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9·11"委员会报告-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由于特尼特在行动首脑会议上的缺席而变得复杂起来(他当时显然不在场);他的副手约翰·戈登当时代表中央情报局。戈登回忆当时很客观地分析了该情报,并说明这一情报也只有那样了。
伯杰记得过去总是由特尼特召集那样的会议。这说明特尼特是很希望抓到本·拉丹的。伯杰认为,特尼特很尽职。他说:“乔治(特尼特)会对大家说;‘我们就是没有情报’。”
在1999年5月不进行袭击的决定也许现在看来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客观地指出两点:其一,1998年12月,主要领导人对于袭击的担心可以这样理解:本·拉丹意外地离开所在地,通过袭击无法擒获他。其二,行政部门和中央情报局对1999年5月的情报格外挑剔和小心,是因为在此之前北约组织与塞尔维亚的对抗中,由于错误的情报,美国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的领事馆。这一事件使得官员们变得格外小心。
1999年5月到2001年9月间,决策者没有再积极地准备导弹攻击本·拉丹的计划。1999年,主要领导人们确实深远地考虑过袭击的计划,包括重新启用克拉克袭击本·拉丹营地和摧毁“基地”组织的计划。1999年初的几个月里,联军扩大了袭击的目标范围,以确保采取“聚焦”的形式摧毁本·拉丹“基地”组织,同时也袭击了塔利班政府所在地。谢尔顿将军告诉我们,塔利班虽然更为壮大,但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由于担心本·拉丹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1999年夏天,对扩大袭击范围的计划进行了重新考虑。5月和6月,美国政府收到大量令人不安的情报,包括在德伦塔营地正在开发生化武器及可能在赫拉特聚积核原料等方面的更多情报。
6月底,美国和其他情报中心得出结论,“基地”组织已经进入了袭击前的状态;也许再次与毛里塔尼亚人阿布·哈弗斯相关。6月25日,在克拉克的要求下;伯杰在他的小办公室里召集了紧急会议,讨论本·拉丹的下一步动作和他的所在地。克拉克要求伯杰问他的同事:“我们是否应该先发制人去袭击本·拉丹的驻地?”克拉克催促着说。
在伯杰的会议记录上,他记载了塔尔纳克农场内共有7~11户人家居住;这意味着将会有60%~65%的人员伤亡。伯杰指出有可能只能对本·拉丹造成轻微的冲击,然而,如果他有所反应,我们就得不偿失。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一个办法,等到下一次恐怖活动发生后再采取行动,包括对塔利班的袭击。但是克拉克相信本·拉丹会在恐怖活动后将所有人员转移出营地。
军事行动计划似乎进入了死胡同。1999年12月;克拉克要求伯杰,让部长们扪心自问:“为什么近来没有任何美国的直接军事行动?”没有任何记录表明该问题被讨论过,如果有,那么答案是什么。
1999年不断有情报报道本·拉丹可能采取恐怖行动。其中,位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调查局似乎直接受到了爆炸威胁。1999年9月,反恐怖主义安全小组觉得本·拉丹可能会威胁到从洛杉矶或纽约出港的航班。但是这样的警告被淹没在了众多的其他警告中。
1999年夏,所有军事的、外交的手段好像都已经用尽,美国政府似乎又回到了1998年夏天的状态,向中央情报局去寻求解决方案。这种状态实在让人泄气。几次针对“基地”组织的破坏行动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阿富汗的行动却始终不见成效。
1999年中期;反恐怖行动中心和反本·拉丹小组换了新的领导人。反恐怖行动中心替换“杰夫”的新领导人是科夫尔·布莱克,反本·拉丹小组的新领导人是“理查德”,他们的人员开始寻求新的攻打“基地”组织的策略;制定策略要依靠更好的情报,而这更多地依靠来自中央情报局的情报而不是部族人员。
1999年7月;克林顿总统授权中央情报局和其他几国政府一起努力俘获本·拉丹和他下面的重要军官。据说总统还授权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置本·拉丹于死地的秘密行动。司法部部长雷诺又一次对地面行动提出质疑。她担心引起的报复行动。正如早前提到的那样,中央情报局开始准备和巴基斯坦合作,并提出和乌兹别克斯坦合作的新想法。但是乌兹别克斯坦需要最基本的装备和培训。在2000年3月之前,行动的时机不会成熟。
1999年秋天;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公布了中央情报局对付本·拉丹的新策略。我们将其简单地称做“计划”。“计划”提出继续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行动,招聘和培训更优秀的军官使他们具有更好的反恐怖行动的能力,同时寻求更多的财力支持,打入“基地”组织内部并分裂他们。“计划”还指出要提高收集情报的技术(比如红外影像技术)。另外,中央情报局将会更频繁地和北方联盟联系以对抗塔利班。
有了新的行动计划,中央情报局开始重新评估俘获本·拉丹的各种方案。但是行动并没有取得好的绩效。在和巴基斯坦合作方面,中央情报局也显得缺乏信心。一旦本·拉丹去到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部族不太可能袭击被重重保护着的本·拉丹;反恐怖行动中心预测袭击成功率低于10%。在西北部,乌兹别克斯坦准备在6个月的时间内展开一次跨越边境的出击,但是预测的成功率也低于10%。
