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延潮回家前,这园林每日都请匠工维护着,这一次回来又添了不少花木。因花木中有不少芍药,林延潮就将这自己居住的院子称作芍园。
而眼下芍院的小亭内,都是林延潮当年的同窗好友,大家坐在一并吃瓜喝茶谈笑风生。
一名年轻士子笑着道:“当年我与豪远,碧友,就是在这水井旁搭了个小凉棚,每日在这凉棚下读书,还与宗海请教学问。而碧友一直贪慕宗海水井里养得两条家鱼,说要煮了吃得,结果嫂子一个月没见碧友好脸色看。“
说起旧事,众人都是哈哈大笑。
一名蓄着八字须的士子,起身恼羞成怒道:“我也不就这么随口一说,结果行贵你倒是好,在嫂子面前将这事捅了出去,你说你这是不是卑鄙小人。“
听了众人又笑。
林延潮看着黄碧友被陈行贵激怒地样子,笑道:“碧友,你啊你,又上行贵的当了。“(未完待续。)
五百二十五章 同学少年都不贱()
登瀛坊巷外有一河为通津渠,乃晋朝太守严高筑城时,从迎仙馆通澳桥浦,由东至西,引潮贯城。
林府的芍园就从通津渠引入活水来,江南的园林讲究是山水萦绕,亭台楼阁,多引河导流为己所用,这芍园里也不例外。
当初林家修建园林时,引水在园内蓄作一小潭,小潭东边用几块假山石堆叠,拼凑成三岛,以方寸喻江湖,比蓬莱,方丈,瀛洲。
在潭左可闻径流水声,叮叮咚咚,如佩环而响。
小潭四周竹木低掩,时值盛夏,却恰到好处地蔽去了暑气。亭子在水潭竹林环抱中,不用冰桶拿来降暑,也是十分凉爽,正好同窗相聚,述别来之情。
叶向高,翁正春二人联袂去了江西交游,为后年大考筹谋,不在闽地。
其余文林社社员,以及林延潮的知交好友多是来了,如黄碧友,陈行贵,陈若愚,张豪远,于轻舟,徐火勃他们先去游园了。亭子里有陈材,陈应龙,龚子楠,周平治几人陪着林延潮说话。
他们多是林延潮在濂江书院时的同窗。林延潮与陈材,陈应龙三人同坐,聊起别来之情,。
林延潮笑着对陈应龙道:“这么说德见兄是两年前领乡书,与进卿兄同科。”
陈应龙点点头,他是万历七年与叶向高一并中举:“两年前蒙恩师点中,实在是侥幸,我秋闱中举后家母病重,在家侍奉汤药,故而去年没与进卿兄一并上京,以至没见宗海你三元及第的风光。”
陈应龙是林延潮院试时同年,濂江书院,侯官县县学时同窗。
陈材打趣地笑道:“说来也是奇怪,众人都说德见兄本都有临考悚场之病,但乡试时却都没有遇过。”
陈应龙笑了笑道:“这还是要多谢宗海了,我院试时要不是他,早就落榜了,自从那一次后,我临考再也没有悚场过,说来我能有今日多亏了宗海兄。”
林延潮笑道:“德见兄乃是大才,区区小疾如何能难倒你,两年后春闱,我在京等着你与干伯兄,对了,到时还有进卿,克生,真是热闹。”
文林社四位骨干,叶向高,翁正春,陈应龙,陈材他们都是先后中举,现都准备两年后的春闱。
听了林延潮的话,陈材,陈应龙二人都是点头。陈材绷着脸道:“到了今日,也需拼一拼,十年寒窗就看这一下了。”
陈应龙与林延潮道:“想到当年,宗海与我,进卿一并中流相约,看谁先题金榜,打马御街,金殿传胪,宗海先吾著鞭,眼下唯有我与进卿兄试看高下了。”
林延潮想起当年之事,也不由感慨与陈应龙道:“我也不过先占一着而已,吾与你还有进卿兄,乃刘琨祖逖之交,延潮盼两位兄长早日得隽,将来携手一并为国家和社稷,尽绵薄之力。”
听了林延潮的话,陈应龙露出感动之色,握着林延潮的手点点头:“宗海,真有大丈夫的抱负,但盼真我等真有同列朝堂之时。”
这时一旁龚子楠不满地道:“宗海,当年与你定中流之约时的,还有我与周兄,你怎地只顾记得德见,进卿,把我们二人忘了。”
听龚子楠这么说,在场几人都是一笑。
林延潮笑道:“同学少年都不贱,我怎会把你们忘了。”
这首杜甫的诗被林延潮给改了一字,却别有一番意味。
龚子楠笑着道:“好个同学少年都不贱,姑且领情一次。”
一旁周平治则是勉强笑着没有说话。当年他在院试灵光一闪后,他在举业上就一路消沉,甚至在县学里也不甚出色。不说与林延潮,陈应龙,就是比龚子楠也是想去悬殊。
林延潮尽管是说同年少年都不贱,但这话岂能当真。
几人说说聊聊,径边谈笑声起,黄碧友,陈行贵他们游园回来了,兴致都很高。
这才坐下陈行贵就与黄碧友拌嘴。
黄碧友在林延潮同窗中,也是一个吸引仇恨的存在,经常毒舌地讥讽别人,也常遭同窗们口舌的围攻。不过黄碧友有一个优点,无论同窗怎么说,最多当时气过一段,睡了一觉就算了,又与你嘻嘻哈哈,算是一个非常好相与的人。
这时大家又说起,黄碧友讥讽锦衣卫陆凤梧的一段糗事,说起这‘凤栖梧桐之上,鸡戏芭蕉之下’的千古绝对,众人又是捧腹大笑。
黄碧友则是满脸尴尬,摇着头道:“休要取笑!休要取笑!”
