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继皋爽朗地笑着道:“我与刘直卿一样,都以为自己治学为官上不见得有弱于你地方,但宗海不随大流而默,就以这份敢为天下先而言,孙某不如。”

    “孙某在朝阅官无数,但论大丈夫不介于富贵贫寒,立于功名,有其才而申其用者,唯有宗海也。”

    林延潮念着‘有其才而申其用’几个字,这不正是自己一生所求吗?林延潮当下笑着道:”以德兄这一番赞誉,说我心底去了。林某不敢推辞,以后当以此砥砺而行。”

    林延潮深感欣慰,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尽管冒了风险,但也取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这时萧良有上前道:“林部堂……”

    “以占兄,你我还是以旧日相称吧。”

    萧良有笑了笑道:“萧某不敢,在此贺林部堂在礼部一帆风顺,一展抱负!”

    林延潮也是一笑,二人相对一揖。

    叶向高看着林延潮,以莫名的口气道:“宗海兄,你又先吾着鞭了,我现在都不知落在何处呢?”

    看着对方又是为自己高兴,又是自惭的神情,林延潮握住叶向高的手道:“风物长宜放眼量,吾在前等你。”

    叶向高斟酌这一句风物长宜放眼量道:“非有此心胸,不足以道如此之言。为官为国,吾当效兄之所为。”

    林延潮正色道:“愿与兄一并常怀扣楫中流之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

    叶向高也是动容道:“大丈夫当如此。”

    二人对揖。

    孙承宗,方从哲,袁宗道,陈应龙,于仕廉等人看着林延潮与叶向高以意气期许,这番友情,实如当年刘琨祖逖之交。

    至于他们都是林延潮心腹,在这时候众目睽睽下,不敢太亲近,以免有结党之嫌疑了。

    所以他们简单的道贺就算揭过,这不急在一时,日后私下再向林延潮郑重道贺才是正经事。

    他们都是简短了说了几句,倒是翰林院里一帮同僚们,知道林延潮升迁礼部侍郎后,却都是有些不舍。

    翰林之间彼此利害冲突本就不多,以往与林延潮有些过节的,该整走的也都被林延潮整走的,剩下的也只是文人相轻而已。

    现在林延潮高升后,大家念起林延潮的为人,以及今日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都是感受到林延潮的真诚。

    尽管心底与他的政见未必相同,但能开诚布公,就足见林延潮乃是一名君子。

    君子可以和而不同,但绝不掖着藏着。

    堂堂正正者,方可以得人心。

    “林部堂,今日一别你我尚是朋友,但若是你要效仿张文忠,那么在朝堂之上我就要反对你了。

    曾朝节是这么说的。

    他是万历五年的探花,与林延潮私交还不错,但他在翰林院是最反对张居正的变法。

    也因为这一点,他虽是楚人,却没有因为同乡的缘故,当初在清算张居正一事上有所牵连。

    林延潮向曾朝节一揖道:“谢曾兄肯与我明言,全我们二人之交情,但私谊是私谊,公义归公义,这点上我绝不相让。”

    曾朝节点点头道:“说得好,在翰院时,曾某不如你,他日到了朝堂上曾某另行领教林部堂的雄词了。”

    二人对揖之后,各自一笑。

    林延潮的笑中又有几分伤感。

    众官员都在一旁看着,林延潮一一受贺,这些人都是明眼人,分得清哪些人是虚词,哪些人是心底话。

    看着林延潮在翰林院深得如此得人心,都露出意味深长的神色,也就是林延潮的人格魅力所在吧。

    三名吏部的官员在那议论。

    “林部堂竟欲比之张文忠,这……这官场上现在越来越少人敢说真话了。”

    “只是林部堂要做哪一个张文忠?”

    “无论是哪一个,但这份犯疾风而表劲,契寒松而立节,真乃名臣风范。”

    “正是,有林部堂这样敢于任事的官员在朝,朝堂上的大事就不怕没有人主张了。”

    “不说了,我等也该上前贺上一贺。”

    “对了,翰林院一会可安排了宴席?”

    “听闻是安排了,但盼翰林院的饭菜不会太差,以往连打包的兴致都俸欠。”

    “哈哈,就算饭菜再差,今日能见识林部堂此宰相气度,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来,来,我等道贺后,一会宴上大家多喝几杯,今日兴致实在是好。”

    “你是有酒都行,咱们今日不醉不归,下官陈万春恭贺部堂大人。”

    “陛下欲有大用于部堂大人,八载七迁,此为官场佳话。”一名官员声情并茂地言道。

    “当今圣上乃圣明天子,用人之道是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这一次升任,可见部堂大人在陛下与文武百官眼底,是才德兼备之选啊!”

