来时,赵匡胤还没来。便拖着疲惫一一给几位重臣行礼。

    叶尘知道,不管什么时候,当世还是后世,谦虚多礼,与人为善,平时表现得敬老服先,或许大多时候没有什么好处,便绝对不会有坏处的。

    可是当叶尘给吕馀庆行礼时,后者一声冷哼,脸上一脸厌恶之色,指着叶尘便要说什么,看其神色绝对不是什么好话。

    可是不等他将话说出口,有小黄门唱喊着说是皇上驾到了,将吕馀庆所要说的话打断了。

    众人给天子见过礼,天子说过平身,众人刚直起腰,吕馀庆便一脸肃然的出班,大声说道:“陛下!圣人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臣从未听过有谁能够真正的提前预知未来,这样荒谬的说法绝对不能相信,且臣弹劾祥符伯叶尘妖言惑众,有居心叵测之嫌疑,请陛下下旨对其进行彻查。”

    叶尘一下子蒙了,不过脸上怒色最终化为苦笑。若是让他站在吕馀庆的角度,肯定也会对此进行怀疑。实事上,在场除吕馀庆之外,大家都对叶尘所说有所怀疑,可是大家都没有吕馀庆这么极端,都想着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加上昨天刚刚被叶尘手绘世界地图给震住了,所以在昨天议事时才没有说出来。

    吕馀庆和薛居正是昨晚上才被赵普亲自告知此事的,没有经历昨天叶尘手绘地图的经过,甚至吕馀庆因为之前北伐留守开封,对叶尘没有什么接触,只限于从别人口中听到过有关叶尘的种种神奇事迹。自以为是的他,一直认为那些都是以讹传讹,大多都是夸大之词,而叶尘只是一个被天子选中用来宣传自己是真命天子的幸运儿。

    所以,昨晚上吕馀庆听赵普说这事时,当场便大呼此事荒谬,说叶尘妖言惑众。

    叶尘对于吕馀庆怀疑这事的真实情很理解,因为他自己都没有十足把握,可是吕馀庆说他妖言惑众,居心叵测。这话就有些难听了。

    “你说你为了说服天子,给我身上泼脏水,这是那门子道理。”叶尘心中有些不高兴起来。

    后世科学证明,睡眠严重不足,便容易暴躁、冲动、发火。叶尘昨晚上睡的不足两个时辰,听了吕馀庆所说,心头的火气便蹭蹭蹭的直窜。赵匡胤皱着眉,还没有说话,叶尘便忍不住说道:“下官有个问题请教吕相公。”

    吕馀庆眼见天子没有反应,而叶尘站了出来,便有些不耐烦冷哼一声,说道:“祥符伯!你还有什么好问的,老夫听着就是。”

    吕馀庆神色中的不屑和厌恶毫不掩饰,让叶尘不由再次一怔,心想这老头怎么回事,我招你惹你了,真是莫名其妙。他耐着性子,说道:“请问吕相公,下官所说之事若是不会发生,下官会是什么结果?”

    吕馀庆毫不犹豫的说道:“自然不会发生,到时候你定会声败名裂,且还会被朝廷治一个妖言惑众之罪,哼!你的爵位能否保住,还要看陛下的仁慈。”

    叶尘微微一笑,说道:“既然如此,下官为何冒着声败名裂,被陛下治罪,失去爵位的风险将这个事说出来。这对下官可有半点好处。另外,下官在昨天就已经说过,这是下官师傅的预言,是真是假,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也有所怀疑,你相不相信,关我屁事。”

    ps:第二大更送上,求捧场,求月票,求红票,求收藏,苦苦求订阅——————————

第八十三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本书的正版在网站,希望喜欢看本书的朋友,能够来纵横订阅捧场,给我支持和动力,我感激不尽。)

    “你………”吕馀庆脸色一变,勃然大怒,指着叶尘你了半天,最后转身对着御座上的赵匡胤说道:“陛下!这叶尘来历不明,不可轻信啊!”