于是大家笑得更开心了。
这几位同窗旧友里又多不如周平治了,除了陈行贵,陈若愚进学成为生员外,大家都仍是童生,黄碧友,张豪远都是林延潮少时玩伴,交往比叶向高,陈应龙还要久,但见二人苦于举业不能进步,自己也是没有办法。
倒是自己的弟子徐火勃小小年纪就进学,令林延潮十分欣慰。
大家聚在亭子里说笑,林延潮看向陈行贵道:“近来如何?”
陈行贵还未开口,黄碧友就在旁道:“宗海,你可不知道,此人可是学坏了,享起齐人之福。”
“哦?”林延潮笑着道,“如何个齐人之福?”
陈行贵撇了黄碧友一眼,然后笑着道:“我三年前在青桥老家娶了媳妇后,去年省城里置了一偏房。”
黄碧友一旁补充说明道:“何止偏房,听说还是好人家的女子,你这是两头大,就算如此还不甘休,整日还出入青楼楚馆。”
陈行贵冷笑道:“说得好似每次就我一个人去似得。”
黄碧友闻言嘿嘿笑了两声。
陈行贵道:“宗海我进学之后早就不读书了,功名不过是我的敲门砖而已,行事方便些。你知道我对四书五经根本没多少兴趣。至于女色嘛,也不过逢场作戏而已,至于这两门亲事,也不是随便结的,对我陈家生意都有助力,所幸妻妾都甚是贤惠,没有纷争。”
黄碧友则是道:“那是你好命,你的正房若有浅浅一半厉害,你敢娶妾,就要被打断腿了。”
林延潮不由脸一沉,这小子真太不会说话了。(未完待续。)
五百二十六章 世当珍惜()
史记陈涉世家,说陈胜得志称王后,昔日与他一起耕田时的旧友来见。陈涉见了很高兴,与他同乘同入。旧友与之处久,自觉是陈涉老朋友,越发肆意,甚至还讲起了当时陈涉贫贱之事。
陈涉听了很生气,说此人愚昧无知,乱讲话,有损于他的威严,于是把此人杀了。后人评价陈涉很无情啊,当年种田时候说好的苟富贵,毋相忘哪里去了,活该最后革命失败。
士大夫们读史觉有陈涉的例子在先,发迹之后对老友,老乡都是不感怠慢。
不过林延潮此刻也有陈涉苦恼了,尽管在老朋友面前他不想装逼,但黄碧友就是这个性子,说话直来直去的,却也不是无心。以前大家同学少年,笑笑算了。但眼下自己已是官员,私下倒是还好,但若被黄碧友当着别人面损两句,那么是有损威严的。
林延潮也不好直说,既有陈涉例子在前,也不想让老友心底落下芥蒂。故而林延潮索性就不接话。
陈行贵察言观色立即道:“你这是什么话,原来嫂子的闺名也是你叫的。“
黄碧友犹自不觉道:“这有什么,当初我们在宗海家里住的时候,你我不一样这么叫吗?“
陈行贵道:“这如何一样?当时嫂子云英未嫁,而眼下已是成亲多年,宗海又已经为官,你再这么呼之,成何体统。“
林延潮听了点了点头。
黄碧友也知道自己错了,当下与林延潮赔礼道:“宗海,是我失言了。“
林延潮听黄碧友这么说,突又想起闰土再见鲁迅时,那一声老爷。林延潮总觉得,无论怎么说,心底也不是滋味。
林延潮拍了拍黄碧友的肩膀,问道:“无妨,你近来如何?”
