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文魁-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风流才子一出马,还有什么弄不到手的。”

    说着几名生员当下将书袋一丢,当下就走了。

    “这也行?不是说不能早退吗?”

    那生员淡淡地道:“他们今日算不错了,往日来也就是点个卯,反正这几人也无所事事,来县学也不过打发时间,给自己找个事做。否则长日漫漫如何打法?”

    林延潮见了那生员问道:“那兄台你又找什么事打法呢?”

    那生员不紧不慢地从书袋了取了几本帐本一样的东西,往上一指道:“你看我从张记缎庄那接了活来干,一日也能挣个钱把银子,不过一个月也才开张个几次,咱们穷苦人家出身,再不找些营生干,就得饿死街头了,你以为我们生员有外面看得那么风光?”

    林延潮来县学几日,见识不少,算是大开眼界了,生员里有纵情声色的(听戏),有沉迷于娱乐的(马吊),最后还有勤工俭学的(看帐)。

    这简直与当年奢靡的大学生活没差啊!

    林延潮叹了口气,但眼睛一转,却发觉一旁的几个生员竟捧了一副活色生香的春@宫图在看。

    这竟然还有课堂上看毛@片的。嗯?仔细一看还是唐伯虎的!挺有眼光的嘛。(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八章 读书之法(二更)() 
这日下课,林延潮就去找江教谕告了假,说自己要长期请假,索性连县学的月考也是省了,只有提学道主持的岁试才回来赴考。

    这请假的跨度有点大,江教谕犹豫了一阵,但看在林延潮送得十两银子以及沈师爷的面子上,最后还是给了假。

    从县学回来,林延潮算是彻底自由,不再受每日点卯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作自己的事了。

    晚上沈师爷亲自到林延潮家里。

    对于屡屡拜托办事的沈师爷,林延潮礼数十分周到,请至正堂,并亲自给他沏茶。

    沈师爷喝着茶道:“你既不在县学,但学业不可荒废,省城里有两所书院,山长与我都颇有交情,一所是凤池书院,就在东街三牧坊,一所是养正书院这两所都是省城专门教授生员的书院,聘了举人,甚至致仕进士作讲郎山长。”

    “去这里求学,那可比府学都强,弟子多是廪膳生员,特别养正书院的山长,知你是县学的廪膳生,还是院试第二,愿意每月给你一两膏火银,去他的书院求学。

    林延潮问道:“那去了书院,还能回家吗?功课也紧吗?”

    “回家是不行,但一个月也会给假一日。至于功课那是不用说的,你在濂江书院如何,养正书院也是如何了。两位山长都是盛意拳拳,将来你若是中了举人,也是替他们书院扬名。”

    林延潮没有当即答允,笑着道:“多谢沈师爷了,我再看看。”

    沈师爷听出林延潮婉拒的意思,当下道:“小友,不,要称呼你老友了。”

    林延潮笑着道:“不敢,在沈师爷面前,我都是持晚辈之礼的。”

    沈师爷笑着道:“随你,只是你既不去县学,也不去书院,如何读书呢?中了秀才,不过是功名的起步,切不可放纵啊,何况陶提学对你还有赏识之意,乘着他三年任内,你将心思放在岁试和科试上不好吗?”

    林延潮没有反驳,而是受教地点点头道:“沈师爷说得极是。”

    沈师爷压低声音道:“若是你能打通陶提学的门路,你连乡试都省去了,直接可保你入贡南监。”

    听沈师爷这么说,林延潮问道:“沈师爷说得可是,选贡?”

    “正是。”沈师爷见林延潮早明白了,欣慰点点头。

    选贡,这是每个省提学道手里都有的名额。只要提学官点头,在县学府学里求学的生员,不论廪膳、增广生员都能入贡国子监。不过选贡名额极少,一省只有数个。

    沈师爷道:“或许你觉得选贡难了些,那明年的科试,应不在话下,以陶提学对你的赏识,至少也能拿到来年乡试的解额,就算乡试不济,也有中副榜的机会,一样可以入贡国子监。”

    对于秀才而言,无论是中举人,还是入监读书,都是成功了,将来无论中不中进士,都有做官的资格。

    沈师爷这一番话都是一片自己着想,林延潮当下称谢之后,心底却另有打算。

    这日早起,林延潮正在小楼上读书,门外有人敲门说了濂浦林府来人。

    林延潮下了楼,来得是一个仆役,当面作礼道:“这位可是林相公,我们家二老爷已是到任苏州知府,除了送了家信外,还另有一信令小人转呈相公。”