    ‘来历不明’四个字一下子戳到了叶尘的痛处和心中的担忧,因为他可是知道赵匡胤因为这四个字,一直对他存有猜忌。

    再看向吕馀庆时,叶尘眸中已经一片寒光。这份仇怨真是结得莫名其妙,这朝堂之上果然如一个多月前罗公明给他说的那样,有时候得罪一个人,或者与人结仇,真的很莫名其妙。

    因为‘来历不明’四个字,赵匡胤同样脸色有了刹那的变化,但深深的看过叶尘之后,最终还是说道:“此事朕心意已决,再说开封如今粮食本来就紧缺,多筹集一些粮食,年后对外用兵也方便。而黄河岸堤的修建本来就是必做之事,只不过今年河堤需要修建的更高更坚固而已。”

    吕馀庆脸色顿时变得异常难看,急声说道:“陛下,此事牵扯人力、物力太大,事涉方方面面的事情,岂能儿戏。”

    赵匡胤脸色一沉,说道:“好了!此事就这样定了,现在政事堂、开封府、三司使,还有叶尘,你们分别对自己所定的筹粮方案进行汇报解说。”

    吕馀庆只能黯然退到一边,只是再看向叶尘时,眸中有着冷笑和讥讽。他已经将该说的话说了出来,该表示态度表示了出来,两三个月之后真相大白,叶尘那个幸运的小丑自然会身败名裂,被恼羞成怒的天子治罪,跌入深渊。到时候找机会再治他一治,顺便出口今日之气就是了。

    叶尘此时也将自己准备的书面方案,经由旁边小黄门呈了上去。

    这个时候,赵普已经对政事堂拿出的方案进行讲述。

    政事堂、开封府、三司使三方的方案办法,乍一听都很完善成熟,相比起昨天,有了很巨大的进步,赵匡胤听了也点头甚多。可若是仔细推敲,却会发现,三个方案都存在一个问题和不足。

    首先,都只是大体方案,对具体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讲的不多。其次,三家提出的方案大同小异,且比较笼统,许多方面都模棱两可。叶尘一听,便想起了后世那些整天坐在办公室,不做调查研究,单凭资料、推断来做方案,忽悠上级的机关工作人员。

    叶尘是最后一个汇报的,在听了前面三方的汇报之后,叶尘对于自己的方案却是越来越有信心了,他轻咳一声,在众目睽睽之下,出班说了起来。

    “陛下,臣认为在短短两个多月中,要给开封筹集六百万石粮食,唯有水运可以做到,而江淮地区乃是我大宋主要粮仓,又刚好有通往开封的水道。所以,此事非江淮之地不可。”

    众人没有什么反应,因为这些前面三方都已经提到过,吕馀庆眸中甚至闪过一丝毫不掩饰的轻蔑,一个黄口小儿,难道还真能够提到什么可行方案不成,还不是拾人牙慧而已。

    叶尘不理会众人,继续说道:“这件事能否顺利完成,事涉地方官府和豪绅地主所代表的粮商大户,以及漕运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地方官府。从民间收购粮食,集中运输到码头,离不开地方官府。因为,担心引起百姓的恐慌,此事真相朝廷需要保密,地方官府不知其中详情。所以,哪怕朝廷急的火上房,若是地方官府阳奉阴违、不能全力配合,整件事情就休想运转起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下几道措辞严厉的诏书,就能解决的。臣认为这其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能否保障收购环节不出问题?这都需要提前进行推断,并提前拿出具体的策略,对症下药的去解决。”

    “其次,就是地方的豪绅地主和粮商大户。据臣所了解,百姓一旦丰收了粮食,第一件事就是急于变现卖钱,而且越是丰收越是如此,普通的民户手中大多只保留到明年秋收的口粮和粮种,除此之外别无所储。所以,粮食基本上都在粮绅、粮商的粮仓之中,而粮绅、粮商大肆收购粮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哪里粮价高,往哪里运,屯积居奇,乃是必然之事。所以,朝廷如果突然大肆收购粮食,即便没有诏告天下,这些粮绅、粮商也家能嗅出不寻常的味道,从而提价待沽。此事又如何解决?”