在东北部马苏德的北方联盟或许是中央情报局最好的选择。在10月底,一些反恐怖行动中心的官员;乘坐直升机颠簸着来到喷赤谢谷地与马苏德会面,在不久的将来,这样危险的旅行肯定还会重复多次。马苏德承诺,将帮助美国收集有关本·拉丹行踪和行动的情报,并找机会俘获本·拉丹。对此,反本·拉丹小组非常满意,情报又有了新的来源。但是众所周知,马苏德只有在自己的利益驱使下才会去袭击本·拉丹。12月初,中央情报局预测这样的可能性低于15%。
最终,中央情报局开始考虑在阿富汗进行巷战的可能性。中央情报局开始讨论特别行动计划,但是高级军官们对这一计划没有积极性,只有基层官员们对此计划报以热情。中央情报局发现只要行动得以开展,就有95%的机会可以俘获本·拉丹,但是布置这样行动的可能性低于5%。将中央情报局官员送到阿富汗需要证明“是值得冒险的”——但是当时却没有证据证明此行一定值得冒险。
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那样,作为中央情报局计划的一部分,在阿富汗开展特别军事行动,需要长期作战的政策承诺(也许需要寻求至少一两个邻国的支持)在地面建立长期的“基地”,并做好长期投入及承担风险的准备。在“9·11”前,这一军事计划事实上从未在各机构间考虑过。1999年底,中央情报局又有了新的俘获本·拉丹的计划,然而这些计划的预计成功率都不高于15%。
第五章 “基地”组织瞄准美国本土恐怖组织的开创者(1)
到1999年初,“基地”组织已经是美国强劲的对手。本·拉丹和“基地”的军事头目阿布·哈夫斯·艾尔·马斯里(又名穆罕默德·阿提夫)已经无可争议地在“基地”的顶级机构中占据了领导地位。在这样的机构中,“基地”组织所实施的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地指挥官的思想及其工作。这些指挥官野心勃勃且意志坚定,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为了了解“基地”组织是如何实际运作的,并介绍“9·11”恐怖袭击是怎样酝酿的,我们将简要地对3位“基地”组织的二号人物予以审视,他们是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里杜安·本·伊索穆丁(又名汉巴利)和阿布德·阿尔·拉希姆·阿尔·纳希里。我们将注意力主要放在“撞机行动”的主要负责人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身上。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
没有一个人能像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那样具有典型性,能够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恐怖组织的开创者。他是“9·11”袭击的主要策划者。他成为“基地”组织成员的过程极为曲折。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在政府办公室任职还是后来到恐怖分子的庇护所工作,他都能够得心应手。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技术天赋和管理技巧,拟订、设计了一系列万众瞩目的恐怖行动方案,其中包括传统的汽车爆炸、政治暗杀、飞机轰炸、劫机、水库投毒,以及自杀人员驾驶飞机作为攻击武器。
被羁押人员讯问报告
第五章和第七章着重说明了从被抓捕的“基地”组织成员获取的信息。他们中的许多人知悉关于“9·11”袭击的第一手的信息。
这些人曾发誓与美国为敌,因此,他们所述内容的真实性让人质疑。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仅限于对情报报告的审查,而情报报告是以在讯问地点与被羁押人员的谈话为基础的。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应在讯问中使用的问题,但却无法保证讯问人员是否、怎样以及何时曾提问过有特殊重要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被提问,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也不能与讯问人员谈话,因此,无法更好地判断被抓捕人员供述的可靠性,并在报告中澄清模棱两可的东西。我们被告知,我们的问题可能会干扰敏感的讯问程序。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决定将从“9·11”袭击的策划者及“基地”组织人员那里获取的信息展现在报告中。我们对他们的供词进行了仔细的衡量,并力图把他们的供述与其他人的供词及文件相印证。在报告中,我们被允许核实10位被羁押人员的姓名,美国政府已正式确认拘捕了这10个人。
正如他的侄子伦姆兹·约塞夫(比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小3岁)一样,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在科威特长大,但其种族血统却可以追溯到位于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拜鲁奇斯坦地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供称16岁时就已加入穆斯林兄弟会,并热衷于沙漠青年营中的狂热“圣战”运动。1983年高中毕业后,他离开科威特,进入乔万学院。这是一个位于北卡罗莱纳州摩福瑞斯伯瑞的小型浸礼学校。一学期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转学至北卡罗莱纳州格林斯博罗的农业技术州立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约塞夫的弟弟——“基地”组织的另一未来的成员。1986年12月,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获机械工程学位。
