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南美做国王-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面后,李明远趁着离开前的几日时间,重新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军事将领、政府官员职能分离以及组建新的学校交给了刘朴和赵延等人负责,而工业方面,则是由李明远亲自过问。

    三天时间里,来自一份份工厂的生产数据记录摆满了桌面,而在忙碌了三天后,李明远总算对南里奥格兰的工业发展状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纺织业是与国民生活最紧密相关的一个行业,也是华人社会几千年来最具优势的行业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纺织业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下,导致一些精致的丝质产品价格高昂,而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国家运用新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在伦敦,一座座工厂中堆满了生产出来的纺织品,然后由蒸汽货轮装载运送到万里之外的远东地区,傾销到丝绸发源地的中原大陆。

    受到英国廉价纺织产品的排挤,大陆苏、松、常等地传统的手工纺织作坊纷纷破产,许许多多的纺织女工沦落到街头卖身的地步,而收获广大商品市场的大英帝国则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强大。

    纺织业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重要行业。

    在英国打开大陆市场、全面傾销纺织品的时期,距离并不遥远的海的另一边,日本国开始实行维新改革运动,国家自上而下颁布改革法令,通过制定对本国纺织业有利的政策支持本土纺织业的发展。

    维新初期,日本国内主要靠出来原材料和食品、茶叶等农业产物获取外贸利润。

    在1866年到1868年的出口占比来看,1866年时,食品和原料共占56%,纺织品占比25%,到1868年,食品和原料共占50%,纺织品占比35%。

    维新变法的最初困难阶段,日本利用出口纺织品获得的利润为进行工业化积累了第一笔资金,为日后日本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不可否认,日本的维新变法有着进步的一面,它使日本摆脱了落后的农业国,将一介小国发展成与西方列强并立的东亚大国。

    南里奥格兰建国初期的情况比日本更险恶,因此,在工业发展方面,李明远采取了比日本更激进的措施,日本在维新变法初期,纺织业主要依靠政府制定扶持政策,而生产方面则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进行人工生产,直到维新变法十多年后,1880年左右才开始引进纺织机械进行产业化生产,而在南里奥格兰,因为李明远多了后世的见识,纺织行业一开始就走的是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纺织业从原料到成品包括原棉…纺线…织布、染布四个环节构成,四个环节中除了采集原料需要人工操作,纺线、织布、染布三个主要环节都由机器完成。

    在南里奥格兰的农业基地河套县(佩洛塔斯),收购上来的棉花、亚麻、羊毛、羊驼毛等原材料被运送到靠海的纺织厂内,然后原料经过纺织机、织布机、印花机、染布机等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加工处理变成崭新的布料,最后出厂的布料一部分作为军装原料运送到制衣厂,赶制成黑色或者灰色的军装,而另一部分则直接通过一家家新开业的商栈卖给普通的华人。

    李明远购置包括纺织机械在内的工业器械花费了超过一百吨的黄金,不过花费的黄金没有白费,仅纺织业一项,几家包含整套纺织机械的纺织厂在经过试生产后,迅速转入繁忙的正式生产状态,来自军队高达十万件军装的订单使纺织厂迎来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而进行工业化生产,产品价格大幅降低后,河套县的纺织工业基地不仅收获普通华人的大规模订单,连作为盟友的巴拉圭人都开始向纺织厂购买布料。

    河套纺织厂是南里奥格兰国内最火热的行业,军队、国内华人和巴拉圭人的订单使纺织厂一开工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作为商业交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量的布店、成衣店应运而生,一些退役或者残疾的老兵从政府处获得支持,利用延迟付账的方式从纺织厂进购布料,然后再通过店面卖给普通华人,而除了那些退役华人士兵开设的布衣店,县城里更多的是新移民的华商们开设的店铺,他们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大胆冒险的特性移民到南里奥格兰,然后将积攒的身家投入到最火热的纺织行业。

    新移民的华商投入到纺织业是李明远乐于看到的现象,对于那些开设布衣店的商人,政府虽然没有像对待退役士兵那样给予先进货后付款的优待,但是在税收方面,政府也做出许多减免,减少了他们经营商栈的成本。