    “正是,正是,三元及第,八载七圣心,此皆乃圣心之独运,造化之非凡。”

    这几名官员私下聊天时,倒是对林延潮很佩服,但面上恭贺时,却又换成官场套词了。

    林延潮道:“三位大人所言极是,林某能有今日,一切皆乃天恩所赐。”

    林延潮也随着他们话讲,升官以后第一个感谢皇帝,这是为官必须的。

    三名吏部官员道贺后,其余人也是跟上来向林延潮道贺。

    此刻无论是同僚旧友,还是衙门属吏此刻都是向林延潮一一相贺。

    平步青云之时,就是如此风光。

一千七十五章 贺客() 
春风得意马蹄疾说的中状元的时候,那么一朝平步青云说的就是升官。

    过去官场上升迁的消息,官员都是通过邸报上得来。而邸报乃通政司发行,然后民间报房抄录。

    而今邸报一切功能都归于皇明时报,皇明日报在京城各坊都有报摊。

    所以每次皇明日报刊发时,官员上朝或者赴衙前,都会买一份顺手带着手边。

    皇明日报一份五钱银子也只有高级官员才买的起,至于低级官员就只能好几人合买,或者借阅传抄了。

    而林延潮升任礼部右侍郎的消息,就如此通过皇明日报第一时间传了出去。

    京城各个部院里,到处可见手持皇明日报,小步快走的官员,将事禀给议论的部堂或者是郎官知道。

    然后已是有不少官员准备贺礼已是前往林府上拜会。

    林府下人,一时之间看到门前陆续而来的马车轿子,也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马车上下了一名穿着绯袍的官员,此人是第一个赶到林府的,但见他举步来到门前。

    绯袍就是四品大员,门子是知道的,当下不敢失礼迎了上去。

    这名官员笑了笑对林府门子笑了笑道:“本官乃鸿胪寺少卿张略,来拜会你家老爷。”

    门子连忙道:“原来是张大人,老爷还在衙门尚未回府,不如入客厅等候还是将你帖子转交给老爷。”

    张略笑了笑道:“原来尚未回府,倒是本官来的冒失了,反正以后在林部堂任下多的是机会,今日算是认认门,改日再来府上拜访。”

    说完张略的下人递了一手本道:“这是老爷的名帖。”

    门子恭恭敬敬地收下心道,我们家老爷不掌管鸿胪寺啊,怎么此人说任下,还有老爷不是学士吗?怎么又称起部堂来了。

    门子不敢细问,张略走后,亲自捧着名帖入内。

    此刻陈济川不在府上,府里唯有袁可立,徐火勃,张汝霖几个门生,他们一听即知发生了什么大喜道:“太好了,老师升任礼部侍郎了。”

    “是啊,老师不过二十八岁即升任部堂,不知本朝至今,有几人可及?”

    “只是这鸿胪寺少卿为何要自称门下?这倒是令我不懂了。”

    张汝霖从门子手里接过名帖,但见名帖上外贴青色纸壳,摊开后是六折绵纸,上面写着‘门下鸿胪寺少卿张略叩’。

    张汝霖身为官宦子弟,对于官场上名堂了解很深,这张略礼数没有错。

    这六折名帖又称为手本,是下官上门拜见上官时所用的。若是大家官位平行,或者官位上下又相互不统属,那么用单红帖子或双红帖子即可。

    这鸿胪寺主管朝廷各种典礼上的礼仪,虽不隶属礼部,但在礼仪是否合乎规范上都要请教礼部的意思。

    所以张略自称门下,以属官自居也是没错的。

    正三品可是官场上一个门槛啊,而正三品京官更是了得,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称作廷臣了。

    林延潮二十八岁即升任礼部侍郎,以他这个年纪在朝堂上最少还有二十年的风光。

    从此以后身为林延潮的门生,背后依着这大靠山,凡事无往而不利了。

    难怪父亲以及岳父大人,要我来投奔老师,成为他的学生,原来用意如此。

    张汝霖想到这里,心底阵阵欣喜,他回过头正要将此中诀窍告诉袁可立,徐火勃二人时。

    但见二人都是激动的举袖试泪。

    张汝霖见此不由暗笑,自付道,我就算没有老师这门路,但依着岳父,以及父亲的故旧,将来的前程也不会差,所以这份喜悦之情倒是差了几分。而袁兄,徐兄家中没有显宦,所以老师若能出头,就是他们的一切。

