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2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延潮第一次操办此事,决定还是先好好将准备工作做好。

    于是林延潮向王家屏道:“王前辈,朵颜部使节马上就要入朝朝贡了,次辅命侍生到时侍直,故而侍生想先去四夷馆准备一番。”

    现在值庐里,何洛文不在,自是由次席讲臣王家屏理事。

    王家屏听林延潮这么说,笑着道:“没料到中堂他将此事交给你,也好,何谕德不在,之前我还犯难呢,现在有宗海你来就是再好不过了。不过你也是首次承此差事,若是译写不精,名物不对,则于国体有损,此事若有什么为难的,一定告诉我。”

    于是林延潮在值庐里草草用饭后,就从长安左门离开了皇城。

    长安左门外都是宗人府,吏部,兵部衙门,以及翰林院。这四夷馆与翰林院一并都在玉河以西。翰林院与四夷馆,两边紧挨着。为何距离不远,因为原本这四夷馆隶属翰林院,后才改属太常寺。

    这一带都是林延潮原来任翰林时混熟的,故而是轻车熟路。

    来到四夷馆后,林延潮向门子说明来意,门子听闻是林延潮乃日讲官,顿时露出了恭敬之色,当下带林延潮先见过四夷馆主官。因为四夷馆由太常寺管理,提督馆事乃是现太常寺少卿王宗载。

    依官场礼节见过后,二人再攀交情。王宗载乃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是申时行,林烃的同年,所以林延潮就以年家弟子之礼拜见。王宗载知林延潮年纪轻轻,已是日讲官,将来前途无量,于是也是热情地招呼林延潮。

    王宗载知道林延潮的差事后,一口应承下来道:“诰赦翻译之事看似虽轻,但干系却重,贤侄放心,我一定挑选最好译官来助你一臂之力。”

    林延潮满是欣慰道:“那一切有劳了。”

    于是王宗载携林延潮来鞑靼馆。这四夷馆虽说是四夷,但实际上有十馆,如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等馆,万历六年还新设了暹罗馆。

    太常寺少卿王宗载亲至鞑靼馆后,馆内馆正,教授,译字官,译字生一并排班。

    在四夷馆里官员分数等,教授为一等,译字官为一等,译字生为一等。要知道这译字生听起来不起眼,但放在今天一一都是国家的外交官,翻译官。不过林延潮放眼望去,却见这些译官却没有丝毫国家外事人员的气质,排班后摄于畏畏缩缩站在一边。

    林延潮听说以往译字生要求甚严,只收国子监监生的,后来也就是随便了,普通富商子弟,只要给钱贿赂都给进等等。

    朝廷给译字生的待遇,也算优厚,成为译字生后,就可以按坐监例食粮,经过三年在四夷馆的学习后,参加会考。

    会考在午门内进行,由翰林院命题,御史监考。

    第一次会考称为会考食粮,如果通过,每月加给食粮一石。再经三年再试,称为会考冠带,若通过则授予冠带,再经三年进行授职考试,考试通过可授正九品序班。

    九品序班,也就是有了官身了,从译字生提为译字官。

    至于教授则是从资深译字官中选拔,然后经由内阁考核,最后选用,由此可见郑重。身为教授,官职由正九品序班升为从八品主薄。

    身为教授有教习译字生的职责。

    王宗载当下鞑靼馆的馆正说了几句。馆正听了立即点了两名译字官,一名译字生称为馆内娴熟于译事之人,让他们协助林延潮。

    之后众人都是散去,而这三人当下一一与林延潮见礼。

    两名译字官,一人姓马,一人姓郑,译字生则姓陈。

    姓马译字官在四夷任事有二十多年了,他先向林延潮问道:“林中允,既司此事,不知要下官等到时如何效劳呢?”

    林延潮笑着问道:“马序班,这其中还有什么缘由不成吗?”

    姓马的译字官恭敬地道:“确有些不同,下官三人中,下官擅长写诰赦,郑兄擅长来文,至于陈贤弟专攻番译杂字。”

    诰赦,来文林延潮听来,差不多是现代英译汉,与汉译英的意思,但杂字是什么意思?

