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呵呵,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我将定襄那边的情况详细的给陛下讲解了一下,陛下认为我对突厥人的迁移计划十分的安全,我也没必要再呆在那里,所以就同意了。”赵德言这时也得意的一笑道,看样子他对自己这一年来的努力也十分满意。
“哦?那我倒是想听一听你在定襄那边的情况?”李休这时也露出好奇的表情道,虽然这一年来赵德言也偶尔将定襄那边的情况送来长安,但毕竟两地距离太远,交通也不方便,再加上李休对赵德言的能力也十分放心,所以对定襄那边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毕竟他只需要知道突厥人源源不断的被运到南方就行了。
“驸马您也知道,当初第一批动身去南方的突厥人,在路上竟然造反,后来您也提醒了我,彻底解决突厥人造反的事,我也花了不少心思,除了提高了一点突厥人在路上的待遇外,也加强了对突厥的管制,比如您建议在突厥人迁移时绑上双手等等,不过后来我想到一个更加巧妙的办法……”
赵德言没有从大的方面讲起,反而讲起他对突厥人迁移执行的一个新办法,这个办法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以突厥人突厥人,这个办法是执失部的头领执失思力找到他时,才让他灵机一动想到的办法。
当初执失思力找到赵德言,表示愿意向大唐内部迁移时,也正是赵德言接到消息,知道第一批迁移突厥人造反的时候,当时他也十分的震怒,不过在冷静下来后,他却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以突厥人突厥人,不过以突厥人突厥人也容易出问题,最难的就是让那些身为者的突厥人听从他的命令。
上面这个问题也没有难倒赵德言,当时执失思力正准备迁移,不过赵德言却向他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如果执失思力将执失部的壮年男子集合起来,帮助他突厥人的话,那么他们日后到了大唐后,将会得到大唐朝廷的特殊照顾,比如分配到更加肥美的土地,得到更多的物资支援等等。
执失部在战败之后,几乎已经一无了,所以执失思力很快就同意了赵德言的条件,而赵德言让执失部更加听话,先把他们部落的老弱妇提前迁往南方,换句话说,执失部的家属完全掌握在大唐手中,这下执失思力他们根本不敢拒绝大唐的命令,老老实实的配合赵德言对突厥人朝廷迁移。
不过执失部的家属已经迁往南方他们长期驻扎在定襄也不可能,毕竟时间长了,执失部留下的这些壮年男子肯定也会人心浮动,因此赵德言和执失部约定,只需要他们在定襄呆一年,然后就可以去定襄与家人团聚,事实上在他来长安时,执失部已经准备动身去南方了。
执失部要离开了,但定襄那边也不愁缺人,因为草原上有的是突厥人,特别是一些实力比较强的突厥部落,只要说服了这些部落的头人和贵族,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一批的人手,他们会帮着大唐督促剩下的突厥人向定襄集合,如果有突厥人敢于顽抗的话,他们甚至会动用武力将这些突厥人彻底的清除掉。
“果然是好办法!”李休听完赵德言的讲述之后,也不由得十分赞叹的道,先以利益诱惑突厥人,然后再将这些突厥人的家属送走,这样一来,这一软一硬把这些突厥人牢牢的掌控在手中,哪怕是执失思力这样历史上有名的大将,也得听从赵德言的命令。
“自从实行了这个办法后,定襄那边迁移的事就安全稳定多了,再加上之前陛下派给我的那些助手也十分得力,有他们在定襄坐镇,我自然也不用天天呆在定襄,当然陛下之所以答应我提前去南方,除了这个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赵德言这时再次笑着开口道。
“哦?另一个原因?”李休听到这里先是有些惊讶,随后就忽然感觉脑子中灵光一闪,当下惊讶的道,“难道是南方那边出了问题?”
