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行动暴露,名扬和李丰都没有遇到危险。袁继刺杀袁术应该是意料之外的事件,刚好破坏了袁续的行动。不排除袁继是故意这么做,为了保护自己的弟弟。
但是名扬想起当时袁潞的表情,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袁术班师,袁氏各族回到寿春后,立刻被重兵软禁在各自家中。袁续更不必说,简直就是囚禁。名扬脱离了淮南军,回到寿春,但找不到任何办法联系到袁续,心中非常焦急。
名扬接到了从许昌传来的曹操的命令。曹军已经跨越豫州与扬州的边境,向寿春出发。曹操命令名扬立刻策动淮南军的倒戈以及孙策军的内应,准备迎接曹军。
名扬得到曹操的命令,心知没有时间管袁续了,便立刻赶回庐江,召集各营校尉,进行军事部署。赵云和任永早早就就来到名扬身边,其他军官陆陆续续从各营赶来中军大帐。在等待的过程中,名扬接到了从庐江西北境传来的军报,于禁带领一万人马进入蕲春郡,要求皇甫昙开关迎接朝廷大军进入。目前正僵持着,皇甫昙派人来向纪如意询问。
过不了多时,纪如意派人来找名扬,请他到郡守府商量。名扬把部署嘱咐给赵云,让他先行给军官们下达命令,自己立刻赶往庐江城郡守府。
曹军直接进军蕲春和庐江在纪如意的意料之外,如果抵抗曹军,曹军可能发动进攻,蕲春和庐江的军队很难打赢。如果放曹军进来,再想请他们出去就困难了。纪如意无法抉择,自然十分着急。
名扬有考虑过这种情况。他也觉得十分棘手,但已经有了暂时应对的办法。他料定曹军的真正目标是控制庐江,因为名扬在庐江有庞大的产业,曹操害怕他拥兵自立,必须迅速占领庐江以绝后患。名扬请蕲春来的使者回去,要皇甫昙开关放曹军过境,曹军必不停留,若是曹军留下官吏接收兵民粮册,就与他敷衍了事,尽量拖延。等时机成熟,两面夹击,击退曹军。
蕲春使者便即离开,不多做停留。纪如意皱紧眉头,忧心忡忡。
“难道我们还是逃不过一战?”
名扬笑道:“哪有保境安民不流血牺牲了,天下大乱,没有世外桃源。”
“可不可以和曹操谈判?”
“不可以。”名扬坚决否决了纪如意谈判的念头,这个时候,纪如意不能动摇。
纪如意苦笑道:“那我们有胜算吗?”
名扬说:“有我在,一定赢。”
纪如意只笑没说话。两人沉默片刻,纪如意对名扬说道:“胡当家,那就有劳你了。”
。
庐江军两万六千人,有一万人驻守各个重要县城及关口,一万六千作战主力中赵云领八千人到庐江北境驻扎,防备淮南军或其他军队入境,名扬带八千人来到庐江西北境等待于禁率领的曹军,任永跟随在名扬左右。
蕲春郡郡守皇甫昙收到纪如意的回话后,犹豫了起来,在思索了一晚上之后,下令开关放曹军进入蕲春,于禁马不停蹄,带领一万人马进入蕲春城,接收了防务。
淮南北境曹军已经和淮南军短兵相接,初一交战,淮南军就吃了一个败仗,淮南军无法抵挡曹军骑兵冲击,向后溃退。好在纪灵及时稳住局势,才使得淮南军有序地撤往淮水南岸,想要据河防守。淮南军一撤,边境上的孙策军也趁势撤往淮水南岸,曹军和孙策军心照不宣,一方不抵抗另一方也不追击。
曹军追击到北岸,也安营下寨。曹仁派人到后方,向曹操询问是否渡河作战,曹操要曹仁待命。
曹操召集谋士商议,并非是商议渡不渡河,而是商议如何减小伤亡,速战速决。
程昱说:“既然金名扬已经有所筹谋,就再催促金名扬快些行事。”
曹操又问郭嘉:“奉孝何意?”
