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懒散初唐-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让李世民感到高兴的是,吐蕃这次惨败而回,甚至现在大唐的军队都已经杀进吐蕃,边界自然再也没有了威胁,如此一来,他也可以放心的去泰山封禅了,至于善后的事也不需要他亲自处理,顶多派个大臣前去,如果能抓住松赞干布自然最好,如果抓不住,那就狠狠的敲吐蕃一笔,至少让他们数年内都缓不过气来。

    今天李世民召集群臣过来,一方面是通报吐蕃大败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是继续商议去泰山封禅的事宜,虽然因为吐蕃犯边的事耽误了几天,不过倒也没什么关系,而且这次大胜也给泰山封禅起了一个好兆头,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李世民的信心。

    三天之后,李世民终于率领着文武百官离开了长安,李承乾做为监国坐镇长安,不过李世民虽然离开了长安,但各地送来的奏折大部分还是要送到他手中处理,毕竟李承乾只是太子,有些事情也无权做主,另外这几年李承乾也闹的太过分,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也再次减小了许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也不知道李世民是怎么想的,竟然把李泰也带在身边,看样子是打算让他随自己一同去泰山封禅,对外的解释是李泰的封地本来就在山东,泰山也在李泰的封地之内,所以这次由他陪同也是应该的。

    不过李休却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恐怕李世民是知道让李承乾担心监国后,李泰肯定会心中不快,所以才带李泰一起去泰山,这样一来,两个儿子都得到了好处,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李世民这个父亲的倒是不偏不依。

    但是李世民却忘了,他不是个普通的父亲,而是一个帝王,这种做法非但不会让两个儿子感到公平,反而只会加深李承乾和李泰之间的裂痕,特别是李泰,封禅这种事意义重大,李世民如果带上李承乾倒也没什么,可是现在却只带了李泰,只会让李泰产生更大的妄想,坚定他夺取太子之位的信心。

    一想到上面这些,李休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虽然他明知道李世民的做法实属不智,但却没办法劝说,因为李世民也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李世民了,特别是随着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别人的劝说也越来越听不进去,所以李休和长孙无忌也都学会了在说话时保留几分,现在李休更是退出朝堂,除了李承乾和原因外,也和李世民有着很大的关系。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梁父山() 
    自古以来,泰山身上就被华夏赋予了太多的神话色彩,甚至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天堂,这也是历代帝王纷纷赶来泰山封禅的主要原因,而今天泰山终于又迎来一位伟大的帝王,那就是大唐的皇帝陛下李世民。

    李世民一行人离开长安后,经洛阳等地一路向东,最后很顺利的到达泰山脚下,也许是因为之前吐蕃的惨败,这一路上也十分的平静,最有实力给大唐添乱的薛延陀和西突厥都被唐军死死的盯着,一动也不敢动,其它的小国也没实力搞事情,这也终于让李世民圆了封禅的心愿。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泰山脚下,李世民立马驻足在一块山石上,仰头打量着眼前巍峨的泰山感叹道,只见泰山山峰层叠,赤白的山石与青翠的植被夹杂其间,哪怕还没有登山,就已经让人有种心旷神怡之感。

    李休也站在李世民的身后,这时他在打量着眼前的泰山,虽然他知道泰山的海拔并不是很高,好像只有一千五百多米,但是并不妨碍这座天下第一山的名头,甚至站在泰山脚下,才能真实的感受到“高山仰止”这个词的含义,这主要是因为泰山是整个齐鲁平原的最高点,站在山顶时,整个齐鲁大地一览无遗,所以才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

    不光是李世民和李休在打量着泰山,旁边的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也一个个抬头打量着这座号称五岳之首的高山,自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几乎都有皇帝前来泰山封禅,而封禅不但对帝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同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若是能够随同李世民一同登上山顶祭天的话,对于他们来说也将是无上的荣耀,只不过每次皇帝祭天时都只会带上少量的大臣,像李休和长孙无忌这种自然不用担心,而剩下的就要看他们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所以在来的路上,这些人就开始憋着股劲,这时到了泰山,他们一个个也都不禁有些忐忑起来。

    “陛下,泰山的风景虽美,但咱们今天还要直到梁父山那边,现在天色已经不早了,咱们是不是也该赶路了?”不过正在这时,忽然只见魏征上前开口提醒道,也许是封禅在即,魏征也知道李世民现在激动的心情,所以说话的语气也不像以前那么生硬。