    “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运输。即便地方官府尽皆肯竭诚用命,粮绅、粮商大户能痛快地出售粮食,从而各个州县都囤积到了规定的数额,可如果不能在黄河决堤之前运来京师,那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叶尘说到这里,除了吕馀庆依然冷笑之外,上到赵匡胤,下到其他重臣,都纷纷点头,叶尘所说条理清晰,浅显易懂,乍一听都是白话,没有什么高妙的语言,但却更让从人能够明白所说的意思,更直观明了此次筹集粮食的难点和症结所在。

    “这三件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地方官府不肯用命,则事必不成。如果不能解决粮绅、粮商囤积粮食的问题,则粮食筹集不够。而运输问题就更不用多说了。”

    “下面臣分别就这三个环节会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然后再提出解决的办法。”

    叶尘这句话一出,彻底让赵匡胤眼前一亮,深感以后朝堂上大家说事、讲事,应该少一些之乎者也,多一些这种干练直接的说话方式多好。

    “所谓,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则主要倚仗转运司、发运司和籴便司。这是涉及漕运的几个主要衙门,朝廷急于购粮,眼下只能倚靠这几个衙门的人。可是转运司、籴便司和发运司久在地方,与地方的豪绅富商多有联系。即便是这几个衙门的主官清廉,机他们身边的主簿、幕僚、大小胥吏,也多多少少会和地方豪绅沆瀣一气,寻常时候,他们还要相互勾结,屯积粮食,故意造成朝廷征购不足,然后再高价卖于朝廷。如今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必然不会放过的。这是此事第一大困难,必须要解决,否则很难按时筹集够粮食。”

    “可以想象得到,一旦朝廷令地方官府征粮,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勾结地方粮绅、粮商,屯粮惜售,趁机提价之事。当然朝廷只要多花些钱就能挽此危局,可是这种事情朝廷自然不能去做。再说从他们囤积粮食,再到拿出来高价出售总要有个过程,等到他们肯拿粮出来时,已不知耗时多久,那个时候就算朝廷出高价从他们手中买来粮食,可运送到京师,却是已经来不及了。”

    众人不由自主的颔首称是,赵匡胤也微微点头,吕馀庆神色中闪过一丝意外,神色有些复杂。

    “臣昨天回去之后,连夜找来一些知情人世,咨询了一下其中行道,比如地方官吏们贩粜粮草的种种投机之举,以及强迫摊派、不支钱、少付款等问题,这些事对一般民户危害最大,如果不妥善解决,开封之难还没解决,各路、各道、各州县的百姓都要走投无路了。此事,刚才三司使的方案中也有提到过。臣就不多说了。”

    “另外,臣从三司使给臣送来的往年筹集粮食的经验资料中看出,越是朝廷重视的事情,各路、各州县还会出现相互竞争的问题。各州县为了保证自己所承担的粮食收购任务能够顺利完成,想方设法排斥其它地方官府染指自己的地盘,就必然成了各地方官府从自身利益出发的正常选择。这种事其实也是人之常理,在以往已是常见,三司使资料中称其为“遏籴”,多年来也是屡禁不止,地方官府抗拒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可各地收成不一,有些地方遇到干旱、洪涝,必然收不够规定数额的粮食。而有些地方大丰收,不但能够筹集够规定的粮食,甚至还有多余。这中间平衡问题如果不解决好,粮食总额根本就收不够。”

    赵普点头称是,颔首道:“祥符伯所言及是,乱世自当用重典,事态危急,不可以常态对待。在老夫看来,各路、州、县的御史言官、监察观察使们,在这近三个月中,都要放下手中一切事务,且全部下放到各州县,并且朝廷就督察征粮一事,下一道特旨,临时放权,对于搪塞阻挠的地方官员,御史言官们有权将其就地罢免。事涉他们的官位前程,还要螳臂当车的糊涂官儿,应该就会少得多了。”

    赵匡胤微微颔首,表示深以为然,眸中精光闪动,示意叶尘继续说。

    叶尘接着说道,“赵相公所言,正是此事的关键。发运司、转运司、籴便司,本来是平级的衙门,但是负责的事情又有交叉,这本来是为了分权制衡,但是在当此关键时刻,却很容易让他们互相推诿扯皮,造成法不责众之果。所以,臣建议三司使下个通文,在三司之中择定一司总揽全局,担负主责。”

    ps:本月九孔也想冲一下月票榜,所以有一个承诺,凡是每天捧场超过一百,或者月票超过二十,则在两大更基础上,必加一更。

第八十四章 宏观调控

    (本书的正版在网站,希望喜欢看本书的朋友,能够来纵横订阅捧场,给我支持和动力,我感激不尽。)

