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秀才的逆袭-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思齐现在有一种预感,要有大事发生。在满清攻下了南京之后,接下来应该颁布剃发令了吧,然后江南各地爆发出了抗清浪潮,嘉定三屠,昆山屠城,江阴八十一日,等等,不过具体那一日爆发的任思齐却记不清了。一场大雨隔绝了长江两岸的联系,也许雨停之后,就会有消息迅速的传递回来。要知道早在刚撤回崇明之后,敌情司就往各地派出了许多细作打探消息。

    任思齐预感的没错,就在雨停的次日,一艘江船从长江上游驶回,带来了江阴抗清的消息。

    任思齐火速召集都督府诸司长以及将领们议事。

    “诸位,清廷下令剃发,江阴起兵的消息大家都知道了吧。接下来,苏州、常州、嘉定,恐怕起兵反清的会越来越多。咱们崇明该怎么办?”任思齐介绍了一下情况,向诸人问道。

    “还有什么好想的,立刻出兵攻打吴淞,杀了李成栋之后再攻打松江府。”茅十八首先道。

    “茅统领说得对,既然各处都起兵反清,咱们崇明不能放过这么个机会,咱们应该攻下距离咱们最近的松江府,响应各地义军。”刘肇基点点头,同意茅十八的建议。

    “我也同意出兵,不过咱们没必要硬打吴淞,可以乘船绕到金山卫,听闻金山卫的明军还未降清,咱们可以和他们汇合,从那里攻打松江。李成栋肯定不会放任咱们打下松江府,咱们可以趁他出兵时和他野战消灭他,这样就没必要攻城了。”镇抚司司长宋立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不错啊老宋,这个法好,比硬攻吴淞强。”茅十八笑眯眯的重重拍打了宋立本的肩膀一下。

    “哎,我说茅统领,你想拍死我吗?”宋立本疼得呲牙咧嘴道。

    众将议论的热火朝天,不一而同的都赞成出兵,而出兵的方向自然是距离崇明最近的崇明府了。

    不过任思齐观察到,参谋司司长李彦直和统战司司长阎尔梅一直没有说话。

    “怎么,阎先生怎么看?”任思齐笑问阎尔梅道。

    “诸位将军说的很有道理。属下只是一介文人,让我舞文弄墨还行,参谋军机就非属下所擅长了。”阎尔梅谦逊道,“不过如今各地群情纷纷,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我崇明自然不甘寂寞。”

    任思齐微笑着点点头,接着看向了始终没有发言的李彦直。

    “属下倒是有不同的看法。”李彦直一句话让其他人纷纷皱眉。(。)

第四百二十一章 游击战() 
“你不同意出兵吗?”茅十八瞪着李彦直问道。

    “倒不是不同意出兵,”李彦直微笑了一下,“而是我有些问题想问大家,那就是咱们出兵能得到什么好处?就算打下来松江府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若是清军大举来攻,咱们打下松江府又能守得住吗?若是守不住,像扬州一样又得撤退,那咱们何必要去打?”

    李彦直几个问题问的众人纷纷发愣,让本能就要去反驳的茅十八闭上了嘴巴。是啊,要是打下来守不住还不是白打,就像扬州一样,平白耗费了数千兵力,带回的却是二十来万的累赘。

    “难道现在咱们打不过清兵就不打了吗?那为什么不干脆去投降!”宋立本冷笑道。自从李彦直加入岱山军以来,在岱山军中的地位急剧升高,让宋立本隐隐有很大的威胁感,一年前宋立本基本上是岱山最重要的谋士,任思齐凡事都会征求他的意见,现在却被李彦直取代了去,让宋立本如何能够服气。

    “我也没说不打,而是觉得直接攻城略地的话对咱们好处不大,我再想咱们该怎么做才能对崇明最有利!”李彦直耐心的解释道。

    “彦直兄,莫要卖关子了,还请直言的好。”阎尔梅笑道。

    “我还没想好啊,”李彦直苦笑着摊了摊手,“不过我觉得直接攻打松江的话对咱们岱山未必有利。”

    “切,没主意说个甚!”宋立本不屑的扭过头去。

    “呵呵,彦直兄考虑的未尝没有道理。不过以在下看来,未必凡是都要以利为先,拿刚才彦直兄举的扬州之战为例。在彦直兄看来,扬州之战与咱们并无好处,可是以在下看来,恰恰相反。”阎尔梅收起了笑容,郑重道,“扬州之战,首先解救了数十万扬州百姓的性命,若是无都督决断力守扬州,满城的百姓必然会受到清兵的屠杀。古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救了数十万条性命。”

