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考试采用糊名制,杜绝了请托,但仍有考生想通过主考官走关系,然后朝廷就主考官任命下达那一天起将主考官锁宿。
身为主考官在放榜前,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
所以林延潮现在就被锁院了。
当然要不锁院,林延潮现在回到府上,那肯定是门庭若市,车马络绎不绝。
这时候林延潮少不了要把‘今年过节不收礼’的牌子挂在门前。
想到这几日,要一直如此直到会试前,不免有些气闷,不过王锡爵身为内阁大学士也要如此,林延潮心底就稍稍平衡了一些。
林延潮于房内踱步,敲了敲门先要了一壶茶来。
这一次副主考是他,这是不出意外的事,但主考官为王锡爵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因为万历十一年的主考官是余有丁,副主考是许国。
到了今年会试,主考官应该是从没有主持过会试的许国才对。
因为会试主考官一主一副,主考官选还未主考过会试的内阁大学士,副考官选詹事府翰林院的词臣,这是多年来默认的规矩。
但天子绕过了许国,点了王锡爵为主考官,这意思是对许国的不信任,还是对王锡爵的器重,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林延潮想来多半是后者,王锡爵此人性傲自负,不好打交道,但偏偏天子对他又十分器重,将来接替申时行为首辅的多半是此人。
所以林延潮有心与他接纳,但转念一想这一次会试二人身为主考与副主考,肯定有一些地方要商量着来,这其中分寸如何把握,倒是有些为难。
(看很多书友问,随便提一下历史上万历十四年会试主考官就是王锡爵,副主考是周子义)
就在林延潮细思之际,家里托人送来的换洗衣裳,鞋袜已是到了。
林延潮看着林浅浅大包小包送来的东西,准备的十分细致周到,倒是很喜欢林浅浅的心思细腻。
就算准备周全,他想的是要有好些日子不在家,真是怪不自在的。他可是颇为恋家的人啊。
就在他锁院之际,林延潮出任会试主考官的消息,顿时传遍了京里。身在京城各个会馆,各个客栈,各个青楼的举子们都在讨论着此事。
以往每年会试,读书人们都是要猜测主考官,副考官的喜好。
比如什么样的卷子,写了能得高分。
如果主考官是理学大宗师,那么你写鼓吹心学的文章,就是找死。
如果主考官倾向心学的,那么你的文章就可以适度往这方面靠一靠。
主考官主台阁的,那么翰林文章了解一下,主考官崇复古的,考生就要多揣摩秦汉文章。主考官崇唐宋的,那么文意就要往苏韩两位文宗那靠一靠。
究其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时候能高中。
所以林延潮出任主考官的消息一出,顿时考生们是奔走相告。
大熏坊的一座茶楼里。
这向来是南直,浙江,江西几个科举大省举子聚集的地方。
身为一名举子四书五经到这时候早就烂熟于胸了,所以考前苦读书不是那么有用,大家喜欢到茶楼来听消息。
现在茶楼的二楼坐得满满的,好几十名举子坐着,都是参加这一科会试的读书人。
这时几名店小二咚咚咚地踩着楼梯上楼,然后道:“各位老爷们,林三元昔日的考场文章都买来了,外面都买的脱手了,小人们拼死逛了好几个书坊,这才抢十几份来。”
“幸亏我们早去,现在一份都叫卖到三两银子一本了,简直是宰人啊!”
“现在还有读书人在等着,各个书坊从传出消息起,就开始加印了,但仍是一书难求。”
众人中一人读书人起身道:“三两银子,不贵不贵,你们再去外面一趟,多少本都买来!若是有学功堂讲义也一并买来。”
当下这读书人拿了一锭银子丢了过去,然后接过文章来分给众人。
上面的举子都知此人向来大方,也不与他客气只是道一句:“多谢季时兄!”
这位季时兄,不是别人,名叫顾允成,顾宪成的亲弟弟。
林延潮贬至归德为官时,顾宪成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
顾宪成回乡后,也没清闲着收了不少门生,如同乡安希范,高攀龙都问业于顾宪成,然后被收录门下。
顾宪成守制满后,回京任吏部验封司主事,也将弟弟,以及两位门生带至京师。他们都要参加这一科的会试。
众人翻着文章,仔细看了。
一人问道:“季时兄,你不读吗?”
