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掌武唐-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玉以前便在内廷之中,坚定他寻找之心。”

    上官婉儿听得美目光彩连连,展颜笑道:“七郎果真深谋远虑,光此画卷,想必赵道生一定会为了找到谢怀玉而不予余力,好,那我就作上一幅画卷来,让你能够施展此计。”

    (本章完)

第311章 陆瑾设计() 
说完之后,上官婉儿立即找来宣纸铺在了书案上面,将一块上等的松烟墨投入砚台内注水研磨,片刻之后,一汪油亮的墨汁已是出现在了陆瑾眼前。

    陆瑾不通绘画,然却知道松烟墨乃是最适合用来作画的石墨,而且画成之后墨汁黑中略微带黄,更能为画卷带上一种别样的美感,光从上官婉儿用墨来看,便知道她一定是颇擅丹青。

    果然,上官婉儿将手中毛笔蘸满墨汁后,立即非常娴熟地在宣纸上挥动作画,笔锋走如游龙,运笔沉稳遒劲,一勾一勒尽显大家风范,及至大半个时辰,一幅山水画便是作好。

    陆瑾凝目望去,只见那画中之山雄伟壮丽钟灵毓秀,层层叠叠连成一片更显巍峨之姿,而那画中之水温柔地缠绕着崇山峻岭,峡谷沟壑,宛如一条绸缎,端的是非常美丽。

    看着看着,陆瑾不禁轻轻一叹道:“如此美丽的画卷,却只用来诓骗赵道生,当真有些可惜了。”

    上官婉儿自然听出了陆瑾言语中的赞美之意,莞尔笑道:“少贫嘴,你若喜欢,以后婉儿再为你画一幅便是,当务之急,还是先将此画拿去做旧,不要让赵道生看出了端倪。”

    陆瑾颔首应是,突然拿起毛笔,在画卷右侧题上了一首诗句,是为: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

    写完之后,陆瑾却是没有笔,琢磨了半响,方才一笔一划地在诗后面落上了名字:江宁谢怀玉。

    上官婉儿一直留意着他所写的内容,见状恍然言道:”原来这谢怀玉竟是江宁人士,不过七郎,你这般临摹他的签名,也不知是否相像?“

    ”足可以假乱真。“陆瑾笑了笑,显然是说不出的自信。

    要知道以前他的书房满是阿爷所留下来的手抄书,对于阿爷的字迹更是熟得不能再熟,若非特别了解阿爷字迹的人,是绝对难以看出端倪。

    上官婉儿自然相信陆瑾所说,微笑道:“那好,待过几天我便将此话送给赵道生,顺便再替你探听一下他的口风。”

    “好,那就多谢三娘了。”陆瑾点点头,不禁对寻找阿爷下落之事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

    这几日,崔若颜很是忙碌,当真可以算得上是焦头烂额了。

    让她这般忙碌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武后建言在科举设立殿试的事情,因为此举乃是对世家势力一个沉重的打击,倘若真的实行殿试,由圣人亲自确定进士及第者,那李贤所答应给七宗五姓的那几个进士名额无疑是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变得遥不可及了。

    好在现在朝廷还未下定实行殿试的决心,乘着这个机会,崔若颜抓紧时间拜访与七宗五姓关系要好的大臣,希望能从朝堂之上左右决策,让殿试之举胎死腹中。

    今日,她拜访了出身于清河崔氏的丞相崔知温,探听目前朝廷设立殿试的动向。

    追根溯源,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以前本同属一家,自然算不得什么外人,对于崔若颜这位博陵崔氏中的年轻佼佼者,崔知温更是视其子侄,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圣人和天后都倾向于设立殿试,因此今年科举举行殿试的可能性很大,让七宗五姓早作准备。

    一席话听来,崔若颜的心儿自然止不住往下沉,告别崔知温后坐上马车,竟是久久回不过神来。

    回到崔府,崔若颜刚走下马车登上府门,就看见君海棠迎了出来,轻声禀告道:“娘子,赵道生来了,正在正堂内等你。”

    崔若颜知道李贤身为太子出宫不便,赵道生在很多时候充当起了李贤与她之间的联系人,微微思忖轻轻颔首,举步走入了前院之内。

    脱靴登堂,崔若颜快步而入,洁白如雪的锦袜踩在光亮的木质地板上不沾纤尘,行至堂内她便微笑拱手道:“若颜时才有事外出,不知赵郎君到来,多有久等怠慢,得罪了。”

    “十七郎此话客气。”坐在长案后的赵道生微微一笑,放下了手中茶盏,“本郎君今日到此,是要告诉十七郎一个好消息。”

    “哦,竟有好消息?”最近崔若颜被殿试一事搅得焦头烂额,突然听到此话,心内登时为之一松。

    “哈哈,不瞒十七郎君,你请托太子殿下帮你查找之人,目前已有了些许线索。”

    闻言,崔若颜娇躯轻轻一震,不动神色地落座在了赵道生对案,悠然笑道:“太子殿下果然神通,居然这么快就有了谢怀玉的线索,不知线索为何?”

