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逸笑了,看向海百川:“请问,让我怎么相信你?”
海百川笑了,和林逸接触这么久,他也算是了解林逸的性格,如果林逸对此不感兴趣的话,就不会多此一问。
所以海百川心里就有数了,对林逸说道:“这样,不如等会儿你留下来,我和你详细商谈。”
林逸不置可否。
迈克李知道这一局自己又输了,呆在这里也没趣,不多说,只是向海百川打了招唿,径直离开。
收藏室只剩下海百川,林逸和昌叔三人。
海百川看一眼林逸,笑眯眯地说:“要不要去我的办公室喝杯咖啡?”
……
办公室内,海百川给林逸倒了一杯咖啡,然后笑眯眯地说道:“林生,我敢保证,你这次选择绝对是正确的。”
林逸接过咖啡不说话,如果说以前他和海百川是朋友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交易对象。
既然是交易,就不能感情用事,任何一点的感情波动,都会影响你的判断和抉择。
所以林逸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并且以谈判的姿态面对海百川。
海百川坐回位置,看着林逸,然后说道:“我的提议很简单,你把这幅画交给我们拍卖。”
林逸笑了,“这个建议貌似和迈克李的比起来没什么区别……”
“有区别。”海百川信誓旦旦地说,“首先,这幅画在拍卖时,我们新世纪公司会派人拍下,所以这幅画不管拍多少,还是你的,好处就是能把这幅画的价格抬升到一个可怕的数字;其次,你可以把这幅画寄存在我们这里,我们会按照这幅作品的市值换算成现金,出比银行多得多的利息,支付你的寄存费用。没错,我们不仅不问你要钱,相反,会给你一大笔的利息。你也许想不通,其实很简单,我们需要这样的拍品来做镇店之宝。最后,从头到尾你不必付出什么,却可以获得每年数十万的红利,除此之外,我们新世纪还诚恳地邀请你加盟我们,你的职位就是书画鉴定方面的名誉顾问,年薪100万,你没必要每天来这里上班,需要做的就是,公司需要你的时候,你给出意见即可。”
林逸头晕了,真被海百川的建议给搞煳涂了。
王铎诗稿交给他们拍卖,他们自己抬高价格拍下,最后再还给自己。
自己可以把这幅诗稿寄存在新世纪拍卖公司,像把钱存进银行一样,每年分得红利。
自己被邀请加盟新世纪,做什么名誉顾问,每年100万年薪?
这么好,自己不是在做梦吧?
林逸使劲儿敲着脑袋。
海百川见林逸苦恼的样子笑了,说道:“请相信你的判断,林生。我不会害你,也没理由让你白白占便宜,这样做对我对我的公司当然有很大的好处,只是你不做这一行,不知道里面的内幕。”
“把诗稿交给你们公司拍卖和收藏这两点还好说,我也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可是……可是为什么要花费100万来聘请我这个业余人士来做贵公司的名誉顾问,你就不怕我砸了贵公司的招牌?”
海百川端起咖啡轻轻地喝了一口,说道:“很简单,我看好你。”
林逸:“……”无语。
海百川就笑了,说:“很多人习惯了自轻自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也没什么能力,根本原因,那是他们没机会,没有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可是林生,我看到了你的潜力,不管是你的眼力,还是鉴宝能力都可圈可点,稍加时日,我相信,你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别问我为什么,我只想说,有时候做生意也是要靠直觉的,而我的直觉一向很准。现在投资你,未来定能获得千万倍的回报。”
说完这些,海百川看着林逸,语气诚恳而郑重地说:“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林逸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然后给出答案:“那好吧,先拿一百万再说。”(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三章。拍卖界大地震
上学的时候,林逸清楚地记得老师说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是没有阶级之分的”。下学以后,林逸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开始也相信这句话是真的。可事实是,人分三六九等。当你做服务员的时候,不能得罪客人,当你做保安的时候,还是不能得罪客人。大街上拉板车的人是一个等级,开轿车的人是一个等级。大热天下田种地的人是一个等级,去掏钱去健身房锻炼的人又是一个等级。
说白了,这就是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说人人平等的不是傻子,就是骗子;相信人人平等的,不是白痴,就是低能。
林逸不白痴,也不低能,所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比起“人人平等”这话,他清楚地记得老妈说过的一句话,“你的钱,他的钱,装进口袋才是自己的钱!”