顾允成颇有他其兄之风,负手笑着道:“总裁的文章,我早是烂熟于胸了。”
有一名浙江的举子笑着道:“听闻尊兄顾吏部是学功先生的同年,想必平日对学功先生的才学很推崇吧。”
顾允成笑了笑,有几分自豪道:“那是自然,我家先生与学功先生不仅是同年,还是极要好的朋友,他曾说他之学与学功先生不同,但事功之学,是可以别立于朱陆,独成一脉。”
听顾允成如此言道,众读书人都是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
一名读书人道:“我平日与程朱,陆王之学外,也涉猎过林学,但窃以为太杂,又不是朝廷取士之道,没有用心钻研,今日倒是可惜了。”
“是啊,听闻考前有大臣上疏要将策问与经义并重,但是我不以为然。眼下学功先生为总裁,肯定是看重策问这一块。可惜我平日没有用心实学,这策问恐怕是不好答了。”
“未必,未必。我观先生的文章向来不故弄玄虚,而是教人实心用力之道,应该不会在策问上太难为我们,但也不会太好答就是。”
这时候顾允成笑着道:“不错,诸位不用慌张。无论是经义,策问都是以文章为主,先写好了文章,就成了一半。安兄,你平日一向最推崇学功先生的文章,你如何观之?”
众人都看向了安希范。
安希范点了点头,不急不忙地道:“季时兄,问别的,我倒是答不出来。但问学功先生的文章却是问对人了。”
“诸位,余观林三元的文章,从《为学》到《漕弊论》,再到《自陈表》,《谏二事疏》,最近所文的《百年树人》,以及观其科场文字,其文辞从繁到简,看似不加修辞,不重骈散,但又极至修辞,兼融骈散。”
“文章到了这一步已是大巧不工,大成若缺,我等是学也学不来的,学了反而不成,但观先生早期的文章,受苏韩影响极深,所以我等若对文章有所把握,可以往这点上靠一靠。”
听了安希范的话,众人都是不住的点头。
特别是在座文章喜欢模仿唐宋派的读书人面露喜色纷纷道:“小范兄这番话乃是至言。”
顾允成点点头道:“我也这么认为,不过诸位,林学治学以经世致用为主,诸位文章里切不可如以往那般为了凑八股格式,而尽用套话虚词,主张以踏实可为为主。”
“诸位若对自己文章没有十足信心,切也不可勉强用起所长,否则就算过了房考官这一关,在总裁大人面前也是要罢落的。”
众读书人听了都觉得大有收获。当下拿起林延潮的文章,认真读了起来。
而顾允成这一桌里,有一个读书人之前一直不说话,这时方道:“诸位你们看天子用林三元为总裁,是不是有意拔事功学而取代理学之意?”
这名读书人名叫薛敷教。
顾宪成,顾允成两兄弟,在年少时都受业于薛敷教的祖父大儒薛应旗。薛应旗之学,集王学,程朱理学的大成。
薛应旗年少时研习王学,年老后认为回归程朱之学才是儒学正宗。
薛应旗之学里有一句话是,古者谏无官,以天下之公议,寄之天下之人,使天下之人言之,此其为盛也。
他的主张就是,天下事非一家私议。
这一点后来被顾宪成吸纳成为东林书院的‘校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听到薛敷教的话,众人陷入沉默。
这几人都是真正的读书人,在他们眼底,帝王将相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精神的不朽方是长久。
所以想要不朽,在于立功,立德,立言!
若是事功学取代了理学成为显学,那不是意味着另一等不朽。
高攀龙开口道:“林学乃是切实可言之学,林三元在归德三年,归德大治,即可知他的学问其已至知行合一,又兼天子任他为会试总裁,将来如何实在难说。”
顾允成道:“不说其他,这一次会试之后,恐怕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会研习林学了。”
说着几人都陷入深思,他们都师从于薛应旗,顾宪成,自小教程朱之教,他们心底当然认为理学是儒学正宗,同时心底对林学也并不排斥。
这或许也是很多年轻读书人此刻的心态。
他们对新鲜事物从不排斥。
“想那么多,还是先研习林三元文章再说,金榜题名才是我等所愿。”
听顾允成这么说,众人都是释然纷纷笑着道:“正是如此。”
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房官人选()
锁院数日,在开考前三日,沈鲤请王锡爵,林延潮至礼部商议考试事宜。
礼部部堂公厅里。
其余官员都是屏退,只有三位主持礼部试的主官。
座席上王锡爵居中,林延潮沈鲤各坐左右。
王锡爵是内阁大学士,副宰相一般的人物,而沈鲤是礼部尚书,二品大员。至于林延潮虽是翰林学士,但要不是有会试主考官的身份,在平日里,林延潮是无法有与二人平起平坐的资格。
沈鲤开口道:“依照去年的程规,会试同考官是十七人,其中翰林官十一人,科道三人,六部三人。”
“其中易经五房,书经三房,诗经五房,春秋二房,礼记二房。”
“考官选用四十岁以下,科道六部的官员选五品至七品之间,至于翰林同考官则是讲读以下。今科是否照往年之事,两位总裁以为如何?”