    张汝霖正要说两句,却见徐火勃拭泪道:“老师升任部堂,从此以后他所致力于的变法之事,就可以走下去了。我实在是不胜欣喜。”

    袁可立道:“师兄,羞要作儿女之态,让人令人笑话。”

    袁可立话是这么说,自己的声音也是哽咽。

    徐火勃道:“你也不是如此吗?老师平常与我们说,他当年在朝时与张江陵不睦,但却是他最佩服的官员,以天下为己任,敢于变法,他将来若能做到他的位子上时,也不知能否有他之才具,但一定尽力而为,今天……”

    袁可立含泪道:“是啊,而今老师已为部堂大臣,离自己的抱负又近了一步,如此实在值得替老师高兴。”

    张汝霖看着袁可立,徐火勃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心底有些茫然。

    他还以为他们二人是为了林延潮生官的事喜极而泣呢。

    张汝霖有些茫然若失,他拜入林延潮的门下,对方也经常抽功夫找自己说话,但是毕竟他在朝为官,公务繁忙,在传道授业上自己不如徐火勃,袁可立。

    自己在林延潮门下这些日子真可谓虚度光阴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惭愧,读书人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似乎少了一些。

    这时候外面的下人又禀道:“外面又来了不少车马,都是前来拜贺老爷的。”

    徐火勃犹豫道:“师母正在孕中,不宜出面,这不出面又得罪了客人,平日都是陈管家接待的,但今日他随老爷去了翰林院,袁兄。”

    袁可立道:“我也不擅长官场上的往来。”

    这时候张汝霖起身道:“我去吧。”

    徐火勃,袁可立一并道:“还好有肃之在,若我们出面怕是要得罪人。”

    张汝霖此刻心情有些不同道:“我也只有这些长处了,也希望能为老师,为林学,为大家做一些事。”

    林延潮宴后回府时,但见府里府外一切都井井有条,十分欣然。

    袁可立几个门生,还有下人们都应了出来。

    众人一见林延潮即一并道:“恭喜老爷(老师)升任部堂!”

    林延潮点点头,然后道:“今日脱不开身,府里对贺客没有失礼之处吧。”

    几名下人都是笑着道:“回老爷的话,这还是多亏有张公子主持,否则叫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

    “不过今日这些高官一个个都是客客气气的,甚至有人向我们拱手作揖,这实在令我等消受不起啊。”

    众人都是笑了。

    林延潮对张汝霖点点头,然后对下人们道:“那也不能失礼啊。”

    陈济川笑着道:“老爷,常言道宰相的门人七品官,现在老爷荣升侍郎,那么门人少说也有九品,从此以后也是官了。”

    “那以后没人叫咱们门子,都叫咱们门官好了。”

    众下人都是一阵笑声。

    林延潮笑着点点头,当下进了门,然后对陈济川吩咐道:“下面的人还是要约束,府中赏钱可以多给,但规矩不能乱,不要因为我当了大官,而对外人有所怠慢,特别是不可以仗势欺负老百姓。”

    陈济川道:“老爷吩咐的是,此事我立即与他们提。”

    林延潮点点头道:“我以往为官之时,最厌恶的就是豪奴,而今自己不能坏了规矩。”

    说着林延潮看向客厅问道:“怎么还有贺客没走吗?”

    陈济川将负责接待的下人唤来,下人道:“还有几名官员说要见到老爷再走。”

    林延潮皱眉,一般而言官员升迁当日都是很忙碌,大多人也都是知趣上门留下个帖子,然后说改日再来,如此礼数就算尽到了。

    至于一定要留着就是心怀侥幸,想碰一碰运气的。

    下人奉上帖子,林延潮略略看了一遍见有屯田御史徐贞明的名字道:“让他到书房来见我,其余人一律道乏。”

    林延潮更衣后来到书房,见到了正坐立不安的徐贞明。

    却说徐贞明原来的官衔是尚宝司少卿兼屯田御史。

    但是因为李植的事牵连,以及兴修水利触动了利益阶层,徐贞明被革职,后来虽经林延潮保荐重新复官,但是尚宝司少卿的衔却没给他恢复。

    不过就算他尚宝司少卿官衔仍在,但对于林延潮而今而言,也不放在眼底。

    徐贞明见了林延潮立即起身道:“恭喜部堂大人荣升之喜。”

    林延潮笑了笑示意徐贞明入座,从袖子拿出一张红帖子放在案上,然后道:“你我是自己人,就不必闹这么多虚礼了。”

    徐贞明知道是自己之前送上礼单,连忙道:“到府上方得之部堂大人荣升之喜,一时仓促,徐某未曾齐备厚礼,还请部堂大人见谅,日后再另行补上。”

    林延潮心道,原来如此,自己对他有保举之恩,照理而言,他的贺礼不会这么简陋才是。

    林延潮笑着道:“孺东兄,你这么说就见外了,不过你这么着急前来,是否因为屯田的事?”

