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4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显卿闻言笑了笑,这些话他也憋在心底很久了,没料到林延潮竟是主动打开天窗说了亮话。

    至于林延潮说什么性子直,心底藏不住话,这话谁信?

    徐显卿笑了笑道:“林学士似乎对愚兄似乎有些误会,但此言可知林学士对于礼部部堂之位也是有窥觊之心了?”

    林延潮道:“诶,上进之心人皆有之,若上意在我,小弟还能推辞吗?但是小弟自知论资历,威望远不及掌院,朝堂诸公还是更意属掌院。加之你我都是首揆倚重之人,掌院若能跻身郎署,小弟必心悦诚服,举双手赞成。所以小弟绝不会在此事上使什么绊子,反而是乐见其成,掌院可明白小弟的意思吗?”

    徐显卿笑着道:“林学士,以你的年纪,出列部堂是迟早的事,甚至入阁拜相也是不难,愚兄岂敢得罪你啊,只是愚兄这个年纪,实在是等不了。今日既有林学士一席话,那么我也将话放在这里,只要林学士不为难我,那么愚兄在翰苑的一日,大家必同舟共济。”

    说完林延潮,徐显卿二人都是大笑。

    林延潮道:“那好小弟这一次来,想与掌院商量翰院办报以及检讨季道统的差事……”

    下面一个月间,朝堂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在百官的催促,潞王终于就藩河南,天子为了给潞王办安家费下令从户部支取三十万两银子,再令天津仓,临清仓支米供潞王路上所用。

    户部给事中二话不说,直接将诏书封驳。

    户部尚书宋纁也是上奏直接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李太后很生气,在天子那闹了一次,天子下旨询问二十万两行不行,天子刚问完,宋纁刚要答允,言官一并上疏弹劾户部尚书宋纁。

    宋纁不得不向天子辞职。

    天子下旨挽留,最后将安家费减至五万两,自己从内库又拿了五万两,终于潞王就藩河南,潞王走时,李太后十分伤心。

    因为藩王就藩,无论生死都不得回京,就算李太后殁了,潞王也不能回京拜祭。

    第二件事就是办报之事,经过一番商议。

    朝廷允许翰林院,礼部,都察院各自办报,而通政司,则不再编写邸报给各省官员查阅,而是转而监督三部院于报纸上刊发的文章,是否有违禁或者泄密的地方,审阅以后方允许出版。

    至于三部院办报的侧重也有不同。

    都察院偏重于时政,礼部偏重于教化典仪,翰林院则更偏重于文萃科举。。。

    最后一事,相较下则微不足道了,翰林检讨季道统奉旨至云南宣慰土司。

    这趟差事可谓是对角线一年游。

一千六十章 办报() 
朝廷办报不是一个是与不是的问题,而事在说‘是’前,可行性的研究,以及种种举措都已是在朝堂上认真的商讨过了。

    譬如说这办报的钱从何而来,这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还是一项盈利性事业?

    朝堂诸公商议一致以为,首先这是垄断性事业,民间的报禁仍是是实行,不准放开。

    垄断就是为了保证盈利,以往的通政司的邸抄,都是由民间报房私下发售,因为林延潮当年上谏的事后,这些报房都被殃及池鱼,尽数取缔了。

    但是生意是断不了,民间报房还是在暗中在做。

    现在这官方报纸一出后,朝廷立即下了更严格的禁令,不许民间报房经营,等于将这一块的生意完全由朝廷垄断起来。

    还有就是邸报,邸报之事就是隔一段时间一出,或者是朝堂上有什么大事,比如官员大规模调动,太子登基等等,会出一个加急版。

    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都察院的‘皇明时报’,就是采取了林延潮当年办报的经验,以一旬两刊这样固定时间发行。

    其实都察院当初命名为‘皇明时报’,其实满朝官员心底都是不服的,你一个报纸居然冠以国号,这不是三大报纸中以你居首吗?