郭嘉说道:“我赞同仲德,让金名扬快快行事。我军暂时不动。”
曹操笑道:“难得你们二人意见一致,那好,就命令金名扬快快行事,拿下寿春,为我军开路。”
他停顿了一下,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命令于禁速速接管庐江。”
曹操的命令传到名扬手中,名扬放下信,走到地图前。如今曹仁与纪灵隔淮水对峙,徐晃在淮南东部与张勋交战,寿春附近仍有十余万大军,周瑜已经率军撤到淮水以南,就在纪灵的侧翼,孙策的主力部队还在长江南岸待命,于禁的一万人在蕲春,进入庐江境内只需要一日时间。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名扬导演的一场大戏马上就要开演了。名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只要某一点触发,就如同触发多米诺骨牌,淮南局势将翻天覆地。
名扬回到案前,提笔写了给曹操的回:“属下遵命,待见淮水南岸孙策军后撤,即可渡江。孙策和李丰将在寿春迎接丞相,属下在庐江迎接于禁将军。”
名扬将信交给了前来传令的曹军传令兵,又将他送出大营。名扬转身回到大帐,又写了两封信,派人分别送给孙策和李丰,告知他们时机成熟,准备行事。
。
这一夜气温下降,晚上淮水表面雾气朦胧。有一艘曹军小船从北岸偷偷划到南岸,这里是孙策军周瑜所部的营地,现在空无一人。曹军侦察兵迅速回到北岸,报告了情况,曹仁立刻指挥部队从这片空地渡了河,绕道纪灵大营的背后发动进攻。纪灵所部猝不及防,伤亡惨重,纪灵收拾了两万残兵向南撤退。
纪灵一边撤退一边向寿春求援。袁术见曹军来势汹汹,一时慌了神,不停翻看纪灵的求援信,拿不定主意。杨弘提醒袁术:“陛下,我们还有二十万大军,张勋还有五万人马在东境,元气未伤,可先派五万人马助纪灵死守北关,然后加强寿春的城防,以静制动,拖到曹军粮尽,即可退敌。”
李丰出列,补充道:“还可命孙策出兵从背后袭击曹军。而且孙策也有五万人马尚在长江南岸,以备不时之需。”
杨弘听后,也随声附和:“正是,让孙策军先行进攻曹军,以消耗曹军,拖延时间,让我军能够巩固阵地,死守寿春。”
袁术这才稍微安定,说道:“那就去办吧。”
杨弘和李丰一同出了议事厅,杨弘急着去调兵,走得稍快有些。李丰拖在后面,大声叫住杨弘。
杨弘回头,问道:“李司徒,有什么事情?”
“丞相,五万人未免少了点,如今曹军势大,纪灵所部新败,军心不稳,不如多派兵马,守住北关,也强过被曹军攻破北关直逼都城啊。”
杨弘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但是朝会上只说了五万人马,现在改有些困难。
“圣上那里,我如何解释?”
“现在圣上哪有心思管你调出五万人还是十万人,守住寿春事大。”
“是啊是啊。”杨弘和李丰相视一笑,“多谢李司徒提醒。”
本首发于看辋
:
第一七七章 遥相呼应 共破曹军()
杨弘调了十万人马前往北关助战,纪灵有地势之利,又占据人数优势,挡住曹仁的前进道路。 双方战事胶着,各不相让。
淮南东部徐晃战胜张勋,乘胜追击,直逼寿春东南方要塞红橘林。寿春的十万守军,袁术说什么也不肯再调出,杨弘也一时没了主意。
李丰建议袁术:“孙将军的江东军主力正在长江南岸待命,何不调来救援寿春?”
杨弘不同意:“陛下,孙策居心叵测,还得防着他。”
袁术不以为然:“伯符是真心归顺于朕,朕知道的。再说,不叫江东军来,你能搬来其他救兵?”
杨弘哑口无言。袁术亲自下令,让江东军入淮南作战,抵御徐晃。
入淮南作战的江东军如猛龙过江,气势汹汹地直奔寿春而去。孙策给徐晃写了一封信,说:“如今袁术信任我军,我军将先行夺取寿春,等待朝廷大军。”
徐晃知道江东军是“友军”,但曹操早来信,要他们切不可信任孙策。既然孙策明说要夺取寿春,徐晃也不敢停留,加快行军速度前往寿春,怕事情有变。
再说曹仁听说徐晃击败张勋,已向寿春进发,怕徐晃抢了头功,心里着急。此时孙策派来信使,向曹仁献计,指出寿春东部有一条道路从湖泽中穿过,可绕过北关抵达寿春,愿意派人引导。曹仁大喜,立刻分兵,一路留守北关,自己亲率一路随信使进入湖泽之地,沿小路向寿春进发。
孙策也向纪灵写了信,说曹军会从湖泽绕道,要纪灵布置小股部队埋伏就可以击败曹仁。纪灵听从孙策的计策,在湖泽中埋伏,果然等来曹仁,曹军中了埋伏,有被射杀的,有被赶入泥沼淹死的,有被追赶上乱刀砍死的,总之损失惨重,曹仁带了几千残兵被三面包围在湖泽边缘,死守待援。
徐晃强行军至红橘林,红橘林已经是空城一座,淮南军早已撤走,江东军也没有占据。徐晃派人东西南北都仔细探查过后,才率兵进城。