“哈哈~,果然是瞒不过驸马,南方迁去了十万突厥人,现在的确出了点小问题!”赵德言看到李休一下子猜到了原因,当下也是大笑一声十分佩服的说道。
“南方出现了什么问题,难道是那些突厥人发现被骗后闹事吗?”李休听到这里也立刻关切的问道,虽然他知道突厥人去了南方就算是知道被骗,也闹不出什么大事,但毕竟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第六百八十九章 贞观六年()
赵德言办事得力,一年时间就将十万突厥人从草原迁到南方,这个数量也许放在后世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放在大唐这个交通极其不便的时代,却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数字,而且这还仅仅是第一年,很多前期的准备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等到第二年开始,迁移突厥人的速度肯定会再次加快。
大唐将这些内迁的突厥人都安置在岳州以南、潭州以北的区域内,事实上也就是后世的洞庭湖东岸,后世这里算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但是在大唐这个年代,这里却是水患严重,洞庭湖更是有个古称为云梦泽,也就是说洞庭湖附近其实就是一片巨大的沼泽,虽然大唐这个时期受气候的影响,洞庭湖的沼泽面积有所减少,但周围的环境依然十分恶劣。
不过洞庭湖虽然环境差了点,但也并非无法改变,事实上只要将这里的水患治理好,凭借着这里肥沃的土地,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像后世一样成为鱼米之乡,只是想要治理这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前大唐没有这个能力,现在却有现成的劳力送上门来,自然是不用白不用。
十万突厥人被迁移到岳州以南地区,这个岳州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岳阳,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的那个岳阳,相比后世,大唐这个时期的岳阳真可谓是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主要就是因为洞庭湖的水患。
而在突厥人迁到岳阳以南的地区时,早就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接管这些突厥人,将他们集中,并且组织突厥人中的青壮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等等,虽然这些突厥人不懂这些技术活,不过也没关系,反正有大唐派来的官吏,这些突厥人只需要听命行事就可以了。
这么多的突厥人聚集在一起,肯定是个大问题,另外还有最的吃和住的问题,住的问题很好解决,反正这些突厥人以前都是住帐篷,大唐短时间内不会再打仗了,军中的帐篷倒是可以调一批让他们居住,至于吃的问题则麻烦一些,不过现在红薯已经推广到南方,使得粮食产量大增,所以暂时养活这十万突厥人倒也没有太大的难度。
不过最大的麻烦却是来源于突厥人本身,他们本以为内迁到大唐之后,就可以过上大唐普通百姓的生活,就算是要种地,他们也以为像是在北方一样,只需要将荒地开垦出来就可以了。
只是让这些突厥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唐分给他们的土地竟然有许多都是一片片的水淹地,想要耕种的话,就必须治理水利,刚开始时,迁移来的突厥人比较少,周围又有唐军驻扎,对他们的很严,这让他们也不敢反抗,只能乖乖的听从大唐官员的指挥去治理水利。
不过随着内迁的突厥人越来越多,直到现在有十万之众,这些突厥人的胆子也慢慢的大了起来,只是他们没有武器,也没有马匹,哪怕是十万人聚在一起也闹不起大乱子,但他们却是联合起来,不肯听从大唐官员的指挥,颇有点后世罢工的味道,而大唐的官员也怕真惹怒这些突厥人引起大乱子,所以也不敢逼得太紧,结果双方就这么僵持了下来。
大唐的官员之中,最适合这些突厥人恐怕也只有赵德言了,毕竟他以前本就是帮着颉利处理突厥内部的政务,现在区区十万突厥人自然话下,而且赵德言本身也想早点去南方,所以才亲自向李世民恳求,最后李世民也终于同意放他去南方。
对于赵德言要提前去南方这件事,李休也表示赞同,只不过他想也有些担心赵德言会因为私仇对那些突厥人实施严刑峻法,因此明里暗里也提醒了他几句,对此赵德言也表示自己有分寸,绝对不会误了正事。
贞观五年就这么过去了,因为灭掉突厥的事,这一年来大唐上下都处于一种狂喜之中,国内的休养生息也显露出极佳的效果,特别是红薯和玉米的推广,粮食的问题几乎已经解决,河北一带遇到的旱灾竟然没有饿死一个人,这也全赖红薯和玉米的功劳。
春节过后,贞观六年也随之到来,赵德言率先向李休告辞,然后带着一批官吏去南方上任,李世民封他为江南道屯田大总管,总理内迁突厥人的屯田事宜,大总管是个武职,换句话说,大唐对内迁的突厥人也以军法,突厥人的生死几乎都在赵德言的一念之间。
赵德言刚刚离开长安没几天,高表仁率领的大唐使团也随同倭国使团一起离开长安,他们先去山东,然后从登州坐船到达新罗或百济,然后再穿过对马海峡到达倭国。
高表仁走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盛大的典礼,事实倭国也从来没被大唐放在眼里,因此高表仁这支使团自然也不受重视,只是在走之前,李世民召高表仁进宫交待了几句,随后就让他离开了,不过在走的时候,李休却亲自前来相送,这让高表仁也感激莫名,走的时候也抹了几把辛酸泪,毕竟他这一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
李休眼看着高表仁的使团慢慢的消失在官道的尽头,这才上了马车准备回家,对于高表仁这次出使,他也是十分的重视,不过该交待的他也已经交待过了,希望高表仁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期望。
“咦?”不过就在李休的马车正在往家里走时,忽然只见远处的官道上人马喧嚣、旌旗招展,一看就知道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前来,这让李休也是一愣,甚至怀疑高表仁的队伍是不是又回来了,毕竟一般的商队可不会有这么大的阵势?