王锡爵道:“本阁部以为同考官人选应当更加慎重,从翰林京官中选拔,先论科第,次论品行,再论学识,衡量一番为先后。”
沈鲤点点头道:“总裁所言正合圣人荐贤之意,察者不贤,用者也难贤矣。这是礼部日前草拟了一份会试同考官名单,还请两位总裁看过。”
王锡爵,林延潮二人先后看过。
林延潮看名单上有叶向高,方从哲,萧良有等人,还有顾宪成,要知道会试同考官一般都是选讲读以下官员。
也就是说三年前林延潮若是留京成为同考官还是可以,但是今年成为学士后,除了有资格任主考官,再与这些‘下僚’们并列同考官,已显得不和身份。
既然要选的人都上了名单,林延潮心底默许了这份名单,但是他却没有说话,而是看向王锡爵。
王锡爵看着名单微微皱眉,当下点了两人,一个说年纪太老,一个说平素为人浮躁,不适合担任同考官。
沈鲤依言从名单上将这二人名字划掉,然后又提了另外两人。
王锡爵同意了一人,对于另外一人不置可否,转而向林延潮问道:“林学士,心底有什么人选?”
林延潮心道,两位大佬都有自己心仪的人选,若是自己提议另外一人,不是同时得罪了两人,这事可不能乱干。
当下林延潮道:“下官在京时日短,平日同僚认识不多,考官的人选,何等之慎重,下官不敢妄言,一切听两位大人吩咐。”
沈鲤笑着道:“林学士太谨慎了。”
王锡爵不客气滴,直接自己又说了一个官员名字。
王锡爵点名此人,沈鲤当下不再坚持原先的人选,将此人写在名单里。
然后沈鲤又道:“今科以易经,书经为本经的举子比往年多了不少,本官的意思是不是从其他各房减少一房,分到这两房中呢?”
沈鲤说完,林延潮先心底一动,他是治尚书的大家,从他的私心而言,当然希望尚书房的考官多一些,如此推荐上来的治尚书考生也会更多。
王锡爵则是肃然道:“易经为五经之首,书经乃五经之始,若是考官批改不及,屈抑了贤才,那既是让人白费了光阴,也是国家之损失,但是改动哪两房倒是令人头疼了。”
这时林延潮道:“总裁所言极是。本官以为孔圣人作春秋,每一字每一句都含微言大义,此经绝不可动。”
王锡爵闻言赞道:“读春秋可辩是非,明曲直,宗此者多忠义之士也,春秋房不可少。”
沈鲤知道王锡爵的本经是春秋,要裁掉春秋房王锡爵多不同意。林延潮此举也有示好王锡爵的意思。
林延潮继续道:“至于礼经只有两房,也不可再少,诗经五房倒是可以少去一房。”
于是沈鲤问道:“只动诗经一房,那么林总裁是要在易经,书经有所取舍吗?”
林延潮道:“本官以为与其取舍,倒不如其他各房不动,再向朝廷请多加一房,多设一位同考官。”
王锡爵闻言质疑道:“同考官一直是十七人,已是多年,骤然要加一人,朝廷那边会答允?”
林延潮主动道:“启禀中堂,学生以为洪武年时开科举时,同考官只有八人,而今已是增到了十七人,其中原因在于考生越来越多之故。”
“从礼部报上考生的人数来看,今年考生较上一科更多,我等请求增加同考官,也是合情合理。”
沈鲤深以为然,当下向王锡爵问道:“本官以为可以,总裁以为如何?”