黄碧友笑了笑道:“还是考……考院试吧,进学后对妻儿父母也是交代。之后就想法谋个事做。这辈子能进学就是最大的出息,论读书的天资,终是比不上你们的。哈哈,哈哈。”
黄碧友干笑了两声,陈行贵斥道:“你就是这般没个正形。”
黄碧友笑着道:“那你说如何,科场连连失利嘛,我也总不能学延寿那般没心没肺地过日子,还是要知道天高地厚的。”
“豪远如何?”
张豪远笑着道:“跟着陈兄走南闯北作点生意。”
林延潮看张豪远居然成了陈行贵的跟班,不由诧异。想当初二人住在自己家里时,交情可没那么好的。
张豪远说了一番自己行商经历,林延潮听了一阵,却少了兴趣,只能在面上作出倾听的神色。
林延潮不由想起上一世朋友变淡,总以为自己是少了联系,少了见面,故而疏远。你侬我侬的情侣感情会变淡,朋友也是一样。二人走上不同的路,有了各自的圈子,并越行越远罢了。
如黄碧友,张豪远,于轻舟,当年在社学,学院时,大家共度了不少快乐光阴,但此刻彼此道一声珍重再会,也胜过面对面的口不对心。
“对了宗海,你还记得朱向文吗?”黄碧友提及他。
林延潮笑了起来问道:“哦,向文他还好吗?我还记得当初每当考试时,当年我同舍里最用功的就是他了,还一直担心自己考得不好,彻夜没睡的……这一次他为何……”
林延潮说了一半,见在座的人脸色都暗了下来,一旁于轻舟低下头道:“向文他去年得了疟症……”
陈行贵连忙道:“宗海不必难过,向文去时,我们几位同窗都去他家里拜祭,所幸其子也算长大,香火有继,见他家景况不是很好,我们都拿了些银子接济。”
林延潮想起旧日同窗音容,心底有股淡淡的感伤:“到时……到时我也派人去他家里看看,看看有什么要贴补的。”
林延潮本想说自己亲自去的,但想起归期有限,不可能抽一日功夫去朱向文家里看望,于是就改口说派人替自己去看看。但是众人听了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反而感念林延潮很念旧情纷纷表示,宗海真有心了。
聊至半日,大家都用了饭都是告辞离去,约定下次在文林社聚会时,再见一面。
林延潮也不知自己有无时间,但且先答允下来。
林延潮想起茶道里的‘一期一会’,说得是光阴如逝,朋友难得相见,就如同这辈子只见一面般,世当珍惜。林延潮将几位朋友送出府外,对每位同窗同年们,都是作长长一揖,相扶拥抱后,互道珍重离别。
众人离去后,陈行贵,徐火勃留了下。
徐火勃是林延潮弟子,林延潮还留他在府上,考校他学问进展。至于陈行贵则是留下,与林延潮商量朱薯之事。
林延潮将众人送走后,与陈行贵至自己书房里。
陈行贵说起堂兄陈振龙在办的种植朱薯,他表态陈家已是决定全力支持林延潮之举。
林延潮听了大喜,他在闽地乡党势力里算得最大臂助的,除了濂浦林氏,就是长乐陈氏,以及他组织的文林社了。
濂浦林氏虽说被张居正打压,但在官场上还是很有能量,若是自己老师林烃能重新出山,以他散馆翰林的身份,将来官场还能走得很远。至于刚中了进士,在南京任官的林世璧,林延潮就从来不觉得他能靠得住。
而长乐陈氏在官场,商场,黑白两道都很有背景。
官面上有今两广总督陈瑞照着,背景了得,至于私下的海商生意,更是为陈家积攒了不知多少的财富。而且陈振龙,陈行贵二人都十分精明能干,与林延潮合作,会是最好的盟友。
至于文林社,可比作属于短期无法见效,但长期收益高的资产。目前叶向高,翁正春他们没一个中进士的,但将来若能出几个进士,都是可以与林延潮同进同退的。
张居正在位时,禁止天下舆论,故而对民间士子结社有所打压。文林社发展也是进入瓶颈。但这一次林延潮返乡与劳堪相谈后。劳堪当然要卖林延潮的面子,承诺放宽对文林社的约束。
所以林延潮经营多年的乡党势力上,也算初见成效。(未完待续。)
五百二十七章 回乡()
困于酷暑已久的闽地,终于迎来了一场大雨,大雨总算让暑气减退了不少。
这一日林延潮正好返乡展墓。
林延潮坐在轿内,掀开轿帘,向外望去,此刻差不多是卯初,远处天幕微亮,近处乌云垒叠,蒙蒙细雨,浇在眼前的闽水之上。
闽水对岸就是自己故乡洪塘乡。
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延潮,记起童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撑船来郎接。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何时返。
林延潮此刻不由想起,当初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日子,合上眼当初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切。这个时代,交通闭塞,尽管离省城不过十几里路,但绝大部分乡人却是一辈子没进过城一趟。
林延潮能从走出小山村,最后到天子脚下的京师做官,在乡人眼底简直犹如梦境一般。
轿子过了桥,林延潮这一次回乡轻车简从,除了自己,就是陈济川,轿夫,以及家里的几个长随。
林延潮没进村子,而是先去展墓,老村长早就带了村里的族亲在路上候着呢。
落轿之后,林延潮见老村长与族亲们一并朝自己见礼。
林延潮目光扫去,在场之人都有些面熟,多年不见,难免生疏,大家也是有了变化,至亲也不一定认得,又何况是多年不见的族亲呢?