徐晃见如此重要的关卡已经无人据守,心想淮南军应该兵败如山倒了,想来孙策有很大的可能会占领寿春。他想到这里,不敢久留,也不在红橘林部署守军,带上全部人马直奔寿春。
路遇一条河流,河上桥梁已经毁去,但河东岸留了大量船只,并留下石碑,刻了文字。这是孙策给徐晃的留言,说是淮南军撤退时毁去桥梁,船只是江东军留给朝廷大军渡河用的。
船只都是小船,需要来回运输部队。徐晃下令迅速渡河,船只不停地往返河流两岸,将部队运到对岸,直至天色渐晚,才运完二分之一。当最新一批士兵运至河中央时,对岸突然火把林立,杀声四起。从四面冲出部队,连名号都没有报,就杀向河边的曹军。
渡过河的曹军早已经筋疲力尽,解甲休息,突遇伏兵,猝不及防,被杀死的,被赶入河流的数不胜数。没渡河的曹军眼看着对岸发生变故,却不能帮忙。徐晃也没有渡河,他跑到河边,向对岸眺望,夜色中,只有大片火光,看不到对方的旗号。
突然他身后也想起号角声,他急忙转身看去,又有一路兵马从岸这一边发动了袭击。徐晃立刻明白,这船是孙策留给自己的圈套,要么他就是和淮南军合谋要埋伏自己,要么他就是要独吞寿春乃至淮南。无论如何,现在先冲杀出去,再做打算。
徐晃也不再管对岸和河中心的将士,他率领尚未渡河的曹军,沿来路冲杀出重围,再回到红橘林时,见红橘林城头又挂满淮南军的旗号。张勋又重新占领了这里,堵住徐晃的退路。
曹军两路先锋大军都陷入了包围。虽说淮南军和江东军将各条道路封锁,但送给曹操的信件总会送到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
名扬在庐江,密切关注着淮南的战事。同时他正面对着步步进逼的于禁。
于禁接到曹操的命令后,就带领全部人马从蕲春出发,进入庐江境内,马不停蹄赶往庐江,想尽早占领庐江。
名扬从边境到庐江中间设了六个埋伏点,当于禁接近第一个埋伏点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未到,名扬就撤往下一个埋伏点。于禁接近第二个埋伏点时,时机仍然未到,名扬就撤往第三个埋伏点。一路上,名扬要求各地官员盛情接待于禁,一方面向朝廷“表忠心”以麻痹于禁,另一方面就是拖延时间。
名扬在等进攻的时机,那时机是什么呢?就是淮南那边,孙策向曹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因为要撕破脸皮,就得两边同时撕,若一方抢先行动,说不定另一方就会暴露真实意图,反受其害。
就在徐晃渡河遇袭的那个晚上,于禁带兵来到第五个埋伏点。这是一处茂林,冬季到来,只剩下枝枝桠桠。于禁本想找个地方安营扎寨,可一路上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这片林子更加不适合驻扎,他下令迅速通过树林,出了树林就休息。
可是林子深处,名扬率领的庐江军早就候着他了。名扬早就派人用乱石乱木堵住了出林的道路,待于禁全部人马进入树林后,入口也被堵住。沿道路两边的枯树树干上,早已涂火油,树下尽是枯枝干木一点就燃。
一时间大火蔓延,硝烟弥漫。曹军在烟火中哭号,四处乱窜。庐江军开辟了一圈隔火带,他们隔着大火,只能听见曹军的惨叫,去想象其中的惨景,无法亲眼看见。弓箭手找不到目标,但还是凭着感觉向大火里射箭,一阵阵乱箭射入,又不知道多少曹军士兵死去。
庐江军从来没有打过如此惨烈的战争,更不要说自己是屠杀的一方。大概射了三轮之后,部分士兵自发地停止了射箭。有些士兵竟然跪倒在地,哭泣起来。
部分千夫长也心有不忍,向任永反应军心。任永又向名扬反应。
军令如山,主将没有下令停止射击,士兵擅自行动,便违反了军令。但是名扬考虑到庐江军的现状,再继续待在这里,说不定许多士兵精神会崩溃的。他想了想,便下令撤退。
任永说:“大不了不再射箭了,等大火熄灭,再对曹军发动一次进攻,他们就全军覆没了。别的不说,要是让于禁侥幸逃脱怎么办?为何要撤呢?”
“那就不是进攻,真的是屠杀了。”名扬看着大火说到,“如果于禁真的那么侥幸能够逃脱一死,就让他活着吧。”
说罢,名扬调转马头撤离了。任永传令,全军撤退。所有士兵转身就走,不想多做停留。也有部分士兵,原地跪下,向大火磕头,心中默念:迫不得已,万望原谅。
名扬带着部队稍作休整,即带兵赶往庐江北境,与赵云合兵一处,观望淮南战局。同时写信给皇甫昙,叫他重新控制蕲春各地。
。
寿春皇宫,其实就是原来的扬州刺史府,袁术得到三处兵报,纪灵包围曹仁,孙策和张勋包围徐晃,于禁被庐江军击败,大喜过望,在朝会上兴高采烈地夸赞孙策、纪灵、张勋和纪如意,当然他也称赞杨弘和李丰调度有方。
外患稍微安稳了一些,他立刻就想起了那些想要害他的人,尤其是袁继和袁续兄弟。
他放下战报,问道:“反贼的情况如何了?”