    纺织业的繁荣不仅给新移民的华商们带来了可管的利益,对于与纺织业息息相关的畜牧业和经济种植业也有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纺织业的原材料是葛、麻、棉花、动物皮毛、蚕丝等,在中原地区,麻是普通百姓衣物的最主要原材料,而南美洲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主要的纺织原材料是棉花和动物皮毛。

    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后,带来了亚麻等植物,使得当地的经济植物种类发生了变化,但是却没有改变棉花作为纺织业主要原材料的地位。和南美洲其他地方一样,南里奥格兰同样以棉花作为纺织的主要原料,在靠近乌拉圭的南部平原地区,种植着大量的棉花,河套纺织厂的纺织原材料也是就近从附近农田中获得。

    以棉花为原料制作生产出来的布匹质量要高于亚麻,因此,李明远并未改变南里奥格兰的经济农业结构,只是派人从大陆和欧洲等地引进一些其他类别的经济植物,使国内的经济农业结构更加全面。

    桑树养蚕是华夏闻名世界的一项优势农业,而南里奥格兰气候环境与江南地区相同,十分适合作为发展养蚕业的基地,因此,李明远在交代孙彬的任务中就有从大陆引进桑树、蚕虫以及江南破产的纺织女工等部分。

    经济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华人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一些原本没有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只种植很少部分经济作物的退役士兵们,在纺织业发展的带动下也开始在自家田地里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

    退役的华人士兵和分到土地的华工们都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特别是经历远征后退役的华人士兵,分到几百亩土地后,大部分土地因为人力不足不得不空置下来,几十亩耕种的土地也因为种植的水稻、大豆过多,收割起来十分耗费力气。所以和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两相比较过后,越来越多的退役士兵选择腾出一部分精力种植经济作物,而小米等庄稼则按照政府提倡的人均耕种面积种植。

    因为纺织业的影响,国内的农业顺着经济农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作为提供动物皮毛的畜牧业则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由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经济封锁,南里奥格兰的马匹、牛羊等牲畜数量在初期一直不高,后来,政府在与美国人就华工引进达成协议后,很快又达成了引进牲畜的协议。

    这次交易是南里奥格兰进行的最大一场牲畜引进交易,根据协议内容,南里奥格兰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从美国一次性购买两万匹公马,四万匹母马,一万头公牛,四万五千头母牛,七万头绵羊,还有十万头低价处理的野生水牛。

    野生水牛驯服难度大,南里奥格兰方面原本没有购买野牛的想法,不过听到美国人开的价格后,南里奥格兰方面的负责人王有田动心了:一头野牛的价格仅为水牛价格的十分之一。

    美国人开出的价格很低,王有田听到后迅速向李明远报告,在得到同意后,又增加了购买十万头野牛的协议。

    要说美国人为什么会低价处理这批野水水牛,李明远刚开始还不明白,后来向王有田仔细询问后才弄清楚,原来美国人在建设太平洋铁路时,铁路公司组织公司成员捕获了上百万头野牛,其中除了作为食物被工人吃掉和病死的外,到铁路修建完成,还有十多万头野牛没有处理掉,因此才想着低价卖给南里奥格兰方面。

    野牛虽然不能用来耕田,不过仅是把这批野牛作为肉牛宰杀,获得收益也超过从美国人手里购买的价格,而且野牛不仅能够食用,还可以用来与水牛配种,生出来驯化的下一代水牛。

    和美国人的交易进行的比较顺利,到1869年十月,购买的牲畜已经全部到达南里奥格兰,而且一些在运输过程中受伤的牲畜也进行了有效利用,被李明远指示食品加工厂制作成罐头供应部队食用。

    在牲畜养殖上面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是与经济农业不同的一个方面,养殖的牲畜除了皮毛作为原材料供应纺织厂外,牲畜本身的肉类则可以制作成罐头保存起来。

    食品保存在保鲜技术发展起来后便不再是限制人们食用的制约,使用铁质罐头将容易腐烂的肉制品保存起来更是降低了肉类的价格,使普通百姓也能购吃的起肉类。

    南里奥格兰位于潘帕斯大平原之上,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食品加工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而对于罐头类食品,在李明远指导下,加工厂不仅制做出各式肉类罐头,水果、食用酱、蔬菜等方面也开发出许多新产品。

