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那边!”帖木儿又折而指向了另一面。
“可汗,我们不是中埋伏了吧?”
帖木尔十分紧张,六神无主的望向达延汗。
“都说明人狡诈不已,看来我们中埋伏了!”
达延汗微微眯着眼睛,仔细端详着这两个方向来的援军。
褐云堡在宣府正北,如果援军是从宣府来的,那应该是从南面而来。
可这两支援军明显是从东面和西面而来的,应该是大同和蓟镇的援军!
看来明军确实早有准备啊。
虽然在绝对兵力上达延汗手下的这支大军肯定比明军多,但他却不敢赌。
虽然他是名义上的可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代,但却并不如祖先那般对部落族人有绝对的权威。
事实上就在去年,他才彻底统一了漠北诸部。至于漠西和漠东,和黄金家族一脉本就不对付,达延汗没有绝对的把握也不会去冒险出征。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统治极为脆弱。
便说这次征集十几万大军奔赴宣府,也是他力排众议的结果。除了他牙帐下那嫡系的两万精锐,其余草原的勇士都是从其他部落征调的。
没有人比达延汗更清楚胜利对于这支军队的重要性。
只有胜利,才有女人和粮食,才能让这支军队继续保持战斗力。
如果迟迟拿不下戍堡,军心便会动摇。这支由十几个部落组成的军队也将随之土崩瓦解。
胜利是掩盖矛盾的利器,只有不断劫掠不断获胜,他的威望才会见长。
如今有些出师不利,在明军早有准备,援军赶到的情况下,达延汗认为不应该打这一仗,至少这个时候不行。
明军骑兵的战斗力虽然远逊草原人,可他们对地势地形熟悉,一旦被明军骑兵黏上,他再想率军全身而退就不容易了。
哎,这宣府真的如同魔咒一般啊。
“撤军!”
良久,达延汗咬着牙吐出这两个字来。
“什么,可汗,现在怎么能撤军呢?眼看着褐云堡就要拿下来了啊。”
帖木尔一脸不解的望着达延汗,高声问道。
达延汗阴沉着脸道:“你没看到那两个方向来的军队吗?一面是大同援军,一面是蓟镇援军,你要等着被人合围吗?”
“可,可这未必。。。。。。”
帖木尔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达延汗粗暴的打断。
“够了,本汗心意已决,你快去传令吧。”
帖木尔叹了一声,却也不敢再违抗可汗的命令,不甘的吹响了牛角。
“呜呜,呜呜呜,呜呜~”
急促的号角声响起,这意味着要收兵了。
那些正自攀登云梯朝褐云堡城头而去的鞑靼士兵纷纷一怔,被守城将士抓住机会用檑木滚石狠狠砸了下去。
“啊!”
一声声惨叫传来,那些跌下去的鞑靼士兵早被砸成了肉泥。
而心思活络的鞑靼先锋军,一边举盾相互掩护着一边向后退去。也有那悍不畏死的,通过云梯攀上了城头,和守城将士开始近身肉搏。
但是他们的人数明显劣势,刚刚挤上城头就被守城将士一拥而上砍翻在地。
后续没有跟进,这些先锋明显被卖了。
“呜呜,呜呜呜,呜呜~”
号角声变得越来越急促,围攻褐云堡的先锋军也已基本撤离。
一场本没有任何悬念的攻城战竟然顷刻间发生了逆转。
达延汗又朝褐云堡望了一眼,眼神中透出一抹不舍。
但他终于还是拨转马头,当先离去。
紧跟着他的是帖木尔统领的牙帐下的嫡系部队。
虽然心有不甘,但达延汗必须遵循祖先的告诫,不要与明人硬碰硬。因为明人实在太多了,死了一个马上会有一个填补上来。
可草原人不同,算上老弱妇孺,草原一共也就是几百万人,这还是包括了漠西、漠东别部。这样跟明朝军队平换实在太亏了。
。。。。。。
。。。。。。
第四百七十一章 局势迷离
“真是妙策也!”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总督府内兴奋的挥舞着拳头,难掩心中喜悦。
这真的是太神了,鞑靼人竟然真的从褐云堡前撤军了!
就战略层面而言,他不是接受不了褐云堡被鞑靼人攻克。
因为他坚信宣府坚固如磐石,不会有被攻克的风险。只要宣府没有被攻陷,鞑靼人便是闹得再欢最多也就是隔靴搔痒,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但从面子的角度看,他绝对接受不了褐云堡被攻克。
因为褐云堡距离宣府实在太近了,不派兵援救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如果总兵于韫没有向他禀报,他还可以用不知情解释。可现在于韫把锅甩给了他,他是非接不可了。
谁叫他是天子呢?
