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怎么不和口味吗?“林浅浅问道。

    林延潮笑了笑,端起碗来吃了好几口,然后递给林浅浅道:“你煮了半天,一起来吃一点。“

    林浅浅头一低。

    家里穷的那时候,林延潮每次都是吃一半,然后故意说自己饱了一推碗给林浅浅吃的。眼下二人衣食不愁了,但林延潮仍是如此。

    林浅浅从林延潮手里接过筷子,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吃了几口又推到林延潮面前。

    林延潮见了不由一笑道:“又不是以前吃不饱时候,你多吃点。“

    林浅浅浅笑道:“我就是喜欢看你吃嘛。“

    林延潮拿起筷子来心想,在自己一穷二白的时候,遇到了一份真感情,能相濡以沫,待自己发迹之后,而这份感情仍在。这实在是自己的幸运。

    得妻如此,还有何求。

    屋里夫妻二人静静继续用同一碗线面。

    次日林延潮又抽空跑了一趟吏部,帮林诚义办监生拣官的手续,这一切都在秘密之下进行。

    经历官职掌出纳文书,而广州府经历则是帮知府处理文书的活。

    这等职位不容易出差错,而且广州府是省治,两广总督公署也在那,在两广总督眼皮底下办事,升迁的机会,总比去临高,归善两县升迁的机会大。何况两广总督还是林延潮和林诚义的老乡呢,到时候必会照顾一二。

    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林诚义只要得力,升迁不在话下。

    所以经历只是正八品,知县是正七品,林延潮却替林诚义选了经历的缘故。当然其中也有卢维禎卖了自己面子缘故,否则不会那么容易办下。

    所以林延潮就自作主张替林诚义敲定了广州府经历的职位。吏部这边有卢郎中发话,等于是给林延潮开了绿灯,加急通道,不出半个月公文就下来了。

    吏部行文下发的一日,林诚义终于授官。林延潮拿着吏部行文约林诚义吃饭。林延潮知林城义喜欢俭朴,就在南薰坊一家卖羊杂的食档请林诚义。

    这食档有两层,出入的都是小商贾,市井小民。林延潮自从当官以后,已是许久没来这样的食档吃饭了。

    不久穿着一身青衫的林诚义到了,他见林延潮选的这处食档果真是十分满意。

    一坐下来林诚义就道:“为师也已是许久没吃羊杂了,今日这顿为师来请,随意点些什么,不要与我客气,这点钱我还出得起。“

    林延潮听了有些感动,就不推辞了道:“先生,请弟子吃饭再好不过了。“

    林诚义笑着点点头于是叫来小二道:“先来两碗羊杂汤,十个饼子,至于店里其他小菜拣好的上。“

    小二答允了一声,当下从身上拿起油腻腻的抹布,在脏兮兮的桌上擦了一阵,然后去后厨了。

    林诚义叹道:“以往读书求学时,一年没有吃到半点油星,眼下日子已是太好了,还能有羊杂汤吃。“

    林延潮听了点点头,当下从袖中拿出吏部行文道:“先生,监生听选,吏部拣官让先生为广州府经历,这是行文,不日就可启程赴任了。“

    林诚义听了一愣,将行文拿起看了一边道:“延潮,为师听选,不可能这么快,莫非你是替为师纳捐了?你为官一年俸禄也不过一百两银子,这钱你从何而来?“

    两碗羊杂汤已是端上,林诚义却是不动筷,神情十分严肃。

    林延潮来之前,想过用一个借口推脱,就说了林世璧托他办的,此事与自己无关,或者说自己是找本乡商人捐助,但两个借口林延潮都觉得林诚义不会相信。

    于是林延潮就道:“先生,弟子在家乡有些族产,每年都有几千两的分红。“

    听林延潮从族产里替自己纳捐,林诚义面色好看了一些,但仍是道:“你这俸禄也是微薄,在京里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就算你有族产分红,但也要把钱拿在身边防身用,怎可贸然替为师纳捐。“

    “算了这钱多少,我找商行去借,借来还你。“

    林延潮道:“先生。“

    林延潮这一句话说得有几分重。林诚义露出几分愕然的神色。

    林延潮正色道:“先生,这点钱弟子还是出得起的,请你念在弟子一番心意上,就不要推脱了。否则弟子侍师多年,没有一事能为先生解忧,弟子心底十分愧疚。故而请先生就答允弟子这一次,算弟子恳求你了。“