    从美国购买的牛羊等牲畜主要用于农业发展,可以供给普通百姓食用的肉类并不多,肉类罐头在开始阶段主要供应部队食用,因此,食品加工厂最初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蔬菜和水果罐头。

    不能经常吃到肉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不过购买一罐价格不高的蔬菜、水果类罐头,第一次尝到特殊加工后的食品罐头滋味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没有像纺织工业那般火爆,作为新事物的食品罐头刚开始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后来吃过食品罐头的滋味后,更多的华人选择购买第二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食品罐头,原本新鲜的食物成了普通人日常必备的食用品,食品加工行业也在不经意间融入到普通华人中间。

第二百零二章 橡胶工业与自行车() 
    p:昨天码完一章,手机突然重启,结果码的字全部丢失,今天重新写一章。

    橡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也是南美洲特有的经济植物。

    因此,为了保证南里奥格兰能够赶上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会,李明远对橡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规划和安排。

    首先,扩大橡胶种植园的种植面积,保证橡胶原料的充分供应。

    自从1868年末在境内发现野生橡胶以来,经过九个多月的搜寻和移栽,至1869年九月份为止,南里奥格兰境内的橡胶种植园数量达到六十多座,野生橡胶数量达到二十万株。

    二十多万株橡胶树中,能够获取橡胶原料的成年橡胶树有七万株左右,占橡胶树总数量的三分之一。

    野生橡胶树一般四到五年可以分泌出橡胶液,八到十年可以进行橡胶液采集。经济寿命在25年到三十年之间,生长寿命约为60年。

    芽接树的经济寿命要比野生橡胶树短很多,约为二十年左右,不过芽接树的经济寿命虽然大幅缩短,因为采用芽接技术培养幼苗,芽接树的生长成熟期与栽培难度都大大减小,有利于进行规模化种植。

    南里奥格兰境内大部分适合移栽和管理的橡胶树已经被发现,少部分橡胶树因为处于丛林和山地深处没有被发现,但是因为丛林和山地交通不便,那些橡胶树并不具备移栽的经济价值。

    野生橡胶树数量在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增加,要想提高橡胶树的总量,采用芽接法培养新树苗才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南里奥格兰中部的河西县有十三座野生橡胶树种植园,在那里有五万株通过芽接技术培植的树苗种植在专门开辟的种植园中,根据半年多的实验和统计,五万株芽接幼苗有三万株成活下来,成活率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芽接幼苗一般在培养区生长两年,然后才可以被移栽到种植园中生长,在移栽到种植园的过程中还会有一部分幼苗因为土壤不适等因素死亡,因此芽接幼苗的总成活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十左右。

    芽接技术取材方便、培养成本低,百分之四十的成活率足够保持芽接幼苗可以进行产业化种植,所以,在有关芽接橡胶树苗的生长情况报告上来以后,李明远给负责管理橡胶种植的官员定下一个目标,三年内将橡胶种植园总量提高到三百所,橡胶树总量要达到一百万株以上的规模。

    巴西境内人工栽培的橡胶树数量约有两三百万株,以南里奥格兰的规模和体量,一百万株橡胶足够供应橡胶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

    橡胶树的总量是限制橡胶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问题,而橡胶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则是第二个问题。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拉开序幕,日后促进橡胶工业大发展的汽车行业和内燃机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作为汽车轮胎和以内燃机机器部件的橡胶自然没有扩大需求的外在动力。按照历史的原有轨迹,十几二十多年后,橡胶工业才会迎来腾飞之机,而多了后世一百多年的见识,李明远却可以在现有科技的基础上,为橡胶工业提前找出新的发展方向。

    胶底布鞋是橡胶工业走向实用的第一个成功产品,半年多前,李明远视察华工劳作时,迸发出发明胶底布鞋的想法,而经过制衣厂和橡胶工厂两边的技术工人论证协商,验证了制造胶底布鞋的可行性,四个月前,国防军军用制衣厂生产出第一批军用胶底布鞋,随后又经过一个月的试穿与改进,第一款胶底布鞋正式定型号生产,开始作为部队新式制式装备使用。

    由于是第一次生产胶底布鞋,军用制衣厂的产能刚开始为日产300双胶底布鞋,接着通过在三个月实践生产中摸索与总结经验,生相对熟悉胶底布鞋的生产操作技术后,制衣厂的产能逐渐增加,最后稳定在日产500双胶底布鞋,月产15000双,三个多月总共生产出三万九千双胶底布鞋。赶上了在九月上旬前为国防军野战部队换装的生产目的。