    赵道生颔首一笑,指着放置在长案上的画卷言道:“十七郎不妨先看看此画再说。”

    崔若颜微微点头,伸出纤长的手指拿起了搁在案头的画卷,一手执轴,另一只手轻轻展开,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卷陡然呈现在了她的眼前。

    此画浓墨重彩山清水秀,连绵青山卓然傲立,仿若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而那绕山之水若即若离,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青山之中,端的是栩栩如生。

    崔若颜本为洛阳名士,尤擅琴棋书画,看到这幅画卷的第一眼,便在心里止不住叫好。

    然而她相信赵道生让她欣赏这幅画卷必定不会那么简单,肯定有所深意,目光不经意地看向落款处,一双美目立即就瞪直了。

    画卷落款处,“江宁谢怀玉”五个大字清晰可见,一笔一划都是那么地飞扬洒脱。

    瞧见崔若颜盯着画卷半响没有说话,赵道生微笑解释道:“太子殿下对于十七郎之事一直非常上心,那****走后,殿下便将查找谢怀玉的事情安排给了我,道生几经周折探访,终于在翰林院内发现了这幅画卷,而落款之人正是十七郎所要找的谢怀玉,而且瞧见此画年份,只怕也不下十余年了,正与谢怀玉身在内廷的时间吻合。”

    崔若颜心内翻滚如潮,美丽的俏脸隐隐有着几分苍白,她勉力笑道:“赵郎为了若颜之事这般尽心尽力,若颜实在感激不已。”

    (本章完)

第312章 设立殿试() 
说罢此话,崔若颜心头一动,解下悬在蹀躞带上的一方佩玉,递给赵道生笑言道:“此玉产至西域于阗国,乃是若颜在数年前花百金购得,今番赵郎这般相助若颜,若颜唯有以此玉相赠,聊表心意。”

    赵道生本就视财如命,闻言登时心头大喜,面上却故作为难道:“这,十七郎如此,岂不是折煞在下么?道生何德何能,如何当得十七郎美玉?”

    崔若颜毫不在意地笑言道:“赵郎与本郎君也算是多年的朋友,区区一方美玉实在算不得什么,还请赵郎笑纳。”

    赵道生看似为难地叹息了一声,点头言道:“好吧,那就多谢十七郎君美意了。”言罢接过佩玉,拿在手中反复把玩,显然是爱不释手。

    瞧见他这般模样,崔若颜唇角一勾,飘过了一丝微不可觉的讥讽之色,正色言道:“目前尽管有所眉目,然若颜还须得知道更多有关谢怀玉的事情,还请赵郎继续替我调查。”

    赵道生点头笑道:“十七郎放心,在下必定竭尽所能,查明谢怀玉的情况。”

    赵道生告辞离去之后,崔若颜呆坐在案前久久回不过神来。

    侍立在一旁的君海棠默然半响,无比担心地言道:“娘子,你没事吧?”

    闻言,崔若颜却是郁郁一叹,细长的手指拂过山水画卷,言道:“海棠,你可知道我多么希望李贤根本就查不到谢怀玉这个人,也让我能够证明那老仆所说的全是假话,然而从现在看来,老仆却是所言非虚。”

    君海棠知道娘子现在情绪很是低落,的确,只要查到了谢怀玉其人,那么情况就变得错综复杂了起来,关于娘子身世如何,更是变得扑朔迷离,以娘子向来争强好胜,寻根刨底的秉性,在这件事没有调查明白之前,必定不会就此收手。

    君海棠现在唯一担心的,便是娘子若是查明她并非宗长亲生之女,必定会掀起极大的波澜,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了起来,对于娘子和崔家来讲都不会是一件好事。

    ※※※

    按照规制,唐时早朝并非天天举行,三品以下的官员每个月逢一、五日朝参,而三品以上的重臣则是每月一、五、九日朝参。

    而在朝参之上,主要是君臣商议处理一些涉及国家大政的事情,如兵事、如灾祸、如赋税、如外交等等,数百名京官济济一堂,大家各抒己见,各说其言,若是遇到决策不定的大事,免不了又是一通争吵。