所以,林逸就很市侩地向海百川索要一百万。
你不是说要聘请我吗,可以,先拿一百万再说。
对于林逸如此露骨索要,海百川有些走眼,在他心里也许把林逸当成了具有文艺气息高级趣味高尚追求的小青年,可是这位小青年瞬间变得“爱财如命”,这让海百川有些发愣。
幸亏这里是香港,香港本身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海百川在稍微一愣后,立马拍板道:“好!”
……
一百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海百川也不是出不起,不过作为商人,绝对都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在林逸能够拿到100万之前,海百川海老板的要求是,林逸必须把他手中这幅王铎诗稿交给他们来上拍。
在这之前,林逸也早清楚了这其中的猫腻,无非是新世纪公司拿了诗稿安排一个底价开始起拍,然后拼命炒作,自己找托把拍价提高,直到打破“史记录”,“震撼香港”,就算成功了。
整个过程就是“左手倒右手”,新世纪拍卖公司无非付出一些宣传费,得到的却是“打破史纪录”的好名声。
林逸呢,也不吃亏,诗稿还是他自己的,还可以寄存在新世纪,每年可以收利息,另外,还有百万年薪的岗位。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林逸就放开了一切,尽情地享受在香港旅游的生活,根本就不去管新世纪这边拿了自己的诗稿如何去折腾。
……
内地人来香港,一开始全都抱着很多美妙的幻想,认为香港就是天堂。实际上真的到了香港,才发觉,这其实就是一座老城,香江并不是太大,高楼并不是太高,着名的金钟广场,时代广场和上海,南京那种大地方的购物区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内地。
苏雪,徐大少,岳汉,王振,以及江东等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儿去做。
徐大少去找传说中的男人天堂“大富豪”,苏雪去购买免税商品,香水,衣服,名牌包包,三位老爷子则不约而同地钻进超市大肆购买婴儿奶粉,尿不湿。
林逸呢,唯一目标就是………香港旧书店。
……
首先,林逸光顾了自己筛选后的第二家书店,仅次于“神州旧书店”的“新亚书店”。
新亚书店在港岛也是大大有名的,1968年就成立了。老板苏赓哲是个学者,据说和内地藏书家陈子善是好朋友。书店位于旺角的洗衣街上,林逸慕名而往,发现卖的大多是大陆书,有一点小小的失望。不过仔细挑拣,还是能找到一些喜欢的书。
林逸淘书的时候,苏先生的母亲在柜台上打理,没见到传说中的苏老板。于是林逸就挑了一些港台版书,同时还买了苏老板的着作《郁达夫研究……新文学史上一个悲怆的回顾》,还有一本1959年新亚研究所印行的牟润孙《注史斋丛稿》,据说这个新亚书店和新亚研究所还有些关系。他们的古书现在都拿来拍卖,一般都不会摆出来。
从新亚书店下来,西洋菜步行街人头攒动,竟然让人有些恍惚。
……
在香港淘书,马不停蹄,第三家书店就是实用书局。
实用书局位于油麻地文明里的一座大厦里,林逸初次去淘书,很多规矩都不懂,比如说去那里的时候要跟底下看门的老者说一声上实用书局他才会给你开门。
店主龙良臣先生已经95岁高龄,他一般都在椅子上昏睡,林逸也不忍心吵醒他和他聊天,估计他醒着时也聊不了什么,只能和看店的小姑娘聊几句。幸亏林逸长得俊秀斯文,聊了几句,那个香港小姑娘反倒主动起来,甚至问林逸什么时候有时间,可以做他的导游。见小姑娘眼神朦胧,林逸就知道要糟,自己是来淘书的,不是来泡妞的。于是就铁着心拒绝了她好意。小姑娘眼神从朦胧变成了哀怨,林逸却无可奈何,想必小姑娘一直在这书店打工,被拴在这个笼子里,难得遇到谈心的同龄人,又情窦初开……唉,还是算了吧。
林逸在这家书店淘到了钱钢的《旧闻记者》,因为原来在网上看到说大陆版的有删节,在那边的书架底层看到港版,小小的开心了一下。更高兴的是买到了彦火(潘耀明)送给诗人犁青的签名本《彦火散文集》,还买到了小思教授的《香港故事》和《香港文学散步》,曾敏之的散文集《听涛集》,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
香港淘书第四站,梅馨书舍。
该书店位于旺角闹市一座大厦的六楼,林逸去的时候因为没有抄下地址,还是问了附近的人才找到的。店内非常温馨,有沙发可以让人坐着阅读,书也是堆得很多,林逸在那里买到了余世英的《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等书,但没和老板聊过天。后来林逸从网上看到梅馨书店老板郑广文的自述文章,知道他也是一个爱书人,因为喜欢买书于是干脆就开了家旧书店,将职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平时没事也就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书,但是在旺角这种寸土寸金之地能否经营得下去倒是个问题。
……
就这样,一眨眼三天时间过去了。
就在林逸乐不思蜀地在香港疯狂淘书的时候,香港拍卖界却发生了大地震。
拍卖界崛起新秀“新世纪拍卖公司”,祭出稀世珍品………王铎赠汤若望锦绫诗稿真迹!