    但是没办法,现在言官的势力大啊,谁敢不服。

    没有报纸时,就有公论出自于科道之说,现在有了报纸,言官更近一步把持言路。官员们其实对于新事物并不迂腐,当初他们从林延潮上谏时看到了舆论的厉害,所以言官们第一时间要将这利器把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言官们还从林延潮手中学到了‘社论’这个大杀器。

    都察院会在每一版的皇明日报上,选一个重要,影响大的朝廷政策,再由资深,笔力雄厚的御史进行一个社评,向天下官员,士子,解释朝廷用意何在。

    这样的手段,当然是为了将人心凝成一条绳,也是向天下万民阐述为政者的思路。

    有了这社论,这皇明时报再也不是原来邸抄那样枯燥无味的时政一览,而是赋予了报纸的生命。

    每个官员都可以从时报的社评中理解思路,并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在那里瞎猜,或者由那些‘见微知著’的人分析给你听。

    都察院的皇明时报,原来即是通政司邸抄的内容,销路本是不愁,但有了社论后,更是洛阳纸贵。

    至于礼部的报纸,则名为‘天理报’。这是礼部官员被都察院‘皇明时报’抢先后,自己选了一个名字。

    皇明再厉害又怎么样?还不是受命于天?而且这天理二字,又是出自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

    天理报办报则倾向于教化。

    不过别以为叫这个名字,这天理报就是有一堆腐儒在那边写酸臭文章,没有人爱看。

    操办天理报的正是原来燕京时报的主编,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郭正域。

    郭正域当年从林延潮那学了很多,深知办报纸这样的事,不是自顾自说自己的话,一定要先迎合人心,先有了销路,然后再慢慢贩售自己的思想。

    这也就是找准目标客户。

    他主编下天理报的内容,比如宣扬节妇,哪个府哪个县某某氏为丈夫守节二十几年,为族里敬重传为佳话。

    宣扬孝子,哪个府哪个县某某读书人为了侍奉亲人,辞掉了功名,在家尽孝十几年。

    忠臣,死节,孝悌,故事具体详实,令人看得动容,甚至潸然泪下。

    还别说士大夫们还是就是喜欢看这个,正是古有二十四孝,今有天理报。

    故而天理报一出,礼部就摊派地方府县购买,以驿站传递的方式下发,然后省府县一级一级下去。

    对于地方官而言,考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化,有了这天理报,如有神器在手。而地方若有什么孝行,地方官们也会主动往天理报上去报。

    于是天理报一办,引起满朝喝彩。

    而主持此事的郭正域,升为户部员外郎。

    郭正域虽说是升官了,其实也是调离了他创立的‘天理报’这一块。原因在于郭正域再度拒绝了申时行对他的招揽。

    申时行宰相肚里能撑船,或者也是看在林延潮的面上,没有将郭正域贬斥,而是调离了礼部。

    而接任主办天理报是申时行的另一弟子汪可受。这当然就是给礼部尚书沈鲤掺沙子了。

    郭正域不说,无论事皇明时报,还是天理报都是一炮儿响,对于翰林院现在而言,则是亚历山大,林延潮面临着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老师的局面。

    得到了徐显卿支持后,林延潮于翰林院里商议办报之事。

    办报之事不同于修大明会典,穆宗实录,这是一个接触实务的机会,翰林们都是很有期待的。

    但是自允许办报开始,林延潮却一直蓄而不发,却令众翰林们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其实从都察院的皇明时报,礼部的天理报成功后,林延潮也是考虑翰林院的报纸定位在哪里。

    虽说朝堂诸公议论时,曾经提出让翰林院偏重于‘文章科举’的方向,但具体操作上又是如何?

    现在在检讨厅里,参与办报的翰林都来了。

    方从哲,叶向高,李廷机这几人都是林延潮在翰林院中的心腹,当然也少不了林延潮的同年萧良友,好友孙继皋。

    另外杨道宾,孙承宗,庶吉士里袁宗道,陈应龙等等都有与会。

    面对众人,林延潮先道:“都察院的皇明日报专营在朝官员,以及官绅。天理报是面向地方官员乡绅。而翰林院报纸则是面向举子,监生,生员,诸位以为他们喜欢看如何的报纸?”

    萧良有道:“朝廷定下是文萃科举,就应该点评时文,讨论经学。”

    孙继皋道:“我们当然说文萃科举,但诸位想书肆里那经世文编,科考大全,同样说的都是这些。”

    “而所谓报纸在于新,在于快,我们可以在每年乡试,会试,殿试时谈文章,从礼部,都察院看来,我以为还是在于眼下读书人最关心的事上。”

    萧良有点点头道:“此言极是,我们还是听一听后辈们的见解吧!”