在美国时,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极端信仰或活动没有明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他大学毕业后不久即投入到阿富汗的反苏“圣战”中。1987年初,他第一次去了巴基斯坦,游历了白沙瓦。在白沙瓦,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哥哥把他介绍给阿富汗的穆斯林游击队员阿布杜尔·赖苏尔·萨伊夫,后者是伊斯兰联合党的领导人。此后,萨伊夫成为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可信赖的顾问,并且在萨伊夫的营地,他对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进行了军事训练。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称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与前苏联作战,他在前线呆了3个月,直到被召回为阿布杜拉·阿扎姆负责管理工作。接下来,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在一家电子工厂工作。在这个为阿富汗的组织提供通讯用品的工厂,他掌握了在阿富汗掘洞的技巧。
“9·11”事件的主谋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于2003年被抓捕时照片在1988~1992年,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帮助管理一家在白沙瓦和贾拉拉巴德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由萨伊夫资助,主要目的是资助年轻的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员。1992年,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曾一度在波斯尼亚与穆斯林游击队员一起作战,并对穆斯林游击队员予以经济援助。在回到巴基斯坦后不久,他接受了卡塔尔伊斯兰事务部前任部长谢赫·阿布杜拉·宾·哈利德·宾哈迈德·艾尔·山尼的建议,迁家至卡塔尔。他在卡塔尔的水电部任项目工程师。在任职期间,他曾多次进行国际旅行。当然,绝大多数旅行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恐怖活动。1996年初,他离职并逃至巴基斯坦,以躲避美国当局的追捕。
鉴于在第一次世贸中心爆炸案中的突出表现,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引起了美国执法部门的注意。据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供述,当约塞夫在阿富汗境内接受爆炸训练时,他就已得知其打算于1991年或1992年在美国境内发动袭击。1992年秋天,约塞夫正在制造那次袭击所使用的炸弹,在此期间,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便与他进行了多次电话交流。在电话中,约塞夫谈论了自己的进展,并寻求更多的资金支持。1992年12月3日,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从卡塔尔给约塞夫的同伙穆罕默德·萨拉迈的账户汇了660美元。后来,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似乎再未对该行动进行任何捐助。
作为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的策划人,约塞夫很快恶名远扬。这一事实鼓舞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他也计划袭击美国。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供认,对美国产生敌意并非源于在美国当学生的经历,而是他对美国袒护以色列的外交政策极为不满。1994年,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陪同约塞夫到达菲律宾。他们开始策划现称之为马尼拉空中阴谋或代号为“Bojinka”阴谋的方案,也即2天期间内在太平洋上空引爆12架美国商用喷气式客机。这是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第一次真正参与恐怖活动的策划。1994年夏季,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在马尼拉与约塞夫共住一套房间时,二人获得了制造炸弹和定时器所必需的化学品及其他材料。二人也仔细观察了从美国飞往香港和汉城的目标航班,而这两个地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和约塞夫也策划在1994年12月克林顿总统访问马尼拉之际刺杀克林顿,以及通过偷运含有硝化纤维的上衣而对美国的货船实施爆炸。
