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见此不由失色,但张四维,申时行都极力示意天子不可轻举妄动。
李太后摆了摆手示意无事,然后道:“三位辅臣先退下,哀家有几句话与陛下说。”
张四维,申时行对望一眼,当下依诺退下。
天子跪在殿中,这时听得垂帘后李太后道:“翊钧,到娘身边来。”
翊钧是天子名字,满天下读书人,写到这两个字时都要缺笔避讳。普天之下唯有一人可以叫他名字。
高公公等太监将垂珠帘掀起,天子提起龙袍,来至太后身旁,满心忐忑。
但见太后看着天子,熟视良久,终于叹道:“翊钧终于长大了!”
天子失语,太后道:“这一手借大臣之势向母后施压确实极好,天子以家国四海为念,此事若是办成,文武百官,天下万民必是对你交口称赞,称颂你是尧舜一般的圣君。如此娘和翊镠背负一时骂名,又有什么不妥呢?”
天子垂泪道:“母后,你是知道的,这并非是儿臣的本意。儿臣根本没有打算,都是大臣们相逼的,实不敢损母后你的圣名。”
太后摇了摇头道:“哀家又有什么圣名?说了根本,哀家就是匠人之女,当年若非侥幸选入先帝潜邸侍奉,而今不知嫁给哪个凡夫俗子过其一生。也难怪先帝几位嫔妃都在暗中笑母后是寒家之女。”
“他们说得没错,哀家就是寒家之女,故而自小是穷怕了,对于钱财难免是看紧了些。”
太后对天子道:“哀家知皇儿你一直在心底怪哀家偏心潞王,但对哀家而言,你们亲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
“只是你身为天子,尚能日夜陪在哀家的身边尽孝,但是……但是潞王大婚后就要就藩了,按祖宗之法,藩王就藩后永不能回京。故潞王哀家是见一面是少一面啊!将来就是哀家死了,他也不能来京,这就是祖宗之法,天家无情!”
天子垂泪道:“儿臣不孝。”
太后抚着天子的手道:“所以翊钧不要怪哀家,有什么好得都留着潞王。”
天子拭泪。
这场暴雨终于有所停歇。
方才漫天大雨似烘炉般,将人都熬了一遍。
此刻仍跪在皇极门前的大臣都面色铁青。
一名一名身子弱的大臣,因不肯避雨,直挺挺地广场在跪晕过去,然后被一旁的军丁拖走至无雨处避雨。
尽管如此仍是有几十名官员,不畏风雨跪在皇极门前。
他们被寒雨激得牙关颤颤,脸色铁青,面上仍是不屈之色。
但这最猛的一场雨已是过去了。屋檐下零星滴水,叮咚地打在紫禁城凹凸不平的地砖上。
朱赓正了正衣冠,从方才避雨的东阁里出门,又重新跪在了王家屏的身旁。
朱赓看了冻得面色苍白的王家屏,于慎行一眼,默默叹了口气,然后望向皇极门大声道:“皇上啊!”
至于沈一贯也是弹了弹官帽,在来广场中。沈一贯诗书风流,虽有风骨,但更讲风度,不肯冒雨,再说就算跪在门前,雨下这么大,天子也看不见。
但沈一贯看了一眼,被雨浇打的跪得不稳的于慎行,王家屏,顾宪成等人心底却是露出敬佩之意。
不少如沈一贯,朱赓这样方才避雨的官员,也是一扶官帽,来至广场上。
甚至还有上百名在外朝闻讯的官员,刚从午门赶来。他们多是穿着蓝衫的卑官,平日只听部堂之命行事,六部首领官即是他们能打交道的最大官员。
这场叩阙与他们八竿子关系都打不着,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只是为了一片公心,心中热诚。他们在满是积水的地砖上跪下,朝皇极门叩拜。
大雨过后,皇极门官员更多,已是聚集了三百余名官员。
皇极门再度被捶得摇摇欲坠。
他们叩阙痛哭,悲愤,不平,报国各等心情混杂其中。
就在这时前门的拍门声却停了。
前方的官员们一阵骚动,皇极门徐徐从左右开启。
前方叩阙的官员退了几步,从玉阶由下而上跪拜的官员,也是纷纷后退。
不知谁高声喊了一句。
“皇上!”
一个声音连着一个声音。
“皇上!”
“皇上啊!”
百官由前至后如起伏的海浪般,尽数拜倒在地。但华盖之下,手持金瓜、宝顶、旗幡的侍卫簇拥中,年少的天子从皇极门中迈出。
百官仰起头,不可置信般激动地道:“皇上!”
“真的是皇上!”