不过随着这支队伍的靠近,李休却打消了心中的怀疑,只见这支队伍虽然庞大,但绝不是高表仁的使团,看他们的衣着,应该是从西域来的,很可能是某个西域小国的使团。
看到这支队伍,李休刚开始并意,不过当他们走近之时,李休也看到了旗子上的字时,却立刻命人停车,脸上也露出惊喜的神色。
第六百九十章 白叠子()
迎面而来的这支队伍人马众多,前面是一队骑兵开道,后面是一支长长的车队,车队中旌旗招展,其中有一杆主旗上面书写着一个大大的“麴”字,这个十分少见的字是一个姓氏,而且看对方的服饰又是来自西域,李休也一下子猜到了对方的身份。23S.更新最快
“高昌的麴文泰竟然来了!”李休看到远处而来的这支队伍,当下也不由得摸着下巴自语道,来自西域又姓麴的家伙,肯定是高昌王族,去年西域与草原各族纷纷前来拜见李世民,但也有几个不识趣的家伙没来,比如这个高昌王麴文泰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在过年的时候,李休倒是听说麴文泰可能要来长安的消息,没想到刚巧在这里遇到对方。
高昌国位于后世的新疆吐鲁番一带,是西域有名的一个佛国,西汉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屯田,很多汉人在这里定居下来,与当地的西域人杂居,可以说高昌国内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汉人,只不过因为与西域胡人杂居,使得这里的汉人出现胡化,胡人也出现汉化的情况,比如高昌王麴文泰,就是一个胡化的汉人,外表看起来和汉人像,但其实风俗习惯都与汉人大为不同。
本来区区一个高昌王,李休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不过他却一直惦记着高昌的一件宝贝,那就是棉花,别看后世棉花在中原的种植十分普遍,但是在大唐这个时代,中原地区根本没有人种棉花,市面上倒是有棉布卖,但是全都产自高昌,被称为高昌布,也叫白叠布,价格甚至比一般的丝绸还要贵。
棉花是纺织业的基础,后世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力,李休虽然没兴趣在大唐搞什么工业革命,但是也想将棉花引进到大唐,别的不说,他至少能穿上纯棉的衣服,虽然丝绸穿着也很舒服,但他更喜欢棉布,另外棉花还可以做棉袄,对于穿不起裘皮的穷人来说,棉袄简直就是御寒的。
不过大唐却不是棉花的原产地,这东西原产于中亚和印度,后来才经过西域传到新疆一带,也就是大唐的高昌国,可以说棉花是高昌国的特产,大唐这边根本没有,李休也曾经想过将棉花引进到大唐,但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没想到现在高昌王竟然主动跑到大唐来。
想到这里,李休也没有再回家,直接让马车调转马头,然后径直来到皇宫求见李世民,等到他来到两仪殿时,刚好看到李世民正笑呵呵的和长孙无忌说着什么,看样子他的心情也相当不错。
“参见陛下!”李休进来后立刻向李世民行礼道。
“不必客气,朕听说你在你家附近搞了个学堂,收留了许多农家子弟读书,甚至连孙思邈都被你骗去做学堂的先生了?”李世民心情很好,一见到李休也立刻半是认真半开玩笑的道。
“怎么能叫骗呢,明明是孙道长想收几个弟子,学堂里的学生可以任他挑选,所以他才去学堂做了临时的先生,偶尔去学堂给学生上点医学课,给孩子们讲点卫生方面的知识。”李休听到这里却是满脸无辜的道。
“哈哈~,就你的点子多,不过说起来我倒是对你那个学堂很感兴趣,你不是会想把你家的佃户都培养成读书人,然后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吧?”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解释也是大笑一声,随后再次开口问道。
“陛下误会了,臣建的学堂只是让佃户家的孩子能够识文断字,这样他们日后也好多个出路。”李休笑着回答道。
“驸马真是大度,不过你家的佃户以后都读书识字了,谁还帮你家里种地?”正在这时,长孙无忌忽然笑着反问道。
“这个……”李休听到长孙无忌的话也不由得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随后他就淡然的一笑道,“无忌兄多虑了,现在我大唐鼓励生育,以后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招一些佃户还是很容易的。”