1994年9月,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离开菲律宾,并在卡拉奇遇到约塞夫,这是他们在观察航班后的首次相遇。在卡拉奇,他们将瓦里·堪·阿明·莎(又名乌萨马·萨姆雷)吸纳到马尼拉空中计划中来。1994年秋,约塞夫重返马尼拉并对自己设计的数字监视定时器成功地进行了测试,对一家电影院及一菲律宾航空公司飞往东京的航班在途中实施了爆炸。菲律宾当局发现了约塞夫的制造爆炸行动后,袭击阴谋得以揭露。但在这之前,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已经安全地返回卡塔尔并重新在政府部门任职。约塞夫试图实施货船爆炸方案,但却于1995年2月7日在伊斯兰堡被巴基斯坦当局逮捕——他的同伙出卖了他。
第五章 “基地”组织瞄准美国本土恐怖组织的开创者(2)
约塞夫被捕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继续在世界各地的“圣战组织”间穿梭,他访问过苏丹、也门、马来西亚,1995年到达巴西,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他与上述国家的恐怖活动有联系。据说,在苏丹时他试图与本·拉丹会面,但没有成功。然而,他却在巴西见到了阿提夫,并保持着联系。1996年1月,在意识到美国当局正在追捕他之后,他永远离开了卡塔尔,逃至阿富汗。在此,他重新开始了与萨伊夫的联系。
1996年中期,正当在阿富汗重新立足之际,本·拉丹及其同伙也即将完成从苏丹的撤离。通过阿提夫,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被安排了与本·拉丹的一次会谈,地点在托拉伯拉山区的一个阿富汗战争时代遗留下来的哨站。会谈时,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给“基地”组织的领导人提供了恐怖行动的一系列计划。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说这是自1989年以来他第一次见到本·拉丹。1987年,他们曾共同战斗,但那时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工作关系。事实上,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已承认本·拉丹可能会因他侄子约塞夫的声望而与自己会面。
在会谈中,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向本·拉丹和阿提夫简要介绍了他和同伙在菲德宾实施的第一次世贸中心爆炸案、马尼拉空中阴谋、袭击货船计划及其他活动。他还提议实施由经过训练的飞行员驾机撞毁美国境内的建筑物的行动。这一建议最终演变为“9·11”行动。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清楚地知道,要成功地进行这样的袭击,需要人员、资金和后勤方面的支持,而这一切支持只有像“基地”这样庞大且资金充足的组织才能提供。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认为这样的袭击可能会引起本·拉丹的兴趣,因为他长期以来对美国嗤之以鼻。
在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看来,本·拉丹正在巩固他在阿富汗的新地位。因此,其并不打算在近期内采取反美行动。在会谈中,本·拉丹倾听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的计划,并未作任何评论。本·拉丹要求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正式加入“基地”组织,并把家迁至阿富汗。
对此,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予以拒绝。他宁愿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保留与其他仍然在阿富汗开展活动的穆斯林游击队小组包括其顾问萨伊夫领导的小组进行合作的机会。萨伊夫与北方联盟的领导人阿哈迈德·莎·马苏德关系密切,因此对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而言,与萨伊夫合作可能会有麻烦,因为本·拉丹正与北方联盟的对手——塔利班建立联系。
与本·拉丹会谈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继续游历,他到达了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他遇到伊斯兰祈祷团的汉巴利——一个正意图将“圣战”扩张到东南亚的参加过阿富汗战争的印度尼西亚老兵。在伊朗,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与家人团聚并安排他们迁至卡拉奇。他称1997年1月前完成了搬迁。
将家人安置在卡拉奇后,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试图与位于车臣的人民“圣战组织”的领导人伊本·艾尔·卡哈塔伯接触。因无法穿越阿塞拜疆,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返回卡拉奇,然后回到阿富汗与本·拉丹及其同伙重新进行联系。这时候,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虽然不是“基地”组织的成员,却于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频繁往来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拜会本·拉丹,并通过在计算机和传媒方面协助本·拉丹的副职官员即阿提夫、塞耶夫·艾尔·阿德尔而培养与他们的关系。
哈利德·谢赫·穆罕默德称,1998年内罗毕及达累斯萨拉姆美国使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