要往常这些人都要叫林延潮一声潮囝,但今日却缩手缩脚的,不说呼其名了,连手脚都不知放在哪里。
林延潮却是笑了笑,三叔,五婶地一一叫过去。众人的拘束这才少了几分,几名后生上前给林延潮行礼。
林延潮见了微微讶异,老村长扶着其中一人介绍道:“这是本村子弟,去年过了府试,这一次状元公来了,我们让他来见见世面。“
见对方不过十三四岁就已是童生,林延潮不由大是欣赏。林延潮点点头说了几句,但也有一分嘉奖宗亲后学的意思在其中。
然后老村长给林延潮披上蓑衣,递上几根刚砍下野竹,与之一并上山。国人讲究是事死如事生,无论官员,还是游子,回乡都需展墓,也是存着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
雨一直下个不停,故而山路很是泥泞,林延潮脚踩着黄泥上山,给祖先,及父林定扫墓。
林延潮之父林定乃秀才出身,在倭寇袭掠时,为救乡民与其妻一并亡故。乡人感激林定夫妇时常祭扫。
老村长与乡邻在林延潮身边,说了不少当年他的父母之事,很是感慨了一番。林延潮听着众人的话,心底也对穿越后没见过一面的林定夫妇有了几分印象。
焚黄之后,林延潮下了山。返乡一趟,林延潮自是要盛宴乡里,回馈族人。故而就在祠堂里摆的乡宴,宴请合村百姓。
祠堂里分外热闹,厨师,村妇们在忙着乡宴,外头雨势虽大,但祠堂灶前用雨棚遮着,丝毫淋不着,叠得犹如人高的蒸笼旁,乡厨们翻动着锅勺,焰苗从灶鼎腾起,吱吱作响的滚油下锅声响过后,就是一阵烟火气。
林延潮换下湿衣,穿上常服后,坐在祠堂里与族里老人,后生闲聊。林延潮与族里老人话家长里短,田地收成,对后生则是问举业,以及读书之法。
祠堂外十几个穿着开裆裤的孩童,怕生地依在门边,趴在窗边远远地看着。
到了午间时,村妇们开始上菜,掉了色的红漆木桌上摆满了菜,土鸡土鸭,河鲜水产,一道一道地摆上了桌。酒水是村酿的青红黄酒。祠堂里宴席的桌子摆得是满满的,不分老幼都是上桌,一时祠堂里人声鼎沸,格外的热闹。
酒过三巡后,林延潮酒一桌一桌地敬酒过去。众人都是笑赞,林延潮当了这么大的官,却没有丝毫傲气。
酒宴吃得差不多了,林延潮已是微微醉了,提前打了招呼,回祖屋休息去了。
至于乡人们忙着将桌上残羹剩菜打包回家。乡人俭朴,宴席上的酒菜要拿回家炖了热,热了吃,有时要吃上几天。
这一觉睡至次日清晨,林延潮方才醒来,睡在家里的祖屋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社学读书的时候。
按照今日的打算,林延潮是要去洪塘社学看一看的。
林延潮才刚吃了早饭,就见老村长急匆匆地来了,与林延潮说村口停了许多官轿。
林延潮听了不由皱眉,他这一次下乡本就没有通知地方官府,只想一人回家看看就好了。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之前卢大顺就再三地询问林延潮什么时候返乡。
林延潮就没有告诉他的意思。他知就算自己交代卢大顺,不要惊动地方,但这样的话,我朝官员们历来都是反着理解。
不要惊动地方,就是理解为你不惊动地方,给我试试看。
林延潮心想,既来之则安之,人到了总不能,把人往外头赶吧。
看着老村长一脸紧张的样子。
林延潮就镇定地吩咐道,不用担心,人家父母官,也是人身肉长的,没那么玄乎。
老村长不知所措地道:“咱们这小村子,别说父母官,平日就是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