    “至于当地粮绅、粮商趁机投机囤粮,牟取暴利的手段,臣昨晚找来一些知情人进行了调查询问,其中主要手段是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陈粮冒充新粮,粮中掺杂霉粮和沙子,同时他们还买通了小吏,将这些粮食收购入仓,与仓粮一混,再难发现是何人所为,从中大赚其利。这一点臣认为可以指定主事的衙门,职责所在,中间不转手他人,他们就会有所收敛。”

    众人反复听到叶尘提到找来知情人进行调查询问这样的话,赵普、赵光义、罗公明等都深感惭愧,他们身居高位多年,习惯于坐在屋中和一众干吏、幕僚进行商量,却已经没有了找来知情人进行调查询问的意识,特别是在如此时间紧张的情况下。

    实事上,这是一种官场通病,自古以来的当官的时间一长,都会犯这种病,所以才有后世伟人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用来警示各级当官的。

    “针对这种情况,臣认为,可在粮包上直接注明售粮粮商的藉贯、姓名,如检收掺假便要问罪。这样一来,运送速度不但快了许多,而且仓促之下,他们很难想出其它办法来作弊。”

    “另外,据臣所知,粮商若是要作弊,还可在在支付上动手脚。三司使给臣的资料中提到,转运司、发运司等平素购粮,有以钱易物和以物易物两种方法。以钱易物简单,以物易物就是以官告、度牒等文书。或者矾、茶、香药、盐、布帛、象牙等物品都可以支付粮价,这样,价钱就不易确定,再通过加饶、 虚估、加抬等手段大动手脚……”

    “囤积居奇,是诸种牟利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粮商唯高价是求,若外地价高而本地价低,便想法设法卖到外地。若本地粮荒,官府禁止外运,还要防止他们就此封仓不售,一拖再拖、一等再等,直到粮价暴涨,方才开仓牟取暴利。”

    “可朝廷不是土匪,人家自己的粮食,朝廷又不能上门去抢。针对这种情况,臣认为朝廷对筹集大量粮食一事秘而不宣的做法就不妥当了。朝廷不想公开此事,一是怕引起百姓恐慌,民心浮动。二是担心粮商们囤积居奇,提价惜售。所以,这事完全可以公开,当然为什么要筹集粮食,这原因自然不能如实公布,得想个说得通的理由。”

    赵光义点头称是,插话道:“祥符伯所言甚是,一旦大肆征粮,纵然朝廷不说,百姓、粮商也会猜到几分,到那时谣言频起,只会越传越严重,与其如此,不如把开封府急需大量粮食一事公开与百姓。当然,就如祥符伯如说,是什么原因,到底缺多少粮,这其中……还要进一步谋划。”

    “没错!如此一来,朝廷也可以让地方州县官府知道事态严重,在此当口儿他们就算平时再懈怠,也会打起精神,不敢太过放肆地从中取利或拖延不办。另外,朝廷要下发相关公文,让地方州县以严律重典明确规定,抑制粮价上涨。而京师则从现在起就开始提价,粮价要一涨再涨,这样就会诱引许多有条件自己运输的粮商富绅千方百计地往开封运粮,甚至比官府的漕运还要快、还要用心。莫要小看了他们的能量,据臣所知,为了逐利,那些大粮商一旦行动起来,其能量之大恐怕连朝廷都会大吃一惊。此次开封运粮之事,恐怕他们运来的份额会占相当大的一部分。”罗公明接着郑重说道。

    他所说之语,也是叶尘接下来所说的。在场重臣,无一不是聪明绝顶之辈,经验、经历在许多方面,都远超叶尘,叶尘给他们开了一个思路,将此事摊开且将困难一一说了出来。众人完全可以对症下药,提出不少解决的办法。

    楚昭辅吃惊地道:“现在就要提价?这样一来,京师百姓都要怨声载道了。”

    赵匡胤突然冷笑说道:“相较于两个多月后可能会活生生地饿死他们,现在让他们多花几文钱,还是划算的。”

    叶尘微微一笑,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这世间之事就没有完美之说。任何一件事,会有人不满意,这很正常。要知道百姓的眼光在大多时候并不明亮。而什么事都要等到百姓们理解拥护,那什么事都不用做了。该决断时就得决断。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四方商贾不遗余力地往开封运粮。”

    赵匡胤对于叶尘所说‘百姓的眼光在大多时候并不明亮’这个新奇说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