“皇上啊!皇上啊!”
年轻的天子目光所及,但众臣们远远如波浪般起伏拜倒,而三辅臣恭敬地侍立在侧。
天子微微抬起眼睛,遥望着被大雨一洗后的苍穹,心底默默道:“先帝放心,朕一定会作一个尧舜般的天子!”
这时张四维率三辅臣跪下,行三拜五叩之大礼。
百官亦随即叩拜,然后山呼:“圣躬万福。”
天子的目光从天边垂至眼前,轻轻点点头道:“百官所请,朕已是与三辅臣禀明太后了。太后圣德,以百姓为念,以百姓之忧为忧,故朕来此诏告众臣,天下万民。”
天子的玉音清晰在广场中回荡,他顿了顿,看向阶下百官。
百官仰起头凝望着自己,有人口唇嗡动,有人举袖试泪。
“朕诏告天下臣民,潞王大婚之用减至两百万两,节余三百九十万两,九十万两以偿九边军饷,另再支五十万两犒赏边军,三十万两予苏松赈灾,一百二十万两予河南布政司,河道,漕运,用于赈济灾民,修补河堤,疏通漕运,其余补太仓之亏空。”
不少大臣听见天子所念后,都是激动地晕了过去。
更多的大臣们早已是泣不成声,埋首在地上落泪。
“先首辅张居正为政时,偏衷多忌,钳制大臣,专权乱政可查,念为相以来以家国为任重,破世人悠悠之习,而措天下于至治,此功不可泯矣。着复其官,赐官田三百亩供养其老母,及家人。赦其三子,长子张敬修追赠礼部主事,荫其一子为中书舍人,张嗣修,张懋修亦复其官,然贬为知县,钦此。”
“皇上圣明!”
百官山呼拜伏!
天下归心!
七百六十四章 布局之人()
天子诏书念毕,百官叩拜齐颂天子圣明。
吏部尚书严清先道:“陛下,以社稷为念,百官幸哉,灾民幸哉,天下苍生幸哉。”
严清素来刚直不阿,而这番话是由他从心底道出,诚恳至极。
要知道严清为三朝老臣,从没有如此不吝啬赞美之词的称赞过一位君主。但今日他如此称颂天子,可谓是破天荒的。
看着严清老泪纵横的样子,天子也是感动。
兵部尚书张学颜亦道:“臣为九边将士,谢过陛下,太后隆恩。”
说完张学颜一叩到地,拖欠的九十万军饷得补,还有五十万两的赏赐一并发下,如此九边的士兵至少可以过一个好年了。
数十万驻守九边的将士,因此而受益。
户部尚书杨巍也是站出来道:“此乃大明列朝先帝都未有之事,陛下今日之举可迈尧舜。”
杨巍身为户部尚书,是最知道国库的难处的。自从设立内库太仓以来,明朝的天子几乎往太仓里捞钱的,补贴内库的。
却很少有如此一口气划出三百九十万两银子,用于国事。他刚担任户部尚书不久,即收到天子送出的大礼包,那等激动雀跃的心情,怎是他人可以比拟。
刑部尚书潘季驯则是躬身道:“陛下,臣素知河工之难,有了这笔钱,必能造福黄河两岸的百姓啊!陛下圣明!”
有了几位尚书挑头,百官更是齐颂天子圣明。
天子圣明这样的话,天子即位以来听了无数次,但偏偏这一次却听得臣下所道是那么的诚恳,那么发自肺腑。
天子目视四方,倍觉欣慰。
不过下方也有官员,不屑地道,林延潮不惜死谏,我等众官叩阙,不过将五百九十万减了三百九十万两。
潞王大婚仍用去两百万之资,一个藩王大婚用去隆庆年一年太仓的岁入,我等反要在此感激不尽,口颂圣明吗?
黄河两岸百姓连一碗几文钱的粥都吃不起,潞王却可以如此铺张,这是什么世道?