谢慎有些不好意思的咳嗽一声道:“陛下谬赞了,臣这也只是尽人事,听天命。索性这贼酋没有胡来。”
朱厚照对这个含糊其辞的解释显然不满意,他笑了笑道:“先生快说说看,这贼酋为何会退兵?”
朱厚照本身对兵法就很感兴趣,他平日里最喜欢看的兵书就是《卫公兵法》。
李靖是战神,所写的兵法自然值得推敲。
可朱厚照却并不明白,谢慎是用了哪一出计谋。
“陛下,其实这很简单,臣不过是用了疑兵之计罢了。”
谢慎笑着解释道:“臣叫于总兵派出两支部队,绕道从褐云堡的东面和西面而来,于山谷草丛隐匿处挥舞旗帜。这样贼酋一定会以为这是从大同和蓟镇方向来的援军,如果他不想对赌,就一定会暂时撤军,等弄明白了形势再做计较。”
“原来如此!”
朱厚照拍了拍脑袋,直是恍然大悟。
“先生不说,朕还真是想不明白。朕还说先生怎么不叫人直接从宣府派兵过去,这样还近一点。”
少年天子对谢慎由衷的感到佩服。
“依朕看,便是诸葛孔明都比不上先生足智多谋。”
呃,这吹得有些过了吧,可别捧杀我啊。
谢慎直是十分无奈,只得笑了笑掩饰心中的尴尬。
“小阁老此计直是解了褐云堡危难,下官替守城将士谢过小阁老大恩。”
杨廷和十分合宜的拍了一记马屁,拍的十分自然,不做作。
谢慎心道不愧是杨廷和,这境界就是不一般。
“这是应该的,石斋公无需言谢。”
“哈哈,朕不管那么多,朕只知道这次能够退敌全是靠了先生,先生说吧,想要什么奖赏?”
谢慎那个瀑布汗啊。
咱能不能来点新鲜的?
“陛下,臣得不得赏赐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退敌。”
朱厚照的笑容登时凝固,嘴唇微微颤动道:“怎么,贼酋不是已经退兵了吗?”
谢慎苦笑一声,摇了摇头道:“方才臣已经说过了,贼酋之所以退兵是因为顾忌援军赶到。但那只是臣命于总兵布下的疑兵之计,可以迷惑贼酋一时,但他迟早会反应过来。等到贼酋反应过来势必会率领部众再向宣府扑来。”
“真是该死,这贼酋莫不是以为朕好欺负吗!”
朱厚照揉了揉额角,叹息道:“依先生看,现在该如何是好?”
不知不觉间,朱厚照已经对谢慎百般依赖,仿佛没有谢慎在他就手足无措,寸步难行。
“在臣看来,这次贼酋以举国之力进犯,必然早有准备。指望其轻易退兵是不现实的,故而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稍顿了顿,谢慎接道:“好在贼酋暂时退兵给了宣府驻军充足的时间,可以对防守薄弱之处进行改进。另外陛下可以下旨命大同、蓟镇调部分驻军赶往宣府增援。”
眼下最重要的是保证天子的安全。要是鞑靼人万一真的攻克了宣府,擒获了正德皇帝,那可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土木堡之变过去了才没有多久,要是再来一次,估计皇家的颜面就荡然无存了。
而谢慎作为伴驾北巡的臣子,估计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恩,先生说的对,杨卿,布防的事情便交给你了。”
杨廷和作为三镇总督,总领防区一应事宜,自然责无旁贷。
“臣领旨。”
“至于这下旨命二镇调兵增援的事情嘛,还得让朕想想。”
也难怪朱厚照会在这件事上犹豫,说好听了这叫调兵增援,说不好听了,那就叫搬救兵啊。
打不过鞑靼人怕了,才会去搬救兵,这可不符合正德皇帝英明神武的形象啊。
谢慎显然明白小皇帝的心思,但也不说破。有的事情明白就好,又不是只有他一个明白人。
其实如果仅靠宣府的驻军,守住宣府城也是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还是之前的那个问题,这需要将所有戍堡的军队聚集到宣府城,意味着为了死守宣府而战略性放弃了其余戍堡。
如果说在鞑靼人突然来袭没有时间作出应对时这么做还情有可原的话,在鞑靼人已经退兵后还用这个方法就有些不靠谱了。
而且这样一来,皇帝陛下同样没有颜面可言,还不如从别镇调集军队来增援呢。
对此,正德皇帝显然也有些挣扎。良久朱厚照才是沉声道:“大同驻军也不多,若是调集的太多,万一贼酋杀一个回马枪猛攻大同怎么办?不如便调集蓟镇驻军来吧。”
朱厚照的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蓟镇的城墙十分坚固,比宣府还要坚固,鞑靼人即便折而去攻蓟镇,靠着坚固城墙也可以守住,但大同的城墙却未必经得住这般考验。
而且蓟镇离京师更近,即便临时再从京师调兵也来得及。
虽然这样看,大明整个兵力部署被鞑靼人的突袭彻底搅乱,但总归好过某处雄关被攻克。
该要面子的时候要面子,不该要面子的时候可不能死要面子啊。
“陛下英明。”