经过若干专家学者鉴定,此诗稿诞生于清康熙年间,乃神笔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卷诗稿。
汤若望(字道未)于1622年抵华,稍后,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获朝廷征召参与局的修工作,开始其在中国明、清两代政府中长达三十八年的服务生涯。康熙元年,汤若望在管钦天监监正事十八年之后,终获敕封为光禄大夫,并得以用一品顶带、着绣鹤补服,成为史上在中国任官阶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为极少数获封赠三代以及恩荫殊遇的远臣。
王铎于顺治二年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铎抵达北京。或因听闻旧识汤若望已于前一年十二月接掌清钦天监,乃决定手书一卷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祯年间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虽然在此诗稿中从不曾明白指出他书写的目的,但因王铎当时贫病交加,他显然希望此一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周济。
不过以上还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卷诗稿本身的“故事”,按照王铎自己所说,“道未先生(汤若望,字道未)学通天人,养多玄秘,心服其为人中龙象也。予曾书一卷,被盗窃去,因再书此,今裱成,再奉以赎遗失之愆。……”
这里所谓的“再书此,今裱成”,就是书画界珍贵藏品,大名鼎鼎的《赠汤若望诗册》,而被盗去的初始诗稿,无疑,就是这卷即将上拍的“诗稿真迹”!
因此,当这卷“锦绫诗稿真迹”即将上拍的消息一经传出,立马就轰动了整个收藏界,不管是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台湾的,东南亚,甚至美国,英国,法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凡是喜欢书画收藏的大家名人,全都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香港这个小地方,想要一睹为快。
可以说,这次新世纪拍卖公司,靠着手中这卷诗稿法宝,给收藏界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
短短三天,新世纪拍卖公司附近的酒店基本上都住满了客人,甚至连稍微高档一点的大酒店也被包了下来。
那些收到新世纪拍卖邀请函的大佬们,全都严阵以待,思忖着用什么价位该怎么把这件珍品拍到手。没资格参拍的书画爱好者,则无不挖空心思想要搞到一张邀请函,目的很简单,只是想要看一眼这件稀世珍品。
而作为这件宝物的持宝人,林逸却还在悠闲悠闲地翻弄着自己淘来的那些书籍,也许对于他来说,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宝贝,不过就在这时,咚咚咚,有人敲响了他的房门。(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四章。什么样的书价值连城
林逸听到敲门声,就打开了房门,外面站着一个满脸和气笑呵呵的老者,圆脸,元宝嘴,像是小一号的弥勒佛,不是新世纪公司的昌叔是谁。
昌叔依旧穿着传统的唐衫,见林逸发愣,就笑道:“怎么,也不招唿我进去坐坐?”
林逸这才回过神来,忙道:“请进。”
昌叔进了房间,随便看了一眼,就看见地上那一大堆的旧书,不禁诧异,“林生喜欢读书?”