    比如今日,早朝便为是否设立殿试之事,群臣七嘴八舌的争吵了一个多时辰,还隐隐有愈演愈烈的情况。

    坚决反对设立殿试者,是以宰相为代表的重臣势力,这股势力近日来与世家望族接触极其频繁,说句不好听的话,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自然须得为反对殿试而竭尽全力。

    而支持设立殿试者,主要以下级官员为多,虽说在官职上比不上重臣势力,然而却得到了高宗天后的暗中支持。

    高宗之所以对设立殿试十分热衷,是因为目前以七宗五姓为代表的世家势力实在太过庞大了。

    这些高门望族多传承至两汉时期,发展到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根深蒂固犹如千年大树,即便是王朝更迭犹如疾风骤雨,世家望族也是巍然不动。

    终其原因,世家望族代表的是士子中的精英集团,垄断着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的皇帝,都离不开士人为官治国,而南北朝时期的诸多王朝,对于豪门世家也是笼络为主。

    特别是在九品中正制之后,更是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弊端,而世家望族也是在那段时间里急速成长庞大,成为了在政治经济领域能够左右君王意志的利益集团。

    昔日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负责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一书,目的便是为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贵族,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统治。

    高士廉为人刚正不阿,《氏族志》修成仍列七宗五姓为第一等,太宗看后很是不满,其后强令修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七宗五姓被降为第三等,借此提高贞观元勋的门庭地位。

    而替太宗皇帝开创贞观盛世的重臣,也多以关陇贵族为主,外加一个真正出生于低贱寒门的丞相马周,重臣之中鲜少有出身七宗五姓的官员。

    然而没想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贞观元勋势力却在太宗逝后野心滋长,独霸朝纲,就连新继位的高宗也不得不看长孙无忌的脸色行事。

    好在高宗有着武媚这么一个工于心计的昭仪,两人凭借立后一事打击关陇集团,也让关陇集团随着长孙无忌的自缢后趋于崩溃,治国重任又渐渐落回了以山东豪门世族为代表的官员手中。

    高宗皇帝改革科举的主要意图,便是鉴于山东豪门世族愈见滋长的势力,而又一打压的手段,如此一来,便可提拔更多的寒门士子进入官场,为天子所用。

    特别是武后在建言所提到的,圣人亲自策试考校举子才学确定进士及第者,而所有进士皆授予天子门生之称,如此一来,自然形成一批效忠于天子的官员,实在一箭三雕之举。

    尽管群臣们现在依旧对是否设立殿试争论不休,然而高宗却断然拍案定策:今科及至以后,朝廷都将在省试上设立殿试,殿试将由大唐天子亲自莅临主持。

    消息传出,洛阳城顿时轰动了,其中最为高兴者当属那些进京赴考的寒门士子,他们也将会成为殿试最为直接的受益者。

    与此同时,又是一则消息传出:圣人诏令礼部侍郎、弘文馆馆主许叔牙为今科知贡举,负责主持省试,而省试将于九月十六日在礼部贡院内举行。

    由礼部侍郎担任知贡举也算情理之中,一时间,位于积善坊的许叔牙府邸门庭如市,车马如流,前来拜访知贡举的士子多不胜数,围绕府门经久不散。

    而作为与许叔牙有着一段过节的陆瑾却是深深地郁闷了,暗叹当真是天意弄人啊!

    (本章完)

第313章 科举开始() 
上官婉儿与闻这个消息后当真是急得不行,焦急言道:”七郎,前不久你才得罪了许叔牙,以他的秉性,难保不会公报私仇借机刁难,这,这可怎么办才好?“

    陆瑾摇头一叹道:”我也没想到许叔牙竟会成为知贡举,然而当此之时,终不能因为此点就此退缩,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何能走一步看一步?”上官婉儿美目一瞪,继而一叹道,“早知当初,你就不应该与他争执,哎,都是我的不对,当时竟没有及时阻止你。”

    陆瑾看着眉宇间满是焦急之色的上官婉儿,心知她是真的关心自己,不禁认真言道:“三娘,我根本没有后悔得罪许叔牙,若能回到那天,我依旧会那么做。”

    上官婉儿明白陆瑾当日行径全是为了自己,听到他此刻言及从未后悔,芳心顿时为之一热,说不出的甜蜜之感也是笼罩心头,然而她心知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略微思忖了一阵,上官婉儿言道:“当此之时,方法有二,要么登门拜访与许叔牙握手言和,要么找人严厉警告他一番,令他不敢借机报复,七郎觉得该当如何?”