    说完递来一个尺许的大信套。

    林延潮听说是林烃给自己来信,十分高兴,当下取了两钱银子放在对方手里道:“劳烦了。”

    那仆役连忙道:“怎么敢劳相公如此厚礼?使不得。”

    林延潮笑着道:“这算得什么,明日我会写一封回信到府上,也请小哥你代为转交。”

    这仆役见林延潮厚赏于是道:“哪里敢劳烦相公,明日小人亲自来取就是。”说完即告退了。

    到了楼上林延潮取了拆信刀,掏出信瓤。

    吾徒延潮如晤,写此信时,为师正从杭州登舟,想月余后此时,汝必已蟾宫折桂,故信来贺之……

    林延潮看到这里不由一笑,这信是林烃七月时写的,离院试还有一个月,他对自己院试一定中式很有信心嘛,哦,对了,他知道自己是府试案首嘛。

    林延潮就着信读了下去,林烃先是回忆道了一番,师徒二人昔日在林府上师徒授课之景,然后与林延潮语重心长说了一番道理。

    大意是,你出身寒微,若不奋起,就要埋没草莽之间,为师知道你有奇才,不可止于生员就骄傲自满,当继续切磋学问,砥砺读书,气可鼓不可懈,当一鼓作气秋闱折桂才是。

    这番告诫,与沈师爷当初想得一样,都是怕自己中了生员后,就懈怠了,赶紧写信激励自己。想到林烃在赴任路上仍不忘给自己写信,还算准了路上的时间,林延潮不由感叹,师恩如山啊!

    然后林烃又道,但县学之中学风甚差,你可托吾兄长的面子,向江教谕告假,再独自在家读书。

    下面又担心教林延潮读书不得其法,又将自己读书之法传授。

    林烃首先要林延潮慎独,要慎独先要心静,老庄曰静,佛家曰静,理学宗师程颐曰静,朱熹曰静,开创心学的王阳明也曰静,各门各派殊途而同归,一静字贯通各家法门。

    其次要存敬,读书时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若是不敬,如碗中之水已满,再精妙的书也看不进去,若是存敬,就算再差的书,也能从中看出道理来。

    三要用勤,别人一日读一卷,我一日读十卷,数年后吾识百倍于他。

    四读书不可责效,读一书未透,早已自立说。别人一日读一遍书,我一日读十遍,苏东坡年少时,每一书当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

    林延潮将林烃的信看完,不由感叹,这一套是理学大宗师,修身治要之法。

    林烃写这一封信给自己可谓期望很高,难道不仅仅是要自己中举人进士,还要自己当一代大儒吗?

    这自己可有些担当不起啊,自己的追求不是作学问,而是积极事功。(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九章 日课(一更)() 
林烃在信中,一片叮嘱之意,不由令林延潮觉得阵阵压力担在肩上。

    特别是林烃在信的最末叮嘱,举业当自工,学问当自成,勿求于人,当求于己,切切。

    林延潮揣信在那,心里想,林烃说得对啊,读书不能一辈子靠别人催着。比如当初在社学书院时,为了进学,大家都玩命的读书。但进学中了秀才后,读书动力没有了,就有生员安于安乐,不思进取,如此也罢了,连当初下得苦功也荒废了。

    所以很多生员进学后,又重新去书院就学也是不错。那里会有师长给你安排下功课,每日按部就班的读书。这也是不少生员,愿意重新去书院读书的缘故。

    但书院教授的毕竟是别人的读书之法,并非是自己的读书之法。不自学成才,难道一辈子要读书都只能去书院,也从未听说过古今哪位名儒是从书院里读书读出来的。

    所以说要慎独,说白一点,就是读书要靠自己。正是授人一鱼不如授之以渔!

    想到这里,林延潮也自我反省了一下,自己以往读书功利心太重,这不是踏踏实实作学问的心态。于是他否决了张师爷介绍自己去其他书院就读的想法,在岁试前,依着林烃教自己的办法读书。