    林诚义听林延潮这么说,嘴唇张了张,最后没说什么,长长叹了口气脸上浮出一丝苦笑。

    “弟子长大,今已是朝廷重臣,再也并非昔日的读千字文的蒙童了。“林诚义的言语中有几分感伤。

    林延潮连忙道:“先生,弟子不是这个意思。方才言语冒失之处,还请先生见谅。“

    林诚义摆了摆手道:“无妨,为师方才的话,也不是发酸,只是感叹自己弟子成长了,而为师我却是老朽。我也不是你眼中那么迂腐之人,你一心为了为师好,我怎么不知道,这一次为了替我纳捐,你该用了不少关系,花了不少钱吧,真难为你了!“

    林延潮感动地道:“弟子也没费什么功夫。弟子记得先生说过为官是为了天下作一番事,是为了造福百姓,不为自己谋私利。先生有此抱负,岂可埋没,弟子是替先生实现生平之志罢了。“

    听林延潮这么说,林诚义果真受用很多,但又不想表现出来,于是道:“先不提了,羊杂汤都要冷了,我们边吃边说。“

    林延潮听林诚义这么说,知他是半答允了,顿时大喜。林诚义品行刚直之余,若私下又可变通,那么将来在仕途上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二人一边吃着羊杂汤,一面拿着饼沾着肉汤吃了起来。

    吃了一阵,林诚义道:“延潮,你这一番心意,为师实不知说什么才好,若是拒绝,倒是令你白费了这一番心意,你这个情我就受了。“

    林延潮大喜正要说话,但林诚义话锋一转道:“不过为师有言在先,这纳捐之钱算是为师借你的,他日多少钱,我会还给你。为师当场给你写下借条,此事若是你不答允,我就不去广州仕官。“

    林延潮知这已是林诚义最后的底线了,若是自己不答允,他真和自己翻脸了。但这么主动写借条的借债人还真是头一次见。

    林延潮最后答应下来,见林诚义终于得偿所愿,自己不由替他高兴。

    之后得知林诚义授官,卢义诚,刘镇等当初与他一并赴过会试,当下一并为他设宴辞行。

    数日之后,林诚义就去吏部取了告身,官印,然后动身离京往广州而去,开始了他的官途。(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七章 这就是帝王师啊() 
这一日,京城骤降寒潮,外周下起了大雪。

    北风一阵紧过一阵,行人走在路上,就算披着重重厚衣,也能感觉到那赤冷入骨的寒风。

    马车的车轱辘碾过冰渣,到了皇城前停下。

    林延潮下了车,撑了把伞,从东华门进入紫禁城中。这一日天子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身为经筵官的林延潮自需到场奉驾。

    文华殿外的庑廊里,已有不少经筵官等候,在寒风中,他们揣着手炉在殿外。

    待林延潮抵殿时,与相熟的官员作揖打了招呼,然后走到自己圈子里。

    经筵官也是几个圈子,如身为勋臣,阁老担任的知经筵事官,同知经筵事官,各是一个圈子,六部尚书,九卿等侍班官员又是一个圈子。

    至于林延潮所在的翰林春坊又是一个圈子。

    参加经筵的翰林春坊,修撰王家屏,修撰黄凤翔,侍读朱赓,侍读陈于陛,罗万化,侍讲陈经邦。

    这几人不是日讲官,就是经筵讲官,平日都是在侍讲厅里的,而林延潮则是身在检讨厅,除了黄凤翔外,这几人与林延潮都不相熟。

    至于王家屏,朱赓,陈于陛这三人,都可是青史留名的人物,他记得明史上王家屏,朱赓后来都官居首辅,而陈于陛也是跻身阁老。也就是说六名经筵讲官,日讲官中有三位入阁。想到在检讨厅时,左右都是一片默默无闻的人,林延潮感觉这六人才是大明真正的精英所在。

    没错,成为翰林官距离入阁,其实还有老长的一段,不少人都在史馆这么默默无闻过去了。

    在史馆工作,你就算是把大明会典,各朝实录写得再漂亮有什么用?都不如到天子面前露个脸。古往今来被提拔重用的,都是皇帝身边之人,亲信之辈,这是颠不破的道理。天子都不熟悉你,怎么会提拔你?重用?

    没错,非翰林不为大学士,这是明朝官场上的一条铁律。

    但若要高度概括这铁律,其实是非经筵讲官,日讲官不为大学士。所以成为日讲官,经筵讲官,获得面君侍直的机会,才是真正的进身之阶啊!

