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他在《知北游》中说:“阴
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
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
人类悲之。”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所以他才接受“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的观点,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庄子辩证法的无条
件性使他走向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
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


政治主张林立。这种政治状况必然反映到庄子的头脑中来。庄子的政治立场
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
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
度。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人间世》、《应帝王》、《胠箧》和
《盗跖》诸篇之中。
1。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他在《则
阳》中揭露卫灵公说:“夫卫灵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戈,不应
诸侯之际。”又说:“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他揭露了齐桓公小白
“杀兄入嫂”,谴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的行为。对“窃钩者诛,窃国者
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的不公正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
庄子对尧舜以来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作了一一的痛斥。他在《庚桑楚》
中痛斥说:“民之干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为穴阫。
吾语汝,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必有
人与人食者也!”他在《说剑》中鞭答了赵文王杀人为乐的行为:“昔赵文
王喜剑,置以上夹门,而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
不厌,如是三年,国衰。”揭露宋王的残暴时把他比作驱龙,在《列御寇》
中说:“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今宋国之深,
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驱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
王而寤,子为■粉矣。”他又揭露秦王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痛溃痤者得
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他把古今的政治统治作
了对比,说古代的人君“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在为在
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
罪不敢,重力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则阳》)
2。反对争霸的战争和有力而治的政治主张
庄子是反对战争的。在他看来,黄帝之所以不能达到至德,就在于“与
■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
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盗跖》)当
韩魏之间争霸战争烽火燃起时,庄子说:“韩魏相与争侵地。子华子见昭僖
侯,昭值侯有忧色。”用子华子讲了一段劝说停止战争不废左右手的故事,
说服国君停止战争。在《人间世》中,通过颜回的话说:“回闻卫君,其年
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蕉,民
其无知矣。”说明卫君好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庄子认为,战争都是由于好名、
好利引起的,他借尧进攻丛枝、胥、敖,武王伐纣的战争实例说明战争的起
因是为了贪得名利地位。
在反对战争的同时,又极力反对儒家的有力政治。庄子认为,儒家所宣
扬的政治观点都是有为政治。他在《盗跖》中揭露孔子说,“此夫鲁国之巧
伪人孔丘非邪?为我告之: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冠技术之冠,带死牛之
胁,多辞谬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使天下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
疾走归!”在《列御寇》中借鲁哀公问颜阖“吾以仲尼为贞干,国有其疹乎?”
答说孔丘的有为政治是不可用的。尤其在《外物》中以辛辣的笔触写了一个
儒以诗礼发家的故事,借以说明儒家有力政治是唯利是图而不择手段的。
3。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庄子是主张无为而治的。庄子既反对“君人者以己出经式法度”的法治
观点,也反对“藏仁以要人”的礼治观点。他在《马蹄》中指出:“及至圣
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擅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
分矣。”就是说等到圣人的出现,急急于求仁,汲汲于为义,天下才发生了
迷惑;纵逸求乐,烦琐为礼,天下才开始分离了。所以,他的结论是“圣人
不死,大盗不止。”(《胠箧》)与有为的主张相反,庄子提倡无为而治。
他在《应帝王》中说:“汝游心于无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就是说,只要游心于恬淡的境界,清静无为,因顺事物的自然
本性而不用私意,天下就可以治理的。他的结论是“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他看来,战国之世并非
是“至德之世”。而最为理想的“至德之世”是回到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
迫、没有战争的原始社会。这种至德之世就是“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
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
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
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民”。还