    当下林延潮滴水研墨,仔细想着了一阵,当下给林烃回信。

    吾师复章尊鉴,古今学问,浩瀚若之大海,弟子于之面前,有如迷路之孩童,不知从何处起步。蒙师点拨,弟子略有所悟。

    写到这里,林延潮参考了一下后世曾国藩的读书十二法,于是写到。

    弟子定下读书日用八法。

    早起,三更灯火五更鸡,天亮即起。

    养静,谨言少语,戒骄戒怒。弟子以往失之矜傲,今当戒之。

    持敬,儒学有别于他学,在于一个敬字。

    读经不二,一经不通,不读下一经。

    读史读子读集,每日读十卷。

    习文,每日写古文一篇,时文一篇。

    作字,每日临帖半个时辰。

    养身,节劳,节食。

    写完这些林延潮不是说的好听,给林烃写信作汇报的,而是准备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检身之法,读书之要的。 这也是回报老师对自己栽培最好的办法,身体力行。

    信末林延潮也是关心了一下林烃,他知林烃去奔赴苏州知府,断然不会开心。虽说还有林家的故旧关系仍在,但毕竟是恶了张居正,张居正派系的官吏,必会给林烃使小绊子。

    林延潮决定在信里给老师鼓鼓气,于是写到‘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邪?’

    这是苏东坡《贾谊论》里的一句话,贾谊乃是怀才不遇的大才,苏东坡在此文里惋惜了一番说,纵使天下没有尧舜一般的君臣,难道大丈夫就不用作为了吗?真正大丈夫,所行能远,就必须等待时机,所成就者大,则必有忍耐。

    林延潮心想用林烃最敬仰的苏东坡的话来劝说,他应该会听得进去吧。

    写完信后,第二天林府的人就来取了。

    下面林延潮就每日在家读书,当一名宅家的读书人。

    定下日课后,林延潮每日就是身体力行。

    每天早上卯初一刻起床(五点十五分),这一直是林延潮准得不能准的生物钟。

    梳洗后,开始读经,就是儒学十三经,按照一经不通,不读下一经的方法读。

    读到辰时以后,吃了早饭,先写一篇时文,古文,然后再取过史,子,集三类书来读。

    吃过午饭后,本来林延潮有小睡一下的习惯,但自己的几个理学老师,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昼寝。

    这真是个令人无比吐槽的规矩,历史上曾国藩就不敢昼寝,怕被落个与宰予一般‘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评价,所以每日忙完公务后,都只敢在晚饭前小小睡一觉。

    好吧,林延潮也只能忍痛,改作稍稍小眯一下。

    小眯半个小时后(其实还是小睡了一觉),林延潮起床再读。

    每日史,子,集读完十卷后,林延潮开始动笔写自己这本大作。

    这为尚书作注的工程不小,这本书林延潮每日写一百多字,从不间断,已是坚持了三个月。不知不觉也写了一万多字。书稿都写满了厚厚一叠,林延潮看了下自己的进度,如果是将为尚书作注,还是尚书古文疏证,合在一起写那么没有十年之功是完成不了的。

    于是林延潮决定分开写,尚书古文疏证,容易一些放着先写,至于给尚书作注这个大工程,就延后再写。

    分拆以后,事情就简单多了。

    林延潮现在将先秦古文,传注已是读了不少,这必须多亏了当初在书楼无书不读的积累。否则院试考场上那道五经题,林延潮也写不出那等,令人无数人佩服他博古通今的地步。

    但自己这水平在一府里还行,比起《尚书古文疏证》的作者阎若璩还差了远了。

    要写尚书古文疏证,除了要了解先秦古文,传注,还有训诂的一套功夫。

    说起来回字的N种写法放在今天看来是蛮好笑的,但在训诂里却是切切实实的一门功夫。

    训诂里的形训,就是揣摩字体,来把握这个词的古意。

    汉朝不少大儒,毕生都在研究这些,为得是精准还原,先贤经义里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而异体字,也是古人对一个字不同写法,常常一个字在一本典籍里就成一个样子。

    所以到了清朝朴学‘回字的N种写法’也变成一门学问。到了今天大家所用的简体字,其实后人新造字的数量很少,大部分还是选用古人造的异体字里,笔划最少的作为今日的简体字。

    不过毕竟作学问这事,与举业还是有分开的,如通晓典籍,对林延潮写时文还是有好处的,但如训诂这套功夫,科举上就不考,但林延潮为了写书就不得学。

    故而也难区分,写书对于林延潮举业上,帮助到底有多大,但是若是科举不第,那么靠着这本《尚书古文疏证》,说不准也能成为林延潮的终南捷径。

    如此算是给自己买一个保险吧!(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 衣锦还乡(二更)() 
这边通过写尚书古文疏证来作学问,这边林延潮也是用心于举业上,二者兼顾。