一旁官员则是劝道,如此已是足矣了,陛下与太后作到这一步,已是难能可贵了。
发牢骚的官员,毕竟是少数。
不久后天子离开皇极门,早有性急的官员急忙离开,向其他官员们奔走相告如此大好消息。
与那些争相邀功的官员不同,海瑞,海刚峰待天子离去,也是一整袖袍,一声不吭离开皇极门广场。众官员们目送海瑞离去,虽知海瑞不好亲近,但心底都是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王家屏,于慎行,顾宪成等官员见海瑞不发一词离去,自己也不好意思提这倡事之功,但几十名清流官员却激动着围着他们,慷慨激昂地说着心底激动之情。
于慎行知若非海瑞上谏,自己可能还在胆怯,不敢上书。他因此而自责,面对众同僚的恭维,脸色难看地说了几句就走了。
倒是王家屏,顾宪成,朱赓,沈一贯他们相谈甚换。
不过对于顾宪成,另外三人都是颇有看法。
昔日张居正在时,顾宪成没有奉承张居正,张居正倒台后,已是替他积累了不少政治声望。
这一次他是第一个仗义出面,相救林延潮,更是为他博得了敢于直言,护持同年的名声,加上为民请命,削潞王大婚三百九十万两之费,一系列事加在他身上,令人觉得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而王家屏,朱赓,沈一贯他们事先串连,纠集官员,准备上谏,却好似成了顾宪成的铺垫一般。
这令他们不由有所失望,但他们都是有道君子,不会因此忌恨。相反众官员因这次同心协力,更结下了某种同党之情谊。
经历这样大事,大家不免心情激动,相互吹捧,互推功劳,这也是人之常情。
到了这一刻大家却有些将上书谏事的林延潮忘却了。大家提及林延潮时,也多是以为朝廷这一次能拨乱反正,林延潮可谓首功,而且林延潮还帮天子除去了太后和潞王的威胁。
天子想必不仅会赦免其罪,甚至会加官进爵,更加得到天子的信任。之前林延潮已是天子最亲近的大臣,又经这一事后,飞黄腾达还不指日可待。大家心底都是羡慕嫉妒,但林延潮不在场,大家也没多提林延潮的名字,免得自己风头被他盖过了。
而在东阁中,张四维,申时行两位阁老而是站在窗边,看着广场上兴致未尽,不肯散去的年轻官员。
张四维负手看了一阵,然后道:“这场大戏终是唱完了。”
身后的申时行道:“是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张四维转过头来看向申时行。
但见申时行如他转身之前那般,依旧是恭恭敬敬地侍立在身后。
张四维目光中露出一抹柔色道:“今晨接到家信,老夫不出两个月就要回乡,这是要退位让贤了。汝默,先恭贺你了。”
申时行道:“凤盘兄,令尊之事,时行是有心无力,此刻唯有希望老大人少受些苦楚。若真有这一日,朝堂上的事,时行战战兢兢替兄维持,萧规曹随至直兄回京之时。”
张四维道:“汝默,你一贯小心谨慎,处事不走偏锋,由你来当这首辅,吾心甚慰。只是老夫在阁八年,晋元辅之位不到一年,却整日忙于勾心斗角,于天下百姓与国事实无一益,真思及愧疚不已。”
“望汝默你以老夫为戒,好好辅佐皇上,匡扶天下,吾以社稷国事相托了。”
说完张四维向申时行一揖,申时行也是还以一揖道:“凤盘兄言重了。其他不讲,就以今日之事而言,凤盘兄力谏天子,太后,一力促成纳谏,将来青史上必赞兄一笔。”
张四维捏须笑着道:“汝默,你抬举我了,此事又非老夫一人所能成的。你在慈宁宫中也相助甚多,再说这首谋之人也并非是你我。”
申时行知张四维所提的首谋之人是谁,他道:“凤盘兄过谦了,你才是布局下棋之人啊。”
申时行说完,见张四维突双眼微眯,用一种阴柔的目光看着他:“是吗?但老夫当初可没有授意,在奏章上弹劾潞王!”
七百六十五章 请转告陛下()
申时行与张四维相处多年,知此人胸有激雷,面似平湖。
论阴柔,论权术,张居正,徐阶恐怕都不一定及他。
从方才风平浪静至眼下巨浪滔天,对申时行而言只是一瞬间之事。
申时行知自己若答得不好,以后就算自己身为首辅,也会遭到张四维的报复。
申时行道:“凤盘兄,弹劾潞王并非时行之授意,若我事先知晓,绝对不会容许此事。”
“但我事后一想,若仅是为张江陵申冤,恐怕不足以引百官同情,唯有将潞王之事牵扯进去,方足以引百官侧目,天下为之不平。”
申时行话里先撇清了干系,再为此事补救。
见张四维没有出言反对,申时行又道:“凤盘兄,武清侯是以外戚贵重,昔日有王上党与之结交,号为同里。兄与王上党相善,当知王上党呼武清夫人为嫂之事。但半年前,冯保借天子之势将王上党罢免,太后,武清侯可曾替王上党说过一句?”
“兄若为武清侯之事责怪他人,时行实替兄不值。”
王上党就是前吏部尚书王国光,当时武清侯李伟,张四维,王国光以同乡交好,结成的铁三角。
王国光被罢太宰,犹如张四维断去一臂,而武清侯,李太后并没替王国光说过一句话。
想想张居正,王国光的遭遇,张四维能对李太后,武清侯不心寒的吗?