王锡爵当下道:“本阁部以为,与其要增加同考官人数,那么要加就加两人,如此诗经房也不用减一房了,就这样定了。”
王锡爵干脆一言而决,沈鲤,林延潮闻此也不会反对。
沈鲤当下将方才从名单划掉那人推举上去,此人是沈鲤当初心仪的,这一次王锡爵不再反对,林延潮自然表示认可了。
经此一事,沈鲤,王锡爵都心知,林延潮厉害,他在不动声色间平衡了二人的分歧,让他们各得所愿。
考官人选的重头戏过去了,沈鲤示意礼部官员给他们三人上茶。
三人各自喝茶。
然后林延潮道:“本官还有一事。”
沈鲤放下茶盅道:“林总裁请讲!”
林延潮道:“就是这一次策问之事。”
王锡爵听了喝茶的动作顿了一顿,然后将茶盅放在一旁。
林延潮当下道:“本官以为以往房官看卷只看头场,头场七篇只重前三篇,每每房官将第二场第三场还未改毕,即将本房内荐卷上呈,此举实在有所不谨。”
“头场七篇看考生阐发微言大义,次场考教考生书,判等案牍文章,最后一场策问则是看考生通古今之变,能否学以致用,既是读书作官,官员的经世致用也是必不可少,故而本官打算让各房官看完三场后再行荐卷,以为慎重,不知两位大人意下如何?”
沈鲤早知道林延潮有此一说,点了点头,然后看向王锡爵。
王锡爵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后问道:“三场考完再行荐卷,距离会试放榜不过数日,到时各房近千份的荐卷,林总裁可否看的过来?”
林延潮正色道:“本官以为可行!”
王锡爵点点头道:“既是如此,本阁部也不反对就是。”
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衡文规矩()
次日同考官任命下。
天子答允了王锡爵的请求,将同考官增设两人,所以这万历十四年的会试考官,达到大明开国以来的历史之最,一共至十九人之多。
下面林延潮锁院的日子也算结束了。
当日礼部宴请会试考官,同考官。
众官员也是同赴贡院赴宴。
宴席之上,主考官王锡爵坐中席,监临官沈鲤坐左席,副主考林延潮坐右席一并上座。
而礼部侍郎,同考官一并坐下座。
掌科,监察道长也是下座,至于部属连下座也没有了,尽数旁坐一边。
这帘前大宴,按照以往的规矩而言,十分隆重。
内帘官外帘官同聚一堂。
但内外有疏,大家也是默契的不说话,哪怕对方是你的同年,同乡,至交在这样众目睽睽之下,也是不好说话。
宴席吃完,众内帘官都是起身,外帘官们也是集体起身将内帘官送至至公堂。
这时候内帘门都锁起了。
将内外交通隔绝,掌帘官把门,内帘官与外帘官不许往来。
同考官在聚奎堂拜见主考官,同考官作二揖,两位主考官答一揖。
两位主考官下面与十九位同考官吩咐规矩。
林延潮自退了一步在王锡爵身后。
王锡爵先道完会试的规矩道:“凡头场,二场,三场先一日出题,各位房官饭毕,林学士会请亲自监察将各经房门锁闭,各房匠士,阅卷官不许出屋,你们至聚奎堂与本阁部与林学士商议考题。记下了吗?”
众官员一并道:“记下了。”
王锡爵又道:“从看卷之日起,除非本阁部传免揖,否则三日一上堂。各位房官若要送卷请教,见主考官,只需着衬衣,免着官袍以免夹带卷子。记下了吗?”
众同考官齐道:“记下了。”
王锡爵又将几句话交代了一番,其中警告训斥之意显然,目的就是防止同考官徇私。
王锡爵讲得众人心底忐忑不安,然后才让林延潮出面。
林延潮道:“下面本官着重讲衡文的规矩。诸位都知作文易,衡文难。作文如治事,衡文如知人,此变作无穷也。”
“首场经义题目,衡文五点,一理趣,二气格,三词采,四风度……”
王锡爵与林延潮有分工,主考官一般是监督内帘纪律,以及最后取中贡士名次高低。
林延潮则是着重讲衡文的规矩,这是他权力所在。
林延潮记得历史上朱赓有一次主考会试时,与众考官约定题目开始要‘三段平作’,要是格式不对,就算文理再好也不给高第。
但是到了最后呢,揭榜时候朱赓自己取的第一名卷,却违反了这个规矩。然后同考官们一问,朱赓拿起卷子看来大惊,一拍脑袋说,我也是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