主管刑狱的官员汇报道:“属下正在加紧审查袁继,只是袁继总是供述没有同犯,是他一人所为。问他原因,他总是不回答。”
袁术大怒:“不是还有其他人吗?袁续呢?他不是明摆的要谋害朕吗?把他抓起来问了没?”
“这……”官员看了看李丰,不知道如何回答。
李丰出列,说道:“袁续并无确实证据,又是皇室宗亲,官员们恐怕不敢随便抓他。袁继身份特殊……”
“特殊个屁。”袁术骂道,“这件事交给你办,不审出同党,誓不罢休。”
李丰说道:“是,陛下。”
李丰并不在乎这些袁氏子弟的死活,他接了命令之后,就下令办案官员加紧审问,重刑也在所不惜。他只是去牢里旁观了一次审问的过程,就离开了。
他的心思全在如何拿下这座寿春城。他的人生,他的未来全部在此一举。
本部小说来自看
:
第一七八章 李丰兵变()
曹仁和徐晃两路大军被围困在寿春附近,形势暂时对淮南军有利。 w w w 。 。 c o m袁术知道曹操的主力还在后面,但围困在寿春附近的曹军兵力接近四万,曹军剩余的部队应该还有六万。徐州军有五万人参加讨伐,但是停在了徐州边境,并没有参战。
寿春附近还有二十万淮南军,以及五万江东军,数量远远超过曹军,眼下寿春是安全的,两个月以来袁术第一次睡了个安稳觉。他也没有仔细想一想,此前的战斗中,十三万淮南军被四万曹军歼灭,双方的战斗力差距有多大。
袁术安然入睡之时,李丰身穿黑袍,趁夜进入了寿春城外的军营。当晚,有十几名偏将,几十名校尉,一百多名千夫长杀掉了各营主官,控制了各营的印信。接下来大部分军官及士兵长表示服从李丰的调遣,不愿意合作誓死效忠袁术的人都被起事的军官们杀掉了。
一夜之间,城外十万大军改旗易帜,将“仲氏”大旗改为一面黑旗,连夜进城。城防也如出一辙,先是有人起事,控制印信,吸收愿意投降的人,杀掉不愿合作的人。黎明时分,寿春四城全部落入起事部队的手中。当城防完全掌握之后,李丰派兵包围了“皇宫”和“相府”。
袁术被侍从从睡梦中叫醒,他大怒道:“什么事情如此慌张,这样惊扰朕?”
“陛,陛下,宫外被兵马包围了。”侍从跪地向袁术哀告。
“怎么可能?曹军进城了?”
“不是。是自家的部队。”
袁术急匆匆穿上皇袍,来到门口,叫侍卫打开大门。侍卫面露难色,说道:“禀陛下,外面的人不让我们打开。”
“混蛋,你们听他们的还是听朕的打开”
门外堵满了士兵,见大门打开,齐刷刷地讲长戈对准门内的人,吓得袁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侍从们忙扶起袁术,叫嚷着“快关门快关门”把袁术搀扶进议事厅,把他扶到皇座上。
“知道是谁吗?”
“陛下,什么谁?”
“谁反叛朕?”
“据说是李司徒。”
“李丰?怎么会是他?杨弘何在?孙策何在?他们怎么不来救驾?”
“这个奴婢不知。想必杨丞相也被抓住了吧。而孙将军在前线,应该还没赶回来。”
袁术喘着粗气,又惊又怒,自言自语:“朕知道了,朕知道了,他一定是投靠了曹操,想叛变,想在曹操那里谋求高官厚禄。”说着他抓起桌案上的砚台,扔了出去,然后发狂似的大叫。吓得侍从们躲得远远的。
袁术累了,躺倒在皇座之上,仰望屋顶。他的气息平稳了许多,一时间没有了声音,大厅内安静了下来。侍从听不见动静,害怕袁术出事,都上前观察,轻声呼唤:“陛下,陛下。”
袁术发出微弱的声音回应:“耀儿呢?他在哪儿?”
“太子,昨天一早就出去,并未回来。”
“逆子,每天不知道干正事,成天出去鬼混,不成器啊。”袁术哀叹道,“但愿他逃出去了。”
。
仲氏皇帝的皇宫里凄风惨雨,李司徒的府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