    闻言,陆瑾眉头轻皱,细长的手指很有节奏地敲击着书案案边,久久思忖却没有回答。

    上官婉儿岂能不知道他心头所想,叹息言道:“哎,以你的性格,这时候怎会前去向许叔牙低头认错?第一个方法自然是想都不用想了,七郎,你看要不我们前去找天后,请她为你做主,不知你意下如何?”

    陆瑾想了想,断然摇头道:“此法更不可取,我与许叔牙虽然有所过节,然而却没有证据证明他会在省试中对我打击报复,天后即便要为我做主,也是无从发力啊,为今之计,的确也只能看看再说,况且我听说今年省试将扩大通过举子的名额,只要我认真考试,试卷成绩堂堂正正地摆在那里,即便许叔牙再是卑鄙,也不敢冒天下大不韪不让我通过省试。”

    上官婉儿闻之此言,默默无语地沉吟半响,终是点头道:“那好吧,就依照你的办法,走一步看一步吧。”

    与此同时东宫之中,太子李贤正召见许叔牙,商议科举之事。

    目前李贤监理国政,自然有权力过问科举,许叔牙也算是东宫出去的人,两者自然是言谈甚欢。

    详细地询问了科举筹备的相关情况后,李贤话锋忽地一转,似笑非笑地言道:“许侍郎可否知道,天后似乎对今年的科举非常关心啊。”

    许叔牙老眼一闪,微微颔首道:“此番设立殿试,本就是天后的建言,天后有所关心也算常理。”

    ”呵呵,还有一件事只怕许侍郎不知道,那就是天后的心腹北门学士陆瑾,也是今年参加科举考试,如今更取得了乡试、府试头魁,其志气似乎非常不小啊。”

    “什么?陆瑾,殿下是说陆瑾?”许叔牙登时老眼圆瞪,露出了震惊之色。

    李贤点头道:“当然,莫非侍郎认识此人?”

    许叔牙面色阴沉,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冷哼言道:“微臣与他岂止是认识,说起来还有一段过节,此子自持文采嚣张跋扈,实乃可恶之尤。”

    “哦,侍郎与他有过节?”李贤惊讶一笑,“如此说来那就更好了,许侍郎,本太子交给你一个任务,不管如何,都不能让陆瑾通过省试。”

    许叔牙听得心头一跳,慌忙言道:“殿下,以陆瑾北门学士之才,通过省试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臣即便从中作梗,也无从使力啊,倘若强行让陆瑾不能通过省试,天后知情一旦追究下来,臣更是难持其咎。”

    “许侍郎放心。”李贤哈哈大笑,“山人自有妙计,保管做得天衣无缝,即便天后追究,也是无从查起。”

    许叔牙听得一头雾水,及至李贤轻言细语地将心中计划叙述一通,他又立即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

    秋霜降临,寒风乍起,三川之地沉浸在了一片萧瑟苍黄当中。

    洛阳城天街道旁榆树的最后一片落叶,被突然掠过的寒风刮落了,犹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般越过高高的坊墙,飞进了宁人坊内,又飘飘然地飞入了科举贡院,落在了前来参加省试的人群当中。

    科举考试向来以吏部为主,礼部为辅,高祖武德年间直到高宗前期,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考功员外郎担任知贡举,如昔年孔志亮便是以考功郎中的身份,担任了知贡举。

    这些年来随着科举渐重,权高职轻的考功郎中、考功员外郎渐渐不能适应知贡举之职,因此,知贡举多由圣人临时指定大臣担任,其中由以礼部官员居多,因此科举考试渐渐又偏向由吏部礼部共同负责。

    按照朝廷安排,前来参加省试的四千七百八十六名举子,将在这座礼部贡院内进行为期两天的考试,为方便管理,所有举子中途均不能离开贡院。

    其中明经科考取帖文、大义十条、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除了要考取明经所考内容外,还加设杂文、时务策五道。

    今年乃是省试的第一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陆瑾便准时来到了科举贡院,与之同路的还有裴光庭、裴庆远、苏味道三人,他们是前来送陆瑾的。

    贡院门口的检查十分严格,每个士子除了一身衣物行头,不能带其他东西入内,即便是科举所用的笔墨纸砚,也是由朝廷统一提供。

    苏味道等人将陆瑾送至门口,便不能进去了,只得捋须勉励笑道:”七郎,好好发挥,我相信以你的才学一定能够通过省试。”

    裴光庭忙不迭地点头道:“姐夫说得不错,待到七郎你通过省试,我们再为你庆贺,总之一点,好好努力,认真应考。”

    陆瑾知道裴府之人都非常关系自己,点头含笑称是,对着三人拱了拱手,举步走入贡院之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