    听了萧良友的话,方从哲,叶向高,孙承宗他们都是起身施礼。

    方从哲先道:“学生窃以为皇明日报确实先声夺人,其社论采用确有亮点,但我们翰林院不必讲大道理,如这样的社论,实可以不必采取,因为这样的社论懂的人自不用他们多说,而不懂的人说了也是白说。”

    林延潮赞赏道:”说得好,皇明日报的社论乃朝廷向官员士绅他们吹风,我们若亦步亦趋,则失了先机,既是办报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我以为我们可以将朝廷之政策道出,详述,如果并非必要,不要将自己的想法揉入其中,就算一定要说,也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不群不党,让读报之人从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听了林延潮的话,众人都是目光一亮,露出深以为然之色。

    叶向高道:“储端之言,发人深省,正所谓公论出自科道,我们翰林院不比都察院,不能替都察院发声,而贸然评议容易与都察院的时报意见相左。”

    “当然如此并非一个取巧之道,也并非一个符合读报之人心思的办法,但是久而久之,大家会知道我们的立场,明白我们的苦衷。”

    林延潮继续定调子:”还有一事,我们翰林院的文章不在于文赋,更在于可读,我们不怕别人嘲笑我等翰林写的文章,如何不入流,如何看起来像给平民百姓所读的文章。”

    “因为我们的心思在于观点上,文章一定要犀利,能切中要害,甚至直指时弊,同时我们也好常怀宽容之心,只为读报之人开拓眼界见识。”

    孙承宗道:“我明白储端的意思,我们的报纸就是面向举人,国子监,生员,此上不足下有余。”

    “既面向士人阶层,但又要愚夫愚妇都能理解,所以翰林院的报纸,不必高高在上,而是要让每个读书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的,重点在于开拓见识,增广见闻。”

    众人都是抚掌道:“正是如此。”

    李廷机问道:“不知储端以为,我们翰林院的报纸以何为宗旨?”

    林延潮想了想道:“就以一首诗吧!”

    众人一并道:“愿闻其详。”

    林延潮当下挥墨直接写在一张纸上,众人齐看后都是叫好。

    但见林延潮写的这首诗是: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当然是好诗,众人不禁心情激动,孙承宗向林延潮问道:“敢问储端天公何意?”

    林延潮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公就是天下亿万万百姓。我在翰院时常言,欲中兴则必变法,然而欲有治法必先有治人,这治人从何而来,在于开启民智,天下读书人的觉醒!”

    “天子求贤若渴,故开科举求才于天下。我们这报纸就是开一扇窗,开一扇门,让天下读书人都听到自己心底的声音,他日为治世之才!”

    正在林延潮说话之间,袁宗道则是默不作声将林延潮写的诗拿起,赞叹了几句,然后看四周无人在意,悄悄地塞进了袖子。

一千六十一章 言利() 
翰林院的报纸,开始是准备名为‘天下为公报’。

    这当然是源自于林延潮那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来自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其意就是天下是百姓的,此言出自于礼记,礼运大同篇,是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文章。

    但是翰林院将‘天下为公报’的名字上报通政司后,却被打了回来。

    通政司现在权力不小,礼部,翰林院,都察院三大报都归通政司审批,所以这事他们可以百分百做主的。

    而通政司给出的理由说此报名不妥,名字太夸张。

    众翰林们觉得不解,为何礼部的‘天理报’,都察院的‘皇明时报’都可以过,为何这个名字不可以过。

    也有人是察觉,林延潮当初上谏时那‘天下为公疏’,这报纸叫这名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所以被通政司打回去。

    内阁这是保护翰林院的意思,但是却引起了翰林们的愤慨以及憋屈。

    当即身为报纸主编的萧良有即上疏反对通政司此举。

    萧良有的奏疏里写到,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是以天之所视即民之所视,天之所听即民之所听,是以天意即民意……

    萧良有表述了对于通政司的愤慨,文章才气横溢,其中引述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而是被众人谈论。

    这句话出自蔡仲之命,是周公告诫蔡仲之言,也是可以代表儒家思想的一句话。

    夏朝时,天子自居天命。

    夏桀对百姓说,我受命于天,就如同天上的太阳,你们说我要灭亡,就如同太阳会消失吗?