    完成了研制、生产胶底布鞋的任务,橡胶工厂里面的普鲁士和华人员工紧接着又投入了研发充气橡胶轮胎和生产硬制橡胶水管的任务中。

    硬质橡胶水管在欧洲已经被发明出来,由于在购买机械设备时,直接从普鲁士引进了橡胶生产的相关技术,橡胶工厂内的员工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李明远提供的标准,生产出合适的产品,难度并不算大。

    而充气橡胶轮胎虽然是个新鲜事务,不过按照李明远提供的生产思路,将充气轮胎发明出来难度也不大。

    在李明远的重点关注下,硬质橡胶水管和充气橡胶轮胎在胶底布鞋列装部队两天后便生产出来。

    在橡胶工厂的几个普鲁士技工陪同下检验完新产品的性能后,李明远表扬了一番参与生产的员工,接着以政府的名义给予他们一部分奖励,最后命令随从将生产出来的充气轮胎样品和硬质橡胶管道带走,来到一家新成立不久的机械制造厂。

    以新京地名命名的新京机械制造厂是一家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新工厂,工厂内的技工全部是从各个机械厂抽调的华工,没有一个普鲁士人。

    走进戒备严密的机械制造厂内部,工厂主要车间内十几个华人技工整齐的站成一排,迎接李明远一行人。

    “老王头,我吩咐你生产的产品搞好了没有?”

    李明远大步跨进车间大门,直接问道。

    “洋井和洋车各自生产出四十个样品,只需要殿下带来的橡胶产品配件就可以进行组装。”

    一个四十多岁身材矮小的华人陪笑道。

    “东西都带来了,按照我交给的结构图,先组装两个完整样品看看。”

    李明远扫视下车间内摆成两排的机械产品,摆摆手道。

    “遵命殿下。”老厂长对着李明远行了一礼,

    招呼五六个华人技工接过随从带来的橡胶产生零件,然后开始鼓捣两个机械产品。

    约摸二十分钟过后,满手黑乎乎的老厂长完成了组装,两个在后世非常常见的产品出现在车间内众人眼中。

    车间内生产出来的两种产生技术含量并不是太高,不过他们的发明或者说是改进,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两件产品中的第一件在欧洲社会已经被发明了半个多世纪,车间内见过它样式的华工们习惯性的称呼它为洋车,而李明远则更喜欢称呼它为自行车。

    对于西方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华工们习惯在名称前面加一个洋字,比如已经在南里奥格兰建厂生产的火柴被华人称为洋火,水泥被称为洋泥,还有1853年由荷兰人发明的煤油灯被称为洋灯等。洋灯需要以石油作为燃料,由于南里奥格兰缺少石油资源,煤油灯的价格比较昂贵,普通华人很少接触到煤油灯,只有在铁矿场、煤炭开采场等矿产区才配置有煤油灯。

    给西方人生产出来的产生冠以洋字开头的名称主要源自普通百姓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李明远没有在这件事上强行改变民众的称呼问题,而对于车间内经过合理改进的新式自行车,李明远打算以后世的名称给它命令。

    “自行车”看着大致符合后世样式的新产品,李明远脱口而出一个新名词。

    “老王头,这个产品既然是咱们第一个进行改进生产出来的,就不要用洋人起的名字,我看不如起名为自行车?你们看合不合适?”

    “产品构造图纸是殿下亲自动手画出,自然应该由殿下来命令。”

    老厂长恭敬道。

    “自行车?这家伙会自己动?”看到眼前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一个年轻的华人士兵惊讶道。

    “呵呵,小兄弟是没有见过洋人骑着洋车赶路,这东西可不会自己动,需要人骑在上面才行,看,就像骑马一样。”

    以前见识过这个时代自行车的一个骑兵军官比划道。

    “呵呵,这位兄弟说的不错,自行车需要人坐在上面才能动,不过和骑马相比,骑自行车要容易多了。”

    李明远心情不错,向周边华人介绍一番有关自行车的常识,接着又趁着兴致,直接骑着新组装完成的自行车给工厂内的人示范一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