    徐贞明点点头道:“正如部堂大人所料,徐某今日等在这里,正是有一事向部堂大人请教。”

    林延潮道:“请教不敢当,屯田的事上孺东兄是林某的老师才是,请说。”

    徐贞明道:“既是部堂大人抬举,徐某就说了,自部堂大人指点徐某将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之举措改为屯垦旱田后,徐某一直在致力于此。番薯已是在京畿附近数县试种成功,徐某正准备向其他各府县推广,预计明年可以大行在京畿各州府种植。”

    林延潮道:“此事孺东兄,以及陈振龙都已向我禀告过了,还有什么事吗?”

    徐贞明道:“今日向部堂大人禀告的是另一事,除了番薯,旱稻,下官还发现另一等耐旱作物,百姓们称其为番麦或者是苞谷。”

一千七十六章 玉米() 
听闻是苞谷,这令林延潮来了兴趣。

    林延潮知道后世有人用苞谷来称呼玉米。

    林延潮心底打着鼓,探身问道:“此物从何而来?”

    徐贞明回道:“是下官一位同乡在陕西任官时,听说下官在寻屯垦旱田之道,故而推荐此物给下官的。”

    林延潮有些没底,这恐怕就不对了。

    玉米是产自美洲的,要进入中国,也唯有缅甸至广西,或东南沿海,怎么能是从陕西而来。

    徐贞明见林延潮露出疑惑之色,当即道:“部堂大人明鉴,此苞谷确实乃耐旱之物,此物花开于顶,实结于节,实乃是异谷。”

    林延潮一听倒是有几分相似玉米的样子,于是道:“仔细说来。”

    徐贞明详细道:“此物苗叶如荔林而肥短,末有移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林延潮闻言大喜,当下拍腿,这正是玉米的样子。

    此举却是将徐贞明吓了一跳。

    徐贞明不知林延潮为何如此高兴,因为林延潮当初以为玉米是从海路传入中国,所以让人往东南沿海去找,但没有料到玉米却是最早在陕西传入的,一开始错了方向,幸亏有徐贞明误打误撞,蒙对了。

    至于原因如何,林延潮自也不去考究而是向徐贞明问道:“此物确实乃番物吗?”

    徐贞明道:“确实如此,但如何传入实已无法考究。”

    “无妨。说说此物可否大规模在京畿屯垦,用来备荒?”

    徐贞明道:“下官不敢保证,不过已是请了当地老农到京。下官觉得大约十有七八,可以试一试。”

    林延潮心想,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玉米虽不如番薯耐旱,但是番薯的缺点是,只能当作杂粮,不能当作主粮,当然备荒是没有问题。但玉米不同,玉米是可以拿来当作主粮的。

    寻到了玉米,徐贞明本该高兴才是。

    但林延潮见徐贞明一脸忧色,徐贞明道:“部堂大人,自下官再任屯田御史,可谓是戴罪立功。户部那边屡次催促,要我责效,但屯田之事,一岁一秋方才一收成,哪里是旦夕之间可以办到呢?”

    “下官担心若是明年拿不出像样的政绩,怕无法向皇上交代,所以在下官任内最后的关头,下官没有功夫再将玉米拿来试种,而是打算立即推广栽种。此事甚冒风险,下官迟迟不敢作决定,故而今日来请教部堂大人,该不该下这决心?”

    林延潮看着徐贞明道:“孺东兄,你方才说此事的把握只有十之七八。”

    徐贞明一脸惭愧道:“不敢欺瞒部堂大人,确实只有这么多。下官不敢多说,也不敢少说,若是大规模屯种要当风险,此事恳请部堂大人明鉴。”

    林延潮点点头,这徐贞明还真是一个谨慎的人。

    林延潮佯装出再三慎重的样子,然后道:“本官以为这点风险值得去冒,只要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社稷的事,别说十之七八,就是十之四五,也当去办。”

    徐贞明闻言惊喜道:“部堂大人愿意……愿意支持下官。”

    林延潮点点头道:“你是林某保荐的,而林某信得过孺东兄。”

    徐贞明闻言眼眶红了,当即站起身来向林延潮长长一揖然后道:“多谢部堂大人的信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