谢慎微微拱手,算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在调兵这种事情上,他只能给出建议,真正做决定还得正德自己来。
不然,他岂不是有僭越之嫌了。
“张永,来拟旨吧。”
朱厚照冲侍奉在旁的御用监太监张永吩咐道。
。。。。。。
。。。。。。
第四百七十二章 改造神机营
对达延汗来说,恐怕褐云堡只是这次噩梦的开始。
就在他撤军后不久,有哨骑来报说宣府根本没有援兵。那日他在褐云堡看到的恐怕只是明军的疑兵。
气恼之际,达延汗打算杀回宣府。可又有哨兵来报,说这次从蓟镇方向有大股援军赶到,看样子不似是虚张声势。
这下达延汗彻底懵了。都说明人狡诈,他今日才算是见识了。这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之间,当真是叫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粮草问题是困扰草原人的一大问题,原本达延汗是希望在攻克褐云堡后将劫掠来的粮食存放到此处,以解决粮草短缺之疾,可现在这么一撤兵再想攻克褐云堡难度就加了不少。
当然,达延汗要是不惜一切代价猛攻,还是可以拿下这座戍堡的,可他不敢这么赌,因为草原控弦之士数量太有限了,死一个少一个。
但他又不甘心就这么走了。来宣府、大同随时都可以来,可大明天子可不会每时每刻都想着北巡。
没有这么一块肥肉勾引着,达延汗真担心族人有没有动力卖死命。
在愿望与现实间达延汗痛苦的挣扎着,便在此时,明军的一次夜袭彻底断绝了他的美梦。
这次夜袭的明军数量并不多,但他们明显是经过缜密计划,直冲着粮草来的。
一把大火将鞑靼人仅有的粮草烧了个精光,这下达延汗也不用纠结了,只能选择撤军。
士气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来时雄心满满的达延汗只得感慨老天不公,时运不济。
在对赌国运的这一注中,毫无疑问大明是获胜的一方。
。。。。。。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正德皇帝朱厚照心情大好。
鞑靼人竟然真的退兵了,这一次他们直接退回了漠北,至少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折返回来。
朱厚照不得不承认,是夜袭鞑靼人大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这一策也是出自他的先生谢慎。
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谢慎俨然英雄一般。
他享受的不光有皇帝的嘉奖,还有整个宣府驻军的敬意。
朱厚照兴奋之余还微微有些失落。
他其实一直想亲自统兵和鞑靼人大战一场,这次是最好的机会,却是与他擦肩而过。
即便任性好战如正德,在这种时候也不会下令命军队追击。
鞑靼人只要绕过长城返回漠北,便如草原狼一般行踪难觅。这种时候追击很可能孤军深入,被敌军反吃。
意兴阑珊之际,朱厚照也没有在宣府继续待着的心思了,索性起驾回京。
天子决定返京,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正德三年元月的这次北巡,也算是有惊无险。
对谢慎来说,这次北巡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至少让正德皇帝清楚的认识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不会盲目的生出我天朝上国,国富军强,天下无敌的错觉。
别的且不说,鞑靼人在军事上还是有与大明掰一掰手腕的资本的。
只有让天子有了危机感,才有发展新军的动力。
谢慎一返回京城,便问询了燧发枪仿制的进展。
不得不说,大明匠人的手艺还是很高超的。只要把燧发枪的实物给他们拆解研究,再把基本原理讲明,他们就能仿制出**不离十的东西来。
谢慎当即决定入宫将这一喜讯告诉正德皇帝。
在他看来这是一次改变大明历史走向的好机会,如果抓住了,大明强军强国将不再只是一纸空谈。
由于之前已经给正德皇帝通过气,这次朱厚照倒是没有过于惊讶,当即准奏,命兵部创建新军,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英勇之民。
在谢慎的建议下,神机营也完成了更新换代,将火铳全面替换成了燧发枪。
燧发枪的产量有限,全面推广有难度,但要想在小范围内配备还是能做到的。
“四明啊,老夫有时经常在想,你到底是不是我大明的人。”
内阁值房中,李东阳一边捋着胡须一边说道。
“呃。。。。。。”
谢慎十分尴尬的看着李东阳,心道这是什么意思?