    “很多人看来都督守扬州得不偿失,其实恰恰相反,扬州之战给都督带来巨大的声望。现在整个大明谁不知道都督乃是大明第一战将,要不为何弘光帝被俘前册封都督为越国公,还不是指望着都督能到杭州再次力挽狂澜。”说道弘光帝,阎尔梅略有点尴尬,毕竟当弘光的圣旨到达崇明时,就连他也劝阻任思齐不用发兵去杭州,现在弘光被俘他也得承担一部分责任。

    “所以,现在都督的这个名号现在就是咱们最大仰仗,只要咱们出兵,各地百姓肯定望风景从,清兵虽然人多马壮,可是江南百姓数千万,他们杀的光吗?”阎尔梅说着两眼冒出了精光,好像看到了岱山军一出,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跟从在岱山军背后,把满清杀得落荒流水的情形。

    “咳咳”任思齐不禁苦笑了起来,阎尔梅果然不愧是个文人,是个词曲大家,想象力真是丰富啊,也太瞧得起自己的影响了吧。

    “用卿说的固然有道理,”李彦直微微一笑,“可是不知用卿想过没有?咱们崇明现在虽然有四万兵力,可是能派出去的却没多少啊?那些新兵还未训练好,派上战场岂非让他们去送死?咱们总不能让茅统领开着战船去打仗吧。”

    “为啥不行?我手下的巨舰大炮不是吃素的。”茅十八插言嚷嚷道。

    “可是若是再等上一段时间,哪怕只是两三个月,等咱们新兵练好,再攻城略地未尝不可。”李彦直没有理睬茅十八,继续道。

    “可就怕没等咱们练好兵,各地义军会很快被清兵扑杀呀。”阎尔梅叹道。

    任思齐微笑着听着众人的辩论,内心里却笑开了花,若论谋略论对大势的把握,李彦直和阎尔梅均是一时之选,都是不错的谋士。可是阎尔梅在史可法幕下才能卓绝却不被史可法重视,李彦直在另一个时空更是籍籍无名。这天下的有才能的人何其之多,可是大多数人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想必都督心中早拿定了主意,却不知咱们下一步该怎么办?”阎尔梅恭敬的对任思齐道。

    “哈哈哈,用卿兄和彦直兄说的都有道理,”任思齐笑道,“我是这样想的,兵咱们肯定要出的,剃发令一出,江南各地烽火连连,咱们崇明岂能错过这个时机。不过出兵归出兵,却不一定要攻打松江府,不一定非要攻城掠地。”

    “不攻城略地出兵作什么?”茅十八不解的问道,其他人也都露出了同样的疑惑。

    “因为我决定打上一场游击战!”任思齐笑眯眯的说道。

    “苏松常和浙江一带地域广阔,河道纵横,水网密布,以满清的兵力只能控制主要城池。咱们崇明兵力薄弱,打不过清军骑兵也攻不下城池,攻下了城池也未必能够守住。可是咱们没必要去占据府县城池,咱们可以占据广大乡村啊。以咱们水军的强大,可以靠着河道占据广大的乡野,与清军打上一场全面的游击战。

    咱们可以往各府县都派出小股的士兵,以河流湖泊为据点,攻击出城征粮征饷的清军。若是在野外见到小股清军咱们可以聚而歼之,若是大股清军前来围剿,咱们可以乘船消失在水网之间。

    对于投降清朝的士绅坚决打击,收缴查抄他们的家产作为军费,扶持坚持抗清的义军,联合心向大明的士绅。如今有了满清的剃发令,整个江南的民心都在大明,大部分的百姓都会成为咱们的助力,会为咱们通风报信,咱们的军队会在各处如鱼得水,会一步步发展壮大。”

    任思齐的一番话说的满堂震撼,在场的人还从未听说过有这种打法。从来打仗都是占据了城池才算胜利,有了城池才能控制附近乡村,哪里有不打城池只占据乡村的道理?