    林延潮在旁默默听着几人说话,自己等闲是不插话的,唯有问到自己时,才答那么一两句。

    六人之中,以王家屏最为健谈,说话间谈笑风生,几人都被他吸引过去。

    林延潮也听说这六位侍直的讲官中,以王家屏最得天子器重,只要他在天子面前主持经筵和日讲,就被他说得十分生动。小皇帝很爱听王家屏讲课,曾亲口赞王家屏,经术宏深,目无睨视,端人也。

    不过就是这位端人,林延潮此刻只是想暗暗想笑,因这王家屏据说就是《精品美》的作者南陵笑笑生,有人分析精品美全书里有不少山西山阴方言。而这位王家屏就是山阴人,不过这个观点论据不足,只供笑谈而已。

    “宗海何故发笑啊?”一旁朱赓问道。

    朱赓在几位讲官中是出名的好人一枚,明史上对这位好人首辅,评价了一句醇谨无大过而已。但就是这位好人,当初会试何洛书要将林延潮卷子罢落时,他不顾得罪张居正的风险,出面仗义陈词。

    对于朱赓林延潮心底有一份敬意,不过他此刻发问,倒是令林延潮犯了难,他总不能当着众人面问王家屏,你最近是不是在家里酝酿一部十八(协和)禁大作。

    林延潮当然不能这么问,于是道:“是王修撰说话风趣,令人不自觉面有笑意。”

    听林延潮这么说,王家屏微微一笑道:“我不过逞口舌之能罢了,昔日在讲读厅时,多听说林修撰你博学多闻,今日恰有闲暇,我想考一考你可否?”

    听说王家屏要考校林延潮,众人一并问道:“考什么?”

    王家屏笑道:“就考一个诗迷,看宗海是否能答出来?”

    林延潮心底一凛,对方可是皇帝日讲官啊,在翰林院里也是属于‘凡为文,不属草,不闻诵读声,过目辄不忘’的牛人啊。林延潮心想此人出手考校自己,定然是不简单。

    见王家屏这么说,林延潮也不能示弱,否则被他人看轻了,于是接下道:“王修撰请说,在下姑且试一试。”

    王家屏笑着问:“要知道咱们翰林间可最重名声,若是宗海这私下考校,你弱了一筹,传出去岂非有损林三元的名声。”

    林延潮嘴上道:“名声不过浮云矣,王兄请考吧!”

    王家屏左右看了一眼,于是缓缓道:“你听好了,独坐书斋手作妻,此情不与外人知。若将左手换右手,便是停妻再娶妻,打此诗谜。”

    王家屏说完,林延潮一愣,随即捧腹笑起。至于其他五人,也是一愣,然后也是笑起,以手指着王家屏道:“好你个王山阴,这等诗说出去,也不怕辱没了尔翰林的名声!”

    王家屏笑着道:“天下之事可做,难道有不可说的道理,何况说来,亦能博大家一笑,林修撰你觉如何呢?”

    林延潮笑过之后,也觉得这当堂说颜色笑话的王家屏,真颇有笑笑生的风范。

    见他发问,于是林延潮道:“天下之事,有做得说不得,也有说得做不得,譬如王修撰所言,乃夫妇之事,做大可以去做,尽管去做,但若是广而告之,就是不雅了。”

    众人一阵发笑,王家屏点点头道:“言之有理,此乃做得说不得,但那说得做不得又是什么事?”

    林延潮听了不由一笑,道:“说得做不得嘛,如朋友戏谑,骂娘或姐妹等,闻之则可,若真的去做,那可就……”

    众人顿时又是一阵捧腹而笑,连王家屏也是大笑。

    几人道:“王修撰,林修撰二人真乃趣人,若是你们给天子讲经,必深得帝心。”

    在文华殿在场的,不是锦衣卫就是太监,见几位翰林,在那谈笑风声,心底都好是敬仰和羡慕。

    能成为经筵讲官,日讲官都可谓是真儒,为人臣之表率。他们就是帝王师,身上肩负起启沃君心,厚养君德之责。(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八章 经筵之上() 
几人正聊天中,这时天子御驾已是到了。王家屏,陈于陛等都是收敛笑容,恢复了‘真儒’,‘端人’的样子,丝毫也看不出方才几人刚刚说过黄段子。

    经筵官们分左右鱼贯进入文华殿,张居正,张四维等大臣一并位列殿下,至于林延潮等翰林官位于东班下首。

    直殿内官早在文华殿里摆下御座,讲案,天子御案上则是陈设四书经史,讲案上则是经筵讲官先呈上的讲章。

    一切就绪后,鸿胪寺官赞礼,众官员山呼万岁,天子升座。

    众官员各就各位后,鸿胪寺官喊了一声经筵开始,今日的经筵主讲官王家屏,走至讲案之前,向天子三躬拜,平身后奏道:“今日经筵,主讲孟子离娄。”

    王家屏说完,林延潮从东班出列,走到御案向天子躬拜后,将御案上的孟子一书取出。御前上的书,也作成几十叶讲章模样。林延潮熟练地翻至孟子离娄这一篇,然后取了金尺将书上下压定,然后退回铜鹤之下。