    听到魏征的提醒,李世民这才醒悟过来,当下也是哈哈一笑,随后就率领着队伍往梁父山的方向赶去。

    封禅分为两个步骤,一为祭地,二为祭天,祭天自然是要登到泰山之巅,但是祭地却不是在泰山,而是在附近的梁父山,就是那个诸葛亮喜欢梁父吟的那个梁父山。

    说起到梁父山祭地的这个规矩,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因为当初秦始皇封禅时,召集齐鲁之地七十多个儒生,前来讨论封禅的礼仪,但是这些儒生却是争论不休,有人说要以蒲草裹住车轮,免得伤到山上的草木,有人说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等等,结果秦始皇一怒之下将这些儒生全都赶走,乘坐自己的车子上山,先到泰山上实行封礼祭天,再到梁父山实行禅礼礼祭地,这套礼仪基本是战国时祭天帝时稍加改变而成。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他却先到梁父山实行禅礼祭地,然后才到泰山之巅祭天,并且还采用祭太一神之礼,整个典礼十分的庄严隆重。因为汉武帝是奠定儒家地位的帝王,再加上秦始皇的名声不好,所以后世的帝王再来封禅时,全都采用了汉武帝定下的规矩。

    梁父山位于泰山东南方向,两者相距不过两百里左右,而且因为泰山的重要地位,所以这里的道路也颇为发达,两座山间也有官道相通,所以李世民他们一行人快马加鞭,最后终于在天黑前到达梁父山,当地的官员也早就准备好了住宿的地方,倒也十分的方便。

    梁父山又名迎福山,因为帝王到泰山封禅必来梁父山祭地,所以这座山又被称为地神,据说当年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经担任过梁父尉,而他也曾经随父亲在梁父山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对梁父山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格外喜欢梁父吟,当然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并不可知,但却更加增添了梁父山的名气。

    休息了一晚之后,第二天一早,李休就特意早早的起床,打量着这座传说中的地神,因为昨天来的时候天都黑了,只能看到一座山的轮廓,现在才总算看清了这座梁父山的真面目。

    梁父山其实很矮,估计还不到三百米,但是山势却十分的险峻挺拔,据说山巅还有一块刻经石,上面雕刻着整部的大般若经,而且这块刻经石形如巨佛端坐,所以梁父山又被称为映佛山,甚至在山的东侧,还有一认规模宏大的光化寺,可惜自从李世民限制佛教后,天下有名的寺庙也都大受影响,现在光化寺也不复以前兴盛的景象。

    封禅的时期也经过司天监的严密推算,不过李世民来的时候十分心急,一直催着赶路,结果当李休他们到达梁父山时,离推算的祭地日期还有五天的时间,不过这倒也不错,至少让李休他们有时间到附近游览一下,本来李休还想登泰山,但是因为封禅的事,现在的泰山和梁父山都已经被封锁了,封禅之前任何人不得上山,所以李休只能等到封禅时才能上山了。

    不过泰山和梁父山虽然不能上,但是周围依然有不少名山大川,比如梁父山这里就属于徂徕山南麓,往北也有不少风景秀丽的山峰,有些山峰上还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古迹,李休也不需要为封禅的事操心,所以有时间时,也会去周围的山上转一转。

    四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明天就是在梁父山祭地的日子,而且经过前几天的准备,封禅之事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就等正日子举行封禅大典了,如此一来,长孙无忌也闲了下来,于是这天就来找李休,刚好李休也没有出去,于是两人就在院子里备下点酒菜边吃边聊。

    “驸马来之前为何不劝一劝公主,陛下力邀她随同封禅,这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你们夫妻一同参与封禅,日后传出去也是一桩美谈。”聊了几句闲话后,长孙无忌忽然开口道。

    原来在动身之前,李世民曾经邀请过平阳公主一同前来封禅,因为只要还健在的开国功臣,这次几乎全都来了,平阳公主虽然是个女子,但是在大唐起兵之初,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她也完全有资格参与这次的大典,再加上李世民也想趁着这个机会想和平阳公主和解,所以才几次邀请她,但却都被她给拒绝了。

    “无忌兄你与秀宁也算是旧识,她的性子你还不知道吗,只要是认定的事情,几乎不可能更改,再加上当年”李休提到妻子时,也不由得叹了口气,只不过说到当年时,却忽然停了下来,因为再说下去就有些犯忌了,所以只见他转而一笑岔开话题道,“其实我也劝过秀宁,只不过她不肯来,对此我也没有办法。”