    马译官解释道:“就是译语,很多番话不落于文字,只能以言语道出,陈贤弟曾在通事出身,最擅长的就是汉话与番话对译。至于下官与郑兄在四夷馆多年,更擅长于译字。”

    林延潮心道堂堂鞑靼馆,居然没有同时会译字和口译的通才,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林延潮从马译官脸上看出一抹窘迫之意,他听说永乐以后,大明日渐闭关锁国,四夷馆也是渐渐沦为马肆。而馆内译字生也不如永乐年间考核那么严格,不少民间子弟只求混入四夷馆食粮,在学业上多是划水,甚至有人为钱收授贿赂,将国情透露给番邦等等。

    不过王宗载不会坑自己,这三人看来已是鞑靼馆内最擅长番字夷音之人。

    没办法只能讲究着用了,林延潮笑着道:“太好了,三位都是本官所需的人才。不过眼下马序班,本官需先与你商讨诰赦对译之事,而到了金銮殿上就要请另外二位助本官一臂之力了。”

    这一番三人听了都是高兴,当下一并应承。

    然后林延潮与三人到了一间屋内。林延潮将自己草拟好了几篇旨意给他们看了。

    蒙文是由成吉思汗命塔塔统阿创造,类似于回鹘文,后忽必烈觉得所使用的文字源自回鹘人,而非是原创的,又创立新字,不过推行不广。蒙元被逐出中原后,此文逐渐废弃,草原上仍用旧文。而回鹘式蒙文里眼下又糅合了不少藏语、梵语之内典用语,故而无比繁琐。

    林延潮将草拟好的几篇旨意给马译官及另外二人看后,三人讨论了半天,最后给了林延潮交了一篇。(未完待续。)

五百六十三章 亲自上阵() 
林延潮拿起三人交的蒙文版国书后,当然是一头雾水。因为就算林延潮才华再好,但也看不懂这其中到底写什么,就算是他们乱写一气来蒙自己。林延潮也唯有吃了这哑巴亏的。

    再说就算他们没有敷衍自己,但这翻译之事,本来就是可上可下的。比如很多汉字写胡语,胡语写汉语,很多都是有声无字,那用什么字什么文代替,都是学问。

    为了查看这几人水平,于是林延潮随意拣了一句问道:“此词何解?”

    马译官道:“此词叫兀孙,汉话的意思为水。”

    “这叫巴儿思,汉话是龙,放在这句里代指天子。”

    这倒是答得像模像样的,林延潮稍稍放心,然后道:“那这一句合起来呢?”

    郑译官道:“就是蒙语里水中之龙的意思。”

    林延潮听了几句,开始觉得一字一字译得不错,但后来发觉了问题。

    这三人将诰赦的文章翻译成蒙文,等于先将句子里的一个字一个字翻译成蒙文,然后再将这一句话合起来,全然没有语感和韵律可言。

    就类似于今天‘giveyoulittlecolourtoseesee。’‘goodgoodstudy,daydayup。’这等的神翻译。

    这样的国书传达,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甚至会曲解原意。

    林延潮又指了自己写得国书上一句问道:“这句何解?”

    三人顿时都露出为难之色,马译官道:“回中允,此句中并无对应的蒙文,故而我等拿他句来替之。”

    林延潮顿时皱起了眉头,问道:“你们都是如此将天子诰赦译作蒙文的?”

    三名译官对视了一眼,也知林延潮非常不满意。马译官道:“咱们四夷馆这么多年都是如此,再说蒙文所言本来就直白,四夷馆里所存的北元的圣旨,下官等读了都十分浅白,没有汉文中那么多修饰之词。”

    另一名郑译官则道:“是啊,其实那么夷人入贡贪图不过是我上朝之赏赐,重利而不重礼,这些国书他们是不会认真去看的。”

    林延潮顿时不悦,他是一个在细节上十分苛求的人,每件事上都力图做到极至。他怎么能看得自己写出的国书,被这些人翻译成这个样子。

    平日里林延潮也最讨厌这等做事不负责任的人,于是重重地指责道:“尔等如此不用心,与尸位素餐有什么分别?”

    郑,陈二人见林延潮指责,唯唯诺诺地应下。

    马译官一把年纪了,在四夷馆之中是老资历,尽管林延潮是上官,但被他这么训斥还是有几分挂不住面子。

    于是马译官梗着脖子,顶了一句道:“下官在鞑靼馆几十年了,也没有听说这样译国书有什么不妥的。当然了中允乃是当今文魁,我等雕虫小技你自是看不上了,与其如此不如自己拿至元译语及鞑靼译语译旨,我等也好坐看中允高招就是。”

    林延潮见马译官顶撞自己,淡淡地道:“马序班这么说,意思是本官一个外行人,凭着什么来与你这内行人指手画脚是吗?”

