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首之会。”他塑造德全形不全的支离疏时写道:“支离疏者,颐隐于脐,
庸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他也用形象思维塑造了儒以
诗礼发家的人物。说:“儒以诗礼发家。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
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故有之曰:‘青青之麦,
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频,而以金椎控其颐,
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用形象思维把大小儒者为得珠私利的不择手段,
描写得淋漓尽致,又运用形象思维描写了任公子钓鱼的故事。故事说:“任
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车以为饵,蹲乎会稽,投于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
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
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
北,莫不厌若鱼者。”庄子所写的百余个寓言故事都是运用了形象思维的产
物,这一点可以说也是前无古人的。
庄子不仅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融合起来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这
种思维方式又是以他的直觉思维为基础的。过去有人把庄子的直觉思维作为
直觉主义进行批判,我们是不能苟同的。庄子的直觉思维固然有神秘主义的
东西,但是其中有更多的积极成果,值得我们重视。
众所周知,在先秦诸子中老庄的直觉思维是最发达的。作为人类认识史
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方式之一种的直觉思维,应当加
以研究和总结,而中国认识史上的老庄直觉思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该重


新认识,加以批判地继承。
庄子的直觉思维的内容和过程与其他人的直觉思维一样,是一个直觉激
发、直觉想象、直觉类比和直觉判别的过程。庄子直觉思维的直觉激发是指
他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外来的信息刺激下,由联想所得出来的新观念。
如庄子在借匠石之齐得到栋社树之大而寿长的信息时,马上就联想到:“已
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谆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
为门户则■樠,以为柱则矗。”而得出新的观念是“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
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的直觉想象更是十分发达的。所谓直觉想象,是
指他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用来认识事物。也就是说,庄子可以把他的头
脑中长期记忆蓄存的各种知识块和潜知的思想原素随机调动和组合,直接显
示出新的关系、符号和事物。在《逍遥游》中,当他写北海中鳏变大鹏飞向
南海时,马上就调动了齐谐所载的材料来证实其典故。列御寇乘风而行、南
郭子聂的“吾丧我”,三籁相吹,狙公赋茅,倏忽凿七窍,神人吸风饮露,
至人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等等,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庄子想象力的产物。庄
子的直觉类比,是指他在认识过程中,把已有的意象作为前提,从部分机制
到整体机制的类比类推而得出新知识的方法。他在《大宗师》中的三日外天
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而后能朝彻,就是一层一层的认识最后达到大彻
大悟,一切皆明,是其绝对的道。庄子的以物喻人、以事喻人、以古喻今等
都是类比类椎的方法。庄子的直觉判别,是指他对认识的对象不用推理的方
式,而是采取直接体认的方式来断定事物。庄子的“天地与我井生”和“万
物于我为一”的判断就是直觉判别。他讲的认识事物的“莫若以明”也是直
觉判别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直觉思维还具有系统的整体性、不精确的模糊性、求异的创造性
和预见的洞察性等特点。庄子善于把认识的客体作为从结构、层次、功能所
构成的整体机制上把握事物。庄子的大、全、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客体看作
是一个整体。如他把进化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他在《至乐》中指出:“久
竹生于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万物皆出于机,
皆入于机。”他总是把天、人、物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来认识的。他说:“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夭地
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
北游》)他认为天道、帝道,圣道都是“道”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天
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
故海内服。”(《天道》)就这一点来说具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就认识的
主体来说,庄子又总是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潜意识、感
觉、表象,意志、美感、想象等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内容来构成他的认识主
体的结构。他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又要看到事物的功能,既要看到
事物之间的差别,也要看到事物的取向。这就是他在《秋水》中所说的:“以
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
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
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
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
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这段话虽然是庄子相对主义的立论,但是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还是有整体


性的。至于在认识的主体结构上把知、情、意结合起来的例证,在《庄子》
中到处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庄子直觉思维的模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
的“此亦一是非,波亦一是非”相对主义理论的创造。对神人、至人、真人、
圣人理想人物的创造,对心斋、坐忘、以明、有待哲学概念的创造,对一百
多个寓言典故的创造,都是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所致。而他所创造的东西虽经
历代学者的不同解释,却始终解释不完,这就是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缘故。
庄子直觉思维的洞察性,是指他在阐述其道理中,在创造其寓言典故中,预
见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如,他在观察当时的社会的弊端时就预见到:“大乱
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干世之后。干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
者也!”(《庚桑楚》)这种直觉思维的洞察性已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人吃
人的残酷统治所证实。
三、庄子生平史料及《庄子》的莫伪问题
(一)生平史料
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自己陈述的生平史
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
鬼》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
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
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
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
思想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必须首
先从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为这是最可靠的史料。
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
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
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
学校友会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
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
解和批判》附录本)。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
(二)《庄子》的流传和卷篇
最早记载《庄子》一书情况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
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高言也。作《渔父》、《盗
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
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里
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
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来
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
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
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晋朝为《庄子》作注
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向
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