申时行这一番说得是有理有据。
张四维怒气敛去大半,捏须道:“但无论如何说,当时也应拿其他事来声张,而不该揪住潞王之事做文章。”
张四维说完,取了一个小纸给申时行道:“这是宫里,对林延潮处置的条子,要本辅照看票拟。”
申时行面色沉重地从张四维手里接过,阅后问道:“敢问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陛下的意思?”
张四维反问道:“有何不同吗?就算不是陛下的意思,那也是陛下顾念孝道。今日我们身为臣子的将太后逼至这个田地,终归是需找台阶给太后下的,否则陛下如何与太后交代?”
申时行脸色一沉,他已是明白了张四维的意思了。
申时行冷笑道:“我明白了,凤盘兄的意思,此事既已办成了,我们就用不着延潮了,拿去当作弃子好了。”
张四维眉头拧起,斥道:“申汝默,你将老夫说成何等人了?能救下,老夫能不救吗?但在当前,我等若试图在天子,太后那,再强保林中允,实属不智。你我都不是意气用事之人,当知必要之时,要有所取舍,我等身为阁臣时刻当以圣意为重。”
“就算林延潮是老夫的门生,这时也唯有忍痛弃之。别忘了,眼下陛下好容易才重新倚重内阁,你我不可再失圣心。”
申时行不敢与张四维翻脸,躬身赔罪道:“凤盘兄,方才是我失言了。只是以后你让我如何去面对其他弟子。连得意门生都保不住,他人会如何看我申时行?”
张四维道:“本辅知你的苦衷,就如本辅与武清侯,当初何尝也不是情同兄弟。”
诏狱之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林延潮屡违圣命,有负天恩,着夺去所赐斗牛服,革职削籍,不再以官员优礼,一切与庶民同……
……着令三日内返乡,不得逗留京师,钦此,谢恩。
宣旨太监张诚将圣旨念完,看向面前的林延潮。
林延潮面色平静地道:“臣林延潮谢主隆恩。”
张诚扶起林延潮道:“林先生起身吧,宣旨前陛下有言,毕竟终是君臣一场,临别之际,你有何话要与陛下说的?”
林延潮想了想道:“草民还是那两句话,一是削减潞王大婚之费,二是复张江陵之清名。”
张诚闻言哈哈笑着道:“朝上有个海刚峰还不够,竟还有林刚峰。”
林延潮笑了笑道:“草民岂敢与海青天相提并论。”
张诚笑着道:“真的吗?咱家之前揣测林中允之所以敢冒死上谏,大概是料定内阁必会保你,但今日内阁没有帮你说一句话,心底是否有所不平?”
林延潮看了张诚一眼,知此人乃皇帝耳目,而此人听说擅旁敲侧击,窥人心思。于是他笑了笑道:“草民只是想作自己的事,内阁如何反应,不在草民所计之内。”
“时至今日,林先生你不后悔?”
林延潮笑了几声,然后惋惜地道:“吾只恨人微言轻,不能力挽狂澜。”
张诚见此道:“林先生有所不知,今日陛下已是答允了百官所请。”
林延潮听了讶道:“公公莫非是在骗我?”
张诚笑了笑将今日百官叩阙之事道出。
林延潮闻言沉默半响,然后点点头道:“多谢公公相告。”
张诚有意试探,大悲大喜下常人断然会情绪流露,但林延潮却平静如恒,即便知道大功告成,除了微微露出喜色外,却没有什么激动之情。
张诚心觉是林延潮知自己被罢官后,心灰意懒所至于是道:“林先生,这一次百官叩阙,实属忠勇之举,陛下回宫之后,将顾宪成,赵南星他们的名字都写在了屏风之上,将来指日是要大用的。”
“顾,赵二人,昔日官位,名望都远不如你,但同样向天子上谏,他们将来飞黄腾达,你却削官为民,咱家实在是替你打抱不平啊。”
听张诚这么说,林延潮不由嘴唇一动。
“其实来前陛下说了,他当初命张鲸与你说得话一直有效。什么时候只要你能向陛下,太后自承其罪,也就是认个错,道个歉。陛下说了既往不咎,即刻可让你官复原职!”
张诚此人善于玩弄心计,这番劝诫比当初张鲸高明了十倍不至。他知有的人可忍受磨难,却不可忍受嫉妒。
在如此考验下,没有几个人在这最后关头还能坚持的。
张诚静静的不说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