“老夫阅人无数,可从没见过你这样聪明绝顶的,似乎你领先了所有人一个身位。”
我靠,不愧是老油条啊,李东阳该不会看出他是穿越者了吧?
要真是这样,那可就太尴尬了。
“西涯公谬赞了。谢某也不过是运气好了些。”
李东阳摇了摇头道:“一次是运气好,次次都如此就是实力问题了。为什么旁人不会有这么多新奇的想法,而只有四明你有?”
这。。。。。。这话可该怎么接?
运气确实是实力的一部分啊。何况,他确实是实力比别人强。可他不能自己夸自己啊。。。。。。
“额,可能和谢某平日里喜欢瞎寻思有关。”
“年轻人谦虚一些是好的,可也不要妄自菲薄啊。”
李东阳叹了一声道:“以你的本事便是来坐老夫的位子也无不可,老夫真的有些倦了。”
细细算来,李东阳入阁也有十五年了,加之其在翰林院蛰伏的时间,能看清的都已经看清,确实到了无所留恋的年纪。
用一句流行的话说,老夫已经阅尽沧桑。
不过谢慎却是不愿意李东阳就这么致仕。说一句自私的话,这是一个多好的挡箭牌啊。
有李东阳在,就不会所有人都盯着谢慎看,一旦李东阳、谢迁这批老臣不在了,就没人为谢慎遮风挡雨了。
天知道会不会有人盯着首辅的位置,随时准备使坏下绊子。
“西涯公老当益壮,可不能有隐退之意啊。”
谢慎由衷的说道。
“若不是放心不下陛下,老夫真想回乡过几天安生日子。”
稍顿了顿,李东阳接道:“四明啊,你知道心累的感觉是什么样吗?”
谢慎心中苦笑,心道也许没有人比我更明白这种感受了,作为一个穿越者,时刻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同化绝对是一个累心的事情啊。
“至少西涯公做出的这些努力卓有成效,如果西涯公不去做,固然可以得片刻清闲,可这事还能指望谁去做?”
在这件事上,谢慎是一定不会松口的。
别的事情都可以谈,惟独这件事没得谈!
想撂挑子不干,把活儿都推给我,你这是想累死我啊。
幼苗需要呵护,可不能这么揠苗助长!
但李东阳却一直盯着谢慎,弄得谢慎脊背发凉。
李东阳一副老夫很看好你哦的眼神,真的是叫人无奈。
好在此时谢迁适时的咳嗽了一声道:“这好好的,元辅何必说这些。不若一起去看看神机营训练吧。”
谢慎心道谢于乔真是救星啊,连忙道:“木斋公说的对,西涯公不是一直对这燧发枪好奇吗,正好陛下今日要看神机营操练,不如一起去看看吧。”
李东阳有些犹豫道:“这,这恐怕有些不好吧。”
谢慎心道李东阳这是抹不开面子啊,便笑道:“不妨事的,我不说,木斋公不说,有谁会知道西涯公去神机营的事情?”
李东阳不料被谢慎这么摆了一道直是无可奈何,遂点头道:“老夫倒不是怕什么,既如此便一同去看看吧。”
宣府的事情李东阳也多少有些耳闻,他也觉得大明的军队有隐疾在,既然谢慎能够给开出方子,那治上一治还是可以的。
却说内阁三巨头,呃是内阁三位大学士一齐翘班,出城去也。
神机营最早由明成祖朱棣一手创建,定员五千人。其中有步兵三千六百人,皆配备火器。骑兵一千人,以为辅助。另有炮兵四百人,顾名思义是掌控战时火炮的管理。
这支军队的构成还是十分科学的。事实上大明的建制火器部队甚至领先了西方一百多年。可问题是科技这东西是不进则退的。
由于种种方面的考虑,大明并没有给匠人很好的待遇,这导致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