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
泛。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们撰写的《庄
子译注》也是按这个篇序注译的。
(三)《庄子》的真伪问题
《庄子》一书同其他先秦子书一样,在真伪问题上争论很大。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
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
提出种种怀矮。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
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
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
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
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
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
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
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
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认为外、
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
2。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
以是伪书。
3。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
4。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采《庄子》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
5。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诸如“仁义”对举,
“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书中提到盂子时为“昔者”,
提到公孙龙等。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
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本是庄周自著,是从记录、韵文体向散文体过渡。
其中有门人弟子审入的东西,但不多,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庄子思想的史料。
理由如下:
1。《庄子》原书本无内外杂之分,不能依据内篇文字深奥,外、杂文字
肤浅证明外、杂是伪书。况且,外、杂更具有庄子自著的实证。
《庄子》一书古无内、外、杂之分,分内、外、杂是起于汉代刘向。即
有内、外、杂之分,也不能说明外、杂浅陋为后人所作。如《外物》中关于
龟策的说明与殷墟出土的大龟版的记载一致。《列御寇》中“正考父一命而
怄,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的记载与《左传》昭公七年的记载一
致。外、杂中的韵律皆为战国前期的韵律,外杂的标题多以篇首二字或人物
名篇,无概括意义,都说明外、杂早于内篇成书,是庄子的早期作品,因而,
外、杂与内篇有内容重复也是必然的。
2。外、杂中有“封侯”、“宰相”、“仁义”、“六经”等语。并不证
明是汉代的著作。因为从西周到战国的《易·蛊》上九父辞中有“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的记载,所以秦以前已有封侯。韩非《显学》中已有“故明主之
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早在《诗·小雅·二月之交》中
就有“家伯维宰”,《论语·雍也》也有“子游为武城宰”,《吕氏春秋·举
难》有“相也教,百官之长也。”说明“宰相”一词并非汉代才有,而先秦


早已有之。至于“仁义”对举,不仅在庄子前的《孟子》中已有之,如《盂
子·梁惠王》中有“已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书中“仁义”对举有九处之
多。而且在《墨子》时亦早已有了。如《非攻》中有“取人马牛者,其不仁
义”,《节葬》中有“今天下之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仅《墨子》一书
中就有“仁义”对举十九处。所以“宰相”、“仁义”之词的出现皆不能证
明《庄子》是晚出的伪书,恰恰说明是战国初期庄子的著作。主张《胠箧》
为伪书的主要根据,则是其中有“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十二世。”(见
焦竑:《焦氏笔乘》)“林疑独以篇中有十二世有齐国等语,以为西汉之文。”
(林云铭:《庄子因》)“《胠箧》说‘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世有齐国’,
可见这篇是在秦灭齐后所作的。”(顾颉刚:《庄子外杂篇著录考》、《古
史辨》第一册第284页)“《胠箧》言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显属秦汉道家
作。”(刘汝霖:《周秦诸子考》)所有这些看法都有偏颇。实际上,庄子
的《胠箧》原文是“田成于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
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
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对“十二世有齐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
成玄英的《疏》解释为“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大公至威王,三
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与成说同。只是“庄公”作“庄子”。俞樾认为陆说不
对,“疑《庄子》本文作世世有齐国,言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古书遇
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
有齐国。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
其上耳。”我们认为成、陆之说是对的,庄子说的“十二世有齐国”即是从
齐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陈完奔齐开始为田齐世家一世,二世■孟夷,三
世混孟庄,四世文子须无,五世桓子无宗,六世釐子乞,七世田成子常,八
世田襄子盘,九世田庄子白,十世太公和,十一世桓公午,十二世威王齐。
正是威王并齐才有田齐国家。汉代的司马迁在《敬仲世家》中说到威王得国
后。”起兵西击赵、卫,贩宋子浊泽,而围惠王,惠王请献观以和解,赵又
归我长城。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与庄子所说的情况是一致的。
那么为什么林云铭、顾颉刚、刘汝霖等人竟误为从田成子杀简公之后十二世
有齐国,推到秦灭齐后,并作为《庄子》的《胠筐》篇晚出的根据呢?我们
认为其来源主要是焦站的《胠箧》条。其文曰:“陈成子弑其君,子孙享国
十二世,即此推之,则秦未汉初之言也。”(焦竑氏笔乘》)实际焦说的“子
孙享国十二世”并非庄子的原文,后人不加核实而造成附会这一误说。庄子
说“十二世有其国”不仅不能证明《胠箧》晚出,反而证明庄子对齐国的历
史非常了解,《胠箧》正是庄子的著作。至于外、杂中有毁孔内容就是伪书,
纯属门户之见,不值一驳。总之,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是庄子的作品,其
中虽然可能有后学窜入的内容,也不防碍作为研究庄子思想的直接史料。
在《潍县署中与会弟第五书》中说:“文章以沉着痛快为最,《左》、
《史》、《庄》、《骚》、杜诗韩文是也。”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
称赞庄子的著作是“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些影响是就其积极影响
而言,至于白居易的知足保和的思想,陶渊明的绝望悲观情绪,明代“三言”、
“二拍”中的虚无主义也是受了庄子的影响。
庄子的直觉思维方式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学都有较深的影响。他的哲学
上的体认成为魏晋玄学的直觉思维方式的来源,在唐宋时期又与佛学的顿


悟、宋学心学及道教思想相结合。庄子文学中的灵感不仅开拓了先秦文学的
先河,而且对后来文学艺术中的灵感思维也有较深的影响。尤其他的直觉思
维对现代的科学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庄子的直觉思维直接影响到日本量子物
理学家汤川秀树。汤川先生在1973年出版的《创造力和直觉》一书中,谈到
庄子对其影响时说:“四、五年前,有一天我正在思索基本粒子的问题,当
时我完全突然地想起了庄子的一段话。这段话见于《庄子·内篇》最后一部
分,现在大体翻译如下:‘南方的皇帝叫做倏,北方的皇帝叫做忽。中央的
皇帝叫做浑沌,有一次南方和北方的两位皇帝走访浑沌的领土,会见浑
沌。……为了表示谢意,我们不妨给他凿几个窍。就这样,他们每天为浑沌
凿一个新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为什么我竟然想到这个寓言的呢?
我研究基本粒子已有多年,而且至今已发现了二十多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每
种基本粒子都带来某种谜一样的问题。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们不得不
深入一步考虑在这些粒子的背后到底有什么东西。……用所习用的话来说,
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