宣称,在这个至德之世,人们不分君子与小人,没有欲望和私念,“民有常
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这实际上是主张人人是劳动者、人人平
等的乌托邦社会,虽然这种鸟托邦思想在当时是幻想,或是一种倒退的消极
的理想,但也给人们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启示。
(三)庄子的伦理思想
庄子是讲人性,讲道德,讲人的价值的。但是他与孟子的性善说,与告
子的性善性不善说,与后来荀子的性恶说都有所不同。庄子所主张的伦理思
想是自然人性说,其伦理观点的史料主要在其《人间世》、《大宗师》、《马
蹄》、《骈拇》、《秋水》、《至乐》、《庚桑楚》和《徐无鬼》诸篇之中。
“天人合一”是庄子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任何一个伦理学家在对道德作
出评价时都离不开什么是人的问题,庄子也毫不例外。庄子认为,人是自然
物,“人与天一”(《山木》)的自然物。
人就是天,天就是人,他在《大宗师》中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
乎?所谓人之非天乎?”这就是说自然和人是同一的。人只能因顺自然而存
在,才是他所主张的“真人”。他在《徐无鬼》中说:“古之真人,以天待
人,不以人入天。”在《大宗师》中也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
死”,“不以人助天”。这种人是自然物的天人合一说就是庄子伦理思想的
基础。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就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建构的。在庄子看来,
人性就是自然本性,他在《庚桑楚》中说:“性者生之质也。”这就是说性
是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的人性就是他在《齐物论》中所说的南郭子紊的
“吾丧我”,在《应帝王》中所说的列子“雕琢复朴”,亦是他所提倡的婴
儿状态,也就是《马蹄》中所说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
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人性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
庄子的自然人性论的内容是自然事物的属性。在庄子看来,人和物是没
有区别的,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
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至乐》)正因为人与物无别,而人伦与果理
也无分别,他说:“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知北游》)正
因为果理人伦无别,所以在人的善恶的道德标准问题上,庄子主张以自然的


本性作为善的内容来衡量人的品行。这就是他所说的“吾所谓藏者,非所谓
仁义之谓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骈拇》)在庄子看来,自然无为
就是人的道德标准。这样,他在道德的评价上就完全否定了人的道德的社会
基础和道德的社会值价的作用,也就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实质上是否定了
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的存在,走上了道德的虚无主义。
庄子追求自我养生的人生观。在道德问题上,所谓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
面就是价值观念。人的价值不外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人的自我价值应
当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取得的。然而,庄子正与此相反。他完全否
认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社会价值,而竭力追求个人生存、个人自由的
自我价值。在《逍遥游》中所追求的是悠闲自得的绝对自由,在《养生主》
中主张“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
以养亲,可以尽年。”这种人生观完全是以自我价值为核心的人生观。庄子
对社会价值问题,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责任问题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他通过《逍
遥游》、《让王》中讲的尧让天下于许由,而许由不受又逃遁的故事,说明
无用之为大用的道理,就是主张对社会不提供任何价值。在他看来,凡是给
社会提供价值的都是没好结果的,倏忽为混饨凿七窍的价值是使混饨致死,
关龙逢、比于、伍子胥为社会提供价值被杀。人只有象社树那样不为社会提
供舟材、棺谆材、器材、门户材、梁柱材的价值,才能保持自己的全生。这
就是庄子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
总起来说,庄子的伦理思想是自然人性论,是至德的道德评价论,是个
人养生的个人主义人生观。他的伦理思想与儒墨的伦理相比是消极的,但其
中也有抨击孔墨伦理教条的积极成分。
(四)庄子的文艺思想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
要的地位。
1 。 先秦散文体裁的开拓者
在我国先秦的文坛上,对散文艺术的开拓首推屈原和庄子二人。所以中
国文学史常把《庄子》和《离骚》并列,成为一代散文的灵魂。
庄子的散丈,也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老子的哲理诗而来的,不过它与老
子的《道德经》的体裁比起来是有自己的特点的。
首先,庄子的散文有自己独到的寓论体,在《庄子》一书中,主要是以
寓言为艺术形式反映庄子思想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共有大小寓言故事一
百多个。庄子通过这些寓意极深而又易懂的寓言为根据,阐述了他的世界观
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与探索。在《逍遥游》中,他通过鳃鹏变化的寓言描绘
了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又通过肩吾问连叔的寓言阐明了至人无己的精神境
界。在《齐物论》中,他通过“南郭子聂隐几而坐”、“啮缺问乎王倪”、
“瞿鹊问乎长梧”等寓言说吩了相对主义认识论。在《养生主》中,他又通
过“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了他的处世哲学。在《人间世》中,又通过孔
子与颜回的对话、叶公子高出使齐国、颜阖为卫灵公太子师和匠石遇社树的
故事,描写了人际关系的纠结和说明无用为大用的道理。在《德充符》中,
以鲁有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和卫有恶人哀骀它,以及跂支离无脤
与瓮瓷等六个形体不全者的寓言,说明了至德的观点。在《大宗师》中,又
通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为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