    听到李休的话,长孙无忌也不由得叹息一声,他与李世民从小一起长大,自然与平阳公主早就相识,从年幼时起,平阳公主就是个外柔内刚的性子,真要是生起气来,李世民三兄弟也都得让着她。

    “算了,不说这件事了,不过刚才我在来之前,看到魏王那边可是好不热闹,听说是齐鲁当地的不少文人名士都来了,魏王也是设宴款待,看来魏王的爱才之名也已经传遍了大唐啊!”当下只见长孙无忌忽然摇了摇头,随后转移话题笑道,只是提到李泰时,语气中也带上了几分不太友好的调侃之气。

    “魏王的封地本来就在齐鲁之地,他在这里的名气大一些也很正常,不过封禅在即,他却还招来这么多不相干的人,恐怕用意也不是那么简单。”李休这时神色淡然的道。

    “嘿嘿,无非也就是两个用意,一个是给陛下看的,好让陛下知道他是多么的受士人的爱戴,另一个则是那些士人看的,毕竟陛下带他封禅却没有带太子,这其中传递出的信息也颇为耐人寻味啊!”长孙无忌当下也毫不客气的指出道。

    听到长孙无忌的话,李休也是无奈的一笑,看来长孙无忌对李泰还真是不喜欢,甚至话里话外都透着厌恶,也不知道李泰是怎么惹到他的?

    封禅前的最后一天也很快过去了,晚上李休想要休息时,却被李泰那边设宴的丝竹声吵的睡不着,不过他也没有生气,只是觉得李泰这么明目张胆的招揽文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智。最后李休干脆不再想着入睡,而是考虑明天封禅的事,结果最后反而睡着了。

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封禅大典(上)() 
    封禅大典终于要开始了,按照汉武帝留下的规矩,第一天就在父登上梁父山祭地,而在梁父山的山顶上,已经建造了一座方形的祭台,周围还有环水围绕,因为按照古人的认知,大地是方形的,所以方形的祭台也代表着大地。

    李世民从三天前就开始清心寡欲,并且禁绝一切荤腥,每天都以香汤沐浴,今天一大早,他就换上举行大典时才穿的冕服,然后率领文武百官登上梁父山,李休等人也是一身的朝服,目视着李世民登上祭台,然后开始了祭地大典。

    虽然整个大典显得十分的隆重肃穆,但其实也十分的无聊,整场全都是李世民的独角戏,李休等人也顶多也就是配合的参拜几下,而且整个典礼很长,李休刚开始还十分感兴趣,但是时间一长,最后也感觉有些昏昏欲睡。

    整个祭地大典从早上持续到下午才结束,台上的李世民从头到尾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毕竟他对这一天已经期待很久了,做什么都感觉不到累,但是台下的李休等人却一个个都有些受不了,特别是过了中午后,所有人都是又累又饿,好不容易熬到大典结束,李休他们也感觉像是解脱了似的。

    典礼过后,李世民与大臣们休息了片刻,这时有人送上来一些简单的饮食,等到吃过东西后,李世民立刻兴致勃勃的带着人下山,因为按照典礼的规定,他们必须在今天到达泰山,因为明天一早就要举行祭天的大典。

    李休正值壮年,但也感觉这大半天折腾下来也是累的要命,但是为了配合大典,他也不得不随着李世民下山,幸好礼部的官员还算有良心,竟然给大臣们准备了马车,这主要是因为李世民带来的那些开国功臣中,许多人都是年事已高,今天都已经折腾的不轻了,若是再骑马的话,恐怕没走几步就会从马背上摔下来。

    李休和长孙无忌挤上了一辆马车,然后急匆匆的赶往泰山,两百里的路程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如果放在后世的话,开个车也就是一个小时就能到,但是放在这个交通落后的时代,却需要让马车跑上半天,所以当李休他们到达泰山时,天都已经黑了下来。

    等到下了马车时,李休感觉全身都已经快散架了,住宿的地方已经准备好了饭菜,他简单的吃了点后,立刻就躺在自己的床上睡着了,不过第二天天还没有亮时,李休就被人给叫醒了,因为他们要在吉时之前赶到泰山之巅。

    虽然经过一夜的休息,李休还是感觉身上有些困乏,更别说那些年事已高的大臣了,而且泰山上也不能行车,只能用步行,虽然泰山不像华山那么险峻,但从山脚到山顶也有几千级石阶,这一路走上去,哪怕是一个壮年人也要花上两个时辰左右。