林逸就笑道:“读书算不上,只是喜欢淘书,喜欢收藏书。”
“这是个好习惯呀。”昌叔随便翻看了一下林逸的淘来的旧书,笑眯眯地说:“事实上我也很喜欢淘旧书。”
“真的?”林逸诧异了。
“当然是真的,怪不得第一眼看见你就觉得很亲切,原来咱们都是旧书迷。”昌叔笑道,“看你这些书的品种,大概是从神州书店,梅馨书舍,以及实用书局淘来的吧,那几家旧书店我也爱去。”
如果说之前林逸还有所怀疑的话,那么随着昌叔这句话,林逸就相信了,对方也是旧书迷。因为只有同行,才会对这些旧书的出处这么清楚。
不由得,林逸与昌叔亲近了几分。
接下来,昌叔就兴致勃勃地和林逸谈起了一些淘旧书的趣味。他说香港不同于内地,旧书店不多,所以他也就一直在这里打转,反而很羡慕内地的书迷同行,旧书市场广阔,想去哪儿淘就去哪儿。
作为晚辈,林逸一开始只是倾听,可是渐渐地,就被昌叔勾起了说话的**。尤其当昌叔虚心询问,“当今什么样的书价值连城”时,林逸更是刹不住嘴,对着这位前辈侃侃而谈。
话说,在现今民间藏书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古籍善本已是“一页宋版,一两黄金”,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也已属凤毛麟角,因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越来越少,淘到绝对物有所值的“宝”的机会,也少之又少。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图书(1911年至1949年)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较少,其潜在的升值空间,开始受到许多藏书爱好者们的关注。
在林逸看来,妇孺皆知的名家名着是民国图书收藏的一大热点。其中,尤以鲁迅、林语堂、徐志摩、周作人、张爱玲、张恨水等着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最受欢迎。由于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的图书印量一直不是很大。经几十年的风雨而留存至今的名家名着,即使被归入“近世罕见之本”,也并不为过。
可以来看一下最具代表性的鲁迅先生的书。鲁迅一生辛勤笔耕,留下400多万字着述。在鲁迅生前,这些着述的大部分都已出版。以鲁迅着作的学术性和史文物价值,加上校印精良,装帧精美,可以说,经鲁迅之手编辑出版的图书,尤其是一些初版本,都是名副其实的善本珍品。
其中有些书由于史原因,世存极少,已属不可再生的国库秘宝。例如,1909年鲁迅、周作人兄弟在日本出版的译着《域外小说集》,在东京和上海只卖出了二十来本,库存的书和版子又遭火劫,世存不会超过六、七册;瞿秋白就义后,鲁迅编辑的瞿秋白文艺译着《海上述林》,印制十分讲究,共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嵴麻布面、金顶、金字,印100部,另一种是蓝色绒面、蓝顶、金字,印400部,都用重磅道林纸精印,被当时的中国出版界誉为是从未有过的最佳版本;1933年鲁迅约同郑振铎一起编印了精致的《北平笺谱》,全书锦缎套皮合一函,为防盗印,内附有鲁、郑两人签名一纸,印200部,每一本都编了号,每一个号都是唯一,当年就很珍贵,现在这部笺谱尤其是初版本,更是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物了。
如今,鲁迅先生的这些着作常常是次拍卖会上的耀眼明珠,而且,往往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色表现。如,1998年嘉德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北平笺谱》,以11万多元(115500元)人民币敲定,而且不见得是初版编号本;2005年有人以38万多元(385000元)人民币在拍卖会上购得此书(每年的升值幅度大约是39%)。最近几年此书的拍卖价,林逸没有找到,但从每年的升值幅度,就可估算出来。真可谓:“黄金有价书无价”。
听完林逸的叙述,昌叔不禁点头称是,如果说一开始他只是借着这种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来和林逸拉近距离,那么现在,两人已经差不多有“知己”的味道了。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说话交谈的技巧,什么叫“共同语言”,只要有了“共同语言”,不管你们以前认不认识,都可以通过这立马成为“朋友”。
昌叔很明显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所以等林逸舒舒服服地把心里的一大堆话说完以后,昌叔就不失时机地说:“差点忘了,林生,其实我这次来找你是有点事儿,想请你帮忙……”
“有什么事儿,你就说吧,我能帮忙的话一定帮!”林逸已经把昌叔当成了忘年交,非常爽快地说。
昌叔就笑呵呵地从怀中摸出一张金丝边的邀请函来,对林逸说道:“明天你那幅诗稿就要开拍了,海总邀请你去拍卖会现场感受一下……”
“啊,这个……”林逸犹豫了。
倒不是林逸不想去见识一下,而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明天那场拍卖会实际上就是新世纪公司自导自演的一场“戏”,诗稿会请托来托价,这种弄虚作假,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