    马译官心底就是这个意思,但面上却道:“回大人的话,下官并没有这个意思。”

    “你口中说没有,心底却有这么想,国书之事,事关一国国体,尔等敷衍了事,一篇旨意,道不过十之三四,尔等如此于笔削圣旨有何两样?是不是要待本官到天子面前参你一个篡改圣旨之罪!”林延潮斥道。

    什么叫官字两张口?在这三人看来不过是一件小事,既被林延潮引申成一件足以杀头的大罪。换了旁人如此恐吓,三人可是不惧,但林延潮是谁,他可是翰林,又是天子近臣,向天子递话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马译官一把年纪,顿时吓得额上冒汗,双腿发软。

    当下马译官再也不敢强项,端起乌纱帽,跪在地上道:“下官失言,求中允原谅则个。”

    林延潮不留丝毫情面,仍是重重斥道:“你不是失言,而是倚老卖老!”

    见林延潮软硬不吃另两人这才知道林延潮的厉害,资历最老的马译官若是被林延潮治罪了,他们不是也要受牵连。

    于是二人一并跪下道:“启禀中允,马译官顶撞上官,实在大罪,但请中允念在他在馆内效劳多年,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林延潮没有说话,则是坐在椅上喝茶。

    待三人跪了好一会,林延潮方才放下茶碗,温言道:“本官也不是难以公事之人,且将尔等乌纱帽暂寄头上,这几日本官都要到四夷馆来,你们放下手中之事,随时听本官差遣,用心协助本官将国书之事办好。”

    三人见林延潮松口,立即道:“谢中允饶命。”

    之后林延潮就返回皇城,向张四维告假,说自己要在四夷馆里筹备国书之事。张四维现在与林延潮关系不错,当下答允了,让他每日来值庐点卯后就可自便。得了张四维的话后,林延潮真的就搬进了四夷馆里驻扎下来。

    经过上次之事后,这三人顿时服帖了。

    将重新拟好了国书给林延潮看了。林延潮读了之后,虽较之上一篇有进步,但仍是不能让自己满意。林延潮看这三人愁眉苦脸的样子,知他们已是尽力,于是温言安慰了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自己与他们一并来译这国书。

    三人听了都是叫苦,这一篇稿子是他们一夜没睡写出来的,但林延潮仍是不满意。

    他们在四夷馆这么久,从来没有见过办事这么苛刻的上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延潮就命马译官将至元译语及鞑靼译语拿来。

    至元译语就由忽必烈下令所作,于是忽必烈作此文书,蒙古语与汉语对译。而鞑靼译语则是由四夷馆自编的蒙语教材。在鞑靼馆里,每名译字生都要读透这两本教材,然后方可算上出师。

    之前马译官说让林延潮自己读至元译语及鞑靼译语,自己来翻译国书,那不过是讽刺的话。谁也不会相信,有人会在这短短几天内,将这两本书读透的。

    但看林延潮一副我就是要这么办的样子,马译官三人都是当场呆掉。(未完待续。)

五百六十四章 佩服() 
风雪一阵紧似一阵,在这种天气普通官员们都是盼着能早日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

    虽官俸卑微,但这种生活好歹也是惬意的。

    对于马译官他们三人而言,本来也是可以过上这等日子的,但遇上了林延潮就没办法了。

    鞑靼馆里的一间屋子里,屋外风雪正紧。

    屋内虽是摆上了炭盆,但马译官他们觉得自己心底很冷,因为他们碰上了林延潮这工作狂人。

    都到了酉时还不下班,林延潮不走,他们自也是没办法走。

    林延潮已是更衣,换了一身便服,拿着这两本书一面边看,一面有不明之处,就找三名译官问话。

    这三人此刻暗暗在心底讽刺,这林延潮莫非要将这两本书全部读通不成吗?

    在四夷馆里,每名译字生都要学习数年方才算出师,林延潮想凭这几天,就将两本书啃下。这几人都是暗暗好笑,不过他们索性也不说破,任林延潮去用功,到时候待他碰壁,自然而然就知道了其中的难处。

    这三人存心要看林延潮撞南墙,不过在教授蒙文上,却不敢偷鸡。一来三人相互盯着,二来他们越是教得尽心尽力,待到了林延潮碰壁时,他们越是可以嘲讽‘你看我早就说过了吧’,‘状元公,这译官不是那么好做的。’

    故而这番教导,他们比教授生徒还要尽心个十倍,简直拿出浑身解数。

    他们这一番小心思,林延潮一眼就看出来了。

    林延潮也懒得计较,只是一章一章地读着,汉文不明的地方问马译官,蒙文不明的地方就问郑译官,口语上不清楚的,就问陈译字。

    渐渐的夜深了,林延潮合卷道:“夜已是深了,三位就回家吧!”