    下午的时候,林延潮就这么一边读书一边写书过着。

    未时之后,林延潮常会出门一趟,没事时逛逛河边,有事时出去办事。

    时常也去府学学宫前的书肆逛一逛,看看有没有新到时文集,或是其他能用的书,或者去找住在府学学舍的翁正春聊聊读书心得,要么会友什么的。

    期间还抽出时间去城外的建阳书坊一趟找秦掌柜一趟。

    秦掌柜对林延潮十分热情,因为林延潮告诉他准备明年在他书坊刊书。

    秦掌柜是一口承应了,府试第一,院试第二的士子的时文集和诗文集,以往而言,还算在本府卖得不错。特别是院试刚刚结束前提下,若是乡试没考中就有江郎才尽之感,放到第二年就不好卖了。

    不过林延潮若是中了举人,那反而名声大作,大作放在外府也是一样畅销。

    秦掌柜丝毫不知林延潮卖得并非是时文集和诗文集,反而一个劲地催促他尽量在明年乡试前写好。不过听了秦掌柜的建议,林延潮也不会打算加快进度,他有自己的步骤,欲速则不达。

    无论下午出门多久,林延潮都会在戌时前赶回家们,然后晚间尽量不出门。

    在戌时前,将晚饭早早吃完,这一顿饭尽量吃得少,以及清淡,而且食素。通常吃一碗粟米粥,加一盘菜这样。

    这也是现代人养身,节食的传统,吃夜宵神马的,最不健康了。但放在古代名儒,都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晚饭后林延潮临摹半个时辰字帖,然后这时候放松一下,看一些自己想看的书。若是白日出去忙事,没有做完功课,就放在晚上来作。

    一日事,一日毕。坚决不拖至第二日。

    看完书和完成功课之后,林延潮尽量在亥时上床睡觉。早睡早起身体好。

    林延潮按照这套平日读书,作学问,揣摩时文,到底有多少长进。一时也没办法看出来。

    不免也有气闷的时候,林延潮就会拿起林烃当初赠给自己‘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那句诗,来责备自己读书不可求效。

    不过如此闭门读书一个月,林延潮倒是觉得如此静不下心来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儒家讲静能生慧,佛家讲静能开悟;道家讲静能正道,古人常道遇大事者需有静气。

    静气从哪里来,平日修身养性来。朱子,王阳明都提倡用静坐来养静。不过林延潮对这有所保留,只是尽量少言谨言,用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方式,来养静。此外饮食清淡,衣着朴素,以俭养德。

    至于家里的事,也是十分平静。

    爷爷和大伯回了老家一趟,住持了重修祠堂,并将自己的‘秀才匾额’做好和秀才老爹的那面一并挂在宗族祠堂上,至于洪山村第一座,估计也是侯官县的第一座‘秀才牌坊’也在酝酿之中。

    宗族祠堂重修好的一日,林延潮也是回了老家了一趟。

    对于乡土,宗族顾念很重的古人而言,重修宗族祠堂绝对是一件大事。

    这丝毫不比现代人。对爷爷,大伯而言,还是以乡土自豪,而从来没有因把家搬到市井里。就以城里人自居起来。

    这一天,家里雇了一艘乌蓬船,一家老小都穿戴整齐登了船,一齐返回家里,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水程很快,不久乌蓬船即划到了家乡堤坝外的渔船码头上。

    这里停泊的都是疍民的连家船。

    但这一天船还没到岸。连家船都搬走了,就见的码头上,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是聚了一片在码头上。

    大伯顿时昂首挺胸站在船头,对林延潮道:“他们都是来看你的,本村第二个秀才呢。”

    众乡亲林延潮平日都是熟识的,在村里也没少打招呼,但今日一见众人都是拘谨起来。

    林延潮心想一来是自己年纪大,乡亲不好如过去见了面,就摸着脑袋一阵乱转,二来就是自己秀才身份,在他们眼底已算得体面人了。

    林延潮还是依着规矩,向族长,村里老人行礼。

    之后就是祠堂重修的大祭了。

    祭祀时,林延潮才知道原来他这一支林氏,来路还是蛮显赫的。

    在闽地有一句民谚‘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说得是闽地以这四姓最多,而陈林两姓更是占了闽中近一半。

    现在林姓最显有数支,如出了林则徐的文峰林,现在还默默无名,明朝最有名的莫过于八进士五尚书的濂浦林氏,称为东林。

    濂浦林之后就是水西林,而林延潮这一支就出自水西林。

    水西林与濂浦林,都是科举强族,以往辉煌历史就不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