    然后老百姓却言,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汤灭夏,证明了天命并不可靠,夏王以天命为治统,最后仍是灭亡了。

    到了商朝信巫,以人畜献祭,商王既是巫,也是王,但最后仍为周所灭。

    周灭商后,周王也怀疑自己是否能克承天命。

    周以夏自居,所以也继承了天命之说,为了解释皇朝更替,所以才有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之言。

    皇天没有亲戚,只承认有德者为天子,民心没有一直拥护哪个皇帝,只是感激给予他们恩惠的人。

    故而这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

    这周朝对于治统的解释,比夏商更近了一步。

    从崇拜天命,献祭迷信到了以人为本,以德为治,尊民意为神。

    当然说是这么说,做能不能做到,就另外回事了。但孔子继承周公道统,将此作为儒家的思想。

    所以萧良有这一封奏疏,顿时引起了满朝官员,以及读书人的议论。

    此文文章华美,立意高远,不少读书人读来不由击节叫好,万历八年殿试林延潮三元及第,与他同科的进士们相较之下都显得暗淡无光。

    若非萧良有这文章一出,众人都不知道当年榜眼也是如此的才华出众。

    不少官员士民对于萧良有的奏疏都是打心底支持的。

    但民间也有反对的意见。

    意见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句话出自蔡仲之命,蔡仲之命又出自古文尚书。而古文尚书是你的同僚林延潮亲自证伪的,认为是后儒的托名之作。

    既然是假的,你怎么能用来证明是周公思想呢?你这不是打林延潮脸吗?

    不改名通政司不允发表,最后经过这一番事,翰林院只能改名,将报纸更名为‘新民报’。

    这句话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亲民二字,大学里解释为新民。

    大学里还引述康诰,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新民二字的解释,意思是使民更新,教民向善,但也是开启民智。不开启民智,民众不觉醒,民意即无法成为天意,天下为公也就无从谈起。

    经此改名之辱,众翰林们都是憋着一口气。

    不过经过这一番事,也是打响了新民报的名头。

    林延潮主持下的新民报除了使民更新,教民向善外,还有一点,引起了无数腐儒的愤慨,那就是允许登载广告。

    所谓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任何商家都可以在新民报上登载自己的广告,将自己的商品对老百姓广而告之。

    但是此举真是的是太过分了,君子言义不言利啊。

    好端端的一个翰林院,怎么在林延潮的主持下,居然也开始充满了铜臭味了?

    于是新民报,也引起了一些腐儒们的坚决抵制。

    不过对于林延潮而言无所谓,这些人的思想已是根深蒂固,自己的新民报就是写得妙笔生花,也是救不了这些人,扭转不了他们的观念。

    喜欢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你再怎么努力,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的。

    相反林延潮利用广告的收入,一部分作为润笔补贴新民报的主编,编辑们,另一部分用以降低报纸的成本,以低廉的价格扩大销量。

    在部院三大报中,新民报的销量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是性价比却是最高的。

    京里人口百万,官吏不知多少,至于达官显贵,以及他们子弟也是普通受过教育的,另外有好几千来京举人,国子监学生,识字率本来就接近百分十,远高于大明百分五的比率,甚至比苏杭这等富庶之地还高。

    而且经过五六年来京城里普及义学,京城里的认字人口更是逐步提升,年轻人们读书读报,通过读书读报,增广见识,了解天下大事,这又反过来促进了他们向学之心,如此一个良性的循环正在逐步的形成。

    同时为了增加报纸的销量,增加时效性,使得报纸阅读更加美观,林延潮摒弃了原先的看起来极不清晰的木活字,泥活字印刷,至于雕版印刷更是丢在一边。

    林延潮直接采用了是铜活字印刷来印新民报。

    这对于原先林延潮创办的燕京时报,以及京城里各大民间报房而言,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事。

    因为常用汉字几千个,如此一套铜活字印刷模具的成本就达十几万两白银,京城里有几个民间开办的报社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