三人相语以及意而子见许由等故事,说明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批判了孔子


的仁义观点。尤其在《外物》、《渔父》、《让王》、《列御寇》和《盗肠》
诸篇中,以“儒以诗礼发家”、渔父解“真”、子贡访原宪、儒者缓的故事、
盗历教训孔子的故事,反映了批判儒家追求私利的、早湛于人伪的、炫耀自
己的、自以为是的盗丘式的人物。庄子的散文可以说是寓意极深的含有哲理
性的散文。
其次,庄子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庄子的浪
漫主义精神中,充满了追求理想境界和神奇超旷的艺术特色。他通过诸多的
故事情节,追求的是至德超俗的理想王国。他赞颂自然,顺遂自然,以自然
无为力最高精神境界,他崇尚原始社会那种无君子和小人之分的耕而食,织
而衣,无优无虑的社会制度。他塑造一批真人、至人、神人、圣人的神奇形
象。这些至人、神人、真人和圣人都有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而达到“吾丧我”
的境地;都有“登高不懦,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的神通和情感;都有寝不
梦,觉不忧、食不甘、息深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兔于刑罪的性格;都有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的能力;都是“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首,无谓有谓,
有谓无渭,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的人。所以庄子的浪漫主义精
神就是追求其无名、无功、无用的真人、神人、至人和圣人的理想。庄子的
浪漫主义精神除了表现于追求理想之外,还集中地体现在他创造人物的艺术
风格上。他把具有至德的人都描绘成被兀刑之后断了足的人,如王骀、申徒
嘉、叔山无趾;描绘成支离无脤、支离疏那样德全而形不全的人。而在《人
间世》中又创造了庖了解牛、《列御寇》中创造这了朱泙漫学屠龙、《天道》
中轮扁斫轮等技艺高超的人物。所有这些既说明庄子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体
验,也出自艺术创造的灵感。
再次,庄子也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巨匠。在他的著作中,极大地丰富和发
展了汉语的词汇。他对古代单音词的运用有较大的推进。他除了运用前人创
造的词汇外,还独创一些自己的单音词汇。如在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的《辞海)中,就收入《庄子》的单音词118个,其中如:侗、■、俋、俍、
偃、窅、窗、寥、枪、、坃、垢、垺、壤、湮、怫、恂、悖、悄、茶、扼、
蕉、拸、掊、呿、嗌等,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涵义。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单音词
汇运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双音词,这是他对古汉语词汇的一大贡献。
仅《辞海》就收入庄子创造或有独特涵义双音词的条目169条,其中联合式、
偏正式、重叠式结构的词汇十分丰富。诸如:尘埃、浑饨、精微、秕糠、桎
梏、槁木;南冥、真人、厉风、全人、内视、小成、大言;特别是刻画人物
心理状态所用的重叠式双音词尤为突出,如:役役、徐徐、淳淳、剪剪、俞
俞、调调、值值、窃窃、数数、局局、搰搰、捲捲、啍啍、噭噭、苍苍等。
在他所用的词汇中也创造了自己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诸如:天道、天人、天
机、天和、天真、天倪、天籁、大本、大方、大块、大冲、大一、太虚、坐
忘、有待、心斋、以明等。庄子不仅独创了一些单双音同汇,而且还创造了
一大批至今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据有人统计,甘肃师大中文系编,上
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的 5500 多条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
73条;常州市教育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语词典》的6800 余条
目中,收入庄子的成语197条。我们从商务印书馆工具书编辑室、汉语大词
典编纂处和上海出版社语汇编辑室部分人员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
国成语大辞典》中,查到收入庄子的成语148条。有些成语至今人们还在经


常运用。诸如:《逍遥游》中的“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
“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摇直上”、“饮河满腹”等;《齐物论》
中的“槁木死灰”、“朝三暮四”、“见弹求鸦”,《达生》中的“昭然若
揭”,“呆若木鸡”、《养生主》中的“踌躇满志”、“目无全牛”、“扈
了解牛”,《大宗师》中的“善始善终”,《知北游》中的“每下愈况”,
《天运》中的、“劳而无功”,《山木》中的“少私寡欲”,“似是而非”、
“送往迎来”,《庚桑楚》中的“迫于眉睫”,《徐无鬼》中的“害群之马”,
《盗跖》中的“文过饰非”等都是人们在言谈或写作中常用的。在《逍遥游》
一篇三章中,庄子就用11个成语,在《秋水》中仅179个字的段落中就用了
“蚊虻负山”、“商距驰河”、“陷井之蛙”、“用管窥天”、“用椎指地”、
“学步邯郸”六个成语典故,可以说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如果
说庄子的散文寓言体裁是一个特点,那么在文字上成语典故化则是一种特
色。
(五)庄子的思维方式
庄子是集哲学家、伦理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思想家。因此,他的思维方
式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合为一体的。
庄子虽然不象惠施那样善于运用逻辑思维,但是在他的著作中运用逻辑
思维,从概念到判断到推理也是不乏其例的。诸如“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子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
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逍
遥游》)用了逻辑思维的推理。而《天下》中对各家的评论也都利用了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
庄子用寓言典故对人物加以塑造都是用形象思维的。如他运用形象思维
塑造扈了解中钓形象时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
之所履,膝之所踦,窘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他塑造德全形不全的支离疏时写道:“支离疏者,颐隐于脐,
庸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他也用形象思维塑造了儒以
诗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