李世民对学堂的事倒是十分的好奇,虽然学堂早在开春时就已经开学了,但这毕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李世民也直到今天才无意中得知,当下也询问了李休一些关于学堂的事,而李休也一一做了回答。
“驸马,你觉得学堂能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李世民听完李休的讲述后沉思了片刻,随后就一脸兴奋的向李休问道,其实大唐也在各地建有公学,可以让当地的孩子上公学学习,只是公学的教学质量奇差,愿意上学的孩子也不多,所以各地的公学几乎都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
“这个……恐怕很难!”李休想了想实话实说道,“臣建的学堂是自己出资佃农家的孩子上学,而且还一顿午饭,就算是这样,绝大部分佃户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一方面是他们想让孩子帮着家里干活,一方面也是他们目光太过短浅,不知道读书的性,所以就算是朝堂真的愿意出巨资在各地建造学堂,恐怕在刚开始时,愿意上学的人也不多。”
李休并不是危言耸听,后世的义务教育推行了多少年,但就算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学,直到后来朝廷强制性的教育,这才开始好转,但依然有许多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就缀学了。
另外大唐现在的国力虽然强盛,但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后,国库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想要在各地推广学堂这种的教育,每天中午还要一顿午饭,恐怕用不了多久,就能让大唐朝廷破产,所以李休也并不看好李世民的这个想法。
“驸马的担心很有道理,现在我大唐国力空虚,恐怕无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堂,不过陛下倒是可以在长安和洛阳先行建立几座学堂看一看效果,当然也不必像驸马的学堂那样午饭,毕竟朝廷现在财力不足,还是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为好!”长孙无忌的脑子转得快,当下再次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道,事实上他就是一个和稀泥的高手。
“无忌的办法不错,长安与洛阳人口渐多,而且相比其它地方,长安和洛阳的百姓也更加富裕,相信等到学堂开办之后,肯定有不少人家愿意将孩子送到学堂读书的!”李世民当即拍板赞同道,他的性子和杨广有点像,都有些好大喜功,不过他和杨广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可以听进别人的意见,心胸也远比杨广要宽广。
李休倒不反对在长安和洛阳建几座学堂做试点,不过他今天来找李世民可不是学堂的事,当下也打断李世民道:“陛下,臣今天前来其实是有一件要事要与陛下商议。”
“这个先不急,长安和洛阳要建学堂,可以完全仿照你家的学堂,所以驸马你也要多加,比如过段时间我派人去你的学堂学习一段时间如何?”李世民这时的心思全都在学堂上,当下一挥手向李休道。
“这个……陛下要建学堂,臣自然要全力配合,不过臣要说的事情可能比学堂更加,所以还请陛下听臣一言!”李休看到李世民抓住学堂不放,当下也不由得苦笑一声道。
“哦?比学堂还?那是什么?”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惊讶的道,这时他终于把学堂的事抛到脑后,连旁边的长孙无忌也目光炯炯的盯着李休,想听他接下来到底要说什么?
“启禀陛下,刚才臣在官道上时,偶遇高昌王进京的队伍,想必他马上就要进宫见陛下了吧?”李休这时露出一脸严肃的表情道。
“不错,高昌王要进京的消息我在几天前就知道了,今天也正是他们进京的日子,我已经派鸿胪寺的官员前去迎接了,估计过几天就会接见他们。”李世民当下点了点头道,只是他依然想不明白李休为何会忽然提到高昌王。
“陛下,臣听说高昌盛产白叠布,市面上的白叠布简直比丝绸还要贵,不知是否属实?”李休这时再次开口问道。
“不错,白叠布的确是高昌的特产,这次高昌王进京,贡品之中就有不少的白叠布,怎么,难道你喜欢白叠布,想要从朕这里要去一些?”李世民听到这里也不由得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