    马译官几人对视一眼道:“中允未走,下官不敢走。”

    林延潮道:“无妨,本官也问得差不多,就暂且在这歇一宿,你们莫非要陪本官过夜吗?”

    三人心道,这状元公,还是真把此事当真了。

    不论如何林延潮这般敬业,三人心底还是敬佩的,但随即又心想,也好,明日再来看他的笑话。

    第二天,三人一来,但见案上堆着书,而林延潮已是卧在坐炕上小睡。

    三人正在偷笑,却听得有人道。

    “你们来了,正好,本官问之。”

    林延潮从炕上起身已是醒了,就立即拿起书问几人。

    几个问题问完,林延潮参照书本笑着道:“原来如此,本官算是明白了,多谢三位为我解惑了。”

    林延潮看着三人呆呆的表情,问道:“怎么了?”

    马译官一脸震惊地拱手问道:“敢问中允,你之前真的没读过蒙文吗?”

    林延潮笑着道:“确未读过。”

    听了林延潮这句话,三人都是举袖擦汗。郑译官当下道:“中允真奇才,你读一日,顶得我们四夷官里译生一个月。”

    马译官也是惊叹地道:“中允真不愧三元之称,若不是碰上中允老爷,下官以往怎么也不敢信,有人读书竟能过目不忘。”

    林延潮听了笑了笑道:“是么?本官还是觉得很多地方不解。”

    三人一并道:“中允,别再说了,真是羞死我们了。”

    下面三人对林延潮是真的心悦诚服了。

    这几日林延潮问的问题,他们一开始尚能解答,到了后来随着林延潮蒙文精深,他们已是越来越难回答了。

    到了召见朵颜使节的前一日,林延潮终于将国书稿子写好,不由满意地点点头对三人道:“这几日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而这三人一副被林延潮榨干的样子,各个顶着黑眼圈,双脚虚浮。

    饶是如此,马译官道:“回中允老爷,此国书实是胜我等当初所写十倍,以蒙语读之,也是文采斐然,令人击节赞赏啊。只是……”

    林延潮问道:“只是什么,马序班尽管说来。”

    马译官叹着道:“中允如此敬职,实是令下官等佩服,只是这国书写得再好,恐怕也是抛了媚眼给瞎子看。”

    林延潮皱眉道:“这是为何?”

    一旁郑译官道:“中允有所不知,这朵颜部于我大明眼下是阳顺阴逆,就算国书写得再好,他们也不会因此而喜。”

    林延潮听三人说了一番,也知朵颜部与大明的一系列瓜葛。

    朵颜部出自兀良哈部,乃是蒙古名将者勒篾的后裔。明初时元朝大势已去,他们降伏明朝,朱元璋在他们领地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建功甚多,但后来又与明朝交恶,时战时和。

    一直到了嘉靖时,这时草原上的局势已是有了变化。

    昔日退往草原的北元帝国,已是一盘散沙。

    名义上出自察哈尔部的土蛮汗,从祖先那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是蒙古本部名义上的共主。

    但出自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却与土蛮汗有分庭抗争之势。

    没错,这俺答汗就是‘俺答封贡’的主角,被朝廷封作顺义王的男人。不过俺答汗并非是大汗,他原先只是万户汗,后来被封为索多汗,也就是小汗。在草原上,察哈尔部世袭大汗,鄂尔多斯部世袭副汗,而土默特部则是世袭小汗。

    不过,身为小汗的俺答汗却与大汗土蛮汗对着干,最后草原诸部分作了两翼。俺答汗率蒙古右翼,土蛮汗则是率蒙古左翼。

    众所周知,自俺答封贡后,有了这贸易渠道,蒙古右翼与大明有了几十年的和平。但蒙古左翼没有,蒙古大汗土蛮汗,为强迫大明开放互市渠道,仍与大明处于交战状态。

    至于朵颜部,则是属于蒙古左翼,要听从土蛮汗的调遣。

    朵颜部的位置就很尴尬了,朵颜部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属。大明皇帝授予朵颜部首领朵颜卫印,作为他统帅朵颜部的凭证。同时朝廷在辽东,对朵颜部网开一面,开放马市互易。

    而朵颜部这边又听从土蛮汗的诏令。

    眼下朝廷在辽东与蒙古左翼正大军对峙呢,故而说此刻朵颜部而言,真是十分为难。

    所以马译官他们说林延潮这一番是白费功夫呢。(未完待续。)

五百六十五章 朝贡仪() 
马译官他们说这番话,也是出自肺腑,林延潮自然听得出来。

    诚然林延潮,也觉得马译官他们说得有道理,若是朵颜部本对大明就坏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