    没错,这就是身为经筵官林延潮干的活。

    在这文华殿里,经筵官有讲官,展书官,侍仪,供事,赞礼,举案,侍卫等等。

    而林延潮就是经筵展书官。所谓展书官,就是在经筵时展掩御用书籍,文稿。经筵展书官一般设两名,非翰林,春坊官不用。林延潮尽管没给天子当讲官,但经筵展书官,也算是经筵讲官的进身之阶,先在天子面前混个脸熟,不是有句话,在这站久了,舞台就是你的。

    要成为经筵讲官,日讲官,是需要机缘的。对于林延潮现在而言,先熟悉经筵之制,然后再进一步寻求机会。

    展书之后,林延潮就退居一旁,接着王家屏在天子,众经筵官面前开始讲书。

    经筵讲官与日讲官不同,经筵讲官与天子讲书讲经是在大庭广众下讲书对答,故而经筵上讲书的仪式更多于内容。

    但日讲官不同,日讲又称为小经筵,参与的人数少,真正可以称得上内容多过形式,在儒臣看来唯有日讲官才能与天子真正亲近,说上几句心里话。另外日讲官可以偶尔兼任经筵讲官,但经筵讲官却不能兼任日讲官。

    所以能成为日讲官,才能真正称得上天子心腹,皇帝的身边人。眼下林延潮寻思着,如何成为日讲官,经筵讲官虽说清华尊要,但相较下还是日讲官,方是天子的师儒。

    成为师儒,就是帝王师,大明皇帝尤为尊重师道,称日讲官为先生,而不名。至于小皇帝也是十分尊师,林延潮在翰林院里听说,有次日讲,天太热了,一名太监给小皇帝用扇子扇风。但小皇帝却大怒,诸先生在旁,见尔摇扇,以为朕无家法,于是将这太监拖下去杖责。

    张居正作帝师给他日讲时,小皇帝亲自站到张居正所站的地方,让太监摇扇,测试下张居正站得是否舒服。

    正因如此,日讲官也是竞争激烈。现在日讲官共六人,如王家屏,陈于陛,朱赓,黄凤翔等人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等他们退下来,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何况翰林院里盯着日讲官位置的人,可是不少。

    林延潮心底想着,这时殿上王家屏与小皇帝讲孟子离娄。

    王家屏此人说话风趣,与他相谈,都会觉得他谈吐巧捷,有种令四座尽倾的魅力。

    待讲孟子时,王家屏也引经据典,阐发经义。林延潮将他与前几次经筵时其他的经筵讲官相较,王家屏水平显然更胜一筹,难怪能得到小皇帝的赏识和器重。

    王家屏正讲的是离娄里伯夷辟纣一章。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

    王家屏解释道:“伯夷,孔子称古之贤人,孟子称,圣之清者也。至于太公,孔子赞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孟子将伯夷太公,并称为二老,又乃天下之大老。纣王无道,文王仁政,伯夷太公皆为老者,故而闻文王善待老者,弃纣王而归文王。”

    小皇帝听了:“王先生,所言甚有道理,不过朕记得,太公辅周灭商,奠周室八百年江山。至于伯夷,武王会八百诸侯伐纣,伯夷持武王之马,叩马谏曰‘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这伯夷太公皆处海滨而归文王,但武王伐纣,太公佐之,伯夷扣马而谏,所见何以不同?”

    听天子发问,自申时行而下,百官一并躬身道:“陛下圣明!”

    林延潮口称圣明之后,心想小皇帝这问题问得不错,孟子将姜子牙和伯夷不是称为二老吗?这两人都是孔子,以及儒家历代来称赞的圣贤,但同样作为圣贤,为何一个要伐商,一个要阻止呢?所见为何不同呢?

    天子向经筵讲官询问,于是殿下由文华殿中书舍人充任经筵书写讲章官,开始记录,将天子与大臣御前奏对抄录在案,这可是天子圣训。

    王家屏听小皇帝询问道:“陛下明见万里,真乃圣君,至于太公佐之,伯夷扣谏,讲臣以为太公以救民为心,伯夷以君臣之义为重。二老所求非私,乃大公,救民为公,忠孝亦为公。”

    如王家屏这等经筵讲官,日讲官,虽私下可称帝王师,但在天子面前,却不敢以帝王师自居,故而都是自称讲臣,儒臣,侍臣。王家屏答得也很漂亮,太公与伯夷虽行为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公,只要是为公,都可称圣贤。

    果真小皇帝十分满意道:“王先生,敷奏剀挚,真名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