    可是想反对,却又不知如何去反驳。

    傻了吧?感到震撼了吧?任思齐微笑着看着在场众人的表情,后世那个伟人发明的游击战果然不同凡响,折服这个时代的人只是小菜一碟。(。)

第四百二十二章 掌控(为舵主R aymond5459加更)() 
《握奇经》有云:“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

    对于游军的设置,在场众人都不陌生,在每一军镇中都设有游击将军这个职位,拿任思齐来说,就做过海防游击。所谓游击将军,就是率领一支游兵在战事中往来防御,行袭击骚扰之事。

    游击军在整个战事中只能作为主力的补充,负责协助主力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从来没有听说过打仗全部使用游军的。

    “请问都督,不知您说的游击战,需要派出多少支游军,每支军队的规模多少?”一边的刘肇基当先发问,他从军这么就还从未听说过这种战法,好奇之余不由得想问个清楚。

    “就距离崇明最近的苏州、常州、松江三府吧,三府共十多个县,每个县都派出一到两支游军,人数以营为限,每支千余人。”

    “这么点军队啊,恐怕连任何一部清军都打不过啊?”刘肇基张目结舌道。

    “不是说不攻城掠地吗?占据乡野之间,广派哨探,打击出城的小股清军,遇到大股清军来袭,则退入河流湖泊之中。”

    “咱们不打城池如何筹粮筹饷,补给怎么办?”后勤司司长曹长江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这么多支军队撒出去,后勤补给要都靠崇明岛的话,那可为难的紧。

    “各支军队自己想法解决补给,现在各地百姓纷纷高举抗清的大旗,对咱们的到来肯定非常的欢迎,粮饷问题还难解决吗?而且各地都有投靠满清的地主乡绅,对那些人咱们没必要客气,可以查抄他们的家产用来养军,留够本军所需的粮草饷银,把多余的送回崇明。不过需要谨记,咱们是大明正规军队,不是土匪水盗,禁止进行抢劫勒索之事,需要牢记咱们岱山军的军纪。我会在每支军队派出监军以及镇抚司官兵,专门负责军纪问题,同时会派出统战司人员,负责宣传抗清联络各地心向大明的士绅豪杰。”

    任思齐侃侃而谈,把自己心中对于游击战的理解缓缓说出。

    “咱们岱山军的军力还是太差,若是正面和清兵作战的话,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所以咱们没必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把城池全部让给清军,咱们占据广大的乡村,打击敌人壮大自己,等咱们的力量足够大之后,等待时机成熟,即可向清军发起全面的进攻。”

    “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任兴凡仔细琢磨了许久,慢慢领悟了任思齐的思路。

    “可是我还是弄不清到底该怎么打?”马应魁仍然满头的雾水。

    “想不通没关系,反正出兵还有数日,这几天我会好好和大家讲解的。”任思齐笑道。

    接下来的几日,任思齐反复和李彦直等人商议该派出那些军队,最后决定除了晋玉飞镇以外,其他三镇全部派出,以营为单位分散到苏松常各县。崇明军中唯一没有拆散编入新军的两营老兵全部在晋玉飞镇,必须留在岛上应付清军的进攻。

    于此同时,任思齐对被派出去的队正以上的军官进行培训,反复灌输游击战的战法精髓。把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写在木板上,让每一个军官必须牢牢记住。

    然后任思齐又对每支军队的队监营监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要牢牢控制住军队的纪律,务必杜绝军队滋生自由涣散的心思。天高皇帝远,现在的岱山军不是后世那支有着远大理想的军队,军队军官也不是有着崇高理想的我党党员,任思齐担心派出的时间久了,军官们会滋生出其他心思。所以嘱咐监军们务必牢牢控制住军队。

    其实岱山军和其他明军全然不同,因为把监军设立到队上,每一个队每一个营都有监军在,基本上排除了军队会失控的情况。按照岱山军制度,军队的指挥由主官负责,可是遇到重大情况时,监军有权否决主官的决定。而且所有军官的家属都在岱山或者崇明岛上,基本上可以杜绝有军队背叛的可能。

    但是为了防范军队失控,特别是以后扩充军队时新加入的官兵对崇明没有归属感。任思齐规定,凡是新加入的军官必须到崇明进行培训,为此任思齐决定在崇明成立讲武堂,专门负责对军官们进行培训,除此以外,建议新加入的军官把家属送到岛上,以此对他们进行羁绊。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控制军队的纪律,想打游击战,必须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满清的剃发令是获得百姓们支持的最佳良机。可是要是军队纪律太差,经常出现扰民现象的话,必然会为广大百姓厌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所以任思齐对宋立本属下的镇抚司官兵进行了严格的培训,让他们下到部队之后必须严格执行岱山军的军纪,务必要使军队做到不扰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对明末的军队来说,这点非常之难,因为明末的军队劫掠百姓惯了,所谓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说的就是明末时的军队。可是岱山军不同于一般的明军,而是独立于其他明军之外发展起来的,可谓自成体系。在岱山军成军之初,在任家湾那个小小的渔村,任思齐向部下反复灌输的就是各种条例,就是军纪。所以说从成军到现在,不论是在岱山也好,出兵山东也罢,还是应朝廷命令出兵阻挡左良玉大军,扬州之战阻击多铎二十万清兵。岱山军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劫掠百姓的事情发生,当然在南京劫持工匠除外,因为那是军队听从任思齐的命令所为,可就是那次,也没有出现士兵敢于抢劫工匠们的财产装入自己腰包的现象。