    不过想要封禅,自然也不能怕吃苦,更何况为了表示对天地的敬畏,连李世民都要亲自登泰山,所以李休这些大臣们自然也不能例外,一个个都跟在李世民的后面沿着石阶而上,虽然天很黑,但是街道两侧都有侍卫打着火把,倒也不用担心一脚踩空摔到悬崖下。

    李休和长孙无忌在大臣中算是比较年轻的,所以一直走在最前面,不过旁边的房玄龄等人的年纪也不小了,而且长年伏案也让他们的身体情况堪忧,刚爬到半山脚时,这些大臣们就一个个的喘着粗气,走一段就要休息一下。

    李休看到房玄龄狼狈的模样,当下也伸出援手,伸手搀扶着他一起登山,这让房玄龄也十分的感激,同时也苦笑一声开口道:“幸亏克明兄没有来,否则以他的身体情况,恐怕会累出病来。”

    克明正是杜如晦的字,这次并没有随李世民一起来泰山,说起来杜如晦早就应该去世了,多亏了李休的提醒,这才一直活到现在,只不过这几年他的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甚至有时都无法上朝,为此李世民还特批允许他在家中处理公务,以他的身体情况,自然没办法来泰山,而且长安那边也需要有人辅佐李承乾,所以杜如晦就留在了长安。

    “杜相的身体情况也让人担心,这次没来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身体要紧。”李休当下也开口道,他其实也很累,不过仗着年轻,而且平时也一直保持着锻炼,所以身体素质还不错,这时还可以支撑。

    “是啊,其实克明的身体早就不行了,我也一直劝他多休息一下,只是他这个人特别固执,一心扑在政务上谁的话也不听,幸好这两年他的态度有所松动,上次我去探望他时,他还说等到明年时,就向陛下辞官,这样也能好好的休息几年。”房玄龄这时也喘着粗气道,花白的须发在山风的吹拂下四处飞舞,目光中也露出几分悲伤的神色。

    说起来房玄龄比杜如晦还大几岁,今年他已经年过六十,而杜如晦却才五十多岁,但是杜如晦的身体却比他差太多了,而且两人也是多年的知交好友,甚至当初还是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的杜如晦,两人共同辅佐李世民,并且得到房谋杜断的美称,只是现在杜如晦的身体情况实在太糟糕了,房玄龄每次想起都不禁为之伤神。

    “辞官也好,杜相的身体情况的确不宜太过劳心,而且我听孙道长说,杜相的身体只能慢慢的调养,所以等到他辞官后,不如就住到南山去,孙道长的药观也在那里,到时可以让孙道长就近照顾,说不过多调养几年,他的身体会慢慢的恢复健康。”李休听到房玄龄的话也是点了点头道,其实他也曾经劝过杜如晦,让他多加休养,只是对方并没有听进去。

    李休搀扶着房玄龄边走边聊,前边的李世民估计也发现了一些老臣体力不支,于是也吩咐士卒搀扶着大臣登山,最后在一轮红日跳出东方的天际之时,他们一行人也终于登上了泰山之巅,而祭天的祭台也出现在了李休他们面前。

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封禅大典(下)() 
    封禅大典的礼仪十分繁琐,大体的流程还是当初汉武帝定下来的,比如梁父山祭地、泰山祭天,另外还有写好的玉牒书埋藏祭台之下等等,李世民这次来泰山封禅,大体的礼仪也是遵照汉武帝定下的规矩,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改动。

    比如当初汉武帝在祭天时,只带了少量的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但是这次李世民却允许跟来的所有大臣都可以登上泰山,而且这个消息直到登泰山之前才公布,这也引得不少大臣感激涕零,毕竟这对于大臣们来说也是一个无上的荣耀。

    另外李世民还是第一个徒步登上泰山的帝王,无论是以前的秦始皇还是汉武帝,甚至是后来的光武帝等人,几乎全都是乘着撵车登上的泰山,当然了,以泰山的山道,一般的车子根本无法通行,所以只能用一种人抬的步撵,其实就是一种和轿子差不多的东西。

    不过李世民却不喜欢乘坐这种人抬的步撵,而且他这个人十分要强,觉得自己是从马背上得到的天下,身体也远比一般的帝王要强壮,所以才决定徒步上山,这同时也能显示出他对这次封禅的诚意,只不过这么一来,却是苦了李休这些大臣们,一个个也都要跟着徒步上山。

    万幸的是,李休他们终于在太阳升起时赶到了山顶,不过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