    所以,岱山军的军纪要远远好于这个时代所有的军队,这也是为什么数十万扬州百姓誓死跟随到崇明岛的一个原因。

    可是任思齐觉得心中还是隐隐有些不安,毕竟是这些军队被放到了外面,他很担心会失去掌控。

    要是军队中有着众多的有着崇高理想的人就好了,就像我党党员一样。党员?任思齐脑中突然一道灵光闪现。(。)

第四百二十三章 抗清同盟() 
任思齐突发奇想,为何自己不能成立一个党派,就像后世历史上我党那样。

    可是随着深入的思考,他知道成立一个党派并非那么简单,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

    志同道合者曰党,成立一个党派需要有许多有着相同理想之人才行,然后还需要有共同的目标纲领制度等等,不是那么简单的。

    而且古代正直之士对党的理解和后世不同,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等等,党这个字在古代可是贬义。若是任思齐提出来结党的想法,恐怕连沈廷扬、阎尔梅等人都会反对。

    成立党派太难,也不可取,不过成立一个群众组织还是可行的。随着江南各地爆发出来的抗清浪潮,无数不满异族统治的仁人志士都站了出来,但是因为没有组织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这些自发抗清运动就如同一盘散沙,很快就被满清政府扑灭下去。

    若是能把这些人都组织起来,互通消息互相支援,组建一个抗清同盟的话,以后的抗清大业将更加顺利,而且也能为崇明招揽更多的人才。

    于是,任思齐把心中的想法和李彦直沈廷扬阎尔梅等人说了,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由崇明牵头,组建一个江南抗清同盟,如此一来,相当于江南各地的抗清义军都在崇明领导之下,崇明的影响将扩展到整个江南,想想就让人觉得兴奋!

    “都督的想法真是绝妙之极,属下不得不佩服。”李彦直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

    任都督心有异志啊!阎尔梅目中精光一闪,陷入了深思。前些时日,淮安巡抚田仰提议拥戴义阳王监国,如此自然可以以监国的名义号令江南各地义军,任都督却不同意。现在却自己又弄出了个抗清同盟来,若抗清同盟真的做大,赶走满清打下天下,恐怕当皇帝的绝不会姓朱!唉,大明气数已尽,只要能赶走鞑虏,恢复汉家天下,我就辅助任都督又有何妨?

    “都督,这个抗清同盟想法不错,可是该怎么着手去做啊?”沈廷扬却没有像阎尔梅那样想太多,在明代有着众多的群众组织,如各种诗社,如复社、东林党等。最起码任思齐建议成立组织是为了抗清大业,目的比复社东林党那些人要高尚的多。

    “是这样的,咱们牵头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名字就叫做抗清同盟会,目的就是驱逐鞑虏。同盟会的总部就设在崇明岛,总部可设律政、职方二堂,律政堂掌执法刑法,负责派人监督各地会员,查贪污不法投敌事,处理叛徒。职方堂负责组织人事,考察会员,为崇明推荐各种人才。

    然后在外部设立分堂,目前可以现在苏州常州松江设分堂,分堂的职责是团结各地有志于抗清大业的仁人志士,凡是认同崇明者均可以加入同盟会。加入同盟会后,和咱们就是一家人,要听从崇明的指挥调遣,当然咱们崇明也会保证他们的利益。”

    任思齐侃侃而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一一述说。在任思齐的设想中,同盟会并不是后世那种纪律严格的政党,而只是一个抗清的群众组织,目的是把各地对满清不满者团结在崇明的旗帜下。

    在明末的江南,在广大的乡村,实际统治者并非官府,而是各地的乡绅。要想建立自己的势力,要想赶走满清,就离不开各地乡绅的支持。这些乡绅之中,有心向大明者、不满剃发令者,各处爆发的抗清运动大都是这些乡绅领导。可是更多的乡绅麻木不仁,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地位,不惜向满清屈膝。可就是对这些乡绅也得争取,至少要争取他们不投向满清一边。任思齐还没有狂妄到和所有的乡绅做对,也没有什么打土豪分田地武装农民之类的打算。后世那种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不是谁都玩